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尔是一个经济很不发达的国家,在当地还有一些很落后的民族,比如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尼瓦尔族,那里没有一个剩女,因为女孩们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要结婚,嫁的还是一颗坚果。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在尼瓦尔族,当地很多女孩在7岁的年纪就要结婚,举行一个“益喜”仪式,而且嫁的“新郎”还是一颗坚果。这棵坚果叫贝尔果,是婚姻永恒的象征。所以这就意味着,女孩们一生的丈夫都是这颗坚果。
在“益喜”仪式上,虽然女孩们嫁的只是一颗坚果,但婚礼还是办得很隆重的,父母们会热情的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
可是当地人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仪式呢?那是因为,他们信仰的是印度教,他们所谓的新郎就是印度教里的神,只有经过了“益喜”仪式,女孩们才能得到神的保佑。
如果女孩们想要离婚,就会把自己结婚时的坚果送给丈夫,告诉丈夫她要离婚。如果丈夫过世,女孩们可以让坚果给丈夫陪葬,然后另嫁他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尼泊尔人的“益喜”仪式也演变成了一个节日。在节日中,十几个女孩一起成为仪式里的新娘,他们对着贝尔果行礼,祈求幸福和平安。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流传已久的风俗节日,也许在我们看来很奇怪,但当地人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某些落后的,有悖于文明社会的风俗,我们还是应该抛弃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没有冰镇汽水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不论是北京路边小卖部,和酸奶比肩而立的一瓶瓶“北冰洋”;
还是今年重出江湖爆红网络的“汉口二厂”;
凉皮、肉夹馍最佳伴侣——西安冰峰;
或者是“有我咁好气,没我咁长气”的亚洲沙示……
一瓶瓶汽水,都是我们对夏天酸酸甜甜的记忆。
“咔!”——这是起瓶盖的声音,呲呲呲呲呲——凉气从沁着水珠的瓶口冒出来;冰块的碰撞,伴随着小气泡嗞嗞嗞嗞地翻涌,真的是夏天最凉快的声音了!
尤其是受到疫情影响,迟迟不能开中央空调的这个夏天!偏偏热得非常早!
每天下午,能拯救热蔫儿的阿信的,只有一杯新鲜冒气的肥宅快乐水!
不过,说到享受,还是要数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他们直接把汽水造成了一座喷泉!
谁不想拥有一座汽水喷泉呢?
时间回到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
当时,会场里禁止饮用任何酒精饮料。一个叫做史威普的商人斥资超过5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30万英镑),成为了这项活动的官方饮料供应商。
不能卖酒,那卖什么呢?
他在会场的中央,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汽水喷泉(Soda Fountain)!
博览会持续的五个半月里,人们从这座喷泉中装走了100万瓶苏打水和柠檬水。就这样,这种滋滋冒气的新饮品,成为了欧洲人替代酒精饮料的另类选择。
这座喷泉至今仍出现在气泡饮料的瓶身
为啥欧洲人会对这种气泡饮料一见钟情?
废话,当然是因为好喝啊!根本没有人能逃过肥宅快乐水的魅力!
其实,早在天然的带汽矿泉被欧洲人发现的时候,这种会冒泡的矿泉水就被认为能够治愈疾病了。
然而天然矿泉稀少且不易开发,于是到了18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尝试模仿它的气泡特性,制作人工矿泉水。
1769年,英国人化学家J.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
在一家酿酒厂里,他将蒸馏水悬挂在啤酒发酵罐上方,收集到了啤酒发酵中的气体,制作出了历史上第一杯人工气泡水。
因此,约瑟夫·普里斯特利被尊为“软饮行业之父”
之后一年,瑞典化学家伯格曼基于石灰粉加硫酸生成二氧化碳的原理,发明了最早的人工气泡水制作机器。
这样新潮又好喝的饮料,自然逃不过商人们敏锐的嗅觉。
1832年,一个叫约翰·马修的英国人改进了苏打水机器,为业界带来了技术曙光。
从制气到向水里打气,不出半小时,制好的苏打水就能从龙头口汩汩流出,装瓶过程也变得方便高效,于是,就有了水晶宫博览会中那座壮观的汽水喷泉了:
“从喷泉中欢腾地喷涌着的泡沫,正宣告着汽水时代的降临。”
明明是药剂师
怎么干上了调酒师的活?
规模化生产的苏打水,开始走上大街小巷。
不过,最终把汽水发扬光大的,却是药店的药剂师。
“Soda Fountain”这个词,那时就被用来代指药店里的汽水小卖部。
当然,现在的soda fountain已经是平平无奇的冷饮店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喝的各种碳酸饮料,都是水+二氧化碳+调味糖浆,这其实来自18世纪瑞典化学家约恩斯·雅各布·贝尔塞柳斯:他开始为碳酸水添加口味,比如加入香料、果汁和酒进行调和。
后来,矿物盐、生姜、柠檬被陆续加入苏打水中。
姜汁汽水和柠檬汽水,是当时英国街头的最爱
而除了这些香料,药剂师们发现,向苏打水里添加药物,竟然也有很好的效果!
18世纪,英国医生乔治·克莱霍恩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金鸡纳树树皮。
由于树皮中的奎宁成分能够溶解于碳酸水中,驻印度的英国官员就把苏打水和糖粉、奎宁份混合起来,制作成奎宁水饮用。
金鸡纳和树皮 | 图:物种日历
为了掩盖奎宁的苦味,他们又往奎宁水中添加了杜松子酒。
嗯,等等!怎么听着越来越像鸡尾酒?
还真没猜错。再到后来,奎宁水中的奎宁成分越来越少,甜味剂越来越多,最终的形态,就是我们非常耳熟的鸡尾酒辅料——“汤力水”。
除了溶解药物,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药剂师们以低廉成本大批量制作苏打水,用于掩盖药水的苦味。
1908年的一本制药学出版物The Pharmaceutical Era(直译为《制药时代》)中写道:
“上档次的药店会精心准备药剂:无论它们原本的味道如何难以接受,顾客在柜台边拿到的,都会是令人愉悦的成品。”
第一次喝到这种药剂,病人们没有一个不上头的:
“我感觉自己的病可能没那么轻,三杯,医生,我可能得喝三杯才能好。你觉得呢?”
“钻石”和 “波士顿翻转”,药剂师们取名已经有了调酒师的风范
打开苏打水新世界大门的,还有这位:
1886年,美国佐治亚州,药剂师约翰·彭伯顿从古柯酒中得到灵感,本想调制出一种可以治疗吗啡成瘾的药物并申请专利,却无意中发明了一款口味极佳的饮料。
他把它命名为“可口可乐”。
我们为什么爱喝汽水:
不能放跑一丝气体!
汽水饮料风靡至今,原因是啥呢?
最开始,人们认为,这是因为药剂师和商人们心照不宣地在苏打水中添加了成瘾性物质。
比如最初可口可乐的原料——可乐果中就含有可卡因。一直到1903年,可乐果才从配方中移除,用其他成分代替调味。
后来,人们觉得这是人体中的嗜糖本能在作怪:面对一瓶瓶糖水炸弹,谁能忍得住呢?
不过,研究也发现,汽水中的这些气泡,会增加我们饮用的愉悦感:
汽水中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会刺激三叉神经,这些神经连接鼻腔与口腔。当鼻腔的这些细小神经末端受到刺激,身体就会释放鸦片剂(Opiates),让人感到兴奋和飘飘然,也让我们的嗅觉和味觉更敏感。
所以,肥宅快乐水是真的让我们更快乐。(只要不上体重秤)
不止如此,汽水中的泡泡也会影响饮料的真实口感。在对众多测试者的盲测中,加了二氧化碳的果汁风味更加浓郁。
这是因为泡泡在舌尖爆裂时,会把香味分子释放到口腔于鼻腔深处,所以让碳酸饮料喝起来有了更强烈的香气和爽口感。
而对于可乐来说,二氧化碳能有效地抑制甜度、提升酸度,让可乐的口感层次更加丰富,味道更讨喜。
大家都懂的,跑光了气的可乐,味道真的很甜腻
因此,如何让饮料不跑气儿,让顾客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甜蜜气泡的滋味,就非常重要了。
最早,人们是用红酒同款的软木塞来塞住汽水瓶,但是不能完全阻止跑气儿。
1872年,英国汽水生产商海勒姆·科德尝试用弹珠来封住瓶口:
在汽水里放着一枚玻璃珠与用来密封的橡胶圈儿,装填汽水后将瓶身倒置,利用汽水中碳酸的压力把玻璃珠顶向瓶口,从而达到封装的目的。
这后来就演变成了大火的日本“波子汽水”,要把弹珠按下去才能开瓶:
到了1892年,美国人发明了皇冠瓶盖,这种封装比弹珠更快捷简便,适合流水线批量生产,现在我们还经常在啤酒和汽水中使用。
而我们现在随拿随走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明。
不论是“咔啦”一声拉开易拉环,还是拧开瓶盖享受“呲——”的一声,都还是碳酸饮料的新故事。
炎炎夏日,阿信家的冰箱总有一角,是绝对要留给气泡水的。
酸甜的味道、冰爽的冷气,再配上气泡在舌尖爆破的口感,还有什么是一听快乐水不能满足的呢!
不说了,阿信先去吨吨吨一瓶北冰洋了。
嗝~
参考资料:
[1] 《食物简史》,中信出版集团
[2] 《水果传》纪录片
[3] 《造物工厂》纪录片第三季,BBC
[4] 《聊聊波子汽水的前世今生》,机核网
[5] 《汽水的故事,从一百多年前的药店说起》,企鹅吃喝指南
来源:新华号 中信出版
三届上海小吃节将于9月中旬举行,同时开展“最喜爱的小吃品牌”票选活动。对美食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则好消息。那么,从海派文化和本帮小吃角度来看,上海小吃究竟是什么?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我们就此走访了多位美食界和文化界人士,听听他们的看法。
第三届上海小吃节的宣传海报
小吃节引起了不少市民和业内人士关注。从参与这届上海小吃节公众评选环节的商户来看,既有上海老饭店、大富贵、乔家栅、沈大成这样的老字号品牌,也有肯德基、麦当劳、永和大王、塔可贝尔等快餐品牌;既有富春小笼、巴比馒头、舒汇等点心店,也有多家连锁便利店、超市卖场和咖啡品牌,还有部分来自外省市的餐饮企业。可以说,参与品类非常丰富,给市民多样化的选择。
此前,上海曾在2020年5月和2021年5月举办过两届小吃节。一位参与过上海小吃节活动的老字号门店经理告诉记者,当时在高陵集市的“上海特色小吃馆”等老字号品牌还联合开展了“老味道”促销活动,很多市民赶来品尝,老闹猛个。
高陵集市的“上海特色小吃馆”,鲜得来的排骨年糕也是特色小吃
上海小吃节的宣传海报上写着“品海派文化,食本帮小吃。”那么,从食文化角度,上海人通常称谓的小吃和点心究竟有何区别呢?老法师怎么做简单区分呢?食文化家江礼旸老师表示:
点心和小吃都是非正餐时小分量食品。简单来说,一般干的属于点心,汤汤水水的就是小吃了;如糕、团类是点心,鸡鸭血汤、咖喱牛肉汤、面筋百页汤(单档、双档)就是小吃了。
老半斋的小馄饨
餐饮行业资深人士沈先生对于小吃有自己的理解:
个人认为,小吃是全天可以吃的,而四大金刚只能算早餐品类。小吃要有内容物,主要是解馋,顺便垫垫肚子,比如桂花糖粥、酒酿圆子、小肉馒头可以算小吃。
上海小吃如果选排名第一的品类我个人肯定推生煎,不过肯定不是连锁品牌。上海小吃原来最有名就是云南路一条街,老底子都是街边小吃摊位,晚上摊贩们就推出来了。我印象最深是炸鹌鹑、油墩子、排骨年糕和绿豆刨冰等。
记者今年春节在大富贵门店参与制作的点心:春卷、蛋饺和小馄饨
也有专家认为,用“点心”两字更有上海味道,建议用“点心节”更贴近海派文化。沪语专家、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丁迪蒙说:
早浪吃早点(见下图),下半天吃点心,夜里吃宵夜,侪勿是正餐,就是点点心而已。小辰光从来就是说买点点心来,从来不说买点小吃来,而且小吃还包括零食,所以我个人觉着叫点心节才对。
一家上海点心店的早点餐牌
上海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曲艺家、故事家葛明铭认为:
小吃和点心的区别在于小吃的范畴大些,比如一小碟葡萄干或开心果,我们可叫小吃,但不能叫点心。点心是用来垫垫饥的,小吃不饥也吃。
有市民问,“我吃碗牛肉粉丝汤,算是小吃还是点心或正餐呢?”还有市民问,“鲜肉月饼算是小吃还是点心呢?”也有市民对这次有咖啡馆也参加小吃节表示不解,难道咖啡也算小吃吗?
从食品范畴去讲,小吃很难定义
对于市民和专家们的不同意见,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注册资深烹饪大师张桂生给出了他的个人解释:
我认为小吃是针对正餐而言的,是指非正餐以外吃的食品。但从食品范畴去讲很难定义,有许多的小吃食品亦可作为正餐来食用。如面食类的馄饨、水饺、面条、生煎、小笼、锅贴、汤圆、米粉等,常常会被人们作为正餐来食用,尤其是现在的白领往往会选择面点再加碗汤或一份饮料,就作为午餐或晚餐了;即使现在的宴席上,也不乏精致的小吃食品。
生煎馒头在今天也被人们作为正餐来搭配食用
一般来讲,小吃就是指不在正餐时间供应的各地风味食品,如冷菜、卤味、点心和面点,以及制作简便、食用方便的各类风味食品。从这次上海小吃节推荐的餐饮店来看,许多提供正餐的品牌也加入了评选,就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看来,随着市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改变,今天的上海小吃显然被赋能了更多的选择品种和文化内涵。
侬认为鲜肉月饼算是小吃还是点心呢各位欢喜美食文化个市民朋友对于上海个小吃侬个人是哪能看个呢欢迎留下侬个评论搭建议
新闻晨报周到APP记者· 严山山
来源: 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