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卖出十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3圈”,号称曾经拒绝了无数VC的奶茶巨头,要亲自出手参与投资了。
10月11日晚间,上市公司香飘飘发布公告称,将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5000万元,参与一只食品饮料基金的设立。公告显示,这只基金的目标规模为1亿元,其中香飘飘作为LP认缴出资5000万元,上海嘉寻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作为GP认缴出资100万元,投资期为合伙企业首轮募集完成日起四年。基金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发现及培育食品饮料领域的潜在优质标的企业,赋能被投资企业的发展和增长。
根据公开报道,香飘飘创始人蒋健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香飘飘拒绝的VC已经无数:“第一,我们不缺钱;第二,我们不以上市为最终目的……一旦拿了他们的钱,游戏规则就全变了,但快消品领域需要的是扎实,不是大跃进。”
而这一次,这家奶茶巨头决定自己出手做投资。
曾拒绝所有VC
现在亲自上阵做投资
妇孺皆知,用以形容巅峰时期的香飘飘,毫不为过。这家前身制作棒棒冰的企业,自2005年因转型固体奶茶生产销售后一炮而红。
2008年,香飘飘年销售额突破十亿大关;2011年香飘飘奶茶的销量已从一年3亿多倍翻倍至10亿多杯,绕地球的圈数也来到了3圈;2012年,香飘飘全年营收高达19.24亿元,在一种饮料企业中一骑绝尘,甚至吸引了其他对手入局杯装奶茶市场;2013年,香飘飘入驻天猫等电商平台,此举令其当年营收直接站上20亿。2017年,香飘飘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辉煌时期的香飘飘,可以说是坐稳了杯装奶茶市场里的老大位置,2012、2013及2014年其市场份额分别为50%、54%和56%,占据奶茶市场半壁江山以上。
< class="pgc-img">>香飘飘的大火,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投资机构。但在香飘飘的股东中,没有一家投资机构,股东名单中的宁波志同道合、中央结算也是自家参股创立的。据悉,在2009年,包括达晨创投、IDG资本等风投机构都表示对香飘飘有兴趣,但被蒋建琪拒绝。他曾公开表示:“风投机构主要奔着上市为目的,只管利润,而不管品牌的未来。”
不过10月11日,香飘飘公告称,其将与上海嘉寻资产管理合伙企业签订了《湖州甄香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有限合伙协议》,拟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产业基金目标规模为1亿元。其中,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5000万元;嘉寻资产作为普通合伙人认缴出资100万元。
这也释放了一个信号:曾经拒绝所有VC的香飘飘,如今要亲自上阵做投资了。
食品巨头们的新角色
近年来,食品行业的巨头借助资本力量,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已经成为一股行业热潮。娃哈哈、亲亲食品、周黑鸭、绝味食品等知名消费品牌均涉足创投圈,参与设立投资基金。
在去年宗庆后获得私募基金从业资格后,引起了行业内的很大好奇。细究之后才发现,饮品届的老大哥哇哈哈创投早在2010年就一直在一级市场有所布局,也曾与高瓴等头部机构有过合作,但几乎都是以LP身份参与。如今,娃哈哈不但做了LP,甚至还在今年做起了GP(基金管理人)。
4月26日,一只名为丽水娃哈哈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基金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启信宝数据显示,这只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浙江娃哈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去年完成备案的娃哈哈创投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今年8月,旺旺集团进军创投圈,做基石LP,投资了合鲸资本5亿元人民币的基金——旺鲸食品科技基金(一期),该基金目前已完成首轮关闭,暂停申购。基金将聚焦三大品类:食品、饮料和餐饮,纵向则贯穿原料、生产、流通、品牌、渠道、流量六环链条里的早期企业。
而在今年的9月29日,郑州千味央厨公告,其参与出资的股权投资基金完成了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备案手续,并取得了《私募投资基金备案证明》。
在此之前,千味央厨与北京上德合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河南上德合利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诸暨上德合利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河南中原金控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河南上德合味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相关文件,约定共同投资设立河南上德合味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河南上德合味总认缴出资额为人民币2.5亿元,其中千味央厨作为有限合伙人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7500万元,占河南上德合味认缴出资总额的30%。
而今年更具代表性的投资案例是,四川肆壹伍基金因投资网红奶茶品牌“书亦烧仙草”而引起行业关注。
< class="pgc-img">>据了解,四川肆壹伍基金成立于去年8月,设立之初有12个LP,彼时的总规模为11亿元。基金先后经历了3次增资后,目前共有17个LP、规模也增至12.21亿元。公开资料显示,这些LP包括卤味零食巨头绝味食品、休闲零食巨头洽洽食品和“挂面大王”陈克明旗下的陈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盐津铺子等。一只基金,汇集了国内休闲食品界的“半壁江山”,也可以看出行业巨头们对于做投资这件事的热情。
寻求新增长点
是布局投资业务的共同目的
为什么这些食品巨头对于投资这件事有着极大的热情?
从整个行业来看,食品巨头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是聚焦于战略层面:“布局行业上下游”、“拓展业务边界”、“构建行业生态版图”、“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等,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也是公司所属行业,以实现产业协同效应。
这个逻辑其实并不难理解,以香飘飘发起这只食品饮料产业基金为例。
从战略层面来看,香飘飘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实现战略协同、扬长补短。一方面,可以发挥香飘飘原有的供应链、渠道、生产、品控等方面的领先优势,赋能行业早期优质项目,助力其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与被投企业实现协同,补强香飘飘在营销、电商、产品等方面的力量,实现1+1>2。另外,也是更为重要的,可以持续拓展香飘飘的生态边界。过去香飘飘聚焦杯装奶茶和果汁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今借助“产业+资本”的力量,寻找行业中的优质项目,以拓展生态布局和业务边界,从而助力香飘飘实现二次腾飞。
近年来食品巨头们的主营业务数据并不理想,业绩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应对产业变革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切入投资赛道也在情理之中。但随着食品饮料巨头纷纷布局投资业务,似乎新一轮的“内卷”也已经开启。未来这支食品饮料基金是否真如香飘飘所愿,对企业经营方面有所帮助,让我们拭目以待,纳食也将持续关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日,我在大众点评看到,茶饮品牌7分甜在26个城市,登上大众点评杨枝甘露榜单第一名。
据了解,3个月前,深耕华东的7分甜正式开启全国布局。
市场激烈竞争下,集中进入新城市的7分甜,是如何做到26城榜首的?我研究了一下他们的方法论。
7分甜的杨枝甘露,登上26城大众点评榜首
排在点评榜单第一位,是每个品牌都想实现的。那在全国26个城市都登上榜首,是什么体验——
最近,茶饮品牌7分甜的杨枝甘露在大众点评霸榜了,登上了全国26城的杨枝甘露排行榜榜首。
其中既有上海、苏州等华东大本营城市,也有北京、哈尔滨这样的北方城市,还有南京、扬州、宁波等,有网友称其为“杨枝甘露天花板”。
今年7月,7分甜在上海发布会上高调宣布,要投入一个亿用于全国布局,并实现产品的“月月上新”。
实际上,这是其全国布局的第一份答卷——
首先是在千店体量下,实现高难度的“月月上新”,不到3个月时间,上新9款新品,其中不乏红石榴爆柠茶、霸7水果茶、酸奶杨枝甘露等季节爆款。
其次,通过线上排名做好心智预售。在大众点评上,除了全国26城杨枝甘露排行榜第一名之外,7分甜的不少门店都是所在区域饮品热门榜的Top10。
另一方面是跨区域开店加速。从其公众号了解到,目前7分甜已经入驻全国18个省,58个城市。其中北京SKP、西安中贸广场、武汉龙湖天街等门店,单日营业额都突破了4万,最高达到7万以上。
7分甜北京SKP店,图源大众点评
>逐渐地,消费者看点评吃饭的习惯,从餐迁移到饮,线上点评数据也在成为茶饮品牌重要的布局战场。7分甜此次,是如何实现26城登上榜首的?
登顶榜首,7分甜做了4个关键动作
1. 吧台放广告牌,建立强势“动态背书”
在北京、郑州等地的7分甜门店,吧台上能看到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大众点评杨枝甘露排行榜第一名”。认真看会发现,下面还有一行小字:2021年1月份上海XX店榜单。
进驻陌生城市,对第一次听说7分甜的消费者来说,大众点评+上海就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动态背书”,解决的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临门一脚”。
以前很多品牌会用传承XXX年、央视报道、选用上市公司食材等作为宣传,这个叫做品牌资产背书。7分甜的这种做法属于动态背书,是利用三方机构数据进行,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认知从认知中来,权威从权威中来,没有从零开始的品牌,跨区域开店的起步就是要拥有认知势能,然后一路巩固和发展。
2. 1分钱喝杨枝甘露+明星店长,做出连环热度
据了解,首城首店开业期间,7分甜会做出一个主题活动“请全城人民喝杨枝甘露”,通过美食号、探店号、线下广告点位等把消息释放出去,消费者参与的渠道一个是大众点评,一个是小程序。
通过1分钱喝的营销,吸引第一波流量,拉高评分,积累好评,留下种子客户。
当全城人民喝杨枝甘露的活动结束,品牌热度有所下降时,邀请流量明星到店参与一日店长活动,消费者仍然可以在大众点评购买1分钱的套餐,到店核销,持续营造第二波热度。
3. 多平台发力,强化消费者关系
运营大众点评的同时,还会做好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辅助大众点评的热度——抓住任何一个合适的渠道,与消费者强化关系。
在小红书上搜索7分甜,有5万+笔记,点开首屏都是点赞量达到几千的种草文。不管种草的文图质量如何,一个品牌笔记的总数量+笔记的点赞量,间接传递给消费者的,就是品牌热度。
抖音上,7分甜相关的热度视频有两种,第一是素人和达人探店视频;第二是财经分析类账号,对7分甜的产品策略、营销方法、商业模式的剖析。
当一个品牌进入商业案例库,被广为讨论时,不管是B端还是C端,都能做出强有力的“心理预售”。
通过以上3步,加上新店的流量扶持,基本上能把一个新店快速做到当地大众点评榜的榜首。而对于当地消费者来说,又有“上海+当地杨枝甘露榜首”的双重的“动态背书”,是进一步抓住心智。
4. 大力扶持,首城首店总部补贴20-200万
仅靠加盟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重要城市的首城首店,7分甜还通过总部进行扶持。
据一位区域加盟商透露,一般根据城市的级别,总部会拿出20~200万不等的资金,同时派出专业团队辅助。通过人力+财力的双重赋能,帮助加盟伙伴在当地打开市场,建立消费认知。
深度剖析:除了线上运营,7分甜还做对了什么?
抛开技术层面,再深一步看,7分甜在大众点26城的霸榜,是线上运营的结果。但本质上,也是定位和战略的成功,为什么这么说?
1. 定位清晰,品类到品牌不断进化
市场竞争中的基本单元,是品牌和品类。
定位理论创立迄今已经51年,但它指出的商业规律从未过时。比如,竞争的终极战场是顾客心智(认知大于事实),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品牌驱使购买行为发生),品牌是品类及其特性的代表(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字眼)。
7分甜的定位发展,是典型的案例。
在品牌发展早期,当品牌力不够的时候,7分甜聚焦爆品杨枝甘露作尖刀,提出“杨枝甘露更好喝”的口号,切入市场,撬动消费心智。
当品牌力逐步提升时,又提出“杨枝甘露就喝7分甜”、“7分甜更好喝”等口号,把品类势能与品牌势能深度绑定,占据“杯装杨枝甘露”的消费心智,把一个品类机会变成自身品牌崛起的机会。
2. 聚焦“杨枝甘露”,建立爆品矩阵
在推出的产品思路上,杨枝甘露是7分甜的标签,因此上新延续“万物皆可杨枝甘露”的玩法,以杨枝甘露为核心,与市场上的流行品类、元素去做结合,建立“爆品矩阵”。
爆品矩阵带来的销售集中,意味着效率的提升、规模壁垒的建立,因为销售越集中,出品效率越高;随之原料采购量越大,成本就会越低;同时,原料的快速周转,又保障了新鲜度和口感,让消费体验更好。
同时,7分甜在今年还开启了“月月上新”的产品策略,利用当季流量,辅助增加更多进店动机。
承接流量的,是消费体验;消费体验好了才能拉高评分,实现上榜。
3. 深度布局上海,攻占高势能城市
当定位清晰,产品打磨好之后,就要去核心市场快速验证。
在7分甜的发展中,攻占上海市场,是重要的一步。
在餐饮领域有一个观点,“区域第一也是第一,上海第一,更是第一。”
拿下上海市场,意味着在华东市场占领了商业制高点,拥有了“全国品牌效应”,有机会为品牌吸纳更多人才、资本、供应链、商场赋能等等。
而在走出华东,到北京、深圳等城市进一步布局时,有了上海的背书,能找到更优质的合作伙伴,聚集优势资源。
4. 练好内功再做全国,慢就是快
在发展速度上,7分甜是一个克制的品牌。
其创始人谢焕城,曾在咖门万有饮力峰会上提出过“慢就是快”的观点,希望用长期主义的思维来做品牌,练好基本功,不追求短期的快速增长。
走出华东后,基本功就显现出来。体验了一次7分甜的郑州的门店,排队高峰期操作流程也是有条不紊,提出疑问,门店员工及时解决。
定位再好,也要靠一杯杯、一次次的交易和服务传达。良好的消费体验也最终会在线上评分、评价上显现出来。
从品类到品牌,从定位到产品,从战略到布局。
7分甜的案例,让我看到:在茶饮行业,你做了一个爆品,冲了一波,肯定会有一些收获。
但是你能不能扎根,能不能建立一座城池,让对手难以进攻你,要看你有没有护城河。
喜欢喝奶茶吗?
现在喝奶茶已经成了年轻人的生活日常,下午茶喝一杯,加完班喝一杯,在楼下等朋友也要喝一杯……
奶茶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你生活的标配。
但你可知道,这种司空见惯的饮料,背后隐藏着多么惊人的黑幕?
你肯定会吓一跳。
听好,这是奶茶三宗罪——
1、奶茶,比地沟油还脏
一点点、Coco、喜茶、鹿角巷……网红奶茶店越来越多,甚至要拍几个小时长队,才能买上一杯。
但你绝对想不到,这些门面光鲜的网红店背后,到底有多脏。
去年就有网友曝出,在某品牌奶茶外卖里喝出一个塑料套子;
不久后又有网友举报,喜茶店里的卫生环境完全不合格。垃圾遍地,原料倒洒,“能有多脏,就有多脏”。
这还是稍好一点的情况。
去年5月,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卧底某饮品店,店里的情况,才真正叫人触目惊心。
店员制作饮料,不洗手,不戴手套,直接就去挤茶包里的汁液,然后把汁液倒进杯里。连他自己都忍不住说:
“我自己都觉得好恶心!”
北京CBD的一家奶茶店,也曾被曝光制作工具不消毒、“珍珠”直接用自来水清洗;
配料袋里爬出蟑螂,还被养得又大又肥;
店里的员工,居然用舌头舔奶茶试温度。
种种景象,令人作呕。
像我们常喝的珍珠奶茶,就更加恐怖。
要知道这些所谓的珍珠,本来就是纯添加剂做成,不是什么好东西。
曾经有记者假装去原料批发店进货,批发商带他们进了一个地下仓库。
下到仓库,只见大桶装满黑色的珍珠,就这样躺在黏糊糊的地上,上面有几只苍蝇在飞。
记者问:这珍珠能吃吗?
店里的工作人员回答:珍珠这个东西,说白了只要不让别人生病,就行了。
就算真不让人生病,你敢吃?
2、不仅肮脏,而且廉价
一杯奶茶,起码卖到10块;如果是网红店,那就得20块以上了。
卖得这么贵,用的什么原料?锡兰红茶?澳洲牛奶?
都不是。
浙江宁波市消保委曾对10个网红奶茶品牌,共26种奶茶样品做了检测,结果叫人吃惊:
大多数奶茶样品,都是用奶精粉冲兑,再添加各种奶精、添加剂制成,根本没有牛奶。
而一公斤装的奶精批发价约15元,可冲70杯;950克装的“珍珠”批发价4.5元,可供冲配约40杯奶茶……
国家二级营养师杨振华就向记者演示了廉价奶茶的制作过程:
只见他把几种色素和甜味剂混合,再加一点着色剂二氧化钛,摇晃几下,就成了一杯美味的橙味奶茶。
整个过程,甚至没用到一丁点儿牛奶、茶或果汁,全是化学制品。
有人说廉价就廉价吧,又不影响好喝。
关键是,它不仅廉价,还对人有害。
所谓的奶精,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是植物油经过人工氢化处理做成的。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范志红愤怒地说:别看有植物两字,其实含的饱和脂肪酸比猪油还多!经过人工氢化处理之后,还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危害极大,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还会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
福州一位高二女生安安,本来是校游泳队的健将,却突然患上了心肌炎,不仅游不了泳,连走路都喘气。
医生一问才知道:安安超爱喝奶茶,平均每隔一天就要喝一大杯。
这些奶茶里的反式脂肪酸,就是让安安年纪轻轻患上心肌炎的元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克;但很多奶茶店的奶茶,已经超过了6克每杯。
这样的奶茶,越喝越受伤。
3、糖分咖啡因,最强的健康杀手
为什么喝了奶茶容易睡不着?看了下面这个表格你就知道了:
一杯500ml的一点点奶茶,竟然含有167mg咖啡因,而一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才107mg,一罐红牛才50mg。
按咖啡因含量:
一杯奶茶,等于三罐红牛!
专家指出,成年人一次摄入的咖啡因不能超过200mg,而一杯奶茶就无限接近危险线。对于孕妇和儿童来说,更是容易引起类似焦虑的症状,如心悸、震颤、睡眠紊乱等。
那么,喝无糖奶茶总可以了吧?
也未必。
无糖奶茶,并非真的不含糖。
上海市曾做过检测,结果发现20份宣称无糖的样品,全部都检测出了糖分,平均在5g/100ml到3.3g/100ml之间,比很多正常甜度的含糖量还高。
所谓“正常”甜度的奶茶,糖分更是严重超标:
正常甜度的奶茶样品,平均含糖量为每杯34克。
含糖量最高的达62克每杯!相当于放了将近14块方糖进去。
这哪是奶茶,分明是糖水。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一杯奶茶,就妥妥地超标。
糖分摄入过多,对人体造成许多危害:肥胖、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龋齿……
而且持续摄入糖分,还会让皮肤胶原蛋白糖化,逐渐失去弹性,肤质越来越差。
喝奶茶,会变丑!
你还敢喝吗?
生命只有一次。喝一杯奶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欢愉,带给身体的却是不可逆的伤害。
为了你的健康,戒掉奶茶,戒掉各种乱七八糟的饮料吧。多做运动,健康饮食,戒掉烟酒,做个阳光活力的年轻人。
毕竟,还有什么比你的健康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