天的第一杯奶茶想必大家都已经喝过,赶上好时候,我的秋天的第一顿牛蛙也提上了日程。
某人说要去吃哥老官的,但到了杭州大厦,大家都懂,实在是不愿意出那一百黄牛票的我们只能另寻他处了。
这时候,看着边上的国大城市广场,我打出一个响指—— 里面天辣家的牛蛙它不香吗?更何况SEVENBUS里还有我最爱喝的“凤梨小白芽”!
< class="pgc-img">>或许是因为这家店名字带个“绿色”,整个餐厅的色调完全就是大家熟悉的蒂芙尼绿,头顶上的天花板还繁星闪烁,某人说也有可能是萤火虫泛着绿光,总之绿得很有诗意!
< class="pgc-img">>SEVENBUS的凤梨小白芽就位,吃牛蛙的前序工作已然完成,接下来就等着牛蛙上桌吧!
< class="pgc-img">>
烤牛蛙是来它家吃牛蛙的前奏,推荐一人一只,牛蛙烤得很酥脆,入口微微有声音,里面的肉质超饱满,特别鲜嫩,回味无穷,让人不得不大叫称“爽”!
就是有一点辣,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买一杯凤梨小白芽来搭配的原因,一口果茶,一口牛蛙,既解辣,又生香。
< class="pgc-img">>
咸蛋黄南瓜,属实有些大块了,个头像是老大爷锻炼手劲的“健身球”,摆盘方式很好看,是我喜欢的那种feel,除了咸蛋黄和南瓜,还带一丝奶香入口,清淡解腻,做主食做甜点皆可。
< class="pgc-img">>
铁板鱿鱼须,在这个价位来说,整道菜来看分量是很足的。唯一的缺点是鱿鱼须很小,一小根一小根夹来吃不算很过瘾。
蒜苔的清香,搭配着鱿鱼须自带的味道,再混合着辣椒煸炒入味,是很自然的去腥,火候拿捏得很到位,鱿鱼须没有老化,还很有嚼劲。
< class="pgc-img">>
剁椒鱼头,我只能说如果是鸦片鱼头的话会更好。
剁椒看似多其实没有那么辣,试着将面条裹着剁椒拌在汤汁里,别有一番滋味,仅限于不怕辣的朋友们。
鱼肉很细腻,已经被蒸得入味,不蘸着汤汁吃也可,特别喜欢吃那一双眼珠子,不知道为什么。
< class="pgc-img">>
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次出来的不是琵琶女,而是一个牛蛙紫铜锅。
紫铜锅的话,除了火锅,这样的吃法我也就吃过羊蝎子,想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烤来吃的牛蛙不同的是,只有靠着锅的那一面有酥脆的表皮,其它牛蛙肉都是嫩嫩的,口感完全不同于火锅里的牛蛙,火锅里的更有嚼劲些,这样吃更入味。
说实话,如果要选牛蛙,我更愿意吃天辣,哥老官人多了些,蛙来哒虽然只有牛蛙但风味一般。
天辣的牛蛙,肉质比起哥老官来不差的,而且吃法也多变,有好几种烹饪方式。两家是一样的川渝风味,无辣不欢,哥老官的冰粉玩法天辣也有,只差了一份酥肉。
如果有一天,你在杭州大厦附近,哥老官排得不耐烦了,天辣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有一天,哥老官的牛蛙和酥肉你都吃腻了,去天辣换个吃法也不错。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来了,冬天的第一口热气腾腾的牛蛙还远吗?
更多美食攻略,欢迎关注@可壹可再吃喝前哨
近年来伴随餐饮市场规模增长,品类细分已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千亿级的牛蛙市场也不例外。市场细分大势下,“新宠”美蛙火锅前景几何?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何沛凌。
随着国人吃蛙的花样越来越多,牛蛙市场逐渐成长为一个千亿级市场。
而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如今正迎来细分化热潮。在众多细分品类中,近两年崭露头角的美蛙火锅,会是下一匹黑马吗?
< class="pgc-img">>牛蛙赛道迎来细分热,
美蛙火锅成为新爆点?
牛蛙作为餐饮市场中的热门品类,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青睐。
据红餐网(ID:hongcan18)了解,2020年,全国就有超过1万家牛蛙主题餐厅和3万多家牛蛙相关餐饮店。到了今天,仅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牛蛙相关餐饮店数量就达到17789家,其中上海9140家,北京4201家,深圳2244家,广州2204家。
主打牛蛙食材的一批连锁餐饮品牌,门店数也日益增长。截至目前,蛙来哒全国门店已经突破300家,蛙小侠门店超200家,味之绝美蛙鱼头也有200多家门店。
< class="pgc-img">>在一众玩家的带动下,有专家估算,牛蛙餐饮整体市场规模已达600-800亿。
而这样庞大的市场,目前已经迎来一波细分热潮,铜锅牛蛙、炭烤牛蛙、美蛙火锅、美蛙鱼头等诸多细分品类分割市场。
在这些细分品类中,近两年才崭露头角的美蛙火锅,表现出了不错的势能,市场反响热络,消费者复购热情也高。
以该品类下新晋热门品牌“蛙二爷”为例,据了解,蛙二爷温州店日均营收平均在4.5-5万元,平均翻台率6-7轮,高峰时段翻台率高达8轮。其在贵州三线城市六盘水的门店,日均营收也能达到2.5-3万元。
另据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显示,蛙二爷多地门店晚餐时段客流爆满,顾客平均等待时间在1小时左右,一些顾客甚至要排队3小时才能入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火锅红海一片,
美蛙火锅如何构建护城河?
“牛蛙+火锅”,依托单品打出差异化,又能拉拢传统火锅市场的消费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蛙火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实际上,它要突围而出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上游牛蛙原材料价格和养殖供应量容易波动,对供应链的要求较高。
去年年初,红餐网曾经关注过牛蛙涨价问题,高峰时期,广东澄海、广州、广西南宁、福建福州、江西南昌等主产地的牛蛙进货价曾逼近20元/斤。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影响去年牛蛙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2020年疫情伊始时,牛蛙养殖卷入“野味”风波,虽然当年4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及时出台指导意见,明确牛蛙不属于野味,可以食用,但疫情还是打击了相当一部分养殖户的积极性,退场、减产的养殖户数量较多;二是疫情以来受外贸成本增加影响,牛蛙饲料价格不断攀升。
第二,下游餐饮消费端,火锅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显示, 从2017年至今,火锅市场规模每年的同比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市占率也持续上涨。
< class="pgc-img">>2019年整个火锅产业链的规模约为5351亿元,预计到2023年,我国火锅门店的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约为全国餐饮规模的12.8%。
这样庞大的市场下,入局捞金的玩家自然不在少数。
据美团点评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中,全国火锅店数量约在40 万。而企查查的数据显示,2019年新注册的火锅企业数量为8.8万家,哪怕是在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截至8月份,新注册的火锅企业数量也达到了3.4万家。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的来看,目前火锅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暗战内卷从未停止。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蛙火锅要突围而出,必须要打造出自己的“护城河”。
以蛙二爷为例,美蛙火锅想要占领用户心智,以下三点缺一不可:
第一,突出单品,深入优化产品口味。
美蛙火锅以细分的大单品切入白热化的火锅市场,就要放大牛蛙这个大单品,在产品、营销、服务等层面做出差异化,做出口碑,让美蛙火锅这个细分定位深入人心,就像毛肚火锅、黄喉火锅一样。
比如,相比一众火锅品牌,蛙二爷在品牌VI设计、门店装修及营销语等方面就重点突出了“蛙”的特性。“吃蛙就来蛙二爷”“鲜嫩爽滑”,在蛙二爷门店的醒目位置,这两句简单明了的宣传语环绕着一个硕大的“蛙”字,给人视觉冲击感强,能够刺激人的感官记忆。
< class="pgc-img">>在VI设计和门店装修风格上,蛙二爷采用了时下流行的现代化中国风,结合趣味十足的卡通形象,贴合“Z世代”年轻人对时尚潮流审美的需求。
在主食材牛蛙的选材方面,蛙二爷坚持所有牛蛙每日鲜活到店,现点现杀现煮,拒绝冷冻隔夜,最大程度满足食材的新鲜与口感。同时在辅助食材方面,它没有一味求新,而是选择了传统火锅的涮材,如毛肚、鸭肠等,与牛蛙形成“强强联合”的效果。
在锅底选择上,蛙二爷也做了一定的创新优化,以保障口味。
据了解,蛙二爷投入了上百万费用,制定出“68%清油+32%牛油”的锅底调配方式,不仅可以保证牛蛙烹调的品质,也能确保火锅类食材,尤其是毛肚这个最受欢迎的火锅食材,能够在锅底中获得最佳的口感。
第二,不断推陈出新,“撕”开市场。
火锅产品的壁垒不高,在优化产品口味之余,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始终保持产品竞争力。
据红餐网了解,自去年8月开业以来,蛙二爷的菜单就经过了多次修改调试,目前已是4.0版本。据其相关负责人透露,蛙二爷在成都设置了专门的研发团队,以每月、每季度推新的频率推动品牌不断巩固赛道先发优势。
< class="pgc-img">>此前,蛙二爷推出“美蛙火锅+饮品”的跨界组合,研发出的一款叫“爆打柠檬茶”深受消费者欢迎。高峰期时,这款饮品有105%点单率,不仅每桌必点,还有外带的溢出销售。
第三,夯实供应链,杜绝食安隐患。
上文提到,美蛙火锅对供应链的要求极高,因此,要打造护城河,必然就绕不过供应链的建设。可以说,供应链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美蛙火锅玩家后续拓展的能力。此外,对供应链的强把控,也能避免牛蛙餐饮普遍存在的一些食安隐患,比如激素残留过多等。
从市场来看,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国内牛蛙产业经过多轮洗牌,产业已高度集中,排名前五的企业,已占全国产业链产能的40%。对餐企而言,这意味着,牛蛙的产能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在于怎么盘活、打通整个供应链条,确保稳定供应。
< class="pgc-img">>对于这个问题,蛙二爷的解决之道和很多头部餐企一样:在上游自建/合作,打造品牌专属供应链。
据蛙二爷品牌创始人余强透露,目前,蛙二爷已经在福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指定了专门的牛蛙养殖基地,最大限度地保证牛蛙的稳定供应以及质量、食品安全等,让门店经营没有后顾之忧。
小 结
曾经不起眼的小牛蛙,如今蹦跶出了千亿级市场。
美蛙火锅作为大市场下的细分市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未来能否异军突起,我们姑且拭目以待。
注:本文未标来源的配图均由蛙二爷提供。
蛙火锅一直不温不火,在多数人看来,属于“弱势品类”。
然而,在其他品类“门店负增长”的时候,它却不疾不徐地实现了小幅净增长。
牛蛙火锅的红利,究竟有多少?弱势品类该如何打造强势品牌?
一起来看。
1
牛蛙火锅
有增长、有机会、有痛点
先看一组来自窄门餐眼的数据,时间是2020年。
< class="pgc-img">>▲ 来自窄门餐眼数据
不难发现,看似火爆的品类,关店越多,从这个角度看,牛蛙火锅无疑是一片蓝海(目前全国仅有2000多家营业门店)。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牛蛙相对于酸菜鱼、烤鱼等品类,确实弱势——他们的关店数都比牛蛙火锅的开店数多几十倍。
小品类,盯上的人也少,这就造成牛蛙火锅的品牌前三名,占了40%的市场。(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牛蛙火锅门店数前三名分别是:蛙来哒、老佛爷铜炉蛙锅和蛙小侠。)
< class="pgc-img">>▲ 牛蛙火锅
餐饮人不做牛蛙火锅的原因有很多,一些老板表示,供应链是大痛点。
牛蛙养殖地以广东、福建为多,但季节性太强,容易断货,而且还有一些食安问题。
一位郑州火锅老板说,两斤的牛蛙最多出一斤肉,要么9两,算下来成本太高。
这些虽然都跟供应链脱不开干系,但是,供应链稳了,牛蛙火锅就一定会兴起?
< class="pgc-img">>2
牛蛙火锅该如何“自强”?
从根源上讲,牛蛙的品类认知,远不如鸡鸭鱼肉——这牵涉到“母体文化”。
比如“鸡”,易养殖、很常见,另,鸡同“吉”音,在中国人的认知里,鸡肉的应用场景多为喜宴、聚会之类,且古已有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就是一场“约吃鸡”的朋友小聚。
另外,鸡肉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炖鸡汤、补身体”。
这两年,猪肚鸡和椰子鸡的兴起,正是暗合了“鸡汤补身体(养生、健康、营养)”的母体文化认知,疫情又推波助澜地放大了这个认知优势。
< class="pgc-img">>▲椰子鸡
再如鱼,国人素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鱼谐音“裕”,有“富裕、丰裕”之意,应用场景多为大宴。
与鸡汤不同的是,鱼汤虽然营养美味,但在中国母体文化中,不如鸡汤功效认知广、深,所以,以鱼汤及周边产品为主打的品牌,一直出不来,其根本原因就是“认知太弱”,而且应用场景狭窄。
像在火锅业,还是烤鱼和酸菜鱼较为风行。
< class="pgc-img">>▲烤鱼
即便是虾,国人也有广普认知。
牛蛙却是个“舶来品”,上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发轫于90年代,加之供应链不成熟、品牌少,认知程度低,市场教育成本一直很高,以至于很多火锅店在用牛蛙时,不得不“借力其他品类”,像美蛙鱼头、牛蛙爱上虾之类。
当然,牛蛙火锅起不来,还有一个关键点——很多人不敢吃牛蛙。
所以,牛蛙火锅出头的第一步,是要“重塑认知”。
< class="pgc-img">>▲ 牛蛙爱上虾
>>牛蛙火锅第一要务:重塑认知
品类认知需要切合场景,否则顾客基本无感。
像提到“吃鸡吃鱼”,人们就会想起宴席、聚会。这就是品类切合场景。
看几个例子。
香飘飘,最出名的口号是“连续六年全国销量领先,一年卖出十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圈”,这个口号的潜台词是“我的产品很热销”。
在竞争对手还不强大的时候,这么喊,基本没什么问题,随着对手的崛起,你绕三圈,我能绕八圈,信任状就失了效。
后来,香飘飘改了口号,“小饿小困,喝点香飘飘”。
这就把产品纳入了场景中——饿的时候和困的时候。
但“饿、困”场景的替代品太多,像红牛,“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像士力架,“横扫饥饿,做回自己”等等。
说到底,香飘飘还是没找到差异化的场景,去重塑品牌认知,这对于营销、尤其是新零售营销来说,是块巨大的绊脚石。
< class="pgc-img">>▲香飘飘
像王老吉,最早的广告语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消费者基本无感。
后来改成“怕上火,喝王老吉”,把产品纳入“上火”的情景中,这句战略口号就有了价值和力量。
还有如“过大年喝王老吉,美满吉祥”,把产品纳入了“过年”的场景中,以至于现代人过年送礼,常会考虑王老吉。
< class="pgc-img">>▲王老吉
说回牛蛙火锅。
对于这个品类,目前大众的认知很模糊。
像头部品牌老佛爷铜炉蛙锅,口号是“吃正宗铜炉蛙锅,请认准老佛爷”,蛙来哒的口号是“吃蛙就来蛙来哒”。
这两个口号在品牌初创期、没什么竞争对手的时候,品牌以自身角度告诉大家“我是做什么的”,或者将“指令”当成广告语,告诉顾客做什么,都没问题。
< class="pgc-img">>▲ 老佛爷炭火牛蛙
然而,如果弱势品类没有场景化和差异化,消费者对品牌基本没认知,自然很难说服他们。
换句话说,我知道你是做“蛙”的,但你没有给我一个购买的理由,究其根本——我不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去买。
至于蛙小侠,口号是“铁锅牛蛙有功夫,文创餐饮超级品牌”,愿景不言自明,理想很丰满,就怕走文和友的老路,玩餐饮又搞文创,结果两样都没做成。
所以,对于牛蛙品类而言,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建立认知,将产品纳入某一或某些场景中。
这需要调研顾客,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进店,进而归纳总结,提炼出带有应用场景的定位和广告语。
< class="pgc-img">>▲ 蛙来哒
>>牛蛙火锅要“跃迁式创新”
牛蛙火锅的第二要务是“创新”。
对于弱势品类而言,由于替代品很多,必须走“跃迁式创新”的路子。
像老佛爷的铜炉蛙锅,将牛蛙与传统铜炉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大众对于铜炉是有认知的、熟悉的,铜锅涮嘛,都见过;而且还可将铜锅一层层码上去,有蛙又有虾,外形如塔,取名“托塔天王”,霸气震撼,给人印象很深。
< class="pgc-img">>▲ 老佛爷炭火牛蛙
对于吃过馋嘴蛙或香辣蛙之类的顾客,这种创新形式很有冲击力,拍照分享自传播,肯定必不可少。
像之前写过的“菜系火锅”,醉码头独创“火锅+川菜”的形式,开创了火锅新品类,将川菜与火锅叠加,顾客有认知,又新奇。
若借鉴“火锅+场景”的创新形式,那就更多了,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 class="pgc-img">>▲ 菜系火锅(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牛蛙火锅是一片蓝海,任何品类和产品的跃迁式创新,都有可能成为“开创者”,但至于怎么创新,还得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商业模式走。
创新不是瞎想,不能闭门造车,你要去调研、研发、用市场检验产品。
>>供应链并非最大难题
牛蛙火锅要解决的第三要务是“供应链”。
不过,随着供应链企业的增长,技术愈加成熟,对于养殖、运输、加工等体系的完善,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一些供应链企业已经开始运用“液氮速冻技术”了,能最大程度地解决牛蛙“锁鲜问题”,相信不久就能大范围推广。
当然,资本充足的情况下,自建供应链也行。
至于食安问题,归根究底,还是牛蛙养殖业的竞争强度不大。
没有竞争,就不好出精品,任何行业亦如是。
其实,供应链与火锅品牌是共生共长的组合,餐厅的品牌声量有了,销量有了,就会倒逼供应链更加成熟完善,进而提高市场活力,推着行业往前走。
< class="pgc-img">>总结一下,牛蛙火锅要出头,需要思考并解决三个问题:
1、重塑认知。
2、创新。
3、供应链(包括养殖、速冻、运输、食安等)。
小结:
任何一个品牌的崛起,都必须搞清楚一系列问题:
1、顾客的需求点在哪里?是功能需求、面子需求、场景需求,还是别的?
2、我提供的价值在哪里?能否满足这些需求?能否给顾客超预期?
3、我的商业模式能否做好供应?我的战略和体制能否支撑这种供应?
4、如何链接我的顾客?线上怎么传播?线下如何引流?
5、市场空间有多少?是饱和、未饱和,还是空白?
6、竞争对手是谁?我该如何做出差异化产品和策略?
不同答案的不同排列组合,甚至能让做同一品类的企业,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
牛蛙火锅也是如此,所幸的是,这个弱势品类目前尚无强势品牌,即便前三甲占了40%的份额,市场仍留下很多空白之地。
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牛蛙火锅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