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一名火锅店老板邀热报叼嘴上门挑刺。没想到,热报的叼嘴们在此偶遇了一名“不速之客”——七旬资深吃货彭爷爷。
74岁的彭爷爷,吃老火锅历史六十余年。退休后,他仍然保持着一个月吃3到4次的火锅频率,点火锅都要点特辣。这一次,我们来看看“老叼嘴”的点评。
彭爷爷
叼嘴档案
姓名:彭爷爷
年龄:74岁
职业:退休厂长
吃货宣言:活到老,吃到老
火锅底料篇
史记记忆火锅位于观音桥步行街附近,正对嘉陵三村大门的右手梯坎下,上月才开业。进入店里,火锅店不算大,十来张桌子,环境算得上干净清爽。热报美食小队巧遇了正在烫火锅的彭爷爷。口味上,彭爷爷选的特辣。“听到朋友推荐这间店,和老伴特意过来试吃。”
该店的火锅底料除了重庆火锅常见的干海椒干花椒,还有精选的云南小米辣椒。彭爷爷认为,没有特别强烈的牛油味,还有淡淡的小米辣的味道,“火锅最重要的是麻辣鲜香,这家火锅鲜味不错,在辣味上,还欠缺了一些。”
特色菜品篇
1.黑刺参切片
强烈推荐店里的特色菜式——深海黑刺参和水晶鱼片。将大连海参切片,烫熟沾取油碟食用,还可以另蘸芥末酱油。
刺参
点评:海参比较有层次感,柔软细腻,在其他火锅店,我还没有过吃到这样的菜品。油碟的香味,夹杂着海参本来鲜甜的味道,味道比较独特。
评分:★★★☆
2.水晶鱼片
店内的特色菜品,水晶鱼片是由乌鱼片切成薄薄的一层,鱼肉上略带一点鱼皮,烫10秒钟就可以食用。
水晶鱼片
点评:虽然鱼皮处比较有嚼劲,但鱼肉部分肉质过于绵软。这道菜叫做水晶鱼片,那么应该在色泽和透明度上有一定要求,但我觉得透明度不够,片皮的时候,最好更薄一点,能更好呼应菜名。
评分:★★★
3.鲜毛肚+美酒浸黄喉
火锅店的基本功,关键还是毛肚和黄喉等基本菜品。彭爷爷称,“最早的火锅只有牛身上的东西,从牛肉到牛下水,再煮一点莲白,其他的都不煮。”彭爷爷说,这些基本菜品才是考察火锅店的关键。
该店屠场鲜毛肚,分量厚实,烫熟后,口感较脆。而美酒浸黄喉,则是一道富有想象力的菜品。将厚实的牛黄喉浸泡在酒中,盛放在深颈酒杯中。
酒泡黄喉
点评:牛黄喉不同于猪黄喉,比较厚,稍微多煮一会才能下肚。牛黄喉本身特别具有嚼劲,咬一口就会有浓浓的火锅辣味、加上黄喉本身的口味和酒香味溢出来,独特。
叼嘴评分:★★★★
整体评价
彭爷爷称,这家火锅主打老火锅路线,但是菜式和锅底熬制上,有不少创新。“老叼嘴”给出了中上评价:“菜品还是比较新鲜,麻辣鲜香中,鲜香有余,麻辣不足,可以加强一下。”
彭爷爷认为老火锅还是应该更注重毛肚、黄喉、牛肉等经典菜品,创新菜可以作点缀,但最好不要做主打,乱了主次。另外,该店上菜速度较慢,改善一下此类细节会更好。
本栏目将会继续向各大网红店挑战,每周定期向各位“好吃狗们”排雷。正在看报纸的你如果有什么喜欢的网红店,包括餐厅、小吃店、奶茶店,种类不限,均可以向本报热线63900090,或本报邮箱3245430733@qq.com投稿爆料。同时,如果你是餐厅老板,不怕被“炮轰”,也可以自报家门,与热报“叼嘴嘴”取得联系。热报叼嘴嘴们只认美食,不认人情,欢迎来战!
都市热报 记者 郝树静 实习生 徐启然 摄影报道
>< class="pgc-img">>春润,大学文化,中共菏泽市牡丹区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任职于牡丹区纪委宣教室主任、正科级检查员,牡丹区文明办主任、牡丹区政协常委等,长期从事党风廉政教育、宣传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因工作需要和本人喜好,深耕于新闻、公文及散文等文体写作,多有作品在国家和省、市级新闻媒体发表并屡获大奖;编辑出版《防线》《权力观论谭》《花乡党旗红》党员教育读本和个人散文集《心迹》《心路》摄制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电视专题片《日出东方映花红》《引来东风好行船》《绚丽花都写美德》 《花开沃土分外香》等10余部;擅长党风廉政教育和文明创建工作的宣讲,多年来累计授课200余场次。
爷爷的铜火锅
文/李春润
我与爷爷素不谋面,只有爷爷留下的铜火锅告诉我他和家中的陈年往事。
爷爷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猝于1960年,在这个世上整整生活了80个春秋。而我出生是在爷爷走后的第二年。
本人生不逢时,一出生就赶上生活的窘迫,老娘没奶给我吃。于是她就请村里的工匠,将爷爷曾经使用过的铜火锅改造成能做饭的锅,熬小米粥给我喝。
据父亲讲,这个铜火锅是爷爷的钟爱,也是我家一个时代兴盛的见证。
爷爷是个和善、好客、勤奋,又有主见,且很讲面子的人。曾祖父去世得早。他12岁就帮着曾祖母理家,把两个弟弟抚养长大,并成家立业。弟兄仨分家后,爷爷自力更生建起了房屋,后又做起了金融方面的小生意,日子渐渐向好。家里也就客人不断,爷爷就用这口火锅招待宾朋。在我小时候,与之配套的铜碟、铜勺还都很完备。爷爷理家很有心计,他让父亲学医,后来父亲真的成了我们那一方享有很高威望的名医了。再后来,随着两个哥哥娶妻生子,拥有了祖孙4代同堂的14口人的大家庭,继而又慢慢购买了30多亩土地,车马耧犁等牲畜、农具应有尽有。大哥帮父亲料理药铺,二哥从事农耕,不知间达到了当时人们向往的小康生活。一家人和睦相处,疼爱有加,其乐融融。
家虽然富了点,但是爷爷勤俭持家,善于施舍,救助贫寒的秉性依旧。当时,我们邻村有一户人家,生活极度贫困,娘俩艰难度日,况且老人身患疾病,经常去我家看病拿药。爷爷不但不收他的药费,在年节还给他们些钱款。
这件事,是被尘封了40多年后我才知道的。大概是1988年,台海两岸关系解冻后,我听说这个村从台湾来了一位返乡老兵。我以《中国红十字会报》通讯员的身份前去采访,想了解一下台湾那边的情况。见了面很是热情,我又自报了家门。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不尽感激之言。他说:“我欠你家的药费还没还呢。”于是,他就说起了解放前他家很穷,母亲有病,按现在的医学诊断应该是肺结核,经常到我家看病拿药,我爷爷从来不让收他的药费的往事。他接着说:“你家不但不收药费,在春节前,你爷爷怕我过不去年,还接济我点。”有一天,他突然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后随大军溃逃台湾,一走40多年杳无音讯。在他走后老娘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很多。他得知我父亲还健在,次日,就去我家专门拜访了父亲。一进门就说:“大叔好,我是某村的赵某,刚从台湾回来,今天来看看你。”我父亲直呼他的小名,热情的接待了他。两代人谈起了生活的不易,时光的变迁,人情世故,人间真情。临走时他硬要丢下50美金。我父亲怎么也不接受。他说:“权当我给母亲还药费的吧。”我父亲说:“以前不收你家的药费,现在更不能要。”他含泪与我父亲握手告别。
孝老爱亲是爷爷身体力行塑造的核心家风。这个家风在父亲身上得到了充分彰显。解放后公私联营,家里的药铺合到了卫生所,父亲也理所当然成了国家的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供给锐减,每月只有6斤白面。这些父亲也舍不得吃,他拿回家中,给年迈卧床的奶奶熬稀饭喝,自己在卫生所靠吃菜团子度日。
喝着爷爷铜锅熬的稀饭长大的我,丝毫不敢玷污良好的家风。在外尽忠,在家尽孝。1998年,82岁高龄的母亲查出结肠肿瘤,一天便血数次,生命垂危。在菏泽一家大医院工作的医生朋友劝我说:“接受现实吧兄弟。”我硬是没听他的规劝,找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用中药治疗肿瘤的专家李佩文教授,给母亲医治。经过两周的治疗,奇迹出现了,母亲便血止住了,腹部肿块也渐渐消软,到了秋天还能剥玉米棒子呢。她自以为病好了,怎么劝也不吃药了。停药几个月后,病情复发,再吃药也没了疗效。就这样凭着一颗感恩于老人,祈求母亲长寿的心,硬是延长了她2年多的生命。
时代在变迁,生活在变化,环境也在改变。但不变的是先祖留下的那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忠诚孝道的传统美德!
2022年5月6日
公的小火锅
家里有个紫铜的小火锅,厚实的紫铜打造,锅身外侧是龙凤呈祥的图案,两边的锅耳是两个小飞龙的造型 和它搭配的还有一双紫铜的筷子,锅身上有一个小挂钩,筷子不用的时候,就挂在小火锅上,厨柜里,小火锅闪着紫莹莹的光泽,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小火锅不大,直径也就20公分,小巧而精致,公公说,祖上的太爷爷是个买卖人,做生意走南闯北,过年的时候回家,带回了这个小火锅,这在当时的山东乡下,可是个稀罕的物件,家里逢年过节,或者是来了重要客人,太奶奶就会踮着小脚,把小火锅生上,气氛马上就不一样了。
公公少年离家参军,后来在辽西小城落脚,回山东老家接奶奶过来尽孝,临行前,本家大爷大娘哭的哇哇啕啕,说啥也要把家里的房产地业分分,让自己的弟弟带走点,大娘哭的更是伤心:你把娘带走了我们不能尽孝,家产你还啥也不带,这让我们两口子怎么做人?公公看着哥哥家挨肩的两个侄子,只有这一处院,他怎么能说出分房分院的话?他和奶奶说:娘,你把家里那个小火锅拿上,就算我接了家产了,要不然我哥嫂心也不安。就这样,奶奶用他的小花包袱,把小火锅包上,坐汽车赶火车,来到了辽西小城,二十多年的时间,奶奶陪伴着两个孙子长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才回到山东老家。
我嫁过来的时候,奶奶已经不在了,过年的时候,公公早早的就把碳烧好,把鸡汤提前煨好,婆婆把小火锅找出来擦洗的铮亮,酸菜丝和海带丝切的细细的,烧好的五花肉片切的薄薄的,炸好的小肉丸圆溜溜的,再把大虾和蚬子肉等清洗干净。做这些的时候,公公婆婆是不让我们插手的,那时候他们五十多岁,腰身还算挺拔,白发也不多,老两口一边准备着这些东西,一边说话,婆婆会说:这要是娘还活着,生小火锅是不能让我插手的,老也拿我当小孩子,你看看这才几年,咱俩房儿媳妇都进门子了,孙男嫡女都全了,年五更娘要是回来看看,看着这一大家子人,得多欢喜啊。公公会说:娘跟着咱们过二十多年,也算是得我济了,就是咱爹,没的时候我在部队都回不了家,一点济也没得上啊。
家里人口越来越多了,哥哥买了大火锅,平常素日,吃火锅都是用大的,可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公公婆婆还是要生那个小火锅,仿佛生小火锅是个仪式,老两口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
昨天,大嫂带着已经怀孕的小静静从杭州回来了,航航听说姐姐回来了,也准备今天从北京回来和姐姐玩一天,家里人全了,公公大晚上的,又从厨房掏出他的小火锅,仔细的擦拭,婆婆一大早晨,就出去买了酸菜,海带,现杀的大公鸡,新鲜的大虾和排骨。白发苍苍腰身佝偻的老两口忙碌着,念叨着,人齐了,又要添丁进口了,多好。老公说:这些人,你俩生这么大点一个火锅,够吃吗?婆婆说:东西都多预备着呢,随吃随添,你爸说了,就用这个老火锅。
公公的小火锅,在公公的心目中,是家族的希望和传承,是故乡的温暖和回忆,出走一生,娶妻生子,落地生根,他乡已成故乡。小火锅承载了公公童年和少年的回忆,沧海桑田,岁月变迁,青丝白发,从山东齐鲁大地到东北白山黑水,小火锅如同父母兄长,伴随公公走过山川湖海,直到儿孙满堂。小火锅生起的时候,就是合家团聚的时候。
吃完饭,公公仔细的擦拭着小火锅,小心的收起来,对他的大孙子说,将来你要是在外地成家,爷爷亲自去给你把火锅生上,不管走到哪,别忘了咱们是山东的根。
爱是希望,爱是传承,爱是支持你闯荡天下,爱是欢迎你倦鸟归巢,爱是伴你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