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
记者 魏 濛
疫情防控期间,除了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不扎堆,饮食也要格外注意,保证营养摄入,才能有效增强免疫力。
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是维持人体功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人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石,对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不过饮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如普通人群、一线工作者、慢病患者,他们的饮食结构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为了让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吃得健康,吃出免疫力,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负责人靳峰妮,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和救治特点,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给我们提出了营养膳食指导。
普通人群保证多样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吃什么”“怎么吃”也成了大家格外关心的问题。
“吃是为了获取营养,获得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素’,也就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保证营养能使人体的免疫细胞处于最佳战斗状态。营养素对健康而言,是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的重要手段,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来说,更是如此。”靳峰妮说,疫情当下,一定要合理饮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素,提高机体免疫力。
靳峰妮说,根据平衡膳食原则,普通人群的营养膳食要做到,保证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g—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g—150g、薯类50g—100g。在饮食上,坚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均衡膳食的原则。建议每天食用的食物种类在12种以上,每周在25种以上。多吃新鲜蔬果,且深色蔬菜的摄入量要占到一半以上。增加高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量,在现有适量食用蛋类、禽肉和瘦畜肉类食物的基础上,增加奶、豆类、坚果和水产品的摄入量,做到每周至少食用3次水产品。现在已经立秋,市民朋友可多吃茄子、南瓜、莲藕、胡萝卜、山药、梨、银耳、芝麻、蜂蜜等食物。
清淡饮食。多采用蒸、煮、炖的方式烹调。少吃、不吃烟熏、腌制、油炸类食品。
少盐控油。每人每天烹调用油不超过30克,食盐不超过6克,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
足量饮水。保证每天7杯—8杯水(1500毫升—1700毫升)。鼓励大家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吃动平衡。争取做到每周称一次体重,并尽可能利用家中条件进行身体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控制看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时间,定时(每小时)起身活动。
提倡分餐。分餐制、公勺公筷制要落到实处;到餐厅用餐,选择间距较大、通风良好的位置落座,尽量减少多人聚餐;尽可能错峰用餐,避免人员拥挤;用餐前应规范清洁双手;可通过线上或扫码等非接触方式进行点餐和付费。
注意饮食安全。家庭用餐应注意喝开水、吃熟食。虽然现在已经“立秋”,但是气温仍然较高,一定要搞好家庭食品卫生。在平时储存食物和做饭时,要注意生熟分开。不食用的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但不要储存太久。尽量不吃剩饭菜,隔顿的饭菜要充分加热才能食用。海鲜类食品要烧熟煮透。
靳峰妮根据普通人群的特点,提供了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
早餐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蔬菜,比如,燕麦核桃仁牛奶、水煮蛋、蒜蓉油麦菜、花卷。
午餐 主食吃米饭、面条、馒头等。菜可选胡萝卜、西红柿、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苦瓜、南瓜、黑木耳、香菇、海带、紫菜、金针菇等。动物类食物可选瘦肉、蛋类、鱼虾类、禽类等。
晚餐 由小米、燕麦、绿豆、黑豆、莲子等粗粮熬成的杂粮粥。吃鱼、虾、鸡肉、豆制品等适量易消化的食物。晚餐要吃得清淡、营养,不宜吃太多。
加餐 新鲜水果或酸奶等。
一线工作补充能量
“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过程中,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使很多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容易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身体抵抗力降低,进而可能会增加一线工作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靳峰妮讲道,一线工作者饮食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充足的能量。
每天足够能量摄入。建议一线男性工作者每天摄入2400千卡—2700千卡的能量,一线女性工作者每天能量摄入2100千卡—2300千卡。
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早餐有蛋和奶,午餐有鱼、肉、豆制品,食欲下降时可选择蛋羹、豆腐、鱼肉和酸奶等。
适量摄入脂肪。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会影响食欲,饮食忌油腻、辛辣,可用天然香料、醋等调味。
保证维生素及无机盐摄入量。维生素缺乏会导致免疫力降低,B族维生素在高能量消耗时需要量增加。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食物,合理搭配米面、蔬菜、水果等,多选择油菜、菠菜、芹菜、紫甘蓝、胡萝卜、西红柿及橙橘类、苹果、猕猴桃等深色蔬果以及菇类、木耳、海带等菌藻类食物。每餐摄入蔬菜150g—200g。每天水果不少于2种,每种约半个拳头大小。
保证摄入充足的水分。一线人员防护服厚重,工作时间长,出汗多,不能喝水,下班后需及时补充绿豆水或淡绿茶,全天饮水量尽可能达到1500毫升—2000毫升。如果时间紧任务重,来不及进餐,普通膳食摄入不足时,可补充性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奶粉、营养素补充剂,每日额外口服营养补充能量400千卡—600千卡,保证营养需求。
慢病患者注意营养
疫情期间,慢性病患者应该怎样注意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降低发病风险呢?
对于慢性病患者,首先需要坚持遵医嘱用药治疗原则和合理食补,在此基础上能量摄入要充足,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包括大米、面粉、杂粮等;保证充足蛋白质,主要摄入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大豆等;通过多种烹调植物油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总脂肪供能比达到膳食总能量的25%—30%。但靳峰妮提醒,慢性病患者要根据自身病症,注意饮食上的禁忌。
高血压患者:低盐饮食,全天食盐总摄入量小于4g。
糖尿病患者:定时,定量,选择低GI(低升糖)食物。
高脂血症患者:低脂饮食,全天脂肪摄入量小于50g,忌食肥肉、油炸食物等。
痛风患者:低嘌呤饮食,荤菜肉类煮沸去汤,限制脂肪摄入,每天喝水2000毫升以上。
食材选择应有讲究
不同人群饮食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不同人群在各自的食物需求基础上,食材怎么样进行选择?
靳峰妮说,根据膳食结构可以有以下选择: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各个部位的主要“建筑材料”,抗病所需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成分都需要用蛋白质才能合成。如果缺乏蛋白质,就会造成抗病力下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肉(鱼、瘦肉等)、蛋、奶、豆等。
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抗氧化成分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对身体的损伤,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包括蔬果、豆类、全谷物、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当体内缺乏维生素C时,身体抗感染能力下降,身体会疲劳。富含维生素C的常见食材有卷心菜、西红柿、青椒、橙子、猕猴桃、鲜枣等。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A对预防呼吸道感染非常重要,但是不宜盲目补充,建议吃炒胡萝卜。
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它们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合成,比如免疫反应中,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当人体应激、感染、发烧造成代谢率上升时,身体会消耗更多的B族维生素。常见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有粗粮、肉类、动物肝脏等。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馨提示:本文约3457字,烧脑时间14分钟,筷玩思维记者陈叙杰发于成都。
疫情发生后,整个餐饮业陷入停摆。由于堂食被封禁,一些灵活的餐企们纷纷借用线上平台尝试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的运营形式。
西贝率先将摄像头对准了厨房,在阿里本地生活平台旗下口碑APP上尝试直播,西贝大厨直接与观众进行互动,通过直播展示西贝的各项安心举措。数据显示,西贝在口碑的第一场直播获得超52000人围观。
大米先生以口碑透明厨房直播为突破口,通过平台赋能和线上运营能力的提升,将到店自提业务销量提升到了215%。
除了直播,在线上运营方面,大米先生、汉堡王、绿茶餐厅等还在运营短视频、VR交互等,多数餐企似乎已将线上运营作为门店复苏的必备手段。
回到当下,随着疫情逐步可控,复工成了近期餐饮业的一大关键词。我们从大米先生、西贝的案例看,短视频、直播等线上运营方式确实有助于门店回笼部分现金流,而复工之后,线上建设也有助于线下引流和利润补充。
如果说单纯经营线下难以破局,又无法玩出新的花样,或许线上就是运营创新的一大突破口。在餐饮业得之不易的复工初期,如何让门店营业额快速回血、如何高效复工,这是多数餐饮门店最为关注的事儿。
< class="pgc-img">>?从图文短视频到直播的内容输出,不仅考验品牌方运营能力,更考验门店平时的积累
在疫情期间,餐饮业的经营核心已发生了一系列颠覆性变化,安全、透明、健康、卫生、开放等成了顾客的第一关注点。要切实把这些关键词落实到位,还得解决信任问题,线上运营便是突破口。
作为武汉本土烘焙品牌,仟吉第一时间开始尝试线上内容运营,其总监程静表示,要做好内容运营,得知道自己要传播的要点,梳理用户的喜好,然后策划不同的内容主题再根据不同客群进行分发,比如有些用户对甜点做法感兴趣,有些用户对做甜点师感兴趣,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客群需求的差异来策划不同的内容,如最美裱花师、最美面包师等,包括“烘焙教学”的直播输出以及相关图文、短视频投放等。
“图文短视频是现在流量的主要入口,也是品牌方在线上建立品牌调性,包括顾客认知不可或缺的部分。”程静提出,有了线上入口,用户可以针对内容进行评论或意见发表,留下对品牌方的期望,这一来主客沟通不仅可以因品牌联系在一起,更可以因内容联系在一起,甚至还能基于内容服务而获取铁粉。
图文视频的优势在于可创作,而直播则讲究及时性。
大米先生成都负责人陈铭表示,在口碑等平台通过多样化的直播内容为消费者传递“干净卫生,食材放心”的品牌宗旨,一方面可以减少消费者的用餐顾虑,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一定的品牌公信力。
在大米先生看来,减少用餐顾虑,做好门店的安全卫生开放透明等,这是疫情期间助力门店快速复苏的一大切入口。陈铭给出了一组数据,大米先生成都门店在口碑上做了4场直播,共计47511人观看,点赞量达到57.9万。
< class="pgc-img">>陈铭指出,营销也是当下的关键,但其需要和直播做结合才能达到一定效果,大米先生在口碑318“城市生活周”时进行了一场“围观抢5折券”的直播活动,在直播中通过爆款产品做引流,既可以提升品牌公信力,更可以将流量引入线下。
直播讲究的是形象,更需要一定的日常建设,大米先生要求门店所有员工在服务时口罩不能缺失,包括每日测体温、清洁、消毒等。通过一系列透明化的运营,大米先生成都市场的外卖业绩早已全线恢复,门店堂食业绩也已恢复至80%。
?除了直播外,基础建设达标的品牌还可以将VR技术和全链路透明运营作为突破点
不仅如此,仟吉将单一的门店直播升级为全链路透明化,从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门店加工等全程都做了公开化、透明化处理,在早前的时候,仟吉的第一场直播就安排在中央工厂,将整个生产环节在口碑等直播平台上向社会开放。
程静认为,要响应口碑发起的“透明餐厅联盟”来做全链路透明化,那么可公开的部分不止是门店、工厂等的“货场”部分,“人”的部分也可以公开,比如说可以开放某个岗位员工的日常,让摄像头随着“人”走,将岗位员工的日常工作,包括这个“人”走过的“场景”和接触过的手工操作,也都做到透明化。
除了直播,大米先生近期在策划门店VR(沉浸式虚拟现实)全景交互,消费者通过VR技术可以身入其境且更全方位地了解餐厅的就餐环境以及卫生状况,做到更真切的眼见为实。
未来消费者打开口碑APP,搜索大米先生龙湖西宸天街店,或者通过“口碑透明餐厅”专属栏目也可查看具体的VR效果,这一功能将于4月9日上线。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VR比直播更为深入,更有互动感,也更考验门店的基础建设,可以说是直播更深入的内容交互出口,而全链路虽然是直播的“场景+”,其考验的不止是门店的透明化,更考验品牌方的系统管理能力。
往更远些看,图文短视频和直播等的内容交互也是人们(线上)生活的基本需求,疫情初期显现了餐饮品牌线上建设的必要性,而疫情后期,餐厅透明化的重要性已超日常营销。这不仅考验品牌方从线下运营切到线上内容交互的综合能力,更考验品牌方对线上内容运营的前期储备。
当短视频及直播在餐饮业被摆上台面的时候,我们谈及VR交互与全链路透明运营在餐饮业的赋能,当下还算较为新颖,大米先生和仟吉在此时入局也算是有一定的前瞻视角。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餐厅透明化不应是疫情期间的短期建设,而是品牌方值得长期投入的战略行为
我们从仟吉、大米先生的案例中看到,其用图文短视频、直播、外卖封签、VR交互、全链路开放这五大运营方式力图将餐厅真正透明化。
餐厅透明化的重要性在业内可谓有目共睹,这一点口碑早前就做了一定的布局,2月26日,阿里本地生活平台“口碑饿了么”正式发起“透明餐厅联盟”计划,呼吁全国餐饮企业加入联盟。
这其中是有一定关联性的,一是消费者近期对餐饮业的关注点重新聚焦到“吃的层面”,更关注餐厅对卫生、安心、开放(透明)等的基础建设;二是疫情后期多数餐饮业有急需回血的需求,口碑等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基于赋能餐饮品牌的义务,也有意识将顾客需求的变化传达给餐企,并和品牌方一起满足实时变化的顾客需求,由此才能助力餐饮业真正高效复工。
口碑表示,基于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要真正做到让顾客吃得放心,需要餐厅做好以下五个点:
一是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企业人员管理制度,包括餐饮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晨检”制度等。
二是原料溯源严把控,进货入库时进行严格查验和记录,原料运输、存放遵循相关要求。
三是透明加工严执行,让后厨加工可视化,对加工过程精准把控。
四是堂食外卖分区处理,堂食管理精细化,外卖服务流程化,保证稳定性和品质。
五是消费保障严要求,从消费者权益保障出发,做好全覆盖,为消费者提供餐前餐后的权益保证。
要真正解决信任问题,建立制度只是基础,内容公示也相当重要,口碑梳理了三个出口:一是可视化,涵盖了图文视频、现场直播、VR交互技术;二是全链路公开化,涵盖了供应链溯源(工厂直播)、物流运输直播、门店前厅后厨直播,包括外卖员与其他员工的人员管理;三是外卖安全建设,如联合政府做外卖封签、无接触配送、后厨全天摄像的流程溯源管控。
基于整套流程的落地思考、标准建设、方向输出,口碑发起的“透明餐厅联盟”已得到行业的积极响应,如大米先生、仟吉、必胜客、绿茶、汉堡王、满记甜品、COSTA、西贝、小龙坎、捞王锅物料理等50余品牌提交了申请,覆盖了全国超15000家门店,预计截止5月底将有1000个知名品牌加入,预计覆盖全国100000家门店。
< class="pgc-img">>在口碑看来,让顾客吃得放心是疫情后的一大刚需,长期看这也是餐饮业的发展之本,值得品牌方持续投入。
?结语
在复工的思考上,我们可以将口碑饿了么发起的“透明餐厅联盟”当成一个关键词,也可以将之当成餐企高效复工的新工具,更可以将之当成口碑对行业的呼吁。
总之,餐厅的透明化建设与线上公开化带货的赋能,将是餐饮业近期到未来的长周期建设,做好了这一点,这对日常经营和品牌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大米先生一样,疫情期间借助在口碑线上的一场直播,当天自提销量就暴增了215%。
透明化的力量在餐饮业确实不容小觑。
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健 通讯员 王聪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办期间,喜逢中秋国庆,激发假日消费新活力。
10月6日,记者从杭州市商务局了解到,中秋、国庆期间(8天),杭州全市消费总金额为237.53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17.2%,同比2019年增长13.9%。
其中,零售、餐饮消费金额分别为135.75亿元、32.78亿元,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12.2%、59.4%;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26.4%、43.4%。
亚运做媒
“食在杭州”引爆餐饮消费
中秋、国庆期间,亚运赛事正酣,国内外游客欢聚杭州,观赛事赏美景吃美食,助推餐饮消费持续火爆。据统计,全市8万余家餐饮门店消费1370万笔,营收32.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0.7%和59.4%。
消费券燃旺餐饮市场。9月29日,发放2023年“燃情亚运 领杭消费”—“亚洲美食季”杭州数字人民币餐饮专项消费券,总额为1000万元。据初步统计,共发放消费券21万张,累计带动消费1024.79万元。第二轮消费券已于10月4日上午10时发放,5分钟内抢完。
亚运会带火杭帮菜。伊朗姑娘艾拉哈﹒曼苏里扬既是一名女子散打52公斤级银牌得主,又是一名拥有50多万粉丝的“网红”,比赛结束她来到拱宸桥近距离感受杭州本地生活,还被杭州市民邀请到家中品尝美食。“出圈”的地方美食不仅成为宣扬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拉近了彼此距离,让人们从味蕾碰撞中感受心心相融。
大客流带爆餐饮名店。西湖周边的楼外楼、知味观营业额增幅分别为51.7%、32.1%;黄龙海鲜大排档人气提升,营业额同比增长36%。杭州新白鹿、湖畔居、兰桂江南、绿茶餐厅等餐饮名店用餐火爆,营业额较去年增长50%以上。据监测,楼外楼、知味观等7家知名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4328万元,同比增长22.4%。
亚运味浓
商圈街区消费增长亮眼
中秋、国庆期间,杭州全市各大商圈和商业步行街积极营造浓浓的亚运氛围,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为市民、消费者和国际友人旅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钱江新城领涨商圈消费。据监测,湖滨、武林和钱江新城三大核心商圈实现消费411万笔、消费金额22.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和43.3%。节日期间,钱江新城以展演、互动、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一场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沉浸式文化盛宴,观看亚运主题灯光秀的市民和游客天天爆满。据统计,钱江新城商圈实现销售额11.0亿元,同比增长50.7%。武林商圈日均人流量超过54万人次、同比增长11.6%,实现销售额6.40亿元、同比增长36.5%。
商业街活动精彩纷呈。9月29日至10月4日,杭州28条商业步行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2场次,客流量497万人次,整体比去年同期增长33.9%;实现营业额12.73亿元,同比增长19.1%。
多元丰富的消费场景,推动外来消费持续高增长。据监测,假期期间,杭州全市外来消费2763万笔、金额101.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1%、58.3%。
场景新颖
赛事让夜间消费火起来
为繁荣杭州夜间消费,杭州市商务局发布了《杭州夜行记—杭州夜消费百个打卡点手册》,以插画的形式展现“时尚夜购、风情夜游、潮流夜娱、精品夜秀、动感夜健、饕餮夜宴、品味夜学、烟火夜市、文创夜赏、特色夜宿”十大夜间消费场景,全力打响“不夜天堂·乐购杭州”品牌。
据监测,杭州全市零售、住宿、餐饮和娱乐四大行业夜间消费总金额107.42亿元,同比增长11.8%,占全天消费总金额的51.3%。
拱墅区武林广场“龙马精神”大型机械装置每天下午和晚上演出三场,日均吸引市民游客达到2万人次以上。为配合龙马的演出,商圈各大综合体和武林路特色街也纷纷推出夜间市集、演艺等多种活动吸引游客。商圈夜间消费已占到全天消费的65%以上。
萧山区夜经济活动热潮迭起,湘湖旅游度假区推出“湘遇亚运 艺展风采”湘湖花月夜主题系列活动;银隆百货推出“隆趣国庆 乘柿而上”饰品+非遗主题市集;浙农·东巢艺术公园,推出全民健身挑战赛、日落大道市集和北岛街市集两大落日夜市主题市集等活动……据统计,萧山区夜间消费金额达13.96亿元。
亚运关联商品成热点。杭州亚运会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运动员们出色的竞技水平,也让消费者发现了他们的时尚品味。运动员们身上的服装、发饰等周边产品成为了网友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比如,游泳运动员张雨霏头上的亚运会吉祥物发卡,这两天被买断货;由著名视觉艺术家叶锦添以及中国美术学院联合打造的“冠军龙服”,成为了最近的爆款,很多国际友人纷纷到平海路上的安踏冠军店指定要买这套,已售卖近30套。拱墅区三大场馆周边的亚运特许商品受到青睐,特许商店日均营业额均在30万元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