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问题:
在这个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时代,作为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应该如何重建消费者的信任,尽到行业自身的社会责任?
ChatGPT的回答:
在当前信任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作为餐饮行业从业者,重建消费者信任并履行社会责任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建议:
- 透明度与公开: 提高业务透明度,向消费者公开关于食材来源、加工过程、卫生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在店内醒目位置张贴相关证照,并在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上公开这些信息。
- 食品安全保障: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卫生。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产品符合卫生标准,并及时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 质量保证与追溯: 强调产品的质量,推行追溯制度。可以在包装上标注详细的生产信息,使得消费者可以追溯到食材的来源,增加产品的可信度。
- 员工培训: 对员工进行全面的食品安全和服务意识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并严格遵循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提高服务质量。
- 环保意识: 强调环保理念,减少浪费,推行环保措施。可以采用环保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高品牌的社会责任感。
- 社会责任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可以通过慈善募捐、食品捐赠等方式,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
- 反馈机制: 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接受顾客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消费者的疑虑,展现企业的责任担当。
- 危机公关: 在发生问题时,及时、公正、透明地处理,制定好的危机公关方案是非常关键的。快速回应问题,表明解决的决心,并公布解决过程,能够有效缓解危机。
- 数字化技术应用: 利用科技手段,如区块链技术等,对生产流程、供应链进行数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产品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餐饮行业可以树立更加可靠、透明、负责任的形象,重建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欧阳宏宇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小餐饮商户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3月1日,美团发布公告,表示将通过降低成本和开源增收等六项具体措施,响应政府号召、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及经营困难的中小餐饮商户提升“造血”能力。
降本方面,从今年3月到12月,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经营困难的中小商户,美团外卖实行技术服务费(佣金)减半优惠,且减半后每单1元封顶;对其他完成费率透明化的困难商户,会结合经营情况、困难程度进行评估,实行技术服务费5%封顶,预计超百万商户受益;对以外卖经营为主、特别困难的商户,还将进行定点帮扶。增收方面,美团外卖将为线上经营能力不足的困难商户免费提供“外卖管家服务”,以及云打印机、出餐宝等外卖接单设备,帮助商户开源增收。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副教授、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评价,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未来平台经济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上月中旬,《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其中一句“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成为引发外卖平台降佣的原点。在王鹏看来,美团此举相当于在这众多这个平台经济企业当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在美团之后,大量的平台型经济企业也会出台各自的一些具体做法来响应国家号召,对一线劳动者和中小企业让利。”王鹏说,届时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促进更好的营商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鹏认为,从降佣措施内容本身看,平台降佣是彰显了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相关的经营过程中,对数字经济平台相关的企业政府也给予了更多的支持政策,比如提供供应链金融负责,听取市场各方的意见。这反映出,平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自身地位是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扮演参与者、服务者的角色。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以美团为代表的平台经济企业,让利降佣也是相当于是回馈社会。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先行者取得了行业的优势地位,分享收益、促进全社会一起富裕,也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王鹏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进一步发展需要找到第二、第三曲线。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期,尤其需要通过技术投入,研发创新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寻求更多的盈利创新点。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平台经济企业未来仍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则指出,针对外卖商家降低佣金是平台的一种姿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受到疫情影响的商家降低费用成本,但降低佣金也不是解困商家的“万灵药”。根本上看,商家的困境主要是由于疫情人之下流量下降带来的直接影响,以及经济下行带来的收入降低导致的间接影响。在这一大下背景,对于商家的考验可能是如何审时度势以及利用平台数据来更好的引导产品开发、降本增效,当然这个问题显然对于中小商家也很难有效开展。
从平台看,因为消除终端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适当收取信息服务费应该属于合理行为。但互联网信息服务属于相对新兴业态,定价确实是一个问题。于价值而言,应根据信息服务带给商家的效益增值情况来收取。对于中小商家可以尝试采取一定标准的封顶措施,甚至可以效仿政府在税收政策优惠领域的一些返还方式,这个还需要基于平台大数据进行具体研究。
崔丽丽认为,回到此次发布的举措,美团这次在业内做出表率值得赞赏。“费率透明化非常有必要,服务价格不‘打闷包’,明明白白收费是好事,应该提倡。现阶段互联网平台应把赋能实体商业运用数据来驱动业务经营作为侧重点,从推进这些商家数字化的角度发挥自己的强项赚取商业价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孙明泉 陆健 光明网记者 刘希尧
台风“烟花”经过后,浙江各地百姓的生活陆续恢复正常,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又回来了。7月27日,杭州淳安的旅游景点恢复开放,民宿老板们忙着招待客人;东阳市横店影视城重新热闹起来,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
如今的浙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越来越多的群众富裕起来,人民生活多姿多彩,到处充满温暖。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了浙江新的使命。
“浙江有这个基础和优势。”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景新说,在全国范围内,浙江的城乡差距、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相对较小。这几年,浙江很多地方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也非常高了。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指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浙江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要勇扛使命、勇闯新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
“这年头,日子好着呢”
先富带后富,缩小“三大差距”
夏日的夜晚,横店影视城广州街上人流涌动、灯火辉煌、热闹异常。
各剧组的成员们“挑灯”拍摄不同场景的镜头,武打、歌舞等演出吸引着各地游客驻足观赏、热情参与,一家餐厅的老板娘俞香向客人讲述着横店的故事,三五成群的“横漂”群众演员在拍戏之余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听着打闹声、嘶鸣声,记者来到一个正在拍摄古装剧的片场,大量“骑兵”呼啸而过。“这是谁养的马呀?”有人问。很快,人群中走出一个中年人,他说:“马是我的。”
这人叫史清学,是横店的“车马道具大王”。早在1998年,史清学就从河南来到了横店,刚开始他只有两匹马,还给人抬过花轿。现在他已有100多匹马、约300辆老爷车,雇了六七十名员工。
当了老板、富起来后,史清学没有忘记他的河南老乡。在他的带动下,2000多位河南人也来到横店,有的在剧组干杂活,有的做起道具、摄影等生意,先后走上了致富路。“这些年,横店变化很大,刚来的时候,感觉横店还不如我们老家,没想到现在能发展这么好。”史清学说。
如今,横店影视产业不断壮大,既为“横漂”创造了追梦的机会,也带动了当地旅游等产业发展,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横店镇良渡石水吉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宿村。
“我们村目前有270人、87户,从事民宿行业的有78户,民宿客房总量达732间。”石水吉村村干部王男说,近年来,村子大力发展民宿及配套产业,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高质量就业,收入也大幅增长。
石水吉村村民厉女士的儿媳妇在家开民宿已有七八年了,她家的民宿有15个标间,现在是旺季,有不少客人入住。“我今年65岁,就喜欢和几个老邻居在家门口吹着电风扇聊天,这年头,日子好着呢。”厉女士说。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正如东阳市委常委、横店镇党委书记郭锦明所说,横店镇坚持“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理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只是横店,在整个浙江,高质量发展、先富带后富正在让更多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持续缩小。
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98元,同比名义增长14.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94元,同比名义增长1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57元,同比名义增长15.8%;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78。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袁家军表示,要形成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新机制。推动政策、规则和制度重塑,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更好发挥社会、企业、个人作用,增添持续缩小“三大差距”的新动力,形成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图景。
不吃“大锅饭”不“养懒汉”
鼓励创新创业,提高发展质量
7月13日下午,位于浙江湖州吴兴区的织里镇,一场童装走秀表演引得观众拍手称赞,简约、炫酷等风格各异的童装大放异彩。
历史上,织里镇就因纺织业兴盛而得名,史料中有“遍闻机杼声”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织里人靠着纺织、刺绣等老手艺,生产床垫、枕套等来维持生计。后来,他们发现边角料可以用来做童装,于是有人开始生产并卖起了童装,织里也诞生了专门生产童装的小作坊。
经过多年发展,织里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分工协作最紧密的童装产业集群,赢得了“时装看巴黎,童装看织里”的美誉。
织里一家童装企业的董事长柯文化告诉记者,他的公司没有一条生产线,通过生产外包,把精力集中在品牌营销和产品设计上。目前,其连锁品牌门店已有1400多家,累计提供社会岗位近6000余个。
“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愿意让利给员工、门店,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柯文化说。
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密码,也是织里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劲动力。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委常委、织里镇党委书记杨治介绍,目前,织里镇有童装企业1.4万家,年产各类童装14.5亿件(套)。
如今,织里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毕业后也纷纷回到家乡,利用所学创新创业。
沈钻专就是这样一名大学生。2018年,沈钻专从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管理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织里搞起了现代农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他开始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团队进行技术合作,开发高原农产品平原种植化技术,并承包了当地500亩土地,种植高原菌菇、灵芝等作物。
几年下来,他们研发的技术日渐成熟,高原作物产量不断增加,吸引了当地及周边900多位农户参与进来,每位农户每年能赚五六万元。“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也有乡土情结,希望能回馈家乡,帮助更多农民发家致富。”沈钻专说。
放眼浙江,创新创业如火如荼,各地都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67亿元,同比增长20.8%;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迅猛。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共同富裕不是吃‘大锅饭’‘养懒汉’,要鼓励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实现致富增收。”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孟刚说,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离开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将成为“无源之水”。
“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像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是要养猪的,鸡、鸭都要养的,还要种田,那就是实打实的农村,现在田也流转了,生活跟城里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了。”浙江嘉兴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村民支慧俊说。
支慧俊是90后,2013年从浙江万里学院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目前在村里的巧克力甜蜜小镇(歌斐颂)工厂店上班。她介绍,巧克力小镇吸引了大量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给村民带来很多机会,有的村民建起农庄,有的做起民宿、餐饮,外来务工人员也多了起来。
“我家就有两套房子租给了客人,光租金收入一年就超过3万元,加上工资、土地流转金等收入,一年下来能赚30多万元。我奶奶现在70多岁,每月能领2500元的养老金,现在也不种毛豆了,和爷爷一起颐养天年。”支慧俊说。
缪家村党委书记陆荣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不少村民纷纷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工人,一些年轻人也回来了,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1万元。此外,村里医疗卫生等条件也越来越好,来自杭州和上海的医疗专家每月会轮流在村里坐诊。
“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了,相信缪家村的明天会更好。”68岁的缪家村村民缪瑞林说。
多年来,浙江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浙江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79.47岁,比2015年提高1.25岁。
医疗如此,教育、养老等亦然。“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拉下。”王景新说。
日前印发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更高水平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如今,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幕已经拉开。袁家军表示,要凝聚奋进的力量,率先探索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路径,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
(相关报道见7版)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2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