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没有夜晚。
当尖沙咀的高楼渐次亮起霓虹灯时,庙街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沿着不足400米的街道前行,两旁密密匝匝有近700个档位,售卖手工艺品、日用百货、服装和书画。来自欧美、东南亚等地的游客熙熙攘攘,商贩用多种语言吆喝叫卖,市井而充满烟火气。
庙街,香港最著名的夜市,几乎是每一个游客来港的必到之处。尽管地处闹市深处,多年来,庙街一直以出售平价商品为人所知,在新科技、新业态的冲击下,庙街也正经历着转型与升级。
这里有香港市民的青春记忆,装满了香港的过去,而庙街商贩们与各行各业一道,也正努力奔向更好的未来。
庙街牌坊,一队英国旅行团在此集合,庙街是香港最著名的夜市,几乎是每一个游客来港的必到之处。
不足400米的庙街两旁密密匝匝有近700个档位。
都市深处的“平民街”
庙街隐身于九龙半岛最繁华的油尖旺区。
北海街、上海街、佐敦道和吴松街四条街道包围出一个规整的长方形,两边都是7层的唐楼,楼龄普遍在40年以上。唐楼中间,一条宽不过三米多,长约400米的过道,两头各有一个红色的中式牌楼,便是庙街。
庙街的白天并不显山露水。水泥马路上,三三两两堆放着塑料棚布和钢管。头发花白的阿伯坐在凉茶铺的天棚下看报纸,不时有身穿纱丽的印度女子经过。茶餐厅的早餐时间还没有结束,一个三明治奶茶套餐,只需要30港币,比港岛要便宜得多。往上看,唐楼正面的马赛克瓷砖已经剥落不少,大大小小的灯箱广告“旁逸斜出”,直伸到街道中间。一户挨着一户的“握手楼”上,居民自己用毛竹搭建晾衣架,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远看宛如“万国旗”。
下午3点后,当挎着腰包的商贩们陆续到来的时候,庙街的一天才算开始。他们从附近唐楼的仓库里,拖出装满货物的推车,然后戴上手套,将堆在路边的钢管加以组合,支起杆子固定,搭出骨架后,再蒙上塑料顶棚。二十分钟后,一个个长约两米,宽只有一米的档口便出现了。
天色渐暗,弥敦道的小巴站旁,下班的人开始排成长队,霓虹灯闪烁,属于庙街的时间到了。
档口一家连着一家,除了三个十字路口外,所有的空间都被商贩们占据。摇头风扇的哗哗声、大排档后厨的锅铲声、卡拉OK馆传出的粤语歌声,伴着商贩用扩音器播放的吆喝声……庙街的夜嘈杂喧嚣。
来往的游人中,以欧美和东南亚面孔居多。他们左看看、右摸摸,盯着这些商品出神,不时掏出相机拍上几张。
庙街售卖的货品,以日用百货和服装为主。发箍、小手包、手电筒、冰箱贴,单价不过几元到百元港币。同样的餐饮或服务,庙街都比其他地方要便宜一些。在这里,洗一整桶衣服,标价是8.8港元,茶餐厅一个有肉有奶茶的套餐,只需要不到50港币。正因为如此,庙街一直被称为“平民街”。
很多国外的旅行手册上,都将这里作为香港必去的景点。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官方网站,也将“庙街夜市”列为香港十大景区之一。
白天,小巴车从庙街经过。
下午4时许,庙街的塑料棚档口已基本搭建完毕。
港片青睐的取景地
灯光下,阿永端着餐牌,挎着一只腰包,站在宁波街与庙街的十字路口。
当背着双肩包的欧美游客经过时,他用英语招呼,推着婴儿车的中国面孔出现时,马上切换粤语或普通话,如果面前走过眉心点着红的印度客人,阿永会用印地语上前攀谈。
穿着一身白色T恤,头发染成银白色的阿永,今年35岁,在庙街的这家大排档已经工作了四年。他的职责是向每一个路过的人推荐菜式,并尽可能的让游客坐到自家排挡内。
庙街的大排档,用防雨的帆布搭起顶棚,沿街排上桌椅,出售的多是海鲜产品:潮州人擅长做的蚝烙、香港人爱吃的咖喱鱼蛋,以及每只足有十几厘米长的皮皮虾,用盘子盛好摆在路边,在各国游人面前“实物展示”。
阿永的工作时间,与庙街的作息相同。每天下午5点多上工,晚上9点左右,人流量达到峰值时,是阿永最忙碌的时候。而到凌晨1点半以后,行人渐寥,一些档口会选择收摊。
因为游客众多,这里的商贩大多会说几种外语,不过只限于简单的推销和讲价用语。
在福伯记忆里,庙街的过去并不是这样。
福伯在庙街开档已经三十多年,算是整条街上最有资历的“老街坊”之一。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庙街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货品都是本港小作坊生产,本地拿货,本地销售,价格非常便宜,而来来往往的客人,则以香港人为主。“那时候的庙街,还不是一个旅游景点,就是街坊平时买东西的地方。”
庙街的“平民味”,使得其极富香港地域色彩。基于这个原因,不少港片会在庙街取景:《古惑仔之庙街十二少》、《食神》、《庙街故事》、《庙街十三妹》这些内地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都以庙街为背景地。
阿永端着餐牌,挎着腰包,站在大排档前用各种语言招呼客人。
浓缩的香港开埠史
在庙街贩商商会主席陈锦荣看来,庙街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香港的开埠史。
包括庙街在内的油尖旺区,是九龙半岛最早开发的地区。陈锦荣介绍,“庙街”得名于一座供奉妈祖的天后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九龙天后庙一带还没有填海造陆,如今的庙街不远处便是海湾,很多渔船会来这里避风。久而久之,九龙“避风塘”便声名鹊起。因为渔船众多,一些小贩便在天后庙前摆摊出售杂货商品,当货物需求量增多,市场增大后,零星的地摊连成片,天后庙前便形成了市集,“庙街”之名便由之而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间,一些美军会在香港登岸休整。手头阔绰的军官会选择去对面的湾仔消费,而普通士兵则更愿意在消费低廉的庙街流连。
庙街的产能因此被刺激,一些本港的家庭作坊,会依据西方人的身高体形,生产出牛仔裤、衬衣,然后送到庙街出售。
这是“香江奇迹”起飞的年代。维港两岸的港岛和九龙,一幢幢唐楼内,家庭作坊彻夜不息,运货的车就在楼下等着。福伯记得,自家最早也是开制衣作坊,父母在家里生产,自己和几个兄弟姐妹推着成衣,到庙街出售。
陈锦荣介绍,庙街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现,五十年代成型,主力游客已经更新过好几代。七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庙街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日本游客;八十年代,来自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客人开始涌现。而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回归以后,内地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档口的摊主都开始学习普通话,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地市场。
“我卖的牛仔裤,都是香港出样式,然后送到东莞去加工的。”福伯告诉新京报记者,随着香港的产业升级,加上成本上涨等原因,本地的制造业多转移到了珠三角地区,“价格低,质量好,没理由不去嘛”。不少档口的摊主也表示,自己的主要进货渠道来自内地。
来自珠三角各地工厂的产品,在庙街汇聚,然后再售往世界各地。四百米长的庙街,正是粤港经济紧密联系的缩影。
客人稀少的时候,福伯一个人坐在摊位上看报纸。
被扰乱的庙街旺季
如今的庙街,一个车位大小的档口,租金约一万五千港币,加上租用附近唐楼的仓库费用,每天的房租成本约600港元。
靠着一个卖牛仔裤的档口,福伯养活了一个家。如今,他的儿子已经在本港读大学。
胡生没有经历过“一人摆摊养活全家”的时代。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他,7年前来到庙街做生意,出售一些香港旅游纪念品。在这之前,他做过搬运工,开过货车。选择庙街,主要是因为“可以自己做老板,收工时间自己说了算。”
“实体经济还是有压力的。”胡生说,网购的出现,对庙街的影响不小,本地客人逐渐消失,来自内地和国外的游客增加,庙街从原本出售日用百货的杂货一条街,演变为出售旅游纪念品的“景区”。
“生意也要做嘛!”周生摊开一幅画布,开始用水粉涂色。在庙街,周生的档口是独一无二的,现场作画销售,主题是香港的特色地标,例如太平山、九龙城。
周生曾经是一名广告画家,在港岛长大。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街头广告和电影海报,都需要人工手绘。如今,周生和几个老伙计一起转战庙街,一幅50公分见方的水粉画,售价只要300港元。
有印度客人前来询问一张佛像的价格,周生立马用英语介绍。几个回合下来,客人还是摆摆手走了。
周生记得,每年的10月和11月,原本应该是庙街的旺季,“人挤人,每个人双手都拿满了袋子。”相比较起来,持续数月的风波,让庙街的摊贩们都感到了现实的压力。
胡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很多国家对香港发出了旅游警示,不少旅行社不再发团。十一黄金周期间,内地游客也大幅减少,“大概只有往年的一半”。胡生的摊位原本不让拍照,如今,一些游客举着相机拍摄商品,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拍拍也算看起来有点人气。”
示威期间,港铁会出于安全考虑关闭一部分地铁站,这让紧挨着佐敦站的庙街受损不小。
福伯放下报纸,指向对面,“看到没有,那个空着的档口已经关了。最近几个月,庙街已经关了三十几个档。”
连续一个月以来,胡生每天晚上只能成交五六百元的生意,刚刚够交租,“如果再继续下去,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开业了。”
周生的油画档口前还摆着不少供售卖的玩具,为其补充收入。
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庙街游玩。
留住庙街,留住“香港味”
客人稀少的时候,福伯就一个人坐在摊位上看报纸。在庙街三十年,他见证过很多“造富神话”,比如旁边开档的某某,因为认准了某一种商品,不断加大产量,一下子致富;也见过有人挣了钱便拿去赌,欠下高利贷,不得不连夜“走路”。
庙街,从来不缺挑战和故事,但现在,传承似乎成了一个问题。
福伯的儿子即将大学毕业,对摆摊干夜市没有什么兴趣。“随他去了,他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庙街三十年,他对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也正因为此,福伯很担心自己变成最后一代“庙街人”。
数据显示,全香港的持牌摊贩有4300户,其中有700户在庙街开档,这里是当之无愧的“香港第一夜市”。
政府和商会都在为留住庙街、留住“香港味”努力。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的资料显示,政府拟在庙街地区架设免费WIFI,希望以此增加人气。
陈锦荣对庙街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如今的他,正在推动与政府合作,将庙街由一个传统的市集,升级为最具香港特色的购物、餐饮地标。
在福伯看来,走过七十年风雨的庙街,是香港精神的最好写照,“勤劳拼搏,靠双手讨生活”。
“Inside or outside? ok!”两分钟的时间,阿永又“搞定”两个客人;周生的画档内,两名内地客人一下子买走四幅水粉画。
佐敦道路口的牌楼亮起灯,正中间“庙街”两个字下,一幅楹联写着“庙显中华传统文化 街现香港创新精神”。往外看,双层巴士来往穿梭;向里走,市声喧哗。又是一个不夜天。
新京报特派香港报道组
编辑 甘浩 校对 柳宝庆
夏奶茶界的C位,可能非油柑莫属。这种原本多见于两广地区的小众水果,因为入主奶茶界,一下子火到了全国,成了新网红。说到油柑,很多南宁人可能觉得有些陌生,但它的另一个名字——牛甘果,大家一定很熟悉,它以前一般出现在酸嘢摊上。
号称“醒神”“回甘”的油柑饮品,有口舌生津、刮油解腻的功效。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苏华摄
现象:油柑火了,现在是奶茶界的C位
70后的南宁市民韦先生,小时候家住新阳路橡胶厂的宿舍区。他回忆说,小学时,他去看露天电影之前都会问父母要钱去买一包牛甘果酸嘢。牛甘果价格便宜,装在用报纸折成的圆锥形里,一包就可以支撑他看完一部电影,深受小伙伴们欢迎。不久之前,韦先生发现奶茶店推出了油柑饮品,发现是他童年的记忆:牛甘果。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在南宁的朝阳、航洋等多个商圈等走访发现,无论是像奈雪的茶、佐敦道这样的连锁品牌,还是萃茶师这样的本土品牌,今夏都推出了油柑饮品。11日下午,记者在航洋某奶茶店附近观察约20分钟,发现进店的消费者约有五成买的饮品是油柑茶。
新鲜的牛甘果。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李艺摄
油柑现在有多火呢?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出售新鲜油柑的商家已经在商品页面上打出了“断货”的标签;少数还有货的,价格也提升了不少,500克油柑标价从10多元变成了20多元甚至30多元。一位商家说,随着油柑饮品的畅销,不少人也想买新鲜的油柑自制饮料,店内的油柑销量大幅上升,目前已经没有现货,下一批上市的油柑预计要等到七月中旬。由于油柑现在很抢手,商家建议“先付款预购,免得到时候买不到。”
味道:不管怎么吃,不变的是“回甘”
油柑味道如何?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网购了一份试吃。油柑果实是青黄色的,表面光亮,像是有一层油脂;一口下去,果肉紧实、声音清脆,入口先是感觉到又苦又酸又涩,让人难以忍受,但片刻之后,口腔里就能感受到一股甜味。这种回甘的甜味,不像是可乐或是蜂蜜的甜腻,而是有一种植物的清爽,让人“上头”。
而“回甘”,也是油柑饮品的主打宣传词,不少人就是冲着苦涩过后的这股清甜买单。目前市面上奶茶店的油柑饮品,在加入茶底、糖浆等之后,中和了涩味,变得酸酸甜甜,回甘依旧存在,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对于油柑,南宁人一般把它做成酸嘢。现在,南宁街头的不少酸嘢店还有牛甘果酸嘢出售。在古城路的一家酸嘢店,老板罗先生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天气渐热,已经有不少顾客来询问有没有牛甘果酸了。
南宁街头酸野店里的牛甘果酸。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雷小琴摄
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吴东栋介绍,野生的油柑入口苦涩,但回甘悠长,经腌制做成酸嘢后,涩味会减少很多,甘甜爽口。现在,油柑有了水果型的新品种,酸涩程度下降了不少。在油柑种植较多的平南地区,普通人家也会将牛甘果入菜,具体做法是,榨汁凉拌或是和肉类一起煲汤,或是用来和鸭肉、牛肉等同炒,起到一种提鲜的作用。
作为产地之一,油柑是否可以广泛应用在广西菜呢?吴东栋介绍,桂菜在食材的选择上是优先使用本地特色食材的,在使用油柑上有优势,餐饮企业如果能结合不同的烹调技法创新开发新的菜肴,油柑也能在餐饮界火起来。
产业:广西的平南余甘果是农产品地理标志
资料显示,油柑是亚热带植物,广西是油柑的产地之一。在平南地区,油柑又被叫做余甘果,2016年时的种植面积已超1.8万亩,产量达4.5万吨,产值约为1.6亿元。2019年,“平南余甘果”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
平南人黄雄芳在几十年前就开始种植余甘果,当时很多村民并不看好,因为余甘果入口苦涩,很难卖出好价钱。黄雄芳看中余甘果的营养、药用价值,并坚持种植。2002年,黄雄芳创立自己的公司,从事余甘果的深加工。黄雄芳介绍,市场上的余甘果分为水果型和加工型两个品类,普通消费者接触的多是水果型,比较知名的品种是平南的大玉余甘果,以及福建的秋白、广东的甜甘等品种。
现在,黄雄芳的公司由女儿黄丹红管理,种植的余甘果面积超过3000亩。黄丹红介绍,平南的余甘果品质好,南宁的一些酸嘢店,还有全国多个知名的奶茶品牌,用的都是来自平南的余甘果。“现在奶茶让余甘果火了,需求量增加,种植户又可以增收不少。”黄丹红说,如今,余甘果田头收购价在6元/公斤以上,种植户也尝到了甜头。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了解到,除了常见的果汁饮料,余甘果在平南还会被加工成果酒、果脯、果茶、果醋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除此之外,当地还在研发余甘果含片、余甘果面膜等产品。
提醒:油柑性凉,不适合所有人群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发现,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称油柑饮品为“刮油神器”,“能治便秘,喝了就会跑厕所”。很多人是冲着这样的效果跟风购买的。
在航洋某奶茶店,一位刚买了油柑饮品的市民正在拍照发朋友圈,她说这是第二次购买了,“我第一次喝了之后就跑厕所,又好喝又能治便秘,一举两得。”
油柑饮品。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李艺摄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谢丽萍介绍,无论是潮汕人的油柑还是南宁人的牛甘果,都有一个统一的学名叫余甘子(英文名:Phyllanthus Emblica),是一味中药材。余甘子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健胃消食的功效,能够治疗咳嗽、消化不良、咽喉肿痛等症状。
所有人群都适合饮用油柑饮品吗?谢丽萍介绍,由于余甘子性质偏凉,体质偏凉或是脾胃虚弱的人群不适宜饮用;孕妇、老人、小孩等特殊人群也不宜饮用。此外,如果喝了油柑饮品后出现流清口水、大便烂等现象,建议不要再喝。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日,记者从云浮市商务局获悉,2022年元旦假期,云浮市内各大商贸企业促销活跃,市民消费高涨,消费市场安全红火。据监测,10家主要商贸流通企业元旦以来销售额共约1500多万元,同比上年增长超5%,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市场保供充足有序,促销活动精彩纷呈
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加强与各市场主体沟通协调,加大节前储备和节中保障力度。节日期间,全市农贸市场、重点商超及重点社区生鲜店企业生活必需品货源充足、物价平稳。各地还纷纷举办了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促销活动,推动商贸消费火热开局。
云城区同福超市启动“喜迎元旦,全场8.8折”活动;新兴县筠城国际广场昌大昌超市开展“新年狂欢、年货盛宴”活动;罗定市壹号货仓超市融合线上模式推出“每周特卖”。据介绍,节日期间零食百货、家电、服装、化妆品、珠宝首饰销售额较平日增长超50%。
家庭消费持续升温,消费业态愈加丰富
从1月1日开始,家庭聚餐、朋友同学聚会成为拉动节日餐饮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各大酒楼饭肆在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的情况下,迎来客流高峰。有酒店介绍,元旦当天营业额较平日增长超六成。星巴克、佐敦道等饮品店也较平日热闹。
由于国内疫情反复,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政府倡议,非必要不出市,元旦假期市内旅游市场主要以“本地人游本地”以及周边游、自驾游为主。元旦当天,集文化旅游、美食打卡、休闲购物体验为一体的新兴县庙街商业步行街正式开街,吸引一批游客慕名而来。新兴各大景区自驾游游客整体较平日翻倍,酒店住宿客流增幅较大。
除了外出游玩迎新,逛书店、看电影也成为年轻市民欢度节假日的热门选择。大地、嘉凯、中影等影院人流量较大,跨年大片《反贪风暴5》《穿过寒冬拥抱你》《李茂扮太子》等深受市民欢迎,上座率比平常高出30%。云浮新华书店为青年市民发送新年邀请函,同时开展打折促销活动,也成为了假日好去处。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王谢思齐
【通讯员】邓卓友
【作者】 王谢思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