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0日,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在网上举行海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金玉明针对餐饮商户如何做好疫情防护工作,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 class="pgc-img">>主要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
一、人员管理
1、应掌握员工近期外出情况(所到区域,是否去过医院,是否接触疑似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相关症状),并做好汇总登记。
2、对员工到过疫情发生地区、与疫情发生地区人员有过接触、与确诊病例有接触等情况,应按规定及时向当地防疫、社区、街道等相关部门报备。
3、每天对在岗员工进行晨检记录。员工每天进入工作场所前,应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正常方可进入。
4、在岗员工应配戴口罩上岗,并及时更换口罩。
5、员工除戴口罩外,还应加强洗手并增加消毒频次。在工作前、操作后、如厕后等要严格按照六步法洗手,切实加强个人安全防护。
6、建议员工每人有两套工作服以便交替使用。
7、建议就餐区域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设备,对到店消费者进行体温测量。
二、餐具、工具和布草管理
1、应确保餐用具严格清洗消毒后使用。
2、厨房内使用的食品加工工具、盛放食品的器皿在每次工作结束后及时清洗消毒。
3、餐厅里使用的布草(桌布、客人毛巾、后厨使用的抹布等),可高温蒸煮15分钟以上进行消毒,或在75℃热水中洗涤30分钟以上。
4、每天应对外送餐食的保温箱、物流车厢及物流周转用具进行清洁消毒。
5、对冷冻冷藏和保鲜设备应进行检查、维护保养,并确保清洁卫生。
三、环境管理
1、加强就餐场所和加工场所的空气流通,维护通风和空净系统的正常运转,加大通风换气量,确保营业空间内具有当前条件下最高的换气频次。
2、要根据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加大对通风和空气过滤装置的调试与清洁消毒力度,增加过滤器的清洁消毒和更换频次。
3、具备条件的就餐场所也可以采取减少桌椅摆放、加大就餐者之间空间距离的措施,尽量阻隔病毒传播。
4、加强对就餐区域、人员通道和洗手间等场所的消毒灭菌,并每日公示消毒情况;洗手间应配备洗手池及洗手液、消毒液等。
5、如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病例消费者在店内就餐过,应第一时间暂停营业,并开展终末消毒。
四、食材管理
1、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质并在疫情期间允许经营的供货商采购原材料,严格执行食材进货查验。
2、落实采购各环节索票索证制度并存档记录,尤其是对肉及肉制品做好索证索票工作,不采购或使用病死、毒死及死因不明的禽畜动物肉类及肉制品。
3、禁止经营、贮存野生动物或野生动物制品;不采购、使用需现场宰杀的活禽畜动物。
五、加工管理
1、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加工制作食品。
2、做到加工工具分开。
3、对食品原材料如海鲜类、肉类、蔬菜进行分池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4、菜品需烧熟煮透,烹调制作菜品时的中心温度应达到70℃及以上。
5、传菜过程中,传菜员工必须佩戴口罩和手套,并在菜品上加一个盖子或者使用保鲜膜罩住菜品。
六、配送管理
1、防疫期间各单位可尽量通过线上开展外卖配送服务,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以外卖配送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就餐服务。
2、配送员在配送过程中应高度注意防护及配送安全,全程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并定期更换。
3、配送员应做好送餐箱、配送交通工具等的消毒。
4、配送员出现发热、感冒、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停止配送工作并上报可疑症状,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5、配送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无接触配送的形式。
普
餐饮商户如何做好疫情防护工作?
海南日报海口2月20日讯 (记者马珂)2月20日,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在网上举行海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金玉明针对餐饮商户如何做好疫情防护工作,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主要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
1 人员管理
1、应掌握员工近期外出情况(所到区域,是否去过医院,是否接触疑似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相关症状),并做好汇总登记。
2、对员工到过疫情发生地区、与疫情发生地区人员有过接触、与确诊病例有接触等情况,应按规定及时向当地防疫、社区、街道等相关部门报备。
3、每天对在岗员工进行晨检记录。员工每天进入工作场所前,应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正常方可进入。
4、在岗员工应配戴口罩上岗,并及时更换口罩。
5、员工除戴口罩外,还应加强洗手并增加消毒频次。在工作前、操作后、如厕后等要严格按照六步法洗手,切实加强个人安全防护。
6、建议员工每人有两套工作服以便交替使用。
7、建议就餐区域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设备,对到店消费者进行体温测量。
2 餐具、工具和布草管理
1、应确保餐用具严格清洗消毒后使用。
2、厨房内使用的食品加工工具、盛放食品的器皿在每次工作结束后及时清洗消毒。
3、餐厅里使用的布草(桌布、客人毛巾、后厨使用的抹布等),可高温蒸煮15分钟以上进行消毒,或在75℃热水中洗涤30分钟以上。
4、每天应对外送餐食的保温箱、物流车厢及物流周转用具进行清洁消毒。
5、对冷冻冷藏和保鲜设备应进行检查、维护保养,并确保清洁卫生。
3 环境管理
1、加强就餐场所和加工场所的空气流通,维护通风和空净系统的正常运转,加大通风换气量,确保营业空间内具有当前条件下最高的换气频次。
2、要根据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加大对通风和空气过滤装置的调试与清洁消毒力度,增加过滤器的清洁消毒和更换频次。
3、具备条件的就餐场所也可以采取减少桌椅摆放、加大就餐者之间空间距离的措施,尽量阻隔病毒传播。
4、加强对就餐区域、人员通道和洗手间等场所的消毒灭菌,并每日公示消毒情况;洗手间应配备洗手池及洗手液、消毒液等。
5、如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病例消费者在店内就餐过,应第一时间暂停营业,并开展终末消毒。
4 食材管理
1、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质并在疫情期间允许经营的供货商采购原材料,严格执行食材进货查验。
2、落实采购各环节索票索证制度并存档记录,尤其是对肉及肉制品做好索证索票工作,不采购或使用病死、毒死及死因不明的禽畜动物肉类及肉制品。
3、禁止经营、贮存野生动物或野生动物制品;不采购、使用需现场宰杀的活禽畜动物。
5 加工管理
1、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加工制作食品。
2、做到加工工具分开。
3、对食品原材料如海鲜类、肉类、蔬菜进行分池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4、菜品需烧熟煮透,烹调制作菜品时的中心温度应达到70℃及以上。
5、传菜过程中,传菜员工必须佩戴口罩和手套,并在菜品上加一个盖子或者使用保鲜膜罩住菜品。
6 配送管理
1、防疫期间各单位可尽量通过线上开展外卖配送服务,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以外卖配送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就餐服务。
2、配送员在配送过程中应高度注意防护及配送安全,全程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并定期更换。
3、配送员应做好送餐箱、配送交通工具等的消毒。
4、配送员出现发热、感冒、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停止配送工作并上报可疑症状,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5、配送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无接触配送的形式。
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比如,将金箔作为食品原料添加、使用在菜品中,对外制作售卖含金银箔粉餐食。
金箔既不是食品的生产原料,也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进食品中,早在2001年就被原卫生部明令禁止加入食品中。餐饮服务业不得制作售卖含金银箔粉餐食,不得采购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如若在食品中添加了金箔或其他不明物质,应立即停止经营,对于不确定是否为禁用食品的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确认。
未取得“冷食类食品制售”许可,从事冷食类食品制售行为;未取得“生食类食品制售”许可,从事生食类食品制售行为;未取得“自制饮品制售”许可,从事自制饮品制售行为;未取得“糕点类食品制售”许可,从事糕点类食品制售行为;未取得“特殊食品销售”许可,从事特殊食品销售行为。
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是餐饮服务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一环。餐饮服务业应确保实际经营的食品类别与许可证的经营项目一致。
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市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餐饮服务业经营者应建立健全购销台账,落实进货查验等制度,做到不购进、不销售、不提供、不使用“禁限”塑料制品。
饮食养生被重视,但对食补的过度关注,使得餐饮服务业经营者热衷于宣传菜品的各种功效,以期吸引更多消费者光顾。比如,宣传某饮品能够“预防流感”,具有预防、治疗疾病功能。
餐饮服务业应对其产品合法推广,普通食品不得宣传保健功能或疾病治疗功能。正确对待“饮食养生”,不要过度宣传甚至杜撰养生保健功效,防止法律风险。
部分餐饮服务业经营者利用招牌、菜单、广告等方式,以“长江野生鱼”“长江野生江鲜”等营销噱头欺骗和吸引顾客。
长江禁捕自2021年实施以来,相关部门严厉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违法行为,严禁采购、销售和加工来自禁捕水域的非法捕捞渔获物。严禁餐饮服务业经营“长江野生鱼”“长江野生江鲜”等相关菜品。餐饮服务企业不得以“长江野生鱼”“长江野生江鲜”为噱头进行宣传。
通过“雇佣群众演员假扮消费者进行排队消费,营造虚假的销售状况”等方式制造虚假“网红店铺”;通过返现、返券、免单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作出指定评价;通过雇佣“网红”“达人”“博主”等具有传播能力的人士在网络平台作出指定评价等。
提升守法意识和自身管理水平,引导形成“不夸大、不虚假”的企业经营氛围。加强内部合规管理,梳理掌握所经营商品的基本信息和功效,做到准确宣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抵制刷单炒信、好评返现等可能快速带来效益但却难以持久的不正当竞争手段,要通过提升产品特色和服务质量,提高产品性价比、丰富宣传形式等正向积极的方式,形成长期的良好经营环境。
编辑:宋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