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包括餐饮产品,材料)?
2.员工的工资费用(包括基本工资,附加工资,奖金津贴)?
3.水电费
4.物料费用
5.燃料费
6.低值易耗品摊销
7.商品进价和流通费用
8.租赁费
9.折旧以及摊销费
10.福利
11.企业管理费(包括办证,接待,广告宣传费等)?
12.维修费
13.零星后置
14.其他费用支出(包括餐具破损费用,清洁,洗涤费用,办公用品费,银行贷款利息,电话费,差旅费等)?
在任何一个饭店,主要成本(如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房租)?在餐饮成本中比例最高,主要成本要特别重视管理和控制,是决定餐饮管理能否赚钱的目标!
多餐饮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店里的生意很好,也有利润。上座率也都是满的,自己整天忙上忙下,没有一刻休息过,可是月底一算,还是亏钱……
其实一家餐厅不赚钱,或是亏钱无非有两种原因:
一是没有人气,生意惨淡;
二是没有控制好成本,造成利润太少,甚至是没有利润,赔本赚吆喝;
像上面这种“生意好,又有利润”的餐厅不赚钱,很有可能就是第二种原因。“该省的不省,不该省的偏要省”餐饮老板在控制成本时如犯下这5种的错误,赚再多的钱也不够填坑。
1.制定目标成本,不严谨又盲目
这类的成本控制的目标,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只是大概,差不多就行了,缺少数字上面的严谨性。
比如:
1)对于每个菜品的成本计算方面,没有严格遵循销售价与成本价的配比原则,没有计算出菜品真正的成本价是多少,只是进行大概的估算,大概是多少而已。
2)销售菜品的定价方面不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内,到底我们定多少价才合理,只是看市场行情价,看别人餐厅定的是多少?只要买得出去,不管成本高低。
3)餐厅在制作菜谱搭配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整个菜谱利润高的占百分之多少,利润中等占百分之多少,利润薄的占百分之多少,对于特殊菜品几乎没有什么利润,但餐厅又不得不推的特色的菜品,又占百分之多少,菜品的利润结构没有进行合理的比例搭配。
2.盲目的制订销售计划,盲目推销
很多餐厅在做销售计划的时候具有盲目性,没有考虑到自己餐厅到底有多少客源,然后毛利高的菜式如何分配。盲目的制订了销售计划,服务员也盲目向顾客推销,从而影响顾客的满意度。
比如:
1)只向顾客推销高价菜。对于菜品来说,其实贵的并不代表毛利高,便宜的并不代表毛利低。
2)前厅点菜员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作为点菜员,即是餐厅的营销员,又是营养搭配师,如何做到既能提高营业额,又能给客人进行合理营养搭配同时又能控制好成本。
3)盲目只顾向顾客推销,而不顾客人的感受,现在人们都讲究健康饮食,谁还会暴饮暴食?女士们谁不想吃点、喝点既能养颜又能美容的东西。
3.没有制定原材料采购标准,以次充好
成本控制很关键的一项就是采购成本的控制。但是一些餐厅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制定原材料采购标准,出现以次充好,成品未按标准味道和份量执行。最终,出品质量下降,顾客投诉也增多。
比如:
1)菜品没有统一的进货标准,全凭厨房领导说了算,打一个比方,市场上的鸡精有很多种,每一种价格都不一样,厨房在制作菜品时,到底该有用什么牌子的才能达到要求,才能保证味道的一致性,没有进行明确。
2)有时只图菜品购进价格便宜,表面上进货价是便宜,但是在进行加工时淘汰的多,导致出成率低,从而增加采购量且影响菜品质量。
3)在原材料方面以次充好,将就可以就行,反正没有什么大碍。比如制作某个菜品需要用鸡肉,市场上面有几种价格的鸡肉,以前是用十多块钱一斤的土鸡肉,现在用几块钱一斤的注水鸡肉,可是两种价格的鸡肉,做出来的口感完全是不一样的。
某种菜品要吊原汤,吊原汤是很麻烦的事情,首先要配备相关的原材料,然后进行熬制,是一件耗时,费力的工作,而现在却直接加白开水,多放点鸡精就行了。
4)在份量上不按照菜谱上规定的标准执行,在配菜操作过程中,没有对主料和辅料进行过秤,全凭手上的感觉。所以不难在餐厅中听到客人说:“怎么这里的味道越来越差了,是不是换厨师了,怎么我上次来的份量要多少些,这次的这么少”?
维持餐厅的生命,除了服务质量之外,重要的因素是要让客人吃到可口的菜品,让菜品去拴住客人的舌头,吊住客人的胃口,客人才会再次光临,才会向他们的亲戚朋友推荐。
4.紧缩人手,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餐厅成本高,离不开人工成本。于是很多餐厅老板想当然地紧缩人手,以为这样就能严格控制人力成本。谁知道最后导致餐厅的清洁卫生下降,服务质量等下降。
客人进入餐厅时,地面没有打扫干净,桌面上餐具上还有脏的水迹污垢等,顾客坐上餐桌,没有服务人员及时开台,餐中需要服务,向服务员招手,无人理睬,叫买单时却是服务员最积极的时候,离开时,听不到一句欢送的声音。
作为客人凭什么花钱买罪受,享受这样的待遇?中国就几大菜系,客人在哪里都可以吃到想吃的菜系,凭什么非要在你这里来用餐?
对于一个餐厅来说,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服务流程,不能随意的减少和降低,否则就会影响到客人的利益和企业餐厅的形象。这种不切实际的,片面的追求成本的控制,餐厅的经营将陷入恶性的循环之中。
5.做促销活动,顾头不顾尾
餐厅生意不好,自然是要做促销活动。拉动人流,薄利多销。但是前厅领导只管做促销活动,依靠平时给顾客进行打折及赠送来维持关系,缺少监控。
比如:
1)逢年过节大力做促销,客人不但享受一重优惠,还要享受二重以上至多重优惠。一个节日做下来就影响了成本上升几个百分点,这种只顾头不顾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对于平时的客户,不但送酒水或菜品,而且还要进行打折及免房费的优惠,的确是让客人得到了实惠。客人能回头,能带新的客源来,除了能得到实惠之外,是否想过没有客人还需要的是什么?
6.在水电气等方面抠门,顾客不再来
水电的消耗对于餐厅来说也是一笔大开支。餐厅工作人员要节约水电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部分,但是有些餐厅经营者却想偏了。
比如:
1)客人来到餐厅,夏天不凉爽,吃得汗流浃背却没空调;冬天却不暖和,越吃越冷;中途因聊天,冷了的菜服务员不提供加热服务。
2)餐厅的灯不管天气有无变化,必须是到规定的时间才能开,正餐时间,没有开的区域就把灯关了,客人还没有走完,就开始以关灯来催促客人赶快离开。
3)餐用具出现破损的现象,不进行更换,将就使用,客人一不小心,有可能会划破嘴皮或舌头。
这些做法,实际等于是告诉了客人下次别再来这里了。
7.只在厨房前厅抠,而缺乏对财务监管
餐厅领导只顾在厨房、前厅去抠、去砍,而缺少对采购、财务部门的监管,任其发挥。最终则会造成更大的成本漏洞。
别小看了财务管理,当你知道这个月的确切销售数据和财务报表以及这些报表的财务分析时你才能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不要认为自己收到钱就就可以不去计较那些,当你看到每个月的钱莫名其妙就象水一样往你的帐外流的时候,你就要开始紧张了。
比如:
1)对采购环节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使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大量利润无形的流失,这比在经营环节上的浪费更惊人。
我们来算一笔帐,假如一个餐厅每天的猪肉牛肉原材料用量是200斤,如果采购价格每斤抬高0.5元,那么每天就要多支付100元,一个月就多增加成本3000元,一年下来就是3.6万元,而这3.6万元就是纯利润,试问要做多少的营业额,才能的赚回3.6万元的纯利呢?
也许至少要经营20-30万左右,而这样数额的营业额,足够一个小店经营一个月,也就是说这一个月的经营就这样白白流失掉了。
2)库管收货未按标准和原则进行,完全有可能采购员、库管员、供应商串通一气,报假帐,收红包吃回扣等现象的发生。
而库房里面的货未做到先进先出,库房里面的原材料保管不善,导致变质变味过期,没有正常的处理。领用物品时,审批不严,出现少用多领,不用冒领,将领出的物品节存下来占为已有。
3)吧台人员私自带烟、酒进入吧台进行变卖获利;
4)收银员工作马虎,多给客人发票,收款混乱,销毁单据私吞营业款等等。
8.餐厅突发事件领导不出面,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餐厅遇到突发事件,领导都不第一时间处理。想着尽量不出面,就能免得餐厅遭受直接的经济损失。其实,这恰恰是增加了餐厅的成本。
顾客投诉,没有实现承诺给客人的优惠,又偷工减料,这样能好?对于这种做法,其实让餐厅遭受的不但是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声誉上的损失会更大。享受了这种待遇的客人,不会在餐厅闹得更凶,不会向他们的亲戚宣传宣传餐厅的这种做法?
小结:
成本控制是现代餐饮行业经营的重要一环,然而,成本控制,不是一味地去“抠”,一味的去砍。成本费用而影响餐厅的服务质量、菜品质量,客人的满意度时,这就是餐厅成本控制的误区。
作为餐厅的管理者,平时在工作中不能盲目的来进行成本控制,一定要有重点、科学计划的进行成本控制,才能使餐厅能够在激励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下来的条件之一!
< class="pgc-img">>者 | 曹雨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第1206篇深度文章 | 16分钟阅读
告别与关店,组成了2021年餐饮业的一支主旋律。
甜品界的“开山鼻祖”许留山、国内轻食“教科书”新元素、“杭州日料回忆”三上日料、“带小孩吃饭到金牛角王”的长沙餐厅金牛角王……你有多久没有去过这些餐厅了?他们都是成立超过20年的老牌餐饮品牌,然而,因为破产或停业已经“停留”在了2021年。
不只于此,即便还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多家连锁餐饮巨头,也先后在2021年陷入大规模关店风波。
8月,有着“小火锅之王”称号的呷哺呷哺,宣布关闭200家并且当年不再拓店。11月,“火锅界的扛把子”海底捞,宣布年底前关店300家,这是海底捞成立27年以来关店数量最多的一次。同样在年底,曾经万人排队的茶颜悦色,宣布已在长沙临时关闭了87家门店,迎来当年第三次集中闭店。在此之前,乐乐茶也被传出陆续关闭重庆西安等店“退守”华东,年初被传出上市的德克士,爆出四大城市门店数量缩水一半。
反复的疫情给它们敲响了成本的警钟。疫情期间,不少头部餐饮连锁品牌选择利用租金红利期逆势扩张,但机遇与风险相生,冒进带来的后果是,2021年,疫情出现反复,这些企业不仅需要承担租金红利的消失,肉类、蔬菜等原材料价格普遍大幅度涨价,应对疫情的反复带来的不确定性,还要承担激增的扩张成本。
成本,可能是在疫情下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房租高、食材成本高、人力成本高,一直是压在餐企身上难以撼动的三座大山。
据多位券商分析师实地调研走访的50多家餐饮商户,发现房租最高可占比营业额四分之一。比如,一家位于中关村大恒科技大厦地下一层,并且距离楼梯隔着20多米的一个档口,每个月租金要两万人民币,并且以每年5%的幅度递增。在淡季,工作日能做到三千多的流水,双休日少一些,最后算下来一个月是八万多的营业额。这意味着,仅租金一项成本,就占到营业额中的 20%~25% 。
考虑到餐饮行业中,小微商户数量超过8成,既没有规模优势,房租议价能力不高,租金成本可能会在20%-30%之间,而在整个餐饮成本中也呈现出“343”的趋势,房租、原材料、人工的成本占比分别占到30%、40%和30%。
伴随着疫情从黑天鹅变成灰犀牛,线上成为新的赛点,未来的餐饮,归根结底依旧是一场成本管理之战。
01 关店潮背后的成本失衡
这个冬天,餐饮行业再度迎来了一波“寒潮”。
2021年11月5日晚,海底捞通过官方微博宣布,将于年底前逐步关停300家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
到了12月,海底捞又迎来第二波闭店潮。有媒体报道,海底捞旗下的8个快餐品牌,半数歇业:日料店大牟田、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乔乔的粉。其中,关门的佰麸私房面开业仅一年多,倒闭的乔乔的粉开业只有10个月,歇业的大牟田开业仅5个月……
海底捞的闭店潮,是扩张背后的成本失衡所致。
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总营收在200亿左右。但销售成本超过85亿元,员工薪酬成本71亿元,折旧和摊销超过21亿元,其它支出18亿元。最终,只余下了5.59亿元的经营溢利。对比2019年上半年总营收116亿、经营溢利13.35亿元来说,毫无疑问,快速扩店推高了海底捞的成本,拖累了利润的增长。
此外,新开门店也拖累了海底捞的翻台率。2017年与2018年,海底捞翻台率达到5次/天,2020年的翻台率已降至3.5次/天。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翻台率仅为3次/天,降至近十年来历史最低点。
从成本来看,由于海底捞的部分新店可以享受到租金减免及装修补助,因此开设新店的成本骤减。但从财务数据来看,即便减去租金成本,海底捞的人工成本仍是较重的压力。根据海底捞的财报,海底捞的人工成本占收入的比例由2018年的30%上升到2020年的42%。2020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同比上涨11.6%,反观原材料及损耗却常年保持在40%左右浮动。
此外,海底捞在服务方面一直是餐饮行业的标杆之一,这也带来海底捞人员费用居高不下。
所以,虽然海底捞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享受到了房租减免乃至装修补助的优惠,但伴随着翻台率的不断下降,高昂的人工成本仍旧难以支持海底捞的继续扩张。
于是,当2021年疫情出现反复,收缩便成了必要之举。
类似的,茶颜悦色创始人和员工互怼事件、自爆曾月亏2000万,老牌餐饮新元素被曝陷入严重经营亏损和资金链断裂,也都绕不开餐饮企业在逆境中的成本管理难题。
02 “三高”,压死餐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内餐饮企业的“三高”问题,一直突出。
国内餐饮行业中,原料进货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房租及物业成本是成本中占比最高的三项,也是增长最快的三项。《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参与调研企业的房租及物业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这三项的增速,分别达到了3.39%,2.1%,3.69%。
对比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这三家连锁规模较大的企业,除了海底捞的租金成本更低之外,也基本相吻合。不过,由于中小商户占绝大部分,且受规模限制,房租成本比例远在行业水平之上。
在租房平台上,北京朝阳区SOHO一层一家40平的店面,租金也在4万元左右。根据联商网《2020年中国购物中心租金趋势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购物中心除“体验类”业态租金下降外,其他业态租金均有所上涨,而餐饮类租金涨幅最高。尽管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但疫情缓解之后,各大购物中心势必会重新涨租。
此外,房租,也是一项商家经营与否都要正常交租的硬性成本,尤其在遇到例如疫情等不可抗的外部因素时,商家面临的资金压力会陡增。即便人力和食材可以适当缩减,租金压力也会一直存在,关乎生死。
餐饮人刘杨,最终就被房租击垮了。
从熬粥工,到学包馅饼,接着干采购,当服务员、收银员,之后又升了经理助理、经理,直到2016年,刘杨才在山东开启了一家自己的饭店。饭店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最好时一个月的流水将近30万,员工就有28个,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2个小时。
然而,疫情来了。“1个月的房租三、四万块钱,3个月没开门,已经赔进去10多万了。后来,能开业了,但必须在门口量体温、登记,餐厅里也不允许聚集那么多人,1张桌子相隔2米,原本2张桌子可以坐8个人,现在才坐2个。坪效低,翻台率低,营业额还不到原来的一半,基本上是赔钱状态。”
原本刘杨也想着,疫情会不会很快过去,于是陆陆续续裁掉了店里的一些员工,也尽量在人本、原材料上缩减成本,但交不起的房租,却是那“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当时房东很照顾我,减免了一部分房租,但我一直是赔钱的状态,还一直贴钱进去,实在是无能为力了。为了给顾客的充值卡退钱,我把自己的车都卖了。” 坚持了一年多,刘杨最后关闭了这家开了5年的店面。
刘杨的遭遇,也只是行业被困成本之下无数餐饮人的缩影。极光《2021餐饮外卖商户研究报告》显示,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餐饮行业总体收入走低,但与此同时,在餐饮经营的成本支出方面,商铺租金依然维持在高位,这无疑给商户带来不少压力;据中国饭店协会的调研报告,77.5%的餐饮商户表示在门店租金上存在一定的经营压力。
调研中有餐饮商户坦承,在疫情反复和不稳定的情况下,若无法与业主达成减租协议,租金压力会一直存在。
另外,人工工资和原材料成本压缩空间也相对较小。根据《2020年中国餐饮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餐饮行业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0%,且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而2021年以来,肉类、蔬菜价格普遍大幅度涨价,甚至包括海天味业部分产品的出厂价上调3%-7%不等,李锦记、加加食品、恒顺醋业等头部调味企业也纷纷宣布涨价。而随着合规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需要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餐企在人力成本的弹性空间也会逐渐消失。
于是,倒在关店潮中的,更大批的是中小企业。根据企查查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餐饮相关店铺共注销了100万家,其中快餐店注销了近40万家,火锅店注销了近10万家,奶茶店注销了近35万家。
03 当线上成为新争夺,成本结构新变化
成本,虽是限制餐饮企业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但优化成本结构,亦是餐饮企业转型发展、精细化运营的重点发力方向。
疫情期间,许多餐饮企业选择转战线上外卖业务,以此来应对危机。海底捞、呷哺呷哺等都在疫情期间发力外卖渠道,售卖多样化的外卖套餐及菜品原材料。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此前表示,积极开展线上外卖,使疫情期间的外卖比重达到了餐饮收入的60%以上,大大高于疫情前10%-15%的比例。
线上市场的争夺,其实也是2021年和后疫情时代餐饮业的一大关键词。
极光《2021餐饮外卖商户研究报告》显示,在疫情元年2020年期间,餐饮行业总体收入同比下降16.6%,疫情因素让餐饮行业收入在近八年来首次出现下滑现象;但与此同时,线上外卖收入仍然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在2020年收入达到6561亿元,同比增长13.3%,外卖业务对餐饮收入的贡献度同样显著上升,2020年占餐饮收入比例达16.6%,外卖业务的飞速发展使其成长为餐饮行业重要增长引擎。
对于专注于线下的商户而言,一旦出现疫情反复,导致到店客流持续性减少的问题,即便在节人力、原材料等刚性支出上精打细算,作用也相对较小。
但对于业务重心在外卖上的餐饮商户来说,房租和人力支出作为刚性成本可以得到压缩。根据《2021餐饮外卖商户研究报告》,这部分商家的利润空间相较于堂食能够获得10%左右的提升,大大减少了成本压力。
当然,做外卖,也会涉及一项成本支出,“外卖佣金”,也就是付给第三方平台的技术服务费。今年5月,外卖平台推行了新的费率模式,商户佣金交纳比例稳定在6%-8%之间。
总体而言,外卖相当于商家应对不确定性因素的一种“保障”机制。
不过,目前外卖还主要是“辅助”。当前,“堂食为主,外卖为辅”仍然是当下餐饮商户主流经营理念,仅有10%左右的餐饮商户外卖收入占餐饮总收入的比例超50%。
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外卖起步不同。比如,有业内人士指出,像客单价较高的餐饮门店,想要在外卖平台找到对应消费力和口味的消费者,至少需要2个月的养店时间。
另外,餐饮商家上线外卖平台并不难,但想要运营好线上平台,需要餐饮老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技能,以及承担打磨试错的成本。做得好,会得到平台的流量倾斜,做得不好,也很容易被归为马太效应中的弱者。
无论是选择高租金点位,还是选择做外卖,背后都是对于客流量的争夺。招商证券在中国餐饮业行业报告中对比分析,当前行业客流量还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客流量和成本控制将是未来业绩的关键。
道阻且长,餐饮人的考验,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