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萨如拉图雅嘎查草场。 孙永斌摄
今年9月,我们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拜访“七一勋章”获得者、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廷·巴特尔是扎根草原苦干实干的楷模,他投身牧区建设47年,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使当地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向前,走过一片金黄色的草甸,就来到了廷·巴特尔的家。
廷·巴特尔到底是如何带领牧民改变传统畜牧业养殖,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致富路的?在廷·巴特尔的家中,我们跟随着时间的脚步,走进他的青春岁月和精神世界。
一
在廷·巴特尔家的餐厅,廷·巴特尔的妻子额尔登其木格正在忙碌。额尔登其木格给我们每人倒了一碗奶茶,并端上炒米和奶食。
廷·巴特尔一边招呼我们喝奶茶,一边向我们讲述起他的经历——
那是1974年7月。19岁的廷·巴特尔指着父亲用过的地图上一个小点说,我要去这个地方插队。家人劝他别去那里,那地方进得去出不来。但父亲却说,去吧,年轻人多吃点苦,有好处。父亲的鼓励坚定了廷·巴特尔的决心。就这样,他和40多名怀着同样激情的青年,一起从呼和浩特市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廷·巴特尔和其他几名青年,来到草原深处的萨如拉图雅大队插队。
刚到草原时,牧民的活儿廷·巴特尔一样都不会。幸好,有淳朴善良的牧民教他骑马、放牧、打草、做饭,还给他送来奶食、火炉和炒米。日久天长,他与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当年,知青大返城时,廷·巴特尔的父亲已出任内蒙古军区和自治区党委领导。牧民们都说,第一个返城的肯定是廷·巴特尔。可召开大会那天,廷·巴特尔却说,谁没有指标,我的让出来;愿意留下来的,我领头,还在这里干。
最后,其他人都返城了,廷·巴特尔是唯一留下的知青。
讲到这里,廷·巴特尔喝了口茶,顿了顿,然后说,那时我就在心里暗暗起誓,既然选择了留在草原,就一定要得到牧民的信任,一定要改善草原和牧民生活现状,一定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这意味着,廷·巴特尔要扎根在这片草原,开始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
在萨如拉图雅,廷·巴特尔被群众选为队长,担起了为牧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的重任。在草场承包到户时,他把体质好的牛羊分给了别人,把没人要的弱畜和植被稀疏的草场留给了自己,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不理解。
1981年,廷·巴特尔与当地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组建了家庭。从那以后,额尔登其木格就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带领牧民走以科学养牧取代传统畜牧业发展的路。
在廷·巴特尔的倡议下,嘎查的党员干部带头,两委班子成员捐献母羊,组成“流动扶贫羊群”,以定期承包的方式将羊群放到贫困户家里去饲养。每年的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羔羊归贫困户所有,剩下的成活羔羊归集体。如此循环,贫困户逐渐脱贫,嘎查“流动扶贫羊群”的“雪球”也越滚越大。1983年起,牧区又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这个政策符合牧民的意愿,牧民有了养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子也有了根本性变化。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很多牧民在追求牲畜数量的同时,忽视了草原的退化沙化问题。廷·巴特尔却敏锐地感觉到,单纯追求扩大畜牧养殖规模,忽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对草原持续退化沙化有着直接影响。需要给草场修复的时间。为此,他在自家的草场上进行划区轮牧,把草场分为夏季草场、秋季草场、冬季草场、打草场等多个区域,各有其用。
廷·巴特尔曾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上世纪90年代,廷·巴特尔以身作则,在草原上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带头把家里的羊全部卖掉,改为养牛,并根据需要专门圈起300多亩打草场。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冷配相结合的方式,提纯复壮,少养精养,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他养殖的牛最多时有100多头,但收入不高,降到70头左右才开始增收。虽然养殖数量减少了,但是通过少养精养,仍能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并且,廷·巴特尔的300亩草场比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产草量都大。再后来,廷·巴特尔家出栏2头牛的收入比别人家3头牛的收入还多。这样一对比,牧民的心里就亮堂了,大家纷纷效仿起来。
对于廷·巴特尔来说,如何进一步改变草原的现状和牧民的生活,是他时时挂在心头的事情。牧民应该有多种致富的门道。于是,他带领牧民搞起了特色养鱼、牧家旅游等多种经营。每年春季,党员则领着牧民开展植树种草义务劳动。经过不懈努力,大家在风沙肆虐的地方栽植了2000多亩网格化沙障。2001年,嘎查的2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变化的背后,是廷·巴特尔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以及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女儿一岁半时,夫妇俩就把孩子送到了呼和浩特的父母家。说到女儿,廷·巴特尔的情绪有些激动:“那时,孩子刚一岁半,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可是我作为嘎查领导,要带领牧民走出困境,就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当时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我们想孩子了,就给家里父母写信,有时候一封信半年才能寄到家……”
这些,天上的星星知道,牧民们的心里也知道。
二
侍弄奶牛和牛犊、打扫棚圈、挤牛奶,是廷·巴特尔夫妇的日常生活。为了不耽误他们干活,我提议,可以到棚圈那边去看看,一边干活一边聊。
在餐厅的左边,有一排整齐的建筑,约有10间房子那么大。一座用铁栏围起来的棚圈分成几个格子,有喂草、挤奶、接牛犊等多个功能。看似简单的基础设施,却体现着很多智慧。
廷·巴特尔一边领着我们参观棚圈,一边介绍说,上世纪中后期,萨如拉图雅70%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当时,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他已经意识到要进行草原生态建设,要用现代文明理念引导牧民走科学养殖的新路。
起初,有的牧民对此不以为然,还是依照传统做法来放牧。看到这种情况,廷·巴特尔坐不住了。他挨家挨户到牧民家里,苦口婆心地和每一户牧民分析草原的现状。每到一家,都要给他们算这样一笔账:“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同,1头牛有4只蹄子,而5只羊有20只蹄子,4只蹄子和20只蹄子相比,当然是20只蹄子对草原的破坏力更大。而且牛吃草时是卷着舌头吃,不会对草的生长造成影响,羊吃草时却是用蹄子刨着草根吃,对草场破坏严重……”这笔账算得清楚,被牧民们广为认同。廷·巴特尔带头实践,将自家的羊卖掉,全部改养肉牛,结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大幅提升。摆在眼前的事实,让牧民们真切地意识到:跟着廷·巴特尔干,不会错!
夫妇俩干完手头的活儿,已是下午3点多钟。我们来到镇上一家饭店吃午饭。吃饭时,话题聊到了廷·巴特尔的父亲。
廷·巴特尔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说起父亲和严谨的家风,他的脸上流露出几分自豪。
廷·巴特尔说,父亲虽然是将军,但是很朴实谦逊。父亲在家里备有许多工具,扳子、锤子、铁锹等都有,家里的一些活儿都是父亲亲自动手,电器、桌椅板凳坏了全是自己修,别人想帮一把都插不上手。父亲给一家人树立了榜样。
额尔登其木格接着说,我们家的大小事情和一些家务活儿,也从来是廷·巴特尔自己动手。父亲严谨的做人标准和做事规矩,让廷·巴特尔从小就受益匪浅,从父亲身上传承下来的品质影响了他的一生。
廷·巴特尔的学历不高,但他热爱学习,有闲暇时间就买来科学养牧等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他把从书本上学来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畜牧业养殖当中,带领牧民摸索出一条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之路。
在我看来,廷·巴特尔没有贪图优渥的家庭条件,没有把自己当作将军的儿子,而是成为牧民的一分子,甘愿永远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这种闪光的人格之美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仰。
三
黄昏时分,我们驱车走访了距离廷·巴特尔家最近的邻居贠亮。在草原上,说是邻居,最近也相距几公里。
贠亮告诉我们,嘎查的牧户都是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坚持少养精养、算账养畜,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每年纯收入达40万元,同时也实现了由数量增收向质量增收的根本改变。
说起廷·巴特尔这位邻居,贠亮直竖大拇指。划区轮牧实验,使廷·巴特尔家的草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休养生息。他家那片草场曾经是全嘎查最差的,但是仅几年的工夫,就开满了白色、蓝色、红色的花朵,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个花的海洋。过去干旱、砂石遍地的河滩,如今牧草长得有半人多高。300亩打草场因常年禁牧,产草量一年比一年多,过冬贮草早已实现自给,牲畜放养零成本。这么一算,成本降到最低,收益却是最大。这一事实大家看在眼里,所有牧民因此都争先恐后地效仿。为了达到恢复草场质量和草场循环利用生态资源的目标,廷·巴特尔还有一项发明,叫“打草不拉草”。秋天打的牧草不用拉运储存,就地铺在草场上。这样既保证牧草营养不流失,草籽留在草场,而且还节省了人工、储运等大量成本,对于草原和牧民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在贠亮看来,廷·巴特尔是个能吃苦、有思想、敢作为的人。无论多忙,家里的活儿都是他们夫妇俩自己干,从来不雇人。生活条件变好了,廷·巴特尔的创新追求却没有停止。他率先实行划区轮牧、优选草种、改良牧场、棚圈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把当年嘎查植被最差的盐碱滩改造成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牛儿个个培育得膘肥体壮。在他的带动下,牧民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每家都在减小畜养大畜,自发加入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队伍中来。
“牧民们都以养牛为主,如果不是他的做法使各户的牲畜出栏率大大的提升,牧民们怎么会信服?看到廷·巴特尔家那些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你们就知道他多有能耐了。”
贠亮说到这里时,我想起了廷·巴特尔向我展示他的微信朋友圈时,指着几张图片说,这是他培育的“科学生态草原西门塔尔牛”。他接着说:“如果要问我,这辈子给草原留下了什么?我会回答说,这就是我给草原留下的最好的礼物。”
我把廷·巴特尔转发给我的图片给贠亮看,问他:“这就是你刚才说的西门塔尔牛?”
“是。”贠亮说:“廷·巴特尔比我大几岁,他是个能人。我家做的东西都是跟他学来的,包括这房子的结构设计都是他帮我琢磨的。”
弹指间,47年过去了。从廷·巴特尔刚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时牧民人均收入只有40元,到现在人均收入3万多元,这片草原的生态和经济实现了双赢。廷·巴特尔算的“蹄腿账”,总结出的“划区轮牧”“打草不拉草”等经验做法,在这片草原上广为流传,并早已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吃水不忘挖井人。廷·巴特尔扎根草原47年,带领牧民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畜牧业改革之路。当地牧民们说,他是我们牧民心中最为信赖的带头人。
大雁或南飞或北归,廷·巴特尔都在这里。这片草原,这片花海,永远记得他走过的每一个足迹……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4日 20 版)
伦贝尔,一望无际;游大草原,其乐无穷。
< class="pgc-img">>今天吐嘈呼伦贝尔旅游,不是投诉,只是善意提醒:内蒙古的旅游软环境急待改善。
(一),一个在携程标价标间每晚1200元的四星级酒店,我过半夜将近一点到的,前台就没人了,大堂关着灯。找到保安,保安再去叫醒服务员。服务员面带埋怨地接待了你。我递交了身份证,说有预订。她说找不到我的名字,问你通过谁订的,我说旅行社。又问哪家旅行社。我打开携程让她看了一下我交团费的旅行社的名字。她说是不是刘婷订的?我说不知道。她说八成是刘婷,因为只有刘婷还有一间房没有入住。我的妈呀!给我订的房就该有我的名字,干嘛还要扯上个“刘婷”?
(二),第二天用早餐时刷卡,说你这房不带早餐。我说旅行社说是带早餐的。她说那我查一下。她说你昨天来晚了,过了12点,你的早餐是明天早晨的,今天用早餐需另交38元。这都哪儿跟哪儿呀?怎么12点之前来今早上吃饭12点之后来要等到明天早晨吃饭?她说电脑系统就是这么设定的。我给旅行社打电话,旅行社再给他们打电话,不知怎么协商的,反正给了我一顿饭吃。
(三),来了一个七座的车,接走我们六个人。中午吃饭的时候说你们这个团不包括餐费。司机解释说,12人团包括餐费,人数低于8人时餐费自付,合同是这么规定的。仔细看了一遍合同,还真有那么句话。问了旅行社,解释说因为人少,平均每人用车的成本增加了,原来的餐费用来补车费了,这是事先写在合同里的。行吧,旅行社总是有理!
(四),司机兼导游,旅行社把这六个人交给了一个纯粹的个体司机。那司机是个女的,有些发福,穿个肥大的短裤,穿双拖鞋,没穿袜子。一路上一手开车,一手拿手机刷微信、打电话,帮助同伴联系客户、跟旅行社催欠款、张罗晚上组局喝酒,事儿还不少。
(五),司机说给你们联系了一个免费骑马的项目。到那以后马主人说在这个院子里走十分钟免费,到外面草原去走三公里中圈300元,五公里大圈500元,看看你们走中圈还是大圈?司机也跟着帮腔。
< class="pgc-img">>我们都觉得太贵,在院子里转一圈就回来了。结果就发现司机一脸的不高兴,一下午没怎么说话。
(六)下午在呼和诺尔湖边喝奶茶。合同上写的是“进呼和诺尔湖景区,游览呼和诺尔湖,和牛群羊群亲密接触,围炉煮茶,小食配清茶,休闲又惬意”。
< class="pgc-img">>我们问导游,不是游呼和诺尔湖吗?不是要和小羊亲密接触吗?司机说,那前面不就是湖吗?那边不就是羊吗?你们愿意怎么接触就怎么接触呗!
(七),巴尔虎蒙古包,房价1000多元,里边摆两瓶矿泉水,每瓶还要多收三块钱,还没有WIFI!
< class="pgc-img">>当然旅游就是寻开心。这些都是小事,不能因为这些事影响心情。大自然的美你总有办法去体验。对这些非专业的导游不能期望太高。说了以上吐槽不是不吐不快,只是想让旅行社和游客都有个认知:我国北方的旅游环境和南方比起来还差得很远。
1 奶茶的由来
奶茶主要指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奶和茶的混合品。
奶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距离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就目前来看,它的来源大致划分为两部分:草原奶茶和英式奶茶。
草原奶茶诞生于公元5世纪,当时中原茶文化传入草原民族部落。部落居民在喝奶的时候,偶尔添加茶叶并制作出了奶茶,之后作为独特的奶茶饮食文化流传至今。英式奶茶产生于17世纪大航海时代,西欧人从东方引入红茶,并让其成为了主流饮品,但由于红茶口感偏涩,于是他们便在茶中加入牛奶,以增加口感润滑体验,至此形成了英式奶茶。
< class="pgc-img">>随后,英式奶茶从欧洲传入香港、台湾以及印度等其他地区,因各地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的不同,又衍生出了如港式奶茶、台式奶茶、拉茶以及印度奶茶等多种风味和品种。随着时代和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奶茶的内涵越趋丰富,目前出现了珍珠奶茶、椰香奶茶、丝袜奶茶等更多新式奶茶。
02
奶茶行业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具体表现为,上游制作奶茶的原材料,中游奶茶调制,下游消费渠道。
< class="pgc-img">>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脱脂奶粉及植脂末、茶粉、白砂糖等。因此,相关联的上游行业有脱脂奶粉及植脂末加工业、茶粉加工业、白砂糖制造业等。
中游奶茶制作。目前国内奶茶市场主要产品形态有液态瓶装奶茶、杯装奶茶、盒袋装奶茶以及通过门店形式直接现场制作并向消费者出售的现调奶茶。前三种奶茶产品可以实现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为传统意义上的快速消费品,而门店形式现调奶茶属性为休闲餐饮,其在生产工艺、销售渠道以及消费群体方面均与前三种奶茶有着较大差异。
下游渠道。目前奶茶消费主要通过超市、便利店、奶茶店和电商等平台进行。
03 奶茶行业市场
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多地选择购买快捷消费食品饮料来丰富自己的饮食。作为前卫时尚、方便快捷的奶茶饮料,奶茶产品具有色泽时尚、香气馥郁、口感顺滑等多方面特点。它能够满足人们在闲暇之余对生活的享受和愉悦,尤其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追求新颖时尚,对生活品质有着较高要求的年轻女性来说,正符合她们的现代生活需求。因此,庞大的奶茶消费者尤其年轻女性消费群体们正在助推着奶茶行业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截止2018年,我国奶茶市场容量已经接近1000亿元。
< class="pgc-img">>中国奶茶市场规模巨大,因此奶茶消费内容丰富。从国内消费年龄来看,目前16-25岁是最大的奶茶消费群体,占比为41%,这部分群体主要是在校学生或是刚参加工作的人群。其次是年龄在26-35岁的群体,占比36%,该类群体主要是大城市中高收入白领。从性别消费来看,女性奶茶消费达到70%而男性奶茶消费仅有30%,女性奶茶消费明显高于男性奶茶消费。从奶茶消费价格区间看,我国奶茶行业中有超过50%的奶茶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范围在15-25元间,近70%的奶茶消费者会选择15元以上的奶茶饮品,可见奶茶消费属于轻奢品。从奶茶消费频次来看,近76.1%的奶茶消费者每月消费奶茶仅1-5次奶茶,不到1%的奶茶消费者每月消费奶茶超过10次,显然我国奶茶消费者对喝奶茶行为较为节制。
04 我国奶茶行业格局
< class="pgc-img">>自20世纪末奶茶从台湾传到内地,该行业开始由粉末阶段,发展到街头阶段,再到新中式茶饮阶段。截至现在,我国奶茶行业表现较为成熟,目前市场产品主要由杯装/盒装奶茶、液态奶茶以及现调奶茶三种模式构成,并形成了若干全国性品牌主导市场销售的局面。
"香飘飘"、"优乐美"、"香约"为国内杯装奶茶市场的主要品牌。"优乐美"、"香约"、"立顿"为国内盒袋装奶茶市场的主要品牌。2005年,香飘飘在国内市场推出杯装奶茶产品,迅速成长为国内杯装奶茶市场的主要生产企业。随后,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优乐美"品牌、浙江大好大食品有限公司旗下"香约"品牌杯装奶茶陆续投放市场。剩下市场中还存在部分规模较小且品牌知名低的市场参与者,其靠着低成本、低售价的竞争手段占领部分低端市场。根据AC尼尔森数据,2014-2018年,香飘飘杯装奶茶市场份额分别为56.4%、57%、59.5%、62.2%、63.1%,始终排名杯装/盒装奶茶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 class="pgc-img">>康师傅、麒麟、娃哈哈、阿萨姆、三得利等是液体奶茶市场的主要品牌。2007年,麒麟控股株式会社瓶装午后红茶奶茶(现名午后奶茶)率先上市;同年,娃哈哈呦呦奶茶亦开始切入市场。2009,统一企业推出的阿萨姆奶茶并依靠其品牌迅速成长为国内瓶装奶茶市场的领导者。随着各大饮料巨头的陆续进入和大规模市场推广,液态奶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8年,香飘飘也通过募投项目进入到液体奶茶市场。
< class="pgc-img">>现调奶茶通过门店模式现场制作销售给客户,其产品成本不高,门店较小,因此进入门槛和替代成本都较低,在市场空间尚未完全释放下,目前进入者较多。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现调奶茶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现制饮品门店数超过45万家。对于奶茶消费者来说,奶茶店所提供的热饮、冰饮以及体验感是杯装/盒装和液态奶茶产品无法比拟的,因此现调奶茶对于消费者尤其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属性追求来说,市场在未来仍有扩张空间。但其因创新成本较低等问题,导致大量新品种奶茶出现,使得整体的奶茶质量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
目前,现调奶茶市场主要以CoCo都可奶茶、快乐柠檬、1点点等为代表的奶茶连锁快速扩张,并诞生了如"喜茶"、"奈雪的茶"、"八波茶"等一系列网红奶茶。
如果觉得不错请帮忙点个赞。
想要了解更多行业与商业分析知识请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