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一条新闻上热搜了,蒙古国捐赠的3万只羊运抵武汉。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请为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作出重大贡献的省内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一线医务工作者,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以及在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因公殉职人员的家属,共同分享这份温暖和感动。昨天,送给青岛援鄂医疗队队员的羊肉抵达了青岛。
蒙古国送的羊是什么品种?我们国家羊的品种有哪些?羊肉又分哪些部位?青岛的羊肉都来自哪些地方?这些羊肉都有什么特点?羊肉怎么做才能被大家接受?在青岛有哪些吃羊肉的好地方?记者为你打探一番。
内蒙古二连浩特英菲蒂克食品公司负责3万只蒙古国捐赠羊的屠宰、冷冻、加工、包装等工作。记者从英菲蒂克食品公司了解到,这次蒙古国赠送的蒙古羊品种是古老粗毛短脂尾黑头绵羊,在我国分布也很广泛。这种绵羊除了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外,还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北、华东、东北和西北等大多数省区。
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等地的乌珠穆沁羊、新疆的巴音布鲁克羊等都是蒙古羊的分支。新疆细毛羊、东北细毛羊和内蒙古细毛羊等品种也都有蒙古羊的血统。
内蒙古二连浩特日报记者蔺俊一直在跟踪蒙古国捐赠羊的报道,他告诉记者,蒙古国捐赠的黑头绵羊从外形上看和内蒙古苏尼特大尾羊以及阿尔泰绵羊相似。
岛城也能吃到黑头绵羊
蒙古国捐赠的黑头绵羊是定向提供的。幸运的是,和蒙古国黑头绵羊相似的苏尼特羊在岛城倒是不少。
青岛本土火锅品牌瑶瑶火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一直用的是内蒙古的苏尼特羊。瑶瑶火锅董事长钟贤德告诉记者,从开业之初,他尝试了几十个品牌的上百种羊肉,最后选定内蒙古苏尼特羊。此后,相继开业的本土火锅锦食源、张大妈火锅、丰利火锅、鑫龙火锅等基本也都是选用内蒙古苏尼特羊。
东来顺作为火锅的代表品牌,用的也是内蒙古苏尼特羊。东来顺火锅青岛地区负责人石磊告诉记者,苏尼特羊是元、明、清朝皇宫供品,也是北京“东来顺”涮羊肉馆专用羊肉。
我国羊的品种上百种
我国几乎每个省市区都有当地特色的羊种,其中光是内蒙古一个地方,就有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西旗羊、锡盟羊、小尾羊等十几个。
羊的种类繁多,依照特性可以分成毛皮羊、奶羊(乳用羊)、肉用羊等。不过,最简单的分法就是山羊和绵羊。俗话说“人分南北,羊也分南北”,一般来说我国北方绵羊较多,中部和南方山羊较多。绵羊肉的口感柔软细腻、脂肪较为丰富,膻味较小。山羊肉质有弹性、有嚼头,“膻味”较重。
岛城羊肉五大来源
记者了解到,岛城的羊肉主要来自五个区域。五个区域中,山东省主要养羊基地有两个产区,这两个产区是岛城羊肉汤所需羊肉最主要的来源。
一个产区是鲁南、鲁西南的黄河故道两岸以及微山湖周边,以菏泽单县和枣庄滕州为代表,羊的品种多为青山羊;青山羊是国家地理保护品种。这种羊外观呈青色,有“四青一黑”的特征,即背部、唇、角、蹄为青色,两前膝为黑色。单县黄河故道盛产茅草,口味甜,是羊的主要食材。使用这类羊的酒店主要是单县人开的酒店,如青山羊上汤馆、溢香院、单青羊、徐妈妈山庄、羊鼎饭店等。
另一个产区是鲁中山区及其两侧,以临沂沂水、日照莒县、潍坊临朐、淄博沂源、济南莱芜为代表,羊的品种以黑山羊为主。沂蒙黑山羊是山东省地方优良品种,属绒、毛、肉兼用型羊。羊肉细嫩,色红均匀,膻味小,食用时味香而不腻口。用黑山羊的酒店主要有王明殿羊肉馆、八棵树、山沟沟、沂水人家、青州庙子、莱芜金家、莒县世起羊肉汤等。
另外三个来源是内蒙古羊、宁夏滩羊和进口羊肉。
内蒙古羊肉是岛城火锅店用量最大的羊肉。内蒙古羊以苏尼特羊为主,也称戈壁羊,在苏尼特草原特定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养成,是耐寒、抗旱、生长发育快、生命力强,能适应荒漠半荒漠草原的一个良种。使用这类羊的是馅饼粥、东来顺、瑶瑶、张大妈等以火锅为主的商家。
宁夏滩羊主要集中在贺兰山的东麓的荒原,植被稀疏,天然牧场中牧草的矿物质含量丰富,适合滩羊生长繁殖。滩羊饮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盐和硫酸盐成分,矿化度高,水质偏碱性。使用这类羊的代表酒店是老水塔杂鱼羊肉馆、宁夏滩羊馆。
进口羊肉中以新西兰羊排居多,这种羊排肥脂较多,瘦肉纤维比较粗。但是这种羊排比较便宜,岛城专门以羊肉为主打菜品的酒店很少用这种羊肉。像西餐店煎新西兰小羊排和大中型酒店用得比较多。 图/文 单衍春
来源: 青岛晚报
蒙古,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是中国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域辽阔,总面积达到了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3%,几乎跨越了中国的二分之一。这里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从高原到河流,从湖泊到沙漠,再到草原和高山,每一种地貌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高原是内蒙古的地理特征之一。这里有着著名的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开阔,视野辽阔。高原上,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一幅典型的草原牧区景象。而高原的边缘地带,则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如大兴安岭、贺兰山等,它们不仅为内蒙古增添了壮丽的山景,也为这里的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
河流和湖泊是内蒙古的另一大特色。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这里蜿蜒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农田和草原。此外,还有额尔古纳河、嫩江等多条河流,它们或急或缓,或清澈或浑浊,构成了内蒙古独特的水系。而呼伦湖、贝尔湖等众多湖泊,像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亮色。
沙漠,是内蒙古自然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以其浩瀚无垠和变幻莫测的沙丘,吸引着无数探险者和摄影爱好者。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沙漠的神秘与壮美,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草原,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等,广袤无垠,绿草如茵。每到夏季,草原上牛羊成群,牧民们骑着马儿,唱着歌,生活得自由自在。这里的草原不仅是牧民的家园,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如蒙古野驴、黄羊等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 class="pgc-img">>高山,虽然在内蒙古不是很常见,但它们的存在同样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雄伟。在内蒙古的西部,有阿尔泰山,而在东部,则有大兴安岭。这些山脉虽然不及喜马拉雅山那样高耸入云,但它们同样雄伟壮观,是登山爱好者和自然探索者的向往之地。
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顽强。无论是站在高原上远眺,还是在草原上骑马驰骋,或是在沙漠中探险,或是在湖泊边静坐,都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片土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人。
内蒙古地区在文化上的多样性,是中国多元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地域辽阔,而且文化上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东北地区的热情风格与内蒙古的豪放不羁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东北人以豪爽、直率著称,这种性格特点在内蒙古人身上也得到了体现。他们待人热情、真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各种节日庆典中,都能看到这种热情洋溢的氛围。
晋陕甘地区的文化影响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晋陕甘地区的文化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这里的人们崇尚礼仪、重视教育,这种文化传统在内蒙古地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内蒙古,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能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里的人们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和舞蹈,蒙古族的长调、马头琴等传统艺术形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此外,内蒙古地区的宗教文化也十分丰富。这里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传统,尤其是藏传佛教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寺庙和宗教建筑在这里矗立,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形成了一种多元宗教共存的局面。
< class="pgc-img">>在饮食文化上,内蒙古地区同样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东北地区的炖菜、烧烤等美食在这里与内蒙古的传统饮食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风味。这里的人们喜爱吃肉,尤其是羊肉和牛肉,手抓肉、烤全羊等传统美食在这里广受欢迎。同时,奶制品也是内蒙古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奶茶、奶酪、酸奶等,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在服饰文化上,内蒙古地区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如蒙古袍、蒙古帽等,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展现了蒙古族文化的魅力。同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如满族的旗袍、回族的头巾等,都为内蒙古的服饰文化增添了多样性。
总的来说,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差异性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人们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和融合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差异性不仅丰富了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内涵,也为来到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内蒙古地区,尽管在文化、地理、气候等方面展现出了复杂多样的面貌,但在饮食习惯上,尤其是在对肉类的偏爱上,却呈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这种对肉食的共同喜爱,不仅反映了内蒙古地区牧业发达的特点,也是这里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在内蒙古,肉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这里的人们对于肉食的烹饪技艺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烤全羊、手扒肉、羊肉串、牛肉干等,都是内蒙古地区广为人知的传统美食。烤全羊以其独特的烤制工艺和香酥可口的口感,成为招待贵宾的最高礼仪。手扒肉则是将新鲜的羊肉用清水煮熟,保留了肉质的原汁原味,食用时只需简单的蘸料,便能感受到肉质的鲜美和草原的粗犷。
羊肉串作为街头小吃,更是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新鲜的羊肉块穿在铁签上,经过炭火的烤制,撒上孜然、辣椒等调料,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成为夜市中最吸引人的美食之一。牛肉干则是内蒙古地区特有的肉制品,经过腌制、晾晒等工艺,肉质紧实,味道浓郁,是旅行和户外活动中的理想零食。
< class="pgc-img">>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肉食,内蒙古地区的肉食文化还包括许多其他地方特色。例如,蒙古族的奶茶文化,奶茶中常常加入黄油或肉干,增加了奶茶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此外,这里的人们还善于利用各种肉类制作各种汤品和炖菜,如羊杂碎汤、牛肉炖土豆等,这些菜肴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适合在寒冷的冬季食用。
内蒙古地区的肉食文化,不仅仅是对食物的烹饪和享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象征。在这里,吃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自然恩赐的尊重和感激。这里的人们通过肉食,表达着对草原、对牧业、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内蒙古地区的肉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新的烹饪方法、新的食材搭配不断地融入到传统的肉食文化中,使得内蒙古的肉食更加丰富多彩。但无论如何变化,内蒙古人对肉食的热爱和追求始终不变,这种对肉食的统一喜爱,成为了连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纽带,也是内蒙古文化多样性中的一种独特表现。
在中国的版图上,内蒙古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十二个盟市,每个都有自己标志性的肉类美食,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最具特色的菜系之一,被形象地称为"中国最硬的菜系"。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的首府,以其"手扒肉"闻名遐迩。这里的手扒肉选用的是草原上放养的羊肉,肉质鲜美,肥而不腻。通过简单的烹饪手法,保留了羊肉的原汁原味,再配以特制的蘸料,让人回味无穷。
< class="pgc-img">>包头市则以其"烤羊腿"著称。选用肥美的羊腿,经过精心腌制,再在炭火上慢慢烤制,外皮酥脆,内里鲜嫩多汁,是包头市的一道招牌菜。
赤峰市的"烤全羊"则是内蒙古的一道传统名菜。整只羊经过长时间的烤制,外皮金黄,肉质鲜嫩,再配以各种香料,香气四溢,是宴请宾客的上等佳肴。
通辽市的"牛肉干"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闻名。选用上等牛肉,经过腌制、晾晒、烘烤等多道工序,制成的牛肉干口感鲜美,肉质紧实,是旅行和户外活动的理想食品。
呼伦贝尔市的"手撕牛肉",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选用新鲜的牛肉,经过腌制后,用手撕成细丝,再进行烤制,肉质鲜嫩,口感独特。
乌兰察布市的"羊肉串",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选用上等羊肉,切成小块,穿在铁签上,经过炭火烤制,再配以各种香料,香气扑鼻,是夜市中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
鄂尔多斯市的"烤羊排",以其肥美的肉质和独特的烤制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选用肥美的羊排,经过精心腌制,再在炭火上烤制,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多汁。
< class="pgc-img">>巴彦淖尔市的"羊肉火锅",以其鲜美的汤底和丰富的食材而闻名。选用新鲜的羊肉,搭配各种蔬菜和豆腐,再配以特制的火锅底料,汤鲜味美,营养丰富。
乌海市的"烤羊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选用新鲜的羊头,经过腌制后,再在炭火上烤制,肉质鲜嫩,风味独特。
锡林郭勒盟的"烤全羊",以其传统的烤制工艺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选用整只羊,经过长时间的烤制,外皮金黄,肉质鲜嫩,是蒙古族的传统名菜。
阿拉善盟的"烤羊腿",以其肥美的肉质和独特的烤制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选用肥美的羊腿,经过精心腌制,再在炭火上烤制,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多汁。
兴安盟的"手扒肉",以其鲜美的肉质和简单的烹饪手法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选用草原上放养的羊肉,通过简单的烹饪手法,保留了羊肉的原汁原味,再配以特制的蘸料,让人回味无穷。
这十二个盟市的肉类美食,不仅展现了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肉食文化,也体现了这里人们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烹饪艺术的追求。每一种肉类美食,都是内蒙古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 class="pgc-img">>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更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吸引着无数食客。各个盟市的代表肉类美食,不仅味道鲜美,更蕴含着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其手把肉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手把肉选用的是草原上放养的羊肉,肉质鲜美,肥而不腻。这种羊肉经过清水煮熟,保留了肉的原汁原味,食用时只需简单的蘸料,便能感受到肉质的鲜美和草原的粗犷。
包头市的冰煮羊,是一道别具一格的佳肴。这道菜的独特之处在于,羊肉在煮制过程中加入了冰块,使得肉质更加紧致,口感更佳。冰煮羊的烹饪工艺复杂,需要精心控制火候和时间,以确保羊肉的鲜嫩和多汁。
乌海市的杂鱼锅,虽然不是肉类美食,但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方式,同样体现了内蒙古地区对食材的尊重和对烹饪艺术的追求。杂鱼锅选用乌海当地丰富的鱼类资源,将多种鱼类混合煮制,再配以各种香料和蔬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赤峰市的烤羊背,是蒙古族的传统名菜之一。这道菜选用的是羊背上最肥美的肉,经过精心腌制和烤制,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肉质鲜嫩多汁。烤羊背的制作工艺要求极高,需要厨师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呼伦贝尔市的手撕牛肉,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选用新鲜的牛肉,经过腌制后,用手撕成细丝,再进行烤制,肉质鲜嫩,口感独特。
< class="pgc-img">>乌兰察布市的羊肉火锅,以其鲜美的汤底和丰富的食材而闻名。选用新鲜的羊肉,搭配各种蔬菜和豆腐,再配以特制的火锅底料,汤鲜味美,营养丰富。
鄂尔多斯市的烤羊排,以其肥美的肉质和独特的烤制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选用肥美的羊排,经过精心腌制,再在炭火上烤制,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多汁。
巴彦淖尔市的羊肉串,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选用上等羊肉,切成小块,穿在铁签上,经过炭火烤制,再配以各种香料,香气扑鼻,是夜市中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
乌海市的杂鱼锅,以其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展现了内蒙古地区对食材的尊重和对烹饪艺术的追求。
锡林郭勒盟的烤全羊,以其传统的烤制工艺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选用整只羊,经过长时间的烤制,外皮金黄,肉质鲜嫩,是蒙古族的传统名菜。
阿拉善盟的烤羊腿,以其肥美的肉质和独特的烤制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选用肥美的羊腿,经过精心腌制,再在炭火上烤制,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多汁。
< class="pgc-img">>兴安盟的手抓肉,以其鲜美的肉质和简单的烹饪手法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选用草原上放养的羊肉,通过简单的烹饪手法,保留了羊肉的原汁原味,再配以特制的蘸料,让人回味无穷。
这些代表肉类美食,不仅展现了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肉食文化,也体现了这里人们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烹饪艺术的追求。每一种肉类美食,都是内蒙古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内蒙古的饮食文化,如同这片土地一样,宽广而深邃。每一种美食,都蕴含着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风味,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味觉的追求,更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
手把肉,作为呼和浩特市的代表美食,其制作方法简单而不失精致。新鲜的羊肉在清水中煮至熟透,肉质细嫩,不添加任何复杂的调料,保持了羊肉最原始的鲜味。食用时,人们通常用手撕扯,蘸上特制的蘸料,这种吃法体现了草原民族的豪放与直接。
冰煮羊,包头市的独特美食,其制作过程颇具匠心。羊肉在冰与火的交融中,肉质变得更加紧致,口感层次分明。冰块的加入,让羊肉在煮制过程中逐渐吸收水分,使得肉质更加鲜嫩,而炭火的烤制则赋予了羊肉独特的焦香。
乌海市的杂鱼锅,则是对当地丰富水产资源的巧妙利用。多种鱼类混合煮制,搭配上新鲜的蔬菜和香料,汤汁浓郁,鱼肉鲜美,每一口都是对海洋馈赠的赞颂。
< class="pgc-img">>赤峰市的烤羊背,是蒙古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体现。羊背肉经过长时间的腌制,再在炭火上慢烤至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肉质鲜嫩多汁。这道菜的制作,不仅考验厨师的技艺,更体现了对食材的尊重和对美味的追求。
呼伦贝尔市的手撕牛肉,展现了牛肉的另一种风味。牛肉经过腌制后,手工撕成细丝,再经过烤制,肉质紧实而富有弹性,每一口都是对草原牛肉品质的肯定。
乌兰察布市的羊肉火锅,以其丰富的食材和鲜美的汤底著称。新鲜的羊肉与各种蔬菜、豆腐等食材的搭配,不仅营养丰富,更让人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温暖。
鄂尔多斯市的烤羊排,以其肥美的肉质和独特的烤制工艺而闻名。羊排经过精心腌制,再在炭火上烤制至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多汁,每一口都是对草原羊肉美味的颂歌。
巴彦淖尔市的羊肉串,是夜市中不可或缺的小吃。羊肉切成小块,穿在铁签上,经过炭火烤制,再撒上孜然、辣椒等香料,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每一种美食,都是内蒙古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或简单或复杂,或传统或创新,但无一例外地展示了内蒙古人民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些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内蒙古丰富饮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 class="pgc-img">>内蒙古的肉类美食,以其独特的食材选择和精湛的烹饪技艺,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美食舞台上独树一帜。这里的食材选择极为讲究,罕山羊、黄牛等优质畜种,是内蒙古肉类美食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罕山羊,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在内蒙古,罕山羊多在广阔的草原上放养,享受着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食用的是天然的草料,因此其肉质更加鲜嫩,味道更加纯正。在烹饪过程中,罕山羊肉常用于制作手扒肉、烤羊肉等传统美食,简单的烹饪手法便能突显其肉质的鲜美。
黄牛,作为内蒙古的另一优质畜种,其肉质紧实、口感醇厚。黄牛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是制作牛肉干、炖牛肉等美食的理想选择。在内蒙古,黄牛肉的烹饪技艺历史悠久,厨师们运用各种烹饪手法,如炖、煮、烤、炒等,将黄牛肉的美味发挥到极致。
除了食材的选择,内蒙古的烹饪技艺同样具有独到之处。在这里,烹饪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厨师们根据肉类的特性,运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如慢炖、快炒、烤制等,以期达到最佳的风味效果。例如,烤羊肉时,厨师会控制好火候,使羊肉外皮烤得金黄酥脆,而内里肉质依然保持鲜嫩多汁;而在制作牛肉干时,厨师会精心选择肉质,经过腌制、晾晒、烘烤等多道工序,使牛肉干口感鲜美,肉质紧实。
内蒙古的肉类美食,还注重调料的使用。这里的厨师们善于运用各种天然香料,如孜然、辣椒、大蒜等,来提升肉类的风味。这些香料不仅能增加食物的香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肉类的腥味,使美食更加美味可口。
此外,内蒙古的肉类美食还体现了一种对食材原味的尊重。在烹饪过程中,厨师们尽量减少对食材原味的破坏,力求保持其最自然的味道。这种对食材原味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内蒙古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也展现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烹饪艺术的执着。
< class="pgc-img">>总之,内蒙古的肉类美食,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技艺,都体现了一种对美食的极致追求。这里的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内蒙古丰富饮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内蒙古的美食文化中,烤全牛和石头烤肉是两种极具特色的烹饪方式,它们展示了内蒙古人民对食物烹饪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技艺。
烤全牛,这道菜肴不仅在内蒙古,甚至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腌制和烤制,才能达到理想的风味和口感。首先,选用的牛必须是草原上放养的优质牛种,肉质鲜美,脂肪分布均匀。在腌制过程中,厨师会使用多种香料和调料,如孜然、辣椒、大蒜、盐等,这些香料不仅能够提升牛肉的风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牛肉的腥味。腌制时间通常需要几天甚至更久,以确保香料的味道能够充分渗透到牛肉的每一个细胞中。
烤制的过程同样重要。烤全牛需要在特制的烤架上进行,烤架通常由坚固的金属制成,能够承受整头牛的重量。烤制过程中,火候的控制尤为关键。初期需要用大火将牛肉表面迅速烤至焦黄,锁住肉汁,随后转为小火慢烤,使牛肉内部逐渐熟透,同时保持肉质的鲜嫩。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一整天,需要厨师不断地翻动和调整火候,以确保牛肉的每一部分都能均匀受热,达到最佳的烤制效果。
石头烤肉,则是内蒙古另一种独特的烹饪方式。这种烹饪方法利用火山石的高温进行烹饪,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肉类烤至外焦里嫩。火山石经过加热后,能够保持长时间的高温,且热量分布均匀,非常适合用来烤肉。在烹饪过程中,厨师会将新鲜的肉类放置在火山石上,利用石头的高温迅速将肉的表面烤至焦黄,同时锁住肉汁,保持肉质的鲜嫩。这种方法不仅能够缩短烹饪时间,还能使肉类的口感更加独特。
< class="pgc-img">>石头烤肉的另一个优势是,火山石在加热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能够渗透到肉类中,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同时,火山石的高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杀菌,确保食物的卫生安全。
无论是烤全牛还是石头烤肉,内蒙古的这些烹饪技艺都体现了对食物的尊重和对美味的追求。这些菜肴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内蒙古丰富饮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这些独特的烹饪方法,内蒙古的肉类美食得以在保持原始风味的同时,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口感和层次。
内蒙古不仅以其丰富的肉类美食闻名,还拥有许多其他特色小吃和美食,这些美食同样体现了内蒙古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羊杂、赤峰对夹、科尔沁馅饼等,都是内蒙古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小吃。
羊杂,是内蒙古地区常见的一种小吃,主要由羊的内脏和部分肉类加工而成。这种小吃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需要将羊杂清洗干净,去除异味,然后通过煮、炖、炒等多种烹饪方式进行加工。羊杂的口感独特,营养丰富,是内蒙古人喜爱的一道美食。在内蒙古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售卖羊杂的小摊,热气腾腾的羊杂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着路人驻足品尝。
赤峰对夹,是赤峰市的一种传统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而闻名。对夹的外皮酥脆,内里柔软,馅料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猪肉、羊肉、牛肉等。制作对夹时,需要将面团经过多次擀制和折叠,形成多层次的外皮,再将调好的馅料包裹其中。经过烘烤或油炸,对夹的外皮变得金黄酥脆,馅料鲜美多汁,深受食客喜爱。
科尔沁馅饼,则是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这种馅饼的特点是皮薄馅大,馅料通常选用猪肉、羊肉或牛肉,搭配上各种蔬菜和调料,味道鲜美。制作科尔沁馅饼时,需要将面团擀成薄皮,包裹上馅料,然后进行煎制或烤制。煎制的馅饼外皮酥脆,馅料多汁;烤制的馅饼则外皮更加柔软,馅料更加入味。
< class="pgc-img">>除了这些,内蒙古还有许多其他特色小吃,如奶茶、奶酪、酸奶等。奶茶是内蒙古的传统饮品,通常由牛奶和茶叶熬制而成,口感浓郁,营养丰富。奶酪和酸奶则是内蒙古的传统奶制品,口感醇厚,风味独特,是内蒙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此外,内蒙古的面点也非常有特色,如蒙古包子、蒙古饺子等。蒙古包子的馅料通常选用羊肉和牛肉,搭配上各种蔬菜和调料,味道鲜美。蒙古饺子则以其独特的馅料和制作工艺而闻名,馅料通常选用猪肉、羊肉或牛肉,搭配上各种蔬菜和调料,皮薄馅大,味道鲜美。
这些特色小吃和美食,不仅丰富了内蒙古的饮食文化,也为来到这里的游客提供了一次难忘的味觉体验。每一种小吃,都蕴含着内蒙古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内蒙古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美食,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中国北部边疆,与多个省份接壤,这使得其饮食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深受周边地区的影响。东北地区的锅包肉、烩酸菜等经典菜肴,以及山西地区的饸饹面、莜面栲栳栳等面食,都在内蒙古的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
锅包肉,源自东北的经典菜肴,以其酸甜可口、外酥里嫩而闻名。在内蒙古,锅包肉经过本地厨师的改良,更加符合当地人的口味。选用上等的猪里脊肉,切成薄片,裹上面糊,经过油炸至金黄酥脆,再与特制的酸甜汁一同快速翻炒,使每一片肉都均匀地裹上酱汁,口感层次分明,深受食客喜爱。
< class="pgc-img">>烩酸菜,同样是东北地区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酸爽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内蒙古人民的喜爱。酸菜的制作需要经过发酵过程,使得蔬菜中的营养成分得到保留,同时产生了独特的风味。在内蒙古,烩酸菜通常与猪肉、牛肉等肉类一同炖煮,酸爽开胃,是冬季里暖胃的佳肴。
饸饹面,山西的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筋道的口感而著称。在内蒙古,饸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饸饹面使用特制的饸饹床子压制,面条细长且均匀,煮熟后搭配上各种肉类和蔬菜制成的卤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面食,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制作工艺而闻名。莜面栲栳栳使用莜麦面制成,面团经过搓揉、擀制,再卷成筒状,蒸熟后搭配上各种调料和配菜,口感独特,风味十足。
这些来自东北和山西的美食,在内蒙古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演绎。内蒙古的厨师们在继承传统烹饪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食材和饮食习惯,创造出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锅包肉、烩酸菜、饸饹面和莜面栲栳栳等美食。这些美食不仅丰富了内蒙古的饮食文化,也为来到这里的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味觉享受。
内蒙古的饮食文化,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无论是传统的肉类美食,还是受到周边地区影响的特色小吃,都体现了内蒙古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烹饪艺术的追求。通过这些美食,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央气象台5日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受寒潮影响,11月5日14时至8日8时,我国自西北向东南将有大风降温天气过程,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8至10摄氏度。此前也有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天气。各地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和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群众温暖过冬有保障吗?记者在河南、四川、内蒙古等地进行了探访。
吃火锅、建新房,用“烟火气”抵御“寒气”
4日一大早,四川泸县福集镇赵岩村2组集装箱安置点的群众就忙碌起来,大家分工合作,洗菜、切菜、分装……现场的切菜声、水流声、谈笑声融合在一起,让安置点充满了烟火气。
安置点的村民在洗菜。曾茂妮 摄
村民何中英说:“最近天气有点冷,所以大家提议一起吃火锅。”经过一阵忙碌,大家一起分享这顿特别的“火锅大餐”。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新家,福集镇正加快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在赵岩村2组集装箱安置点旁规划了聚居点,并已经动工。“马上立冬了,我们家把厚被子、厚衣服都拿了出来,还打算在聚居点修一栋1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何中英说。
河南郑州市巩义市在“7·20”特大暴雨灾害中损失惨重,上万户村民失去原有住所。
在巩义市新中镇老庙村,记者看到,房屋因灾严重受损的王聪灵一家已乔迁新居,105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搬进来有十来天了。7月房子因灾受损,8月初就开始选房,一家人又有了家!”王聪灵高兴地说。
全力保障供暖,疫情下传递“热量”
凌晨时分,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的37个居民小区都已进入“梦乡”,只有小区门口的执勤帐篷里还透出点点微光。在居延名郡小区外的执勤帐篷里,疫情防控人员早青说:“帐篷是棉帐篷,还有电暖气,半夜执勤也不觉得冷。”
近日,额济纳旗出现大幅降温天气,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调运棉帐篷、电暖气等采暖物资,并提供自热食品,努力保障一线防疫人员住进温暖房、吃上热乎饭。
额济纳旗代旗长布和说,疫情发生后,额济纳旗将冬季供暖作为疫情防控重要工作来抓,从煤炭调运储备、供热管道改造等多方面入手,加强了对医院、隔离宾馆、封闭小区等重要场所的供暖保障。
据了解,额济纳旗共设置了28处由宾馆酒店改造的隔离点,但有些宾馆酒店不具备供暖条件。额济纳旗对这些宾馆酒店进行供热管道接入、设施安装等改造工作。目前,有10家宾馆酒店新接入供热管网,新增供热面积8.1万平方米。
截至11月4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累计报告200多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本轮疫情正处在采暖期,群众居家时间长,供暖保障尤为重要。
黑河市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里正在工作的职工。新华社记者王松 摄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公司有350名职工吃住在厂区,还组织了40个党员突击队。”黑河市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运行分公司经理张德秋说,现在煤场储煤充足,设备完好率100%,可以完全保证居民取暖需要。
教室暖了,读书声更加嘹亮
5日清早,在山西稷山县清河中心校吴璧小学,教室里的空调徐徐送着暖风,阵阵读书声回响在校园里,显得比往日更加嘹亮。
10月上旬,山西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汾河下游稷山段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洪峰,稷山县稷峰镇荆平村多处房屋被淹。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吴璧小学紧急接收了荆平村近200名小学生和幼儿,以及10名教师。
荆平村的孩子们在吴璧小学插班上课。(受访者 供图)
“荆平村的学生在吴璧小学插班上课,学校免费提供早中晚三餐,并安排生活老师照顾他们的起居。”校长汪晓梅说,学校还加装了空调,目前校内宿舍、教室都有空调,取暖不成问题。
在气候寒冷的青藏高原,冬天总是来得特别早。然而这个冬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的2995名学生和323名教职工,将感受到别样的温暖。记者看到,教室、寝室及教育教学功能用房内的电力取暖设备已安装完毕,即将投入使用。
“以前冬天,每一个来上课的孩子都穿得鼓鼓囊囊,现在他们可以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了。”数学老师李传华说。
执笔记者:郭宝江
参与采写:刘金辉、刘翔霄、柴婷、董小红、康锦谦、哈丽娜、黄腾、魏婧宇、刘赫垚、王松、牟敏、曾茂妮、孙清清、李嘉南
编辑:李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