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则
1.1 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集团公司财务业务管理,防范业务运行过程中不确定性带来的质效风险,确保经营目标顺利实现。根据《关于推进落实“六位一体”质量管控体系的指导意见》有关规定,结合分公司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1.2 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财务业务。
1.3 规范内容
本细则中的风险是指在财务业务处理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对业务的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产生的影响。
风险防控是指围绕财务业务经营目标,通过在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涵盖风险点、风险评级、风险防控措施等内容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树立风险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从而为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1.4 遵循原则
1.4.1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使风险管理覆盖到所有业务部和人员,渗透到业务处理各个节点,业务操作各岗位。
1.4.2 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前移风险防控关口,明确现场应急处理流程,通过对风险持续辨别分析,不断完善防范措施。
1.4.3 重要性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任务目标,合理确定风险评级,从重要风险防控入手,抓住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管理。
2 组织实施
2.1 组织体系
设置风险防控领导小组,组长由分公司财务业务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财务业务服务部、淄博服务部、濮阳服务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服务部副经理和业务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风险防控办公室,业务部配备兼职风险防控人员。
2.2 工作职责
2.2.1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2.2.1.1 全面负责风险防控工作的组织、监督和考核。
2.2.1.2 确定财务业务风险防控工作的总体目标、风险承受度,制定和批准重大风险的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2.2.1.3 审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做出风险防控的决策。
2.2.2 风险防控办公室工作职责
2.2.2.1 组织开展风险自查和风险收集。
2.2.2.2 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对收集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判断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
2.2.2.3 组织制定并评价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2.2.2.4 提出规范改进建议,跟踪落实整改情况。
2.2.3 兼职风险防控人员工作职责
2.2.3.1 负责本部门全面风险防控工作具体落实。
2.2.3.2 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负责本部门风险点查找、原因落实、风险识别,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2.3 具体实施
2.3.1 信息收集
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全面了解来自业务流程、岗位操作、应用系统等方面的风险,持续不断地收集风险相关信息,包括风险描述、产生影响、原因分析、政策法规等。
2.3.2 风险识别
各部门根据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人员素质等实际情况变化,充分考虑可能给财务业务带来影响的因素,确定部门风险点。风险防控办公室结合质量分析、总部通报等数据资料,在筛选、汇总、分析部门风险点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风险识别。
2.3.3 风险评估
风险防控办公室组织各部门对风险点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进行评级,将面临的风险程度分为三大类,即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一般风险。
2.3.3.1 重大风险。指共享原因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共享形象严重受损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支付错误、报表迟报等风险。
2.3.3.2 重要风险。指业务处理不及时或不准确、易引起企业满意度下降或投诉的风险。
2.3.3.3 一般风险。指业务处理有瑕疵,影响企业满意度的风险。
2.3.4 风险防控措施
风险防控领导小组根据财务共享特点,围绕分公司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确定风险管理策略,对业务风险进行风险承担和风险控制。风险防控办公室通过风险自查和业务稽核,检查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各部门持续细化和完善风险防控措施,将风险防范措施落实到员工工作表单和业务操作规范中,嵌入到制度和日常管理中,固化到业务处理各个流程节点上。
2.3.4.1 重大、重要风险发生时,各层级负责人应遵循“实事求是、及时准确、逐级上报”的原则,第一时间进行报告,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影响和损失扩大。
2.3.4.2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减少企业间核算差异;通过智能化建设,减少手工凭证和人为判断;通过业务流程优化,明晰部门业务界线,减少交叉业务和无效转寄,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2.3.4.3 严格红绿蓝证考核,提升不同层次员工业务素质;利用日常培训、审核、稽核、绩效考核等方式,强化员工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会计政策研究,提升重难点业务处理能力。
2.3.4.4 加强与客户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客户端影响核算和报表的重要信息,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加强客户投诉分析,落实查找原因,认真整改并做好问题反馈和后续跟踪;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发现的企业端可能存在的业务风险,及时进行提示预警。
2.3.4.5 编制重大风险应急预案,对业务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预判,确保业务良好运行。
2.3.4.6 强化监督和考核,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和落地。
2.3.4.7 注重网络、系统、信息安全和管理。在系统上线、切换、升级时,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密切关注系统变化对核算和报表的影响,检查系统配置的凭证信息、报表取数逻辑的正确性,发现问题及时与顾问联系调整。加强与IT服务部沟通协作,做好网络日常维护和检验,保障网络安全畅通。
2.3.4.8 积极协调企业按服务水平协议(SLA)约定时点提交业务,避免业务在月底、年底过度集中。
2.3.5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各部门应注重员工业务素质提升和法制观念教育,培养按制度、规范处理业务的严谨工作作风,强化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自觉维护分公司和客户利益,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促进风险防控目标的实现。
3 监督与考核
3.1 建立风险监督与考核机制,对风险防控效果进行持续监督与考核评价。风险防控办公室根据各类检查发现问题和客户评价情况,评价风险防控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提出工作改进与提升建议,督导、跟踪落实整改情况,提出考核建议。
3.2 业务风险防控管理粗放,制度和措施执行不力,给客户带来损失或导致共享声誉受到不利影响的,按相关制度和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违反保密纪律,擅自泄露客户或共享信息,报人力资源部门按分公司有关规定进行追责和处罚。
4 附则
4.1 本细则由分公司财务业务服务部负责解释,淄博、濮阳服务部参照执行。
4.2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锅店的运营管理:关键要素与优化策略
火锅
>< class="pgc-img">>饮场所是人间“烟火气”所在
也是火灾高发区域
看着“麻雀虽小”
实则“五脏俱全”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后厨房经常会堆放易燃物、可燃物
用火用电集中 火灾隐患较多
消防安全尤为重要
疏忽大意很容易引发火灾
相关案例
< class="pgc-img">>2023年7月29日,云南一火锅店发生火灾,火势燃烧猛烈,整个店铺淹没在火海中,屋顶被烧的发生坍塌,消防部门到场后将火扑灭,所幸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经调查,起火原因系违法行为人谭某加热油锅时,擅自离开去吃饭,油锅无人看守,油温升高后导致油锅起火进而引发火灾。
相关案例
< class="pgc-img">>2023年8月15日,龙里县龙山镇莲花村一餐饮店发生火灾,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经侦察发现,起火建筑为一栋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餐饮店。起火部位位于二楼左侧,火势正处于猛烈燃烧阶段,现场有滚滚浓烟不断冒出。此次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
阿消提示您
餐饮场所用火、用电、用气多
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
想要做到防范于未“燃”
以下措施需牢记
↓↓↓
< class="pgc-img">>餐饮场所人员密集,厨房一旦着火,火势控制不当蔓延至餐厅则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采用防火门等方式将厨房与餐厅分隔开,能有效阻止火灾蔓延。
< class="pgc-img">>厨房内的燃气管路需要定期维护保养、检测。特别是燃气管道、接头、仪表阀门需经常检查,防止泄漏。安全使用天然气与液化气,油炸、烘烤食物时遵守操作规程。
< class="pgc-img">>油烟机、油烟管道要及时进行清理,清除掉附着和堆积在里面的油垢及其他脏物,防止烟道和抽油烟管道内壁或弯道内的油垢和脏物堆积过多带来火灾危险。
< class="pgc-img">>餐饮场所禁止拉接临时用电线路,所有线路和电气设备均应由正式电工敷设安装。餐厅内用火用电设备如存在过载运行、线路老化、插座松动、线路未穿管保护、线路裸露在外等情况,要及时维修。
< class="pgc-img">>餐饮场所厨房动火做饭时工作人员严禁离开,厨房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应及时关闭电源、气源,在检查确无遗留火种后方可离开。
< class="pgc-img">>应按相关规范要求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处设置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照明灯具。严禁出现将货物堆积到疏散通道上、在窗户上设置铁栏杆、封闭安全出口等现象。
< class="pgc-img">>餐饮场所经营者严禁擅自改变建筑使用性质,严禁违规设置夹层,严禁存在仓库、经营、住宿为一体的“三合一”现象。
< class="pgc-img">>餐饮场所应配齐消防设施设备,厨房烹饪操作间的排油烟罩及烹饪部位应设置自动灭火装置,并在燃气管道上设置与自动灭火装置联动的自动切断装置。
< class="pgc-img">>餐饮场所工作人员应经常开展防火安全常识教育,并制定餐厅厨房内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人为疏忽引发火灾。
< class="pgc-img">>▌来源:综合网络
▌制作:杨凌消防支队全媒体中心
▌排版:李昭翰
▌编辑:唐春丽、周雪亮
▌审核人:乔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