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海底捞宣布将关停300家左右门店曾引发热议。
11月10日,长沙网红奶茶茶颜悦色宣布已在长沙临时关闭了七八十家门店。
茶颜悦色表示,这次集中临时闭店,是茶颜悦色今年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了。第一次是年初的就地过年,第二次是七月底疫情反复,第三次就是最近这回。
10日晚间,#茶颜悦色回应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的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为茶颜悦色加油,希望它能挺住:
不过,评论中也有不少网友吐槽茶颜悦色员工流失率高、下架多款饮品等:
87家店临时关闭
茶颜悦色:我们还撑得住
针对近期短视频平台发布多家茶颜悦色临时闭店的视频,茶颜悦色官方微博做出回应称:
最近这次集中临时闭店,是茶颜悦色今年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
此外,茶颜悦色强调,一些密度过高的区域临时闭店将是常态,并将“做最坏的打算,存最好的希望”。
回应内容显示,第一次是年初的就地过年,第二次是七月底疫情反复。
这次长沙有七八十家临时闭店了,之前的密集布点在长沙的城市发展中赚到了红利,疫情之下,自然也要承担人流减少带来的结果。
茶颜悦色方面表示:“活得不那么好是肯定的,但团队的心态还算正向。这两年跟疫情交锋以来,茶颜伙伴们在数次的调整中,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对于开拓新区,茶颜悦色方面称,布局浏阳、株洲、岳阳,武汉等城市也是面对疫情的自救策略。茶颜悦色希望通过快速调整团队策略寻求新出路。
茶颜悦色表示,“我们还撑得住,接下来我们会竭尽最大的努力,多做正确的决定,少犯错误,我们还在熬着等春暖花开呢。”
最后,茶颜悦色称,疫情的不确定性相当考验团队的信任程度与灵活性,一些密度过高的区域临时闭店将是常态,并将“做最坏的打算,存最好的希望”。
另外,据红网报道,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告诉记者,“疫情下临时闭店,茶颜人都习惯了,大家还没习惯。”
“这一次关的都是五一广场步行街商圈那些一个路口好几家、布局太密集的门店。”吕良说,这一次临时关闭的门店会视情况逐步复开。
吕良还透露,今年茶颜悦色将在株洲、岳阳、浏阳开店,明年还将走进湖南其他市州。
“外区开店会加速,长沙的社区也在正常开新店。现在共计近500家茶颜门店正常营业。”
茶颜悦色成长沙游客打卡“标配”
图 / 图虫
茶颜悦色是湖南长沙的网红新茶饮品牌,诞生于2013年12月28日,起步于长沙一家不到30平方米的小门店。
目前仅在长沙、武汉、常德三个城市开店。
有统计称,茶颜悦色的门店数量或许已经超过了便利店,成为当地人的生活“标配”。
而这家至今仍只在武汉开设省外门店的中式茶饮品牌,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又成为游客来长沙旅游的“标配”。
用半小时排队点餐,再花上半小时等待制作,是节日期间获得一杯奶茶的必要流程。
(长沙某茶颜悦色门店,游客需要排队半小时以上点单)
而在机场和高铁站,茶颜悦色又打败了如湖南酱板鸭等美食,成为最受欢迎的伴手礼,游客们抓紧最后的消费机会,将打包好的奶茶装进保温袋中,几小时后,几千公里外的朋友们,也就能一起分享这道长沙新晋的“土特产”了。
今年4月2日茶颜悦色快闪店首次登陆深圳时,不少年轻人顶着30度的高温排队买奶茶,黄牛代购一杯奶茶的开价高达200至500元人民币不等。
在开业当天上午,还有代购拿着茶颜悦色饮品对着深圳文和友门外排长队的人叫卖,售价500元一杯。
甚至当时有网友为了喝一杯茶颜悦色奶茶,排队超6小时。
图 / 深圳报业视频截图
当时一度火爆到深圳交警发文,“请市民朋友绿色出行。”
有网友更是调侃称,坐个高铁去长沙都比排队快多了。
股东再变动
腾讯快手小米间接持股
茶颜悦色的火爆程度也引起了资本的关注。
2019年7月,茶颜悦色与由雷军担任董事长的顺为资本进行了股权融资,8月,又宣布完成由元生资本、源码资本参与的A轮融资。
另外,2019年8月,茶颜悦色的运营主体湖南茶悦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苏州元初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为新增股东,持股比例为6.32%。查阅苏州元初投资的股权结构发现,其股东之一为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一消息曾被媒体解读为“阿里间接投资茶颜悦色”。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湖南茶悦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公司经营范围新增酒、饮料及茶叶、化妆品及卫生用品销售;家用电器零售等。此外,其股东新增南京五源启兴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启信宝显示,南京五源启兴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成立于2020年8月19日,经营范围包含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其股东包括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等。
新式茶饮发展降温?
2015年以来,喜茶、奈雪的茶的诞生掀起了一股“新茶饮”风潮,茶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疯狂开设线下门店。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2017-2020年中国新茶饮市场规模已经从422亿元增长至831亿元,几乎翻了一倍;
2020年底,现制饮品门店数约为59.6万家,新茶饮占比达65.5%,约为37.8万家;
预计2023年新茶饮门店数可达50万家,新茶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28亿元。
不过,新式茶饮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仅今年以来,包括茶百道、一点点、7分甜、熊姬、COCO、蜜雪冰城等新茶饮品牌都先后出现问题。
今年2月,上海奉贤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突击检查奉贤宝龙广场茶百道门店,发现部分半成品未用盖子遮挡、部分原料未封口、工作人员健康证不齐全、佩戴口罩不规范等食品安全问题。3月,一名消费者在福州东百元洪城“1点点”店内购买的奶茶中,发现一条黑色虫子。5月,蜜雪冰城郑州永安街店、济南大观园店、武汉马湖商业街店被曝存在使用过夜冰淇淋奶浆、切片柠檬、奶茶原料等问题,一度引发热议。
业内认为,新式茶饮企业频现食品安全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没到位。
目前,新式茶饮品牌主要采取直营或加盟两种模式,前者以喜茶、奈雪、茶颜悦色为代表,后者则包括一点点、蜜雪冰城、COCO等。直营店模式,由总部投资经营,实行标准化经营管理,统一核算。一般来说,会比加盟模式更容易规范管理。
但随着新式茶饮近年不断扩张,门店数量众多,员工数量庞大,企业难以保证所有的员工严格遵守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因此,就算有统一的标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以奈雪为例,其招股书显示,截至去年底,奈雪的茶在全国66个城市拥有489家自营门店,并有9069名全职员工,每家门店平均员工数量为21位。其中,仅2018年一年,“奈雪的茶”新增门店179家,相当于“两天开一家新店”。
(奈雪官微声明)
此外,新式茶饮的供应链较长,供应商、加工商诸多,包括原物料供应商、原材料加工商、仓储空间及物流等。参与主体越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多,食品安全的风险越大。加之新式茶饮多使用鲜奶、新鲜水果等不易储存的原材料,产品配料辅料众多,制作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制作过程需要借助大量人力,加大了食品安全隐患。
据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表示,公司设有稽查部门,除了做线下稽查,还有专门的线上摄像头稽查团队,全天检查门店的标准落地情况。但就算这样,还是出现了问题。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尽管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新式茶饮仍保有1840.32亿元的市场规模,预计2021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会接近2800亿元。另有调查研究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超过60%的消费者每周饮用多次新式茶饮,新茶饮已成为不少年轻群体的日常生活一部分。
朱丹蓬认为,接下来新式茶饮品牌要“降降温”,重新审视和规范管理流程,尤其是在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门店操作环节,进一步加强员工日常培训和食品安全教育,才能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保证食品安全。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记者:李果、叶碧华、冯畅、房子翔)、红网、新浪微博等
本期编辑 刘巷 实习生 张可
近被茶颜悦色刷屏了。
好多朋友给我发茶颜开小酒馆的消息,问我这是啥路数。
不说别的,这个酒馆的名字——“昼夜诗酒茶”,就让我恍惚了一下。确实没看出来是酒吧,还以为是五个文字附庸风雅了一下。
再来请各位鉴赏下这小酒馆的菜单!
轻乳茶叫“给自己一个小掌声”,忌廉叫“握紧拳头的花”,起泡茶叫“孤孤独独嘟嘟”……
你原来明明是叫幽兰拿铁、声声乌龙的,现在却是要抛弃语文,放飞自我了吗?
而且茶颜的发癫根本不止这些。
它还卖上了零食和周边,而且还卖得还很惊艳。去年在淘宝、天猫的销售额近3000万、同比涨了706.1%,竟然是不错的第二增长曲线。
难道这年头,不卖零食的小酒馆就真卖不动奶茶了?
竞品要么已经港股敲钟,要么网传即将上美股。茶饮战事火热,茶颜却“不务正业”,发癫开副牌,左手咖酒茶,右手零食+IP。
它到底是咋想的?是主线任务卖奶茶卖不动了,只能做支线?还是上市实力不允许,只能开副线为IPO铺路?如果要拼规模,茶颜为啥不放开加盟呢?
01 一年推一个子品牌,为IPO铺路还是在乱来?
先说第一个问题,茶颜为啥一直推副牌。
茶饮咖啡推副牌其实很正常,本质是为了挣更多钱,圈不同人群。品牌要么横向跨品类开副牌、提高品牌渗透率,比如茶百道的“咖灰”,沪上阿姨的“沪咖 · 鲜果咖啡”。
要么纵向切不同价格带,提高单一品类的市场份额,比如喜茶的“喜小茶”、奈雪的“台盖”、瑞幸的“幸运咖”。
茶颜狂开副牌,是真急了。
本来茶颜最开始选择固守长沙市场,是想强化品牌心智和品牌溢价的,因为它不出长沙,有两大好处:
一来它作为城市代表性品牌,能吃到地方政策福利和流量;二来它只在长沙就意味着城市限定,而限量就是流量,也能强化溢价。
但就在它固守长沙时,同行都卷起来了。
一边是同样卖中式奶茶、品牌风格也极其相似的霸王茶姬一年狂开2000+店,茶话弄等类似的国风茶饮品牌层出不穷。
同样是国风奶茶,竞品不仅店铺多、哪儿都能买到,招牌产品价格还更便宜,所以茶颜的市场正在被同行一点点吞掉。
另一边是新茶饮赛道中,蜜雪冰城牢牢占据低价市场,原来做高端的喜茶和奈雪都在降价拼了命抢占市场份额。
你以为茶颜不想快速开店,抢占市场吗?
想归想,但实力不允许,茶颜一直受困于并不成熟的供应链。
有消息显示,茶颜的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去年9月已经在长沙开工了,总投资约5.2亿,预计2025年试投产,全面达产后,产能预计能覆盖5000+家门店的核心技术原物料供应。
茶颜产能释放得等到明年,现在只能做直营,也只能在长沙及周边城市打转,无法快速开店。
而外省单店又不能规模化形成集群效应跟同行竞争,这时候霸王茶姬等强连锁品牌又在疯狂开店抢市场份额,你说茶颜能不急吗?
你以为它不想融资拿钱,迈向全国吗?
其实早在去年10月,茶颜就被爆出正在谋求港股IPO了。但时至今日,迟迟没见到茶颜的递表行为,合理推测是上市实力还不够,不受资本市场看好。
不搞供应链、错过出长沙最佳节点,导致无法快速开店抢占市场,现在又腹背受敌、市场份额不断被侵吞。
这么一来,茶颜好像也只能疯狂开副牌,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同时给资本更多想象空间了。
02错过红利、茶饮增速放缓,就算规模化,赢面也不大
茶颜的问题不仅仅是没法规模化扩张,就算是拿到了钱,成功上市也无法解决茶颜现在的处境。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茶颜在长沙火是必然,但它已经错过了出长沙的最佳时间。
茶颜的爆火,离不开长沙。
一方面,长沙是网红城市,来长沙喝茶颜成了品牌饥饿营销的一种方式,让品牌更有稀缺感,而消费者也愿意旅游时排长队喝奶茶,打卡发朋友圈,满足情绪价值;
另一方面,相较大城市而言,长沙的低工资水平、低物流成本让茶颜拥有更可控的利润。
但它已经错过了出长沙的最佳时间。现在不仅供应链得跟上,还要应对更高的人工、物流、管理成本,再跟各区域优势品牌竞争,赢面其实并不大。
第二,就算是开放加盟,茶颜也已经错过了线下奶茶全国扩张的红利期。
最近,茶百道上市即破发,而奈雪上市不到三年,市值就缩水了200多亿港元,可见新茶饮的泡沫逐渐显现。
等明年茶颜供应链成熟、全面投产后,市场红利不再,赛道增速放缓,新茶饮恐怕也早已变天了。
03主牌慢、副牌乱,品牌力不断被稀释
第三,茶颜本身还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营模式和品牌定位都在受到质疑,这才是它一直“蜗居”长沙的根本原因。
先来看茶颜在经营模式上是怎么“乱搞”的。
让人吐槽最多的是茶颜自创的“核销”环节,也就是消费者点单完后还得排队核销,买一杯奶茶排两次队,被网友调侃为“罚站式”消费。
这不仅违背商业常识、拖门店效率、浪费消费者时间,还让产品也错过了最佳饮用期。
产品放太久导致奶泡都化了,消费者拿到手后奶茶只剩下半杯,于是茶颜因“消杯事件”在今年3.15登上了微博热搜。
再来说下茶颜定位错乱,导致品牌力不断被稀释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奶茶走太慢,子品牌又过于杂乱。茶颜现在是什么品类火就开个子品牌,多品牌、多品类同时扩张,布局那么多,却没一个占绝对优势。
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既稀释了主品牌定位,又让消费者产生认知混乱,吃力不讨好。
更重要的是,茶颜主品牌的竞争力越来越小了。
从品牌文化来说,打新中式茶饮定位的奶茶很多,茶颜没有绝对优势,因为谁都可以做国风文化,同类型的霸王茶姬、茶话弄、茉莉奶白发展势头都不错。
从品类逻辑来说,奶茶原料都是原叶茶+鲜奶+糖,没有任何技术壁垒。谁渠道铺得广,谁就热度高、卖得好。所以现在茶颜的幽兰拿铁热度赶不上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
主品牌竞争力在缩小,茶颜还不断开副牌稀释主品牌定位,只能说品牌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
其实早点把这些钱拿去做供应链,主品牌市场份额足够大,现在就没有其他品牌什么事儿了。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南京某奶茶店开店前5分钟售罄”、“代购1杯200元”。昨天(8月18日),有关长沙某网红奶茶品牌在南京的开业风波,多次登上热搜。今天上午,该奶茶品牌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文致歉,又收获了一波热搜。
8月18日上午,这家奶茶连锁店南京地区两家门店首开业,现场图片和视频显示,许多人冒着高温在店家门前排起长队,有的甚至从凌晨四五点钟就开始“蹲点”。由于排队顾客太多,开业前五分钟店家就早早贴出售罄告示。原本一二十元一杯的奶茶,现场被“黄牛”倒卖到了200元一杯。
这样吓人的排队情况还引起了当地警方的关注,当天中午,江宁警方抽调警力协助商场维护秩序,并建议广大市民不要再来排队。这家奶茶店还煞有其事劝阻前来排队的顾客,请大家“错峰喝茶”,不仅卖茶还贩卖焦虑。
其实这一排队“盛况”之下,早有人指出奶茶店有雇人排队、请代购炒作的嫌疑。根据网传截图显示,有兼职招聘内容为奶茶店排队充场,底薪100一天,每杯奶茶有10元提成,工作地址就是这家奶茶店在南京的两家门店。对此,企业在否认的同时强调,会有限购的动作来抵制“代购和倒卖行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该奶茶店第一次因为超长排队或黄牛代购行为引发关注。此前品牌在入驻武汉和重庆时,也是相似的情景。有消费者质疑,南京门店开业当日,社交媒体上就充斥着“一杯难求”的消息,吊足了胃口,还有店员在店门口举起“排队需9小时”的牌子,这些疑似“饥饿营销”的套路真的跟店家没有关系吗?就如人民网评论所说,奶茶只是一种饮品,不要过度“神化”。面对网红品牌,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也需“量力而行”,才不会让商家跟黄牛牵着鼻子走。而对于店家来说,一味炒作只能让奶茶“变味”、“倒消费者的胃口”,无论是“赚快钱”心态还是“非理性消费”的做法都要不得。
(编辑: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