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质量新闻网讯 2022年11月15日,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网站发布关于26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2年第36期)。
据通告,近期,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取餐饮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调味品、豆制品、糕点、酒类、粮食加工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糖、食用农产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蔬菜制品、薯类和膨化食品、水果制品和饮料等17大类食品628批次样品,检出餐饮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酒类、粮食加工品、食用农产品、蔬菜制品和饮料等9大类食品中26批次样品不合格。不合格项目涉及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黄曲霉毒素B1、4-氯苯氧乙酸钠(以4-氯苯氧乙酸计)、吡虫啉、吡唑醚菌酯、草甘膦、镉(以Cd计)、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酒精度、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等。
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已责成属地市场监管部门立即组织开展核查处置,查清产品流向,督促企业采取下架、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措施控制风险;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及时处理;同时将采取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核查处置情况向社会公开,并向省局报告。
1.本次检验项目.docx
2.食品抽检产品合格信息.xls
3.食品抽检不合格产品信息.xls
4.部分不合格检验项目小知识.docx
不合格产品信息
序号 | 标称生产企业名称 | 标称生产企业地址 | 被抽样单位名称 | 被抽样单位地址 | 食品名称 | 规格型号 | 商标 | 生产日期/ 批号 | 不合格项目║检验结果║标准值 | 备注 |
1 | / |
贵州“毕节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4日,毕节市疫情防控现场处置省市联动指挥部发布《关于第六批疫情防控工作中履职不力典型问题的通报》。其中包括赫章县隔离场所管控和转运工作组组长、转运隔离组隔离小组组长张勇在重点场所管理中履职不力问题。
通报指出,张勇不深入一线,当甩手掌柜,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履职不到位,对隔离点管理混乱、外溢和交叉感染风险等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毕节市纪委市监委决定对张勇追责问责。
此次通报的问题还包括:
赫章县双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文永松在核酸检测工作中履职不力问题。文永松在组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中,思路不清,作风不实,贻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赫章县委免去文永松双河街道党工委书记职务。
赫章县汉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成跃、四级主任科员赵庆光、三级主任科员王永恒落实静态管控措施不力问题。成跃作为汉阳街道疫情防控工作分管领导和黄泥村联系领导,赵庆光、王永恒作为协助成跃负责黄泥村疫情防控的人员,落实静态管控要求不力,导致辖区内多家经营场所未按要求暂停营业,造成不良影响。赫章县纪委决定对成跃、赵庆光、王永恒立案审查。
通报指出,当前,全市疫情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抗疫就是与病毒竞速,只有抢到时间才能赢得主动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上述典型问题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坚决破除“慵、懒、散、慢、浮、拖”作风积弊,切实扛牢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坚持“以快制快”,对指挥部下达的指令,第一时间安排、第一时间落实、第一时间回复,全力与病毒赛跑,严之又严,做到令行禁止。要拿出总攻决战的姿态,把节假日当作决战日,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发扬连续作战、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以最快的速度、最严的措施、最硬的作风,确保省市县联动指挥部工作指令迅速得到落实。
毕节市委书记吴胜华:齐心协力坚决彻底扑灭毕节本轮疫情
据《毕节日报》消息,9月30日,贵州省委常委、毕节市委书记吴胜华深入七星关区看望慰问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青年志愿者等工作人员,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定信心决心,合力攻坚拔点,坚决打赢毕节本轮疫情歼灭战,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毕节本轮疫情发生后,各兄弟市州守望相助、鼎力支持,派出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等火速支援,为毕节疫情防控注入了温暖和力量。吴胜华先后来到市西街道和毕节高速收费站卡口,看望慰问援毕医务人员和在卡点值守的公安干警,对大家昼夜奋战、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毕节疫情最吃紧的时刻,大家远离家人和熟悉的工作环境奔赴毕节,把毕节的事当自己的事,任劳任怨,马不停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这份倾情支持,毕节人民将铭记于心;大家要切实做好个人防护,注重劳逸结合,立足工作职责,在助力核酸检测中践使命,在坚守卡口“防线”中显担当,齐心协力把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打好打赢。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毕节分中心是疫情期间毕节主要的生活物资保供基地,来到这里,吴胜华实地检查物资储备、保障供应等工作,亲切看望慰问物资分拣、打包、装运等工作人员,勉励大家发扬“绝壁天渠”精神,更加精准有效配送物资,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妥善解决好群众生活需求。
在石桥边物流园方舱实验室,吴胜华与在这里服务的青年志愿者亲切交谈,询问了解岗位分工、服务内容、工作时间等情况,希望大家保持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锐气,把防疫一线作为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的“课堂”,为疫情防控贡献青春力量。
吴胜华强调,毕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工作组的有力指导下,在各兄弟市州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省市联动指挥部部署要求,快速反应、闻令而动;各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众志成城、夙夜值守;广大群众积极配合、献计出力,自觉自律、共克时艰,大家一道并肩作战、艰苦奋斗,为全市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毕节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坚定信心决心,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咬紧牙关再接再厉,科学调配资源力量,扎实做好后勤保障,关心爱护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严谨细致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齐心协力坚决彻底扑灭毕节本轮疫情。
毕节市现有确诊病例288例,无症状感染者780例
贵州省卫健委官网10月5日通报:10月4日0—24时,新增省内感染者17例,其中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例(毕节市)。新增确诊病例治愈出院60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隔离观察172例。
全省现有确诊病例360例(毕节市288例,贵阳市70例,遵义市1例,安顺市1例)。现有无症状感染者1087例(毕节市780例,贵阳市300例,遵义市4例,黔西南州2例,黔南州1例)。
来源:毕节发布 《毕节日报》 贵州省卫健委官网
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同在一条河边,若是上游把水污染了,下游就遭了殃。在赤水河贵州段,上游的毕节和下游的遵义之间,常年存在着这种关系。
如何打破河流上下游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关系不平衡的格局?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把上下游护水的利益绑在了一起:若跨界水质不达标,上游要给下游补偿,反之,上游则享受到下游的补偿。从共饮到共护,赤水河流域水质持续向好。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
自贵州遵义仁怀市茅台镇沿赤水河北上,到四川古蔺县二郎镇,沿途常年酒香弥漫。当地广为传唱的船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这里是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与核心产区。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镇雄县,流经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蜿蜒约500公里,最后汇入长江。从茅台镇到二郎镇,短短40多公里的河谷,孕育了一大批名酒品牌。
名酒之地,必有佳泉。赤水河的一江净水,离不开全流域的共同守护。从2014年开始,贵州省在省内探索实施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调整相关方利益分配关系,调动上下游地区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若跨界水质不达标,上游要给下游补偿
冬天的赤水河,平缓而宁静,水流只有在撞到礁石时,才会泛起层层涟漪。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是赤水河进入贵州的第一个断面水质监测站所在地。从这里提取的监测数据,是评价毕节段水质状况的重要依据。
“坡下流淌赤水河,半坡人家没水喝。”41岁的彭榜华家住清水铺镇橙满园社区,在他的印象里,河里的水看得着却用不上,老乡们只能靠种点耐旱的玉米糊口。
在毕节市境内,赤水河两岸多为上千米的绵延大山,山高谷深、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区域经济基础普遍相对薄弱。沿线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发展,暴露出无序开发的苗头,若不及时踩刹车,势必会给流域生态带来严重破坏。
以前,“上游保护河水反而受穷,中下游利用河水从而富裕”。为了打破上下游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关系不平衡的格局,2014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出台,在毕节市和遵义市之间,确立了一条“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受罚”的原则。
“不是简单地要求下游给上游掏钱,而是一种对赌协议,完不成目标就要给对方补偿。”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斌介绍,如果跨界水质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下游遵义市向毕节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反之,则由上游毕节市向遵义市出资。获得补偿资金的一方,要将钱纳入同级赤水河流域专项资金管理,且只能用于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为履行承诺,毕节退回或暂缓审批、否决30余项目
春节将至,清水铺镇,山间满目苍翠、枝叶间金黄点点。“好卖得很,都不用自己往外拉,城里人开车就找上了门。”一阵轰鸣声传来,彭榜华骑着摩托车从山路上钻出来,拉回满满一大筐椪柑。
随着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落地,毕节打响了一场赤水河生态环境保卫战。按照规划,橙满园社区被列入生态保护区域,造成水体污染及破坏水源涵养功能的活动一律被叫停。
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橙满园就尝试过发展柑橘产业,但基础设施是块短板,收效一直不理想。
2014年以来,借着环境整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当地顺势建起了果园,并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及各项产业扶贫、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配套资金,一举完善了机耕道、输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也建好了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回收站等环保设施。
“加上养蜂,一年10万元跑不掉,关键还没污染。”现在,老彭把心思全部放到7亩果园里。这两年,果树进入盛产期,从秋天到来年开春,蜜橘、椪柑、脐橙轮番上场,收获季差不多要持续小半年,“现在瓜果飘香,还能致富”。
橙满园只是一个缩影。为了履行承诺,毕节沿河各区县通过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在赤水河流域退回或暂缓审批、否决选址不合理的纸厂酒厂等项目30多个。
同时,利用各级赤水河流域专项资金,沿线区域还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厂、乡镇垃圾收运系统、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共完成4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治理……
“从赤水河水质改善程度来看,毕节市范围内各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还没出现过向遵义缴纳资金的情况。”李斌告诉记者,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上下游之间形成相互约束、相互管制的关系,为解决赤水河长期存在的环境监管难题探索出了新途径。
保护者受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范围
在彭榜华的果园,几乎看不到掉落的坏果和枯枝烂叶。正当记者感到疑惑,老彭指了指附近的一座垃圾处理站,“都在那儿变成了肥料咧!”原来,村里的垃圾转运过来后,工人会及时分类,生活垃圾拉走集中处理,果蔬垃圾则会被留下来,经过分拣、粉碎、脱水等环节,最终进入发酵间变成有机肥料。
“建设这座垃圾处理站耗资200万元,靠社区一己之力肯定不够。”毕节市生态环境局七星关分局副局长刘拥政说,其实这是市里一个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正因为有了生态补偿资金的注入,才使得项目融资变得更容易。
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以来,遵义市累计向毕节市支付补偿金约6313万元。而近两年来,毕节市投入赤水河治理的资金就达12.25亿元,其中10亿元为自筹资金。“不是生态补偿机制在单独起作用,而是与其他生态文明改革制度形成了合力。”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副处长柳洲表示,生态补偿资金虽然总量不大,但促进了环保投融资体系向多元化、社会化转变。
上游毕节拿钱保护,下游遵义并没当甩手掌柜。2014年起,众多酒企开始行动,纷纷投资建设完善废水处理系统,通过向第三方专业环保企业付费购买服务,推进产污治污分离,逐步实现“谁污染、谁付费”。
2018年,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范围。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达成共识,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生态保护横向补偿资金,按照“权责对等,合理补偿”的原则,实施约定水质目标的分段清算,将补偿资金及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市县,提升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整体水平。
如今,赤水河流域水质总体良好,所有监测断面均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昼夜不息流淌着的赤水河,续写着“美酒河”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