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我是蓝白。
方便面又涨价了,我一个资深泡面爱好者表示震怒。
今年五一后,康师傅向经销商下发了调价通知,桶装面的建议零售价从4.5元涨到5元,一桶涨5毛;袋装面从2.8元调整到3元,涨了两毛。
食髓知味,这已经是康师傅第3次涨价了。
第一次是2018年,袋面每箱涨价2元,桶面每箱涨1元。
第二次是2021年三季度,从一部分产品的试探涨价到全面提价,桶装面从4元涨至4.5元,提价12.5%,袋面由2.5元调至2.8元,提价12%。
这次涨价的姿势有点怪异,经销商说建议零售价要涨,进价没变,以后啥时候变也不知道,网店客服说不知道,官方也不正面回应。
你说你涨就涨吧,为啥要挠一下又缩回去的反复试探?
扭扭捏捏的想涨又不敢明说,看来厂家也没底气啊。
按理说,商品供不应求,卖的好才会涨价。
方便面是卖的越差劲,涨的越凶。
看过去几次涨价的节点。
2015-2017年,中国方便面销量减少了近60亿包,康统两家选择在2018年涨价。
< class="pgc-img">>2021年康师傅方便面收入降了3.6%,接着涨价。
2023年,康师傅方便面业务降了2.84%,统一缩水了10个亿,日清降了6%,这又准备使出涨价这一招了。
疫情囤货红利消失后,外卖堂食恢复正常,加上花样百出的速食品类越来越多,方便面卖不动是理所当然的。
市场萎缩,摆在厂家面前有三个选择:降价,维持原价,涨价。
十多年前是方便面销量的巅峰,卖的好,那是因为没得选。
没有30分钟送达的外卖,没有次日达的物流,没有预制菜。
有的是什么?
是学校宿舍楼下的小卖部,是城乡结合部的小超市,是混杂着脚臭,汗味,吵闹声的绿皮火车。。。
当全民居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冲泡即食的替代品层出不穷,不管是维持原价和降价,都改变不了方便面需求下降。
要保护利润,涨价似乎才是理性的选择。
最好的理由当然是:升级。
料包升级,面饼升级,包装升级。。。
这几家的拳头产品,康师傅是香辣和红烧,统一有茄皇,白象是老母鸡汤面,今麦郎有一袋半。
单看价格,康师傅不是最贵的。
< class="pgc-img">>搞升级之后,康师傅有十几块的速达面馆,白象有香菜面和20块以上的蟹黄面,一阵风刮过,现在就算搞活动打折,也不见得有多少人买。
涨价玩脱的例子,除了方便面,还有休闲零食的榨菜和瓜子。
涪陵榨菜前两年从5毛涨到了两块五,换来了营收和净利润双降。
恰恰瓜子连续两次对葵花籽产品提价,现在毛利率和营收也都在降。
厂商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刚需,加班总要吃泡面,馒头米饭总要配榨菜,看电视总要嗑瓜子。
品牌统治力也强,方便面康统两家市占率超过50%,卖榨菜的涪陵一家独大,瓜子没有能挑战恰恰地位的。
< class="pgc-img">>“刚需+别无分号”,站在这些快消品厂商的立场,乍一看,涨价逻辑是通的。
既然保持原价或者降价也无法带来份额的提升,那当然是“涨价一时爽,一直涨价一直爽。”
不不不,现在不是10年前了。
在速食的螺蛳粉面皮麻辣烫面前,方便面是刚需吗?
在老干妈,牛肉酱,香菇酱这些下饭神器面前,榨菜还是刚需吗?
在核桃、巴旦木、碧根果、腰果面前,瓜子还是刚需吗?
斯密的《国富论》里有一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其中提到:
1,涨价幅度的大小,取决于货品的缺乏程度、买家的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引起的竞争烈度大小。
2,如果买家的收入一样,那商品缺乏程度的大小,就要看商品对买家的重要性大小。
所以,在都市被封锁或发生饥荒场合,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总是非常昂贵。
这段几百年前的话,套用到现在依然成立的。
方便面在居家阶段,是几乎等同于米面粮油的囤货“必需品”,现在却成了可有可无的“替代品”。
降价或者维持原价,确实无法改变总需求的下降。
但逆势涨价,只会让需求萎缩的更快。
一边是方便面涨到了5块1桶,另一边是奶茶降到了4块。
五一之后,喜茶原价8元的“纯绿茶妍后”,用券后只要4元一杯,其他的茗茶、轻乳茶、厚乳茶系列,都能买一送一。
我本以为蜜雪的4块柠檬水已经天下无敌,现在连奶茶都干到4块一杯了。
要知道,在2020年,标榜高端的喜茶客单价达到52元-56元,远超行业35元的平均客单价水平。
4年前方便面开始涨价之路,4年后奶茶能降到比泡面都便宜,属实是倒反天罡了。
新茶饮的价格战,比汽车来的还要惨烈。
我现在去商场都迷糊了,一楼全是展车,2楼3楼全是冷清的服装店,4楼5楼全是听过的没听过的各种奶茶店,一层楼冒出来十几家。
原来动不动30一杯,现在贴身肉搏,用不完的券,天天都是限时活动,谁不降到10块以内谁是孙子。
我觉得下一步就是用拉新、集赞的名头免费喝了。
都说在中国,没人敢跟河北人打价格战,对河北电商人来说,亏钱不焦虑,没出单才焦虑,一天发三车货,一车赔,一车送,一车做活动,一年流水上千万,利润结算才1万,义乌商家都得找河北小作坊进货。
现在茶饮也差不多这个意思,钱可以不赚,人气必须要有,只要能找到愿意加盟的老乡就成。
方便面的提价,和白酒非常像。
茅五洋汾泸,把中小酒企杀的片甲不留,蚕食了白酒市场近半份额。
茅老大掌握定价权,二线酒企跟风涨价,财报是一年比一年好看。
代价是什么?
代价是6年时间产量腰斩,库存一年比一年多,是白酒市场的萎缩,是急于引诱年轻人入局的焦虑。
白酒尚有酒鬼们的追捧,有工艺、口感、包装、故事的护城河,但方便面没有。
新茶饮的无底线竞争,类似汽车。
新茶饮现在有3172个品牌,开出了418403家门店。
去年,有十几家车企破产、好几个4S集团跑路、超2000家4S店退网。
但是,汽车有技术爆炸带来与油车相比的巨大差异化。
而现制茶饮,口味复制难度几乎为零。
没有壁垒,就只能靠不断的开店-加盟-拼低价做大规模。
任何一个看起来稳居头部的品牌,都会被后来者从抄袭到超越,价格只会越来越便宜。
中泰杨畅的报告总结的很对:卖方市场时代,零售商定位于服务商家,品牌商掌握定价绝对主导权。
买方话语权崛起后,畸形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随着商品、零售商走向过剩,市场进入买方时代。
较低的转移成本,使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倒逼上游走向激烈的价格竞争。
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开始倾向于消费者,这对于商家而言是“降级”,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升级”。
扯再多的高级、国风、联名IP、定位和调性都没用,最后都得做消费者的舔狗。
买卖双方话语权易位是一方面,我们再把视角拓宽,也有宏观背景变化的原因。
兴证宏观报告说,消费降速,主要存在于两种宏观场景: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转型阵痛。
不走运的是,老龄化和地产转型,现在我们这俩全占了。
< class="pgc-img">>由此带来的消费既有升级,也有降级,特征是:必需消费>可选消费,平价小店>大型百货,家装翻新维护>家具用品添置。
方便面涨价也好,奶茶降价也罢,一个为了保利润,一个为了扩规模。
市场竞争阶段不一样,企业的应对手段也不一样。
但有个点是一样的:泡面和奶茶,都暗藏了在时代变迁背景下,可选消费品需求萎缩的草蛇灰线。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近,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下沉品牌——偷茶喝,主卖市面上的“大爆款”,定价基本在10元以下。
不仅稳居当地饮品热销榜、好评榜前列,甚至单店最高日收超3万元,目前在北方下沉市场开出近80家门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有哪些借鉴之处?
最高日收超3万
下沉市场出现一家“饮品集淘店”
最近,各地文旅卷出天际,越来越多网友为家乡“上分”,还不忘附上一份逛吃攻略。
在提到饮品时,有不少来自河南商丘的网友,向大家推荐当地茶饮品牌“偷茶喝”。产品如其名,尽是市面上的当红爆款,价格却“和蜜雪冰城有一拼”。
带着强烈的好奇,我找到一家偷茶喝门店,实地感受了一番:
未见门店先闻其声,“这边看来这边走,偷茶喝里啥都有”“每天上班那么苦,来杯奶茶补一补”“芝士奶盖来一口,鸿运立刻就当头”,魔性的喊麦吸引路人纷纷驻足。
红蓝相间的门头十分醒目,自称“星球奶茶集淘店”,并打出“偷茶喝、淘好喝”的宣传语。IP也与品牌名相呼应,是一只蓝色小老鼠。
细看菜单,产品主要分为传统奶茶、轻乳茶、水果茶、奶盖茶、冰淇淋几大类,单品价格集中在10元以内。
在其畅销推荐栏,总能看到行业大爆款的影子,如“手捣柠檬水”“百香果双响炮”“伯牙轻乳茶”“幽兰轻乳茶”等。
门店采用全智能调茶机,顾客下单后,店员打单—贴标—扫码,剩下的交给机器,出杯快速。
在店员推荐下,我尝试了几款店里的畅销品,比如“伯牙轻乳茶”,入口第一感觉是熟悉的味型,但细品能发现风味差异。
折后不到10元的价格,也带来了消费者对饮品的包容,正如网友所说,“这个价格还要什么自行车”。
我了解到,2022年11月偷茶喝在商丘开出首店,至今已经拓展79家门店,集中在商丘和周边区县,以30~80平的街边店为主。
在连锁大牌下沉的夹击下,偷茶喝依然稳居当地(美团)茶饮热销榜、好评榜前列。
“目前普通门店月营业额保持在8万~10万元,位于古城景点的门店,在春节假期等特殊时期,单日最高营收超3万元。”偷茶喝总经理李涛介绍。
他们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 class="pgc-img">>产品跟随、价格砍半
他们找到4个下沉“生存法则”
1、瞄准3~10元价格带,主流爆款“应有尽有”
很明显,在产品方面,偷茶喝采取的是“跟随战术”。
翻看偷茶喝的菜单,有近30款单品,涵盖水果茶、轻乳茶、奶盖茶等多个品类,市面当红爆款应有尽有。
比如,芝士爆珠葡萄、伯牙轻乳茶、幽兰轻乳茶、手捣柠檬水、双炫脆筒冰淇淋、大桶水果茶等等,这些产品在茶饮圈很常见。
而且偷茶喝的产品定价集中在3~10元,单杯均价控制在7元上下,还会定期上线特价产品,配合团购活动,让价格更具吸引力。
对于“跟随策略”,李涛也没有避讳,“确实借势了市面爆款热度,但在具体的产品风味上会根据本土用户喜好做出调整。”
“跟着市场热点走,追求同品质、一半的价格,是现阶段的产品策略”。李涛说,上架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减少了自身起步阶段的试错成本;更低的价格,也能吸引购买。
偷茶喝虽处下沉市场,在产品品质方面也有自己的坚持。比如冰淇淋升级鲜奶原料;水果茶只使用鲜果与冻果果汁;轻乳茶向一线看齐,采用现泡茶汤、纯牛乳以及冰勃朗等。
至于未来的产品走向,李涛表示,在跟随策略外,仍在不断创新尝试,“接下来会围绕健康、养生需求,打造品牌自己的爆款产品。”
2、投入智能奶茶机,4人撑起万元流水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他们能够在下沉市场快速发展,除了借势爆款引流,核心还在于门店运营,比如投入使用全智能调茶机。
受大规模青年人口流动的影响,下沉市场有着更加明显的淡旺季。饮品店用工的不稳定,又极易引起出品、服务质量不稳的连锁反应。
为了维稳运营,偷茶喝使用全智能调茶机,保证出品稳定,同时进一步降低门店运营成本,从而放大利润空间。
据李涛介绍,目前菜单上80%的产品都可以交给机器完成,扫描杯贴二维码即可自动出品,最快7秒出一杯。
因此店里的人效很高,“一家单日流水过万元的门店,4个人就能撑起来,整体人员成本低于多数茶饮店。”
把制茶交给机器,员工也有了更多同顾客互动的机会,比如介绍产品和近期活动,引导进群等,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3、用让利做高复购,利用节假日扩大影响力
业内人常说,大城市拼流量,小城市拼复购,偷茶喝正是抓住了这点。
在下沉市场,消费者更重视人情关系,实实在在的让利、敲锣打鼓式的宣传往往比线上投流种草、联名营销更加有效。
李涛表示,门店除了开业时会通过抖音等平台拉新外,其余时间都是自然客流,主要是用户复购支撑生存。
“目前线上复购率达到47%,线下进群锁客,复购率基本上也能达到50%。”
与此同时,抓住寒暑假、春节国庆等客流高峰,放大品牌影响力。
一方面,对重点街区、景点门店进行加密,做城市的“标志饮品”;另一方面,提前做好人员配置,保证门店高效运转。
“今年春节预计仍会迎来10天左右的销售高峰,商丘古城店的单日营业额有望突破5万元。”李涛说。
4、开发当地优势资源,提前布局供应链
深耕区域,更容易累积区域资源。门店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偷茶喝也开始提前布局供应链。
“我们与商丘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建设了占地367亩的基地,现在能够自主完成全智能调茶机和原物料生产。二期占地263亩的乳品工厂也将在3月份启动,预计有15万吨体量。”李涛介绍。
跟随策略不能“一劳永逸”
长久生存,仍要找到核心竞争力
关注偷茶喝这个不足百家的小品牌,是因为他们另辟蹊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一条“生存出路”。
产品上的“跟随策略”,在行业里并不鲜见,也存在一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品牌带来了流量和关注。
分析“偷茶喝”能快速发展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找准了下沉市场的机会:
一是,精准抓住下沉市场的价格带,做到“低价不低质”,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摸索自己的产品路线。
二是,用设备代替人工,进一步优化成本与效率,提升的门店运营能力,接住了借势爆品带来的流量。
茶饮下沉,是近几年的行业共识。
大品牌接连攻向下沉市场,并不意味着新品牌就没有掘金机会。相信随着小镇青年们逐渐走向个性化、品牌化、体验式消费,会为更多区域品牌提供生存土壤。
而“偷茶喝”带来的启发是,品牌可以借势引流,但仍需运营实力留客。跟随策略不能一劳永逸,要长久发展,一定得有自己鲜明的品牌标签、并且产品基本功扎实。
今年以来,多家奶茶品牌的产品价格明显下调,并逐步告别被多次吐槽的“30元时代”。与此同时,茶饮行业也通过平台折扣、直播间团购等叠加优惠,为消费者提供各种让利,茶饮行业出现了明显的降价趋势。
多家奶茶品牌的产品价格明显下调,告别“30元时代”。
鸭喜香轻乳茶12元、鸭喜香柠打茶13元、绿妍轻乳茶12元……中秋前后,喜茶上新了多款产品。“不仅好喝,价格还便宜,这让我们很惊喜。”喜欢喝奶茶的北京大学生小李对记者说。
不只是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等多家奶茶品牌的产品价格也明显下调,并逐步告别被多次吐槽的“30元时代”。专家指出,高端茶饮品牌降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当下茶饮赛道存量竞争的情况下,低价茶饮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茶饮行业多种形式降价
9月开学季,北京多条商业步行街和百货大楼迎来一轮消费热潮,分布在街边和楼宇内的各种品牌的奶茶店门口,都聚集着或多或少正在等待出餐的消费者。
小李告诉记者,逛街时买一杯奶茶已经成为自己和身边同学们的出行习惯。“以往价格偏高的喜茶、奈雪的茶,今年出了很多10多元的新品,现在奶茶消费的人均价格基本控制在20元以内。”据小李的消费体验,今年茶饮行业具有明显的降价趋势。
据了解,喜茶在今年初对含纯茶、乳茶、果茶等品类进行降价,降幅在3元~7元之间。目前常规门店菜单的现制饮品中,19元以下的产品占比已近八成。
奈雪的茶多款产品进行了价格下调,全面告别“30元时代”,并推出“轻松购”系列,价格降幅最多达10元。同时,该品牌还承诺“轻松购系列”将每月上新一款“1字头”产品,以期在更宽价格带中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选择。
除降价外,茶饮品牌还通过平台折扣、城市消费券、直播间团购等,推出叠加优惠。例如,不少消费者在抖音直播间团购喜茶饮品,奈雪点单小程序及各大电商平台下单还有专属的满减和打折活动等。
降价的效果也显而易见。今年6月,喜茶与热播剧《梦华录》联名推出两款定制联名茶饮产品——梦华茶喜·点茶、紫苏·粉桃饮,定价分别为19元和15元,走低价路线。据统计,联名特调产品上线首日全国门店即售出近30万杯,单店最高销量近1000杯,上线首周突破140万杯。
天风证券食品饮料分析师吴文德分析认为,目前情况来看,新茶饮行业的增速明显放缓,并且竞争逐渐激烈。高端茶饮品牌降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当下茶饮赛道存量竞争的情况下,低价茶饮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从今年蜜雪冰城的爆火可以明显看出下沉市场可能是未来行业发展空间所在,因此通过降低价格吸引更多消费群体,使高端与中端品牌逐渐模糊边界,从而扩大市场规模。
数字化建设和供应链能力降低成本
根据记者在北京前门、南锣鼓巷、西直门等商区的观察,产品定价较低的蜜雪冰城、一点点、七分甜、快乐柠檬等品牌的门店排队人数较多,均价相对更高的奈雪的茶、喜茶等品牌门店内,外卖订单也摆满了操作台。随着中高端品牌的主动降价靠拢,消费者乐意通过多种渠道以能够接受的价格尝试更多类型的饮品。
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每周消费新式茶饮的消费者占比达94%;多数消费者花费区间在11元~20元,占比达68.5%。同时,2022年有26.2%的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表示未来消费频率将变高,消费频率减少的消费者仅占14.7%,消费者的需求将持续上涨。
奈雪的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品调价是基于品牌、数字化和供应链上的积累实现的,不影响产品品质和用料。
一方面,截至6月30日,奈雪已经在全国80多个城市开出超过900家门店,数字化建设已初具成效,线上订单收入占比达80.1%,自研“自动奶茶机”已投入全国超过一半门店使用,对经营的降本增效助力已逐渐显现;另一方面,奈雪的茶已建成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共建茶园果园、数字化管理调控以及强大的品牌议价能力,压缩了上游规模成本,为产品价格调整提供了空间。
据了解,目前高端新式茶饮品牌集中度较高,喜茶和奈雪的茶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品牌规模,拥有较大的议价权。因此,行业头部的高端茶饮品牌可以通过倒逼上游水果供应链的方式降低成本。
降价以后如何保证品质
促销手段对消费者而言是否充分友好?降价带来的消费热能够持续多久?这些疑问目前仍需市场检验。
记者在生活团购网站看到,消费者在部分茶饮品牌下留言评论,自己在平台购买的饮品券在门店使用时,却被告知由于缺少部分原料,没有办法出品。还有网友在社交网站提到,直播间抢购的饮品团购券,线下使用时却被告知是加盟店,不参与品牌活动。
同时,奶茶品牌降价行为,也再度引发消费者此前热议的“奶茶店多使用植脂末(奶精)而不是动物奶油”的担忧。有消费者说:“产品降价,消费者首先担心的是商家会不会在成本上压缩,比如用植脂末替代动物奶油等。”
对此,在调价之后,喜茶等头部企业的行动也备受关注。近日,喜茶以自身真奶原料品质把控的多年经验为基础,发布了《喜茶品质真奶标准》,并联合媒体推出《现制奶茶品质奶原料使用倡议》,呼吁行业全面升级用奶原料品质,持续加强产品品质,以此推动普及真奶应用、拒绝奶精。这一举动侧面印证了调价后头部品牌对于品质的追求,奶茶内是否含有植脂末成了消费者做消费决策前的必考题。
“在确保利润空间的情况下要保证茶饮出品的口感品质,就需要品牌具有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并做到完善的供应链管理,要对原料成本进行较好的管控。”吴文德认为,茶饮行业保持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价格激烈竞争情况下保证茶饮品质和口感。同时,品牌需要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对公司的每款产品都能保证口味及口感符合目前的消费潮流。
[ 编辑: 佘湘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