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由国家法官学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共同编辑的《中国法院2023年度案例》系列出版发行,上海二中院3件案例入选。
自媒体言论侵害营利法人名誉权的责任认定——上海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诉朱某某名誉权纠纷案
(2021)沪02民终7550号
审判长 王晓梅
审判员 郭征海
审判员 顾继红
法官助理 顾嘉旻
案 情
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营一家“完全预约制”日式料理餐厅。餐厅不接受单点和散客,到餐厅就餐均需预订。套餐有980元、1350元、1850元、2400元、3600元五个价位供顾客选择。
2020年9月23日,朱某某通过新浪微博账号“p……”发布微博文章,内容为:“#辣眼睛系列#忍不了,TMD点评居然推这种店给我看,注意人均1000的店子,用樱花油烟机,明装,明插头,厨房的帷幔淘宝地摊,这盘刺身是什么意思,这碗带腿味增汤还不算是重点,重点是用了我家人均30的同款托盘,这牛肉海胆卷,熟透了的牛肉不是重点,紫苏一毛钱一张还用这么不新鲜的甚至不泡水,前菜盘这个玉子影响我整顿心情,更别说点缀在金箔正面的那坨什么,清酒杯用这么丑不难,过分的是用这么丑的杯子还要来喝我家烧菜用的月桂冠实在喝不下,人均1000的店子用盒马特价99元1.8L的清酒,还不如喝料酒,白煮蛋剥成这样在我店里只够员工餐,不配我家卖2元的卤蛋外观标准,这个Lv8的点评不是重点,关注这家店的那些8级大佬,他们点评过的店基本可以认定是雷了。”微博中另配有图片。
据查,朱某某自营一家餐饮店,包含平价日料。朱某某拥有注册名为“p……”的新浪微博账号,用于发布点评餐饮店铺的文章,在发布案涉微博文章时拥有4万多粉丝。朱某某从未至上述预约制店铺消费用餐,其所发布微博文章中所配图片均为其他顾客于该店铺中拍摄后,上传至大众点评平台中该餐饮公司经营店铺的评价页面。图片内容涉及案涉店铺使用的油烟机、店内插座排布、店内厨房门帘、店铺使用的托盘杯具、月桂冠酒、店内的菜品、菜品中的紫苏叶、蛋等。
上述微博经发布后,获2240次转发、8270次点赞、587条评论,后朱某某于2021年春节后将该微博删除。
餐饮公司认为,朱某某的行为侵害其名誉权,故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朱某某在新浪微博主页及大众点评平台的餐饮公司店铺下方的评论中公开向餐饮公司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持续一个月。赔礼道歉的内容由法院审核;朱某某赔偿餐饮公司经济损失93317.66元、公证费3000元、律师代理费10000元。
裁 判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是否侵害名誉权,应当根据是否存在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受害人的名誉是否受到损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四项要件进行认定。虽朱某某发布微博中所配图片确系由其他消费者于餐饮公司店铺中实际拍摄,但朱某某微博文章中的描述性及评价性内容系基于上述图片而作出,尚未达到捏造、夸大、歪曲事实等诽谤的程度,且朱某某亦未使用侮辱性的言语。餐饮公司作为市场经营者,应当听取他人对其经营情况的意见、接受他人的监督。此外,餐饮公司并未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朱某某故意侮辱、诽谤餐饮公司并造成其名誉损害的后果。
一审法院判决,驳回餐饮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餐饮公司不服,提出上诉。上海二中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的两个争议焦点为,如何认定自媒体言论与营利法人名誉权保护间的界限;在自媒体言论所致的侵害法人名誉权纠纷中,对各侵权责任要件是否应有特殊的考量?
本案中,朱某某使用其他顾客在餐饮公司店铺所拍摄的照片,就餐饮公司店铺的装饰装修、餐具、菜品外观、价位等在其微博中作出评价,朱某某是否探店、是否实际品尝均不影响其作出前述评价。且朱某某的用语亦未达到侮辱的程度,对餐饮公司并未实施侮辱、诽谤等毁损名誉的行为。经营者从事市场经营,应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本案中,朱某某通过评价餐饮店铺的经营状况以实现对餐饮企业的监督,且在朱某某发表微博时亦对餐饮公司的店铺介绍图片进行一定马赛克处理,朱某某并无侵害餐饮公司名誉权的故意。故就餐饮公司认为朱某某存在明显主观恶意之上诉理由,法院难以采纳。餐饮公司为证明其名誉受损及行为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向一审法院提供大众点评截图、营业收入汇总表、店铺订位记录等,但餐饮公司系从事餐饮行业,不仅营业收入易生变动,亦存在其他消费者对餐饮公司的评价行为,前述证据不足以证明餐饮公司的名誉受到损害、朱某某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故法院对餐饮公司的上诉请求难以支持。
综上,上海二中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 析
移动互联网赋能下的自媒体时代,人们仅需轻触手指即可通过社交或短视频APP等,实现信息的快速传导。自媒体对经营者的评价,可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但若运用不当,亦可能损害经营者名誉权而致侵权纠纷发生。本案认为应根据言论性质,参酌自媒体的个性化与普泛化特征,以及营利法人的经营属性,平衡自媒体言论与营利法人名誉权的保护。
一、舆论监督与商业言论的界分
舆论监督可激发政府机构、企业等的自律意识,于社会治理实处重要之位。商业言论则系为商业目的而传播商品或服务信息,但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故舆论监督与商业言论的性质与保护程度存有根本区别。本案中,虽双方当事人的经营店铺均可提供日料,且朱某某所发表的言论亦存与自身经营情况的对比,但商业言论以商业目的,言论对象与言论者间须具有竞争关系。而双方当事人的实体店铺相距甚远,分属不同地区,且因餐品价格不同,服务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故分属两个细分市场,不构成竞争关系,朱某某对餐饮公司的言论应属舆论监督。
二、意见表达与事实陈述的界分
言论自由旨在追求真理,但真理的追求是一个多种见解不断论辩的过程,意见评论难以判断真伪,且其本质特征在于表示个人的立场、确信及见解,较诸事实陈述与个人人格更具密切关系,应予最大程度的保护,促进真理的追求。但事实陈述则可证真伪,非为真实的事实,无助于真理的追求,故对虚构事实应予惩戒。自媒体的言论者常就产品或服务发表个人观点,但该观点仅涉个人偏好,若因偏好与经营者不同,而认为所发表的观点侵害名誉权,则将仅存对经营者的褒奖之语,舆论监督形同虚设,故意见表达非属侵害名誉权行为。从朱某某在案涉微博中使用的“忍不了”“居然推”“什么意思”等词可以判断,朱某某系因人均消费金额与经营者提供的服务不相匹配而作出不予推荐的意见表达,对该类言论应予保护。
三、自媒体言论侵权责任的特殊认定
(一)言论的实害性
自媒体所述事实或亲历或转述,但因感官局限而难以真实还原事实全貌,所述事实常存偏差。若因该偏差即认定虚构事实,则易因“发言即诽谤”而触发寒蝉效应,故应容许所述事实存在合理偏差。侮辱亦是类似,不应仅因言辞带有贬义即认定构成侮辱。在舆论监督之下,所发表言论应确然达到可能严重损害人格权益的程度,而因营利法人的经营属性,衡量标准即谓是否可能严重损害正当经营利益。本案中,朱某某就店铺用物、装修装潢、餐品外观等做事实陈述,虽未实际到店,且系通过其他消费者的照片作出评述,但所涉照片确实在案涉店铺内拍摄,所述事实亦基本真实,即便有所偏差也不至曲解程度而根本影响法人的正当经营利益。且所用“TMD”“认定是雷”等言辞分别针对大众点评平台及8级点评会员 ,“那坨”“丑”等词也不足以使法人的经营形象严重受损,对其经营利益影响甚微,难以认定构成侮辱。故朱某某的言论并未侵害法人名誉权,据此也不能认定其存在主观过错。
(二)损害的适配性
法人名誉是否受损应以社会评价是否降低为基准,而在营利法人之中,则着重以经营利益是否受损为断。但法人的经营利益应与其经营行为相匹配,以遏制不当的经营行为。在以消费者为主导的诚信市场中,法人的经营利益应在其成本、产品或服务质量等基础上予以酌定。本案中,案涉店铺所提供的服务确有与其收费不相匹配的情况,即便因朱某某的言论而致其经营利益减少,也仅是回归至该营利法人应当享有的经营利益区间,回归其本应享有的社会评价,餐饮公司的人格并未受损。
(三)因果关系的严格性
自媒体时代,营利法人须接受来自不特定主体的监督,且从事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并无稳定的经营利益,故难以判断营利法人的名誉受损与某特定言论间的因果关系。鉴于自媒体受众的广泛性与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应严格认定因果关系,并采“要是没有”检验法。即如果没有被告的侵权行为,原告的损害不会发生,则被告的侵权行为属于造成损害的必要条件,但若原告的损害依然发生,则非属必要条件,故原告必须证明被告的加害行为引发损害的可能性高于不会引发损害的可能性。本案中,朱某某发布的微博内容确具一定影响力,但因朱某某所述事实基本真实,其他民事主体亦可能发表与其相似的言论,餐饮公司即便经营利益减少,也可能由其他言论导致,加之案涉店铺为预约制餐厅,经营收益主要依赖非固定的餐前预约,餐饮公司所提供的大众点评截图、营业收入汇总表、店铺订位记录等证据不能证明案涉微博引发损害的可能性高于不会引发损害的可能性,故不宜认定存在因果关系。
来源|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张巧雨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
午叫的外卖,上来点的是龙虾饭,那家做得特别好吃,虽然价格不便宜一份就要46,但确实好吃,不过很快同事告诉我说那家龙虾饭停业不做了,于是又换了一家平时不怎么吃的日式咖喱牛排饭,几分钟之后噩耗再次传来,竟然也关门了。最后还好金拱门坚持在营业,两个汉堡混了个饱!
< class="pgc-img">龙虾饭
>两年前,如果有人问我在上海投资什么实业最稳妥,我一定会说是餐饮。上海对于餐饮消费的习惯注定了这座城市大部分餐饮店都是可持续的,举个例子,大家可以留心一下小区周边的餐饮店,总能找到好几家经营超过五年的老店,有些甚至动辄十年以上。但如今我只怕是不能再说上海的餐饮好做了!
< class="pgc-img">上海餐饮
>在上海,餐饮的运营成本非常高,间歇性的停业不但对于经营者是巨大的利空,对于消费者一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往的饮食习惯正在改变,比如说年轻人吃宵夜的热度似乎远不如以前。而中低端餐饮看似运营成本低于高端餐饮,但中低端餐饮经营者可以坚持的空间却远远小于高端餐饮经营者!比如我前文提到的龙虾饭和金拱门,论抵抗风险的能力,两者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
< class="pgc-img">金拱门
>事实上,不止是城市CBD附近,居民区附近的餐饮店也在减少,不少非核心区域商场内的餐饮店也关掉了近四分之一,这才是让人感到害怕的地方,回忆自己走过的几十年,我从没看到过这样的商业退潮!在过去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以我家为中心,半径为一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数据采集,发现关停的街边店铺是七家,两家大商场内品牌还在但未开门营业的有三十四家,新开的街边店铺是一家(商场内新开店铺我无法统计)。我想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极有趣的现象:在这个调查范围内,三家沙县小吃和三家兰州拉面店均正常经营中)
< class="pgc-img">商业退潮
>餐饮衰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水平有限难以解读,但是有一点我却是可以肯定的:餐饮行业聚集了大量社会底层劳动力,他们的抗压能力远弱于其他阶层。打个比方,我如果半年不上班,公司还是要支付我工资,但是他们不同,饭店不开张,老板就可以不给钱!而半年后我还是风风光光地去上班,他们却不得不去找下一份工作……
< class="pgc-img">失业
>网络经济与生俱来的很多优势,造成其对实体经济的实质性碾压,但是类似于餐饮这样最接近民众的行业,既有其实体存在的经济价值,又有其实体存在的社会价值(比如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所以我觉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还是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不能轻飘飘几句感谢大家的牺牲,就让这些小店小铺沉浮于商海宛若浮萍——要知道罗马确实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毁掉罗马一天可能就足够了!
但愿以上都是我一个人的杞人忧天吧……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
加盟相比,自营当然是能够省掉加盟费这部分投入,但如今的市场环境,针对创业者的各项能力要求都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