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起,全国各地的餐饮业恢复了生机,成为了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柱。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小店,还是在热门的连锁餐厅,甚至是在夜市的小摊,都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出行业复苏的良好趋势。在餐饮业繁荣的同时,许多行业管理者抓住了这机遇,引领企业进行了系列变革,如供应链优化、数化转型、拓展国际市场和品牌扩张,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餐饮业也并非片坦途。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消费者需求和观念的不断转变、市场竞争的加剧等,都给行业带来了挑战。同时,内部因素,如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战略不明确等,也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如何在交错的情况中摸清前方的道路,需要行业管理者在讨论中前进,在思辨中前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餐饮企业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并利用这些据提升服务体验和品牌影响力。
1.中国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餐饮业作为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在扩大消费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至2023年期间,我国餐饮业年复合增长率达7.3%,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在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餐饮业遭受了重大冲击,但行业依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后疫情时代的2023年,餐饮企业逐渐走出疫情的阴影,积极转型、相互支持,餐饮市场迎来全面复苏。在2023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了47万亿元,较前年增长3.1%,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作为大消费领域的重要环,餐饮业在2023年的总收入达到了5.2万亿元,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同比2022年增长20.4%,对社会消费的贡献率达11.2%,恢复到2019年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随着生产生活的有序恢复;以及系列促消费、扩内需政策的持续发力,各省市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促消费活动,如“文旅+美食”、夜经济、“展演+美食”等,有力地推动了餐饮行业的快速复苏。这不仅进步恢复了餐饮业的发展信心,也充分展现了餐饮经济的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等特点。
2.国内餐饮行业政策亮点频出
亮点一 预制菜首次亮相中央文件,政策利好进一步增强
亮点二 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能
亮点三 聚焦外卖、婚宴领域,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亮点四 “拍黄瓜”等简单食品制售行为简化许可
亮点五 禁用“生鲜灯”误导消费者,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如其来的疫情给餐饮行业按下了“暂停键”。在抗击疫情的同时,餐饮企业也开始自救解围,开设菜店、上线外卖、探索新零售……企业也在这些自救措施中探索出了新的商机、新的路径,使其成为未来业务新的增长点。
趋势一:社区商业显露商机
社区餐厅在此次疫情中表现的强抗风险能力成为部分餐饮企业的新焦点(港股00360)。旺顺阁(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张雅青表示,这次疫情确实带给企业许多新的思考,未来将准备多开社区店、街边店。在疫情过后,也会把有些适合的门店改造出真正的便民菜摊,赋予社区门店社区食堂、生鲜便利店等多个功能和角色,结合当下北京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的相关政策,让旺顺阁走向更加便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趋势二:拓展新零售市场
此次疫情也让许多餐饮企业看到了布局新零售的重要性。海底捞(港股06862)自热小火锅出现了“脱销”的情况,与此同时,海底捞也表示已经决定采用自建工厂、OEM代加工以及与所在国供应链合等多种方式,在半年内将供应链产能大幅提高。同时,北京西贝天然派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此前收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电子证书,这也说明规模化的餐饮企业拥有自己的供应链以及品牌认知度,并且食品生产加工能力强,对于布局零售市场有一定优势。未来餐饮企业有必要考虑通过自建体系,继续拓宽新零售产品线。
趋势三:自建外卖体系
疫情之下,许多餐饮企业开始采取各类措施积极自救,其中外卖成为餐饮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餐饮企业开辟了自建外卖渠道,微信小程序及微信公众号都成为外卖订餐渠道入口。据了解,北京华天、旺顺阁、味千拉面等品牌也都选择通过开通微信订餐的方式自建外卖渠道。其中,旺顺阁、将太无二等品牌在鼓励消费者自提的同时也对门店半径2-3公里的提供配送服务。而川菜品牌龙人居、眉州东坡等品牌上线微信外卖小程序,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配送服务。
不难看出,此次疫情促使配送服务需求迅速增长,未来餐饮企业有必要考虑通过自建体系或者选择与组织方式和物流体系健全的相应平台合作,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新的创收点。
趋势四:解决成本效率问题
“共享员工”成为疫情期间探索减损合作新模式。不少餐饮企业与外卖平台、生鲜电商等企业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餐饮企业的成本压力。
然而,这背后显示出的是餐饮企业效率和成本的问题。从餐饮行业和企业自身来说,餐饮企业应该反省和思考企业的成本结构和人力成本问题。相信这次疫情之后,餐饮企业会在如何科学合理地用工,如何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来优化餐厅结构、提高人效、创新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在未来企业面临各种危机的时候,会灵活应对,并且应对的压力相对变小。
本文源自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
2月财经新势力#
2023年干餐饮的核心要义:停止内卷,创新进化。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翟彬。
2023年干餐饮,“创新”和“信心”一样重要。
纵观整个2022,人口红利消失、消费谨慎,行业内卷加剧,大家不是在“卷自己”,就是在“卷别人”。如果说接下来还有什么能给餐饮业带来“稳定的红利”,那一定是创新。
眼下,餐饮业有哪些正在发生的新趋势?餐饮品牌可以从哪些方面进化创新?
< class="pgc-img">>新场景:“氛围感”也是一种产品
去年秋天,“围炉煮茶”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爆火,不到半年就在小红书有超过26万+篇笔记,在抖音上,#围炉煮茶 的话题更是有惊人的41.9亿次播放。
“围炉煮茶”能让人如此上头,主要原因就在场景的打造上。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喝茶吃果、取暖聊天,氛围感强,社交感十足。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卜山艺树艺术餐厅
回顾去年,但凡跟“场景”沾边的消费几乎都有爆发性成长,比如露营、大排档、地摊、异国料理等等。这些消费爆火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场景和社交的强烈需求。
本质上,所有主打场景的品类或门店都是在“卖氛围”。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下,“情绪价值”越来越大于“产品价值”,围绕场景进行空间升级改造,将成为餐饮品牌突围的主要方向。
< class="pgc-img">>新模式:不可忽视的“共享经济”
2023年,随着成本不断攀升,竞争日趋激烈,餐饮行业里的“共享经济”将会越来越盛行。
去年4月,北京咖啡品牌D.A.O开业,而后便经历了北京两拨疫情。在疫情的反复“调教”下,D.A.O尝试摸索走出了一条“综合空间运营”的思路,也就是现在的“Mix岛”。
“Mix岛”采取组合经营的模式(早C晚A),D.A.O与跳海精酿、非二进制鸡尾酒一起抱团取暖,成本分摊、风险共担,不仅挺过了疫情,还得到了稳定发展,其四店(多多洛村)开业不久,就成为朝阳区咖啡热度第一,北京夜间酒吧热度第一的门店。
“Mix岛”并不是抱团取暖的孤例。过去一年,各种具备低成本运营,流量共享、风险共担性质的“共享”餐饮模型不断出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些品牌寻找品类互补,或者时段互补的品牌合作,比如在酒吧里“嵌入”咖啡服务,或者在快餐店内分租一个档口给做炸串/卤味的品牌;季节性生意明显的餐饮比如小龙虾、火锅、 羊肉馆等,也通过淡旺季转租或者分租的形式,减少房租成本。
还有一部分品牌将自己“模块化”,在不同品牌或门店内以“店中店”的形式“嵌入”自己的服务,比如Tims把Tims Go开在麦德龙里,一茶一舍为蔚来汽车提供茶饮品、空间服务、定制茶商品售卖等一系列全案定制的服务。
城市共享央厨在去年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像蜀海供应链、22城供应链等都在全国建立了共享的代加工央厨。共享央厨大大降低了小餐饮品牌的食材和研发成本、减少了资金风险,赋能显著。
< class="pgc-img">>新零售:“餐饮+零售”双轮驱动
去年,麻六记靠着直播“赢麻了”,酸辣粉一天内成交超700万份,总销售额达5400万元。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堂食上的损失,麻六记从直播间里找回来了。
疫情是个催化剂,加速了餐饮业的新零售进程,也帮助不少餐饮品牌完成了转型。霸蛮靠着“餐饮+零售”的双轮驱动,连续3年占据天猫湖南米粉品类销量第一,2021年就已突破了十亿元的营收;广州酒家、知味观、同庆楼等品牌随着“快手菜”的热卖,也逐渐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霸蛮湖南米粉官微
除了越来越像“食品厂”以外,餐饮的“新零售”还体现在前端门店上。从去年开始,餐饮刮起了一股“超市风”: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点心批发市场、自助小酒馆……除了名字长得像超市,体验感更像:开放式货柜、仓储式陈列、零售化的包装,新颖的消费体验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前去打卡。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广莲申。其在成都、长沙、南京等地开业的首店都叫“广莲申点心批发市场/点心便利店”,不管名字怎么变,总之是离“烘焙”越来越远,离“新零售”越来越近。在广莲申,现烤面包成了引流款,散装称重几乎消失了,低温长保的包装食品成了主角,高坪效、高客单、低损耗,很可能引领新一轮的品类升级。
< class="pgc-img">>新渠道:从双主场到多主场
多主场时代已经来临。2022年,堪称餐饮品牌集体All in抖音的元年:
海底捞抖音首次开团,3款团购产品销售额接近3亿;麦当劳在双11 预售期间创下单日最高 1000 万的纪录;古茗的520直播,5小时成交4000万;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必胜客单日直播GMV达到8000万。
6亿日活的抖音为餐饮品牌们提供了一个“种拔一体”的新平台,商家通过抖音兴趣电商打造的诸如短视频、团购、商家自播、达人探店、抖音外卖等营销工具矩阵,也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
从外卖到抖音,过去一年部分餐饮品牌的渠道建设,已经逐渐完成了“堂食+外卖”双主场到“堂食+外卖+抖音”多主场的转换。
< class="pgc-img">>新组织:“合伙人”让品牌跑得更快
过去一两年,不断有直营品牌开放加盟,比如霸蛮、田老师红烧肉、多乐之日、老乡鸡等等。还有一些直营品牌对“加盟”的态度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如乐乐茶、木屋烧烤、陈香贵等。
不管是出于什么考量,对于直营品牌来说,“直营变加盟”确实是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好方法。这几年,一些加盟品牌获得的成绩确实要好于直营品牌,不论是在门店规模还是在利润水平上。
而相比传统的加盟模式,笔者更看好合伙人模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去年有不少品牌实现了逆势增长,米村拌饭算一个。米村在2022年新开门店超200家,疫情三年新开店数量达到460家左右,实现了三级跳。
米村能够逆周期增长,得益于“合伙人制”,即合伙人投资持股比例为20%,剩下80%由公司管理层、区域负责人、店长,员工内部解决。这种组织形式有效解决了资金、选址、利益分配、运营、加盟管控等问题。
事实上,不论是海底捞的“师徒制”,还是米村、半天妖的“合伙人制”,都是遵循“共担+共创+共赢”的思路来打造的“利益共同体”。
与传统加盟模式相比,合伙人制具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特点,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团队稳定、运营管理不走样,未来将成为连锁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选择。
< class="pgc-img">>新技术:用数字化“透视”未来
去年,由奈雪数字化团队自研的“自动奶茶机”开始在奈雪全国的门店投入使用,最快不到10秒就可制作一杯茶饮,在解放人力的同时,使得产能提升了40%。
在硬件上大量采用新技术,以及其他基于“数字化”的创新和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之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过去一年,喜茶、奈雪、书亦烧仙草、益禾堂等众多新茶饮品牌,在前中后台的数字化建设上投入巨大,已经逐步实现了选址、产品研发、供应链、门店运营和营销的数字化建设,这一变化打破了门店、人员和设备间的“数据孤岛”,有效降低了供应商管理和原材料生产的成本。
同时,通过全链路的数字化建设,上述品牌也得以实现对门店销售、复购、拉新、促销活动的数据分析,从而为市场端和研发端提供精准的消费者洞察。
< class="pgc-img">>新中式:用中国食材,表达中国风味
“用中国食材,表达中国风味”,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品类升级思路。
去年,茶颜悦色旗下的鸳央在长沙落地,主打“茶咖”的鸳央开创了“新中式咖啡”的全新品类;定位于“新中式汉堡”的塔斯汀拓店迅猛,试图跟麦肯掰掰手腕;西贝正式推出了新品牌“贾国龙酒酿空气馍”,同样定位“中式汉堡”;凭借着“好吃、花样多”的新中式轻食突然爆火……
不同于以往对传统中国美食的品类升级,这一波“新中式”更倾向于对西餐的“本土化改造”。未来,新中式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小 结
对于餐饮品牌来说,过去的一年变化实在太大,从管控到开放,从生死边缘到门庭若市;直营品牌纷纷开放加盟,消费遇冷资本退潮……可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在诸多变化之下,一些餐饮企业也进化出了一种全新的力量,那就是“创新,持续创新”。预制菜、直播卖货、上团购、进社区、做团餐……唯有创新才是餐饮前进的动力,才是生存的关键。
2023,停止内卷,选择进化,用创新破“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