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走向末路, 流量逐渐见顶,存量竞争之下,游戏规则越来越残酷。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蜜雪冰城微博
当下,市场规模直逼千亿元的新式茶饮已经完成市场培育,并且步入了创造需求的新阶段。随着竞争越发白热化,茶饮市场早已从蓝海市场过渡到红海市场。
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数据显示,各新式茶饮品牌在一二线城市的布局基本饱和,流量趋于见顶,各品牌逐渐向三四线城市寻求新的增长点。
作为一家主攻下沉市场,客单价不到10元,略带一丝土气的茶饮品牌,蜜雪冰城从1997年成立至今,非但没有隐没在行业浪潮中,反而规模像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截止8月15日,蜜雪冰城全国门店接近18000家。这一惊人的数据让不少茶饮品牌望尘莫及。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蜜雪冰城门店数量(截止2021年8月15日)
但随着下沉市场厮杀越发激烈,市场剩余空间逐步收缩,对于蜜雪冰城而言,是否还能稳固现有优势获得持续性增长?其新的增长曲线何在?在寻求规模之外的品牌价值突破时,蜜雪冰城能否有意外收获?
01 下沉市场留给蜜雪冰城的空间不多了
“茶饮下沉”成了近两年火热的命题,在三四线城市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下,许多超级体量的品牌正在崛起。除了蜜雪冰城破万家,书亦烧仙草、益禾堂、古茗、甜啦啦等均在大规模开店。
据红餐品牌研究院收录的品牌数据显示,二线、三线城市的茶饮门店数占比最高,分别达到了 23.7%、22.2%,超越了一线、新一线的占比,而二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总占比超过了 70%。
< class="pgc-img">>下沉市场成为了多数茶饮品牌掘金之地,各路品牌疯狂入侵,刺刀见红,茶饮品牌下沉战役愈演愈烈。对于蜜雪冰城而言,虽然在下沉市场上占据较大门店规模优势,但隐忧仍存:
1. 大流量位置资源有限,密集式铺店导致分流严重
下沉市场中二三四线城市及乡镇一直是支撑蜜雪冰城庞大商业版图的基石。截至8月17日,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蜜雪冰城的门店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349座城市,基本铺满了大半个中国。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蜜雪冰城品牌信息(数据截止2021年8月17日)
另外,从全国门店周边类型来看,这些门店广泛分布于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住宅区、购物场所、学校旁。而这些正是三四线城市中人流最为密集的主要场所,也是多数品牌在下沉市场过程中的必争之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蜜雪冰城功能区域分布(数据截止2021年8月17日)
目前加盟蜜雪冰城,首先要考量店面选址,必须在人流量大的情况下,才能落点。随着近18000家门店在全国各地铺开,市区和乡镇上的门店数量近乎达到极限。换言之,市场已开始趋向饱和,符合开店要求的地方越来越少,蜜雪冰城的规模或将触及天花板。
随着门店数量暴增,高速扩张导致蜜雪冰城部分区域店与店之间分布过密。按照中国3000座左右的三四线城市及县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县市都有4-5家蜜雪冰城。更为夸张的是,在同城内,100米内就可能出现两家门店,甚至更多。比如,在郑州二七区就密布着近30家蜜雪冰城门店,有直营店也有加盟店,仅在德化新街上,就盘踞着10家蜜雪冰城门店。这样一来,导致门店缺乏区域保护措施,客流量被稀释,加剧了门店之间的内卷,单店收益下降。
2. 同类型品牌正面攻击,市场混战激烈
不止内忧,还有外患。近两年,下沉市场的魅力不断被释放,不少头部品牌在面对一二线城市的市场规模逐渐饱和后,纷纷开始探索下沉市场。据DT财经数据统计,喜茶、奈雪、星巴克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开店数量,已经超过了二线城市、正在接近一线城市。
对于蜜雪冰城而言,不仅迎来了喜茶、奈雪等高端茶饮品牌的炮火,还正受到其他同类型品牌的猛烈攻击。书亦烧仙草、古茗、益禾堂和Coco都可等这些同类型品牌正在疯狂拓店,与蜜雪冰城展开了直接竞争。
其中,书亦烧仙草、古茗、益禾堂和Coco都可这些品牌的门店数量都已经超过4000家,书亦烧仙草的门店数量更是接近7000家。下沉市场的竞争态势已经愈演愈烈,茶饮加盟商的钱变得越来越不好赚,就容易出现加盟商的管控难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品牌形象受损风险。
02 蜜雪冰城突围“三部曲”
大浪淘沙之下,蜜雪冰城意识到,除了守住现有的品牌优势外,也应该主动谋求新的发展路径,开发潜力市场,让品牌生命力更为长久。
1. 幸运咖并没有那么“幸运”
2017年,蜜雪冰城看上咖啡品类,推出了以现磨咖啡为主的全国连锁饮品品牌「幸运咖」。但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幸运咖只做到了20多家门店,知名度一直没有打开。直到2019年幸运咖启动品牌升级,并于2020年4月份开放加盟,人们才渐渐知晓这个咖啡品牌的存在。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LuckyCup幸运咖官方微博
在2020年发布的《致全体幸运咖伙伴的一封公开信》中,蜜雪冰城的董事兼总经理张红甫表示要做县城甚至小镇的平价咖啡,在五年内复制出一个“蜜雪冰城”。
但从目前来看,幸运咖门店数量只达到200家左右,距离蜜雪冰城万店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而在扩张速度方面,幸运咖4年开200家店,较于蜜雪冰城的扩张速度也不算快。
另外,在大众点评上,幸运咖的评分大部分在3.8左右,并且点评数寥寥,其官方微博也仅有1万左右的粉丝数量。
之所以幸运咖在市场上表现平平,不温不火,主要是下沉的咖啡市场还不够成熟,用户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此,幸运咖需要着重思考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将下沉市场中消费群体喝咖啡的习惯快速培育起来。
2. 上行之路并不平坦
作为“接地气”草根品牌,蜜雪冰城在下沉市场中优势尽显,但其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才走了一半,“农村”的路走好了,面向“城市”的进击之路,却并没有那么平坦。在上行之路的选择上,蜜雪冰城从两方面入手——进军高线城市以及布局高端品牌。
除了深耕下沉市场,蜜雪冰城也早已大举进攻一线、新一线城市市场。根据极海品牌监测,蜜雪冰城今年向新一线和一线城市扩张趋势已经开始显现。截止8月18日,蜜雪冰城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的门店数量突破 7000家,占比接近40%。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蜜雪冰城城市线级分布图(数据截止2021年8月18日)
其中,蜜雪冰城在北上广的门店数量在不断地刷新, 目前已在上海布局123家、在北京布局171家、广州则布局了209家。从店铺的布局来看,蜜雪冰城常常选择学校周边、郊区以及城中村开店,这些地方人流也相对集中,目标客群接近。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蜜雪冰城上海门店分布图(数据截止2021年8月18日)
与此同时,蜜雪冰城近年来不断尝试进军高端赛道,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早在2009年,蜜雪冰城就开始尝试高端店铺,推出全新的意大利手工冰淇淋品牌——极拉图,人均消费在30元左右。但可惜的是,该店铺尝试两年之后,就黯然关门。
2018年,蜜雪冰城再次推出高端茶饮品牌“M+”,单品在20元左右,但最终“雷声大雨点小”,因对产品研发和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不够,没能掀起多少波澜,最终惨淡收场。
“极高性价比”已经成为蜜雪冰城占据消费者心智的重要标签,难以改变。对于蜜雪冰城而言,想要布局高端品牌,通过另创子品牌区隔或以收购、投资的形式去拓展,或许是一条成功率更高的路径。
3. 海外扩张卓有成效
蜜雪冰城在立足于国内市场扩张的同时,也将野心指向海外市场。2018年,蜜雪冰城以“MIXUE”这一全新品牌落户越南河内,开不到三小时就引发排队狂潮,当日营业额高达人民币9681元。
虽然与国内的速度相比,蜜雪冰城在海外市场的速度平缓了许多,有意全球扩张的MIXUE在越南现已拥有近200家门店。亚太地区是茶饮最大的消费市场,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越南天然就有适合茶饮发展的土壤,当地年轻人对奶茶和冰淇淋的喜好不亚于国内,而越南是茶饮品牌进入东南亚市场的最佳跳板。
即使远赴海外,蜜雪冰城也保持了低价的策略,将珍珠奶茶的价格定在了2.5万越南盾,也就是7元人民币,与国内定价持平。
< class="pgc-img">>在加盟政策上,蜜雪冰城的越南Facebook账号上宣布,2021年第三季度将提供免加盟、设计和管理费的优惠力度吸引加盟商加盟。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蜜雪冰城动作频频,先于7月26日,在海南注册成立大咖国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后于7月30日,在成都的智能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及亚洲总部项目开工。而这一些系列举措背后都指向蜜雪冰城清晰的战略意图——未来将重点布局西南和海外市场。
< class="pgc-img">>蜜雪冰城虽然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卓有成效,也为国内茶饮企业出海提供了可鉴的范本,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市场始终面临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疫情反弹,政策多变等。
结语
从门店规模上来看,蜜雪冰城可以说是“傲视群雄”,但是在年底达到2万家门店的时候,门店的规模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经不太现实。向咖啡赛道去扩张,再造一个咖啡品类的蜜雪冰城,还需要时间。
在谋求向上突围的过程中,蜜雪冰城其平价标签已深入人心,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因此要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品牌层次显得不那么容易,但其可以试图以独立品牌加入高端队伍,或者以收购投资其他高端品牌的形式参与其中,此举可能更为高效。
在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蜜雪冰城也将触角延伸至海外市场,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疫情得到平稳控制之后,海外市场或许会成为蜜雪冰城下一条靓丽的增长曲线。只是疫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仍是未知数。
oCo都可茶饮自创立以来,一步一脚印、始终如一坚守品质与服务,成功走向全世界。秉持着「企业全球化、管理在地化」的经营理念,就始终秉持“创立,品质,服务,节约,敬业,感恩”的经营理念,严把质量关,吸收新创意,不断为大众呈现高品质的产品。coco都可奶茶加盟客服:17521664174
< class="pgc-img">>coco都可奶茶加盟费用:
一、店面租金:店铺租金根据地段、面积大小和区域经济水平等因素皆有关系。
二、装修费用:需根据店面所在城市以及店面面积来决定。
三、原材料费用:原材料的多少往往和店铺面积大小相关联,店铺面积越大所需要的原材料自然是越高的。
四、设备费用不同的店铺大小、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加盟级别等等因素都会影响设备费的多少。
< class="pgc-img">>coco为创业者提供的支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牌支持:使用coco品牌名称和商标,享受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2. 产品支持:提供标准化的饮品配方和原材料供应,确保产品质量和口味的一致性;
3. 技术支持:提供开店前的装修设计指导和设备选购建议,确保店面的装修和设备符合标准;
4. 培训支持:提供全面的经营管理培训,包括产品制作培训、销售技巧培训、员工管理培训等;
5. 运营支持:提供店面运营指导和市场推广支持,包括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等。
| 尚闻多
编辑 | 潘心怡
在基金抄家、买房艰难的时代,这届年轻人选择将快乐倾注到了一口就甜腻的奶茶上,毕竟2、30块钱能满足舌尖上的需求,在这个通胀时期物有所值。
年轻人的“刚需”铸就了庞大的新茶饮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新茶饮七成都是90后00后喝掉的,其中近三成每月支出超400元,超三成消费在200-400元上。
奶茶成为了新一代打工人的“精神鸦片”,这是新式茶的黄金时代,但疫情改变了一切。
创业第六年,奈雪赶在了大年三十提交招股书,试图抢跑成为“新式茶饮第一股”。
微妙的时间点,奈雪的上市似乎有些匆忙,却并不让人意外。过去几年里,新式茶饮行业被公认和资本捆绑密切,但二者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抓住年轻人的心和口袋。
奈雪的上市招股书,让我们得以窥视新式茶饮行业的真实面貌,这个曾经让不少年轻人和创业者趋之若鹜的行业终于迎来了一次数据化的祛魅。
新式茶饮行业的爆发有其必然性,但更多的则是在走消费品发展的老路:爆发——上市——内卷。
当模仿成为“默契”
疫情阴霾笼罩下的2020年,奶茶行业成为率先恢复外卖营业的一批,解救了不少居家隔离者的味蕾,这让厌倦了北京互联网大厂生活的陈熙下定决心逃离互联网。
“开一个小店是我的愿望,奶茶没有什么专业要求,更何况我自己就是个奶茶发烧友。”回到烟台老家后,陈熙加盟了本土品牌“阿花的茶”。
“店里的外卖订单,两位记得最清楚,一个是一天早中晚三杯外卖的朋友,还有一个是一月下单38次的客人。”基于大数据,陈熙的奶茶店安家在大学城附近,也许是选址得当,“疫情总算是扛下来了,但一直没有盈利。”
对于烟台本地人而言,门店数量有限加上单价较高,喜茶奈雪的魅力并不足以让“阿花的茶”失色,但还有业内另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让陈熙的小店得以维持。
“我们店最火的是葡萄酪酪,很多人说不输喜茶。”陈熙透露,多肉葡萄一直稳坐喜茶多年年度销量冠军,但想要复刻这一经典并不难,即使是小品牌有机会做到。
在奶茶这个护城河没那么高的领域,畅销也就意味着追随者众多。大多数消费者的一个普遍观感是,在如今的各式奶茶品牌中,不管是浓郁的奶盖、清香的茶底还是珍珠茶冻红豆等辅料,各家产品花样丰富、丰俭由人,但同时又总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片混战之中,模仿与抄袭正在成为奶茶行业近乎“默契”的存在。2018年,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曾公开指责喜茶抄袭其新品,而在淘宝上花去60元左右就能买到一些真假难辨的知名奶茶品牌“配方”。
资本的逐利性源于巨大的市场诱惑。据奈雪的茶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到2020年年底达到1020亿元,2020年,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预计突破3.4亿人,未来还将持续提升。
不断研发推新,生怕消费者忘记了自家品牌,内卷的品牌们到底有多焦虑?每周上新的是奈雪,平均1.2周上新的是喜茶,而不慌不忙的星巴克每一周半才发布一次新品。
(各大品牌主要产品,图片来源:艾瑞投研)
明星产品就这几个,而且各个品牌产品几乎相近,即便频繁研发还能有什么创新?答案很残酷:无论品牌怎么加戏,突破奶茶的口味极限都是一个难题。
“实际上,无论用B类水果的果油(鲜榨浓缩果汁),还是用果酱,制作出来的产品口感都很相近,唯一不同的就是成本。”资深供应链人士凌科告诉36氪。
然而,仅从追求销量的角度讨论显然不能经受住更宏大视角的“灵魂拷问”。在互联网圈打拼过的陈熙敏锐地发现,奶茶行业正在愈发地集中化,本就“拥挤”的行业进入新一轮内卷。
躁动的资本也在前赴后继,奈雪的茶冲刺上市,喜茶C+轮融资后估值超160亿元,古茗、七分甜、沪上阿姨等腰部品牌也接连爆出融资消息。与此同时,加盟、独立品牌的奶茶店充斥着街头巷尾,各种山寨品牌、独立品牌层出不穷。
疫情大考下,奶茶行业加速进入寡头时代。根据《2020 新式茶饮白皮书》,截至2020年11月30日,中国茶饮企业中停止营业的企业超13万家,占茶饮行业企业总数的43%,长尾玩家的撤退加剧了行业集中度。
这背后无外乎两个原因,品牌规模化之下的高溢价能力与不断拥挤的赛道。各大品牌的内卷才刚刚打响,大资金的镰刀也即将举起,像陈熙这样的小玩家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谁在为不赚钱买单?
开奶茶店真的很难赚钱。
奈雪的招股书为从业者们揭开了这一真相:新茶饮3.0时代,卖奶茶的头部,三年营收57亿反亏1.38亿,2020年奈雪的茶净利润448.4万元,整体净利润率仅为0.2%。
关于这一点,作为奶茶品牌加盟商的陈熙很有发言权。店址选在大学边上,“光是租金就占了一半的比例,算是很大一部分了。”
租金,像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位置意味着更高的租金或是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强势的品牌往往可以实现租金减免,但这往往是品牌头部才能拥有的“特权”。
从租金比的角度看,喜茶溢价能力略强,其标准店租金比为12-13%,go店为10%,比奈雪租金成本节省了2-5%。同为餐饮行业的细分巨头,却在星巴克与海底捞面前黯然失色,星巴克的房租成本是总成本的10%,海底捞的租金占比不到4%。
品牌定位顾问张知愚告诉36氪,据其测算,以星巴克为例,2018年星巴克利润为16%,如果未能依靠品牌获得租金减免,按照同业25%的租金比来算,星巴克的利润仅为1%,这样星巴克也会变成地租的奴隶,最终赚个落寞。
“店越多,知名度越高,单店营业额就越高,品牌溢价能力越强,肯德基中国约有6000家店,麦当劳约3000家。肯德基单店的营业额为400万左右,麦当劳200万左右。”张知愚对36氪言。
(门店数量与建店成本具有一定关联 数据来源:招商商业喜茶茶饮专家电话会、奈雪招股书。)
疫情期间奶茶店倒闭的消息总能时不时钻进手机,但纵使奶茶店赔倒一片,行业头部却在加速统治市场。截至2020年12月,奈雪的茶新开门店数量同比增长 20%,喜茶同比增长31%,2020年头部茶饮企业开店速度快于2018、2019年。
店铺数量越来越多,总部的议价能力也越来越强,从品牌商、供应商那边拿到的价格越来越低,进而进行规模化采购,在同样成本下获得更好的原料,由此利润空间也就越大、产品的质量更有保障。
“在行业头部面前,地方小品牌很难在供应商心里占据有利地位,供应商永远要保证的是‘大客户’们的利益与成本,这样才能双赢。”资深供应链人士凌科向36氪透露了这样一条潜规则,各品牌的内卷将会更加严重。
尽管在店租性价比上无法和头部比拟,但中小奶茶店主们在原材料这个需要大资金调动的环节上和奈雪们有了共同话题。
“原料也是个大头,即便到了后期正常运营,原料占比也得有30%左右。”陈熙的烦恼并不稀奇,除了租金,开奶茶店投资最大投入主要是人员与原材料这三大板块。以奈雪的茶为例,这三部分的占比大致为15%、近30%、35-40%。
(奈雪成本构成,图表来源:国海证券)
重投入下,无论是直营还是加盟的奶茶店都压力重重。当前全国48万家奶茶店,80%日入不到150元,仅10万家能赚钱。
盈利尚且困难,更何况是想要赚回加盟费?以开一家25平米的小店,要投入的加盟费达30万、40万、100-150万元不等。更艰难的是,之前投入20万即可开店半年回本,如今投入增加不说,回本时间至少需要18个月。
尽管站到了行业制高点,行业巨头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
除了奶茶品牌们的内卷,奈雪喜茶们还要面对供应商的随时调价,这对品牌的盈利空间又是一轮新的收割,由于具有农产品大小年的特性,这个收割具有波动性。无论是限塑令的加速,还是奶精、水果、纸杯......最近的原材料供应商都在忙着涨价。
(数据来源:中国饮品报、商农网。)
按照原材料的涨幅,媒体普遍测算分摊到每杯奶茶的成本应上涨0.7元左右。1點點并未避讳,直言成本让其上调价格,2月1日起,1點點奶茶全线产品都涨价1元,相较之下奈雪喜茶等头部当前倒是未见涨价消息,不过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小品牌,它们怕丧失客户,只能选择硬抗。
“没涨价,很惨!怕学生受不了,原材料的成本上涨,只能自己扛了。”疫情寒冬未过,陈熙的地方性品牌不敢加价,往往选择他们的消费者是追求性价比对价格敏感的群体,这样挣扎的日子仍要持续很久。
收割完品牌方加盟商、或许接下来就是消费者,业内普遍认为旺季的来临,原材料需求只增不减,奶茶价格很可能在6月与9月还会迎来两波普涨。
收割与反击
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吴东夫妇四年前开起了一家独立奶茶店,为了满足店内每日对水果的需求,凌晨三四点钟,两人就要去北京知名水果蔬菜集散地新发地与水果摊主讨价还价。
在占据开店成本30%的人员开支上,吴东夫妇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化身流水线上的机器,切水果、煮茶,分装食材......
吴东夫妇奶茶店有各类果茶,陈熙奶茶店有“不输喜茶”的葡萄酪酪,在奶茶3.0时代,果茶成为了新茶饮的当红小生。
这得到了乐乐茶数字营销总监的认同,“最热销的莫过于以鲜果为食材,直观感受得到新鲜品质,且所选食材本身的国民认知高口碑好的。”乐乐茶数字营销总监对36氪言。
数据的呈现更加直接明了。据华创证券数据,截至去年三季度,奈雪的三大畅销茶饮是霸气芝士草莓、霸气橙子和霸气芝士葡萄,合计贡献现制茶饮销售额 25.3%。
凌科又透露了茶饮行业第二条潜规则,不仅是价格,甚至是产品形态都和供应商息息相关。
“面对部分研发较弱的品牌,供应商甚至还可以直接决定品牌的产品形态,简单来说就是连配方带产品一起推送,同一供应商或可为不同层次的产品配发不同价位的原料。”
“新鲜”成为了各大品牌的追求,在这一标准下,水果成为了他们供应链的发力点。在餐饮行业中,现制茶饮的供应链相对简单,但水果供应是一大难点,这才是各大品牌头部的命门,这也是茶饮头部们疯狂自建果园的原因,维持常年稳定新鲜的水果供应才能保证当前最红的产品果茶的供应。
以茶叶供应为例,乐乐茶数字营销总监也对36氪侧面印证了供应链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自建供应链正在打破目前茶叶产业供应不均的局面:好的茶叶过分依赖于品种和产地,导致茶叶成本越来越高。”
归根结底,奶茶是一个资本的游戏场,背后无非是腾讯系、阿里系、高瓴资本等大资金的博弈。2011至2020年间,各大奶茶品牌们融资至少50次,总融资额超过了40亿。
这些资本有的不只是钱,还有调动优质供应链的能力。
拒绝今日资本,奈雪却对天图资本情有独钟,显然图的不是钱。水果茶是奈雪的主打产品,水果和茶叶是这款产品的关键,而天图资本样样都有。
2014年天图资本就投资了八马茶业,次年又将百果园收入麾下,正是这一年首家奈雪开业,而天图资本也开始关注茶饮这一下游行业,或许天图早就在为自己的上游寻找出处。
凌科戳破了奶茶暴利的假象,“供应链上游毛利率一般维持在20%到40%之间,品牌方的毛利率一般为50%、60%左右,很暴利,但这是剔除原料成本后一杯奶茶的毛利,并没有剔除掉租金、人工以及高昂的营销费用等,一旦剔除,品牌的盈利并不可观。”
甚至可以戏谑地来一句,奈雪喜茶也不过是上游供应商的打工仔,消耗供应链才是目的。
然而,当前奈雪喜茶仍未呈现分治天下的局面,仍有45%的其他品牌占据奶茶市场,一个奶茶行业的隐形巨头逐渐浮出水面。
蜜菓(4000家门店)、hey juice(3000家)、遇见奶牛(2500家)、甘茶度(2500家)、九龍巴士与研盐小方茶等奶茶品牌均出自一家之手——博多控股集团。(上述为招店数,并非实际开店数)
博多集团的运作模式和喜茶奈雪打造独立品牌完全不同,其以供应链为原点,90%原物料自生产,为了消耗自己的供应链,同时打造不同的品牌,独立团队独立运作甚至互相竞争,并以加盟的形式迅速占领市场与分摊风险。
品牌竞争越激烈,上游供应链就越能够保持稳定输出。
头顶CoCo 、85°C、沪上阿姨、古茗、统一、香飘飘等国内一线品牌供应商的光环,植脂末生产和销售的佳禾食品已在去年年末IPO过会。比起奈雪的亏损,2017年至2019年,佳禾食品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7亿元、2.44亿元和2.56亿元。
奶茶头部玩家早就参透了这一套路,它们当然不甘心被收割。
对于行业头部而言,比起价格,缺货与低品质才是它们不能承受的风险。奶茶行业的规模化倒逼供应链成形,同时品牌方为了更加稳定的品质与更大的行业话语权也在拼命地切入上游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奈雪招股书。)
“奈雪喜茶们切入上游供应链后,上游供应链的日子(工厂、贸易商、掮客)没有那么好过了,当前有些供应商达到20-30%的毛利率就很可观了。”凌科口中的奈雪喜茶们正在将内卷的压力上移至上游环节。
奶茶行业大佬们一片混战之际,资本的手犹如行业镰刀,修枝剪叶同时也收割下游。新茶饮寡头时代的前夜,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拿来“祭天”的角色。
多久没有看见个性的装潢,炫酷的店名出现在街上了?属于小创业者的独立品牌奶茶店正在走向消亡。无论走在哪个城市的街头,一条街上的奶茶店无非就那些连锁品牌。
面对这样的变化,吴东有些悻悻。在开奶茶店之前,他和妻子都是公务员,一份他口中稳定但枯燥的工作。现在的他只觉得,很难告诉自己开奶茶店的决定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坚持了这么多年,我们很累,其实前两年每年净赚30万左右,不多不少,但是就是很开心,感觉在为自己活着,但这一次真的扛不住了,或是不想扛了,行业变化了。”
(文中陈熙、凌科、吴东均为化名,36氪作者陈淑雅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