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绿茶、白茶、普洱茶、黑茶、岩茶,喝之前,到底要不要洗茶?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泡茶时,最让人纠结的一件事——要不要洗茶。先来给大家科普一

<>< class="pgc-img">

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泡茶时,最让人纠结的一件事——要不要洗茶。

先来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叫做洗茶。

所谓“洗茶”,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在正式饮用前,先用沸水将茶叶清洗一遍。

关于“洗茶”,我国很早就有,最早可追溯到宋朝。

茶在喝之前需要洗一洗,与当时的加工工艺有关。

当时流行的茶叶,乃是团茶,团茶要成形,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步骤之多,难免会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快速去除,其目的在于净茶、温茶、发香和汰尘垢、沙土、黄叶、老梗。

< class="pgc-img">

此处,可提炼出洗茶的三大关键词。

一、净茶

二、温茶

三、发香

所谓净茶,就是让茶叶中的灰层、杂物等随着水流被冲洗干净。

而温茶、发香,则是为了提升茶叶的香气,解除茶叶的束缚,使其内在物质彻底释放,提供喝茶兴致。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茶洗过之后,都好喝。甚至于有些茶被洗过后,还丧失了香气,口感也变得比较苦涩,滋味大大下降。这又是为什么呢?

洗茶,不能刻舟求剑,而是要从实际出发。

< class="pgc-img">

《2》

关于要不要洗茶,自然是要拿出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说话。

从安徽农业大学的研究数据来看,同一款铁观音茶在经过短时间(3-5秒)淋洗之后,第一泡茶汤显示出:

水浸出物总量下降;

苦味的咖啡碱、涩味的茶多酚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鲜爽甜醇的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所上升;

也就是说,在经过淋洗之后,铁观音第一泡茶汤的口感更加鲜爽,少了苦涩感,有助于铁观音茶叶品质表现的提升。

同样的实验表明:短时间冲淋对绿茶的品质表现并没有任何帮助。

相反,在对嫩度高的绿茶进行的试验中发现,短时间冲淋使得绿茶第一道茶汤:鲜爽甜醇的氨基酸、可溶性糖呈下降;苦味的咖啡碱、涩味的多酚类浸出有上升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绿茶的鲜爽感下降,苦涩味提升。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适合洗茶!

(以上结论出自《洗茶对茶品质的影响》茶业通报 2015,37(2): 82-85)

< class="pgc-img">

《3》

现有的六大茶类中,哪些茶需要洗茶?

根据茶叶的制作工艺及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叶可以分为六大类,依次是: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在这些茶中,喝茶前建议洗茶的有:

1、陈年岩茶

2、陈放多年的黑茶

3、普洱熟茶(因普洱茶的归属争议颇多,故而单列出来)

这三类茶,在喝茶前,最好能够先用沸水快速清洗一遍,洗去其表面附着的物质,同时达到提香的作用。

陈年岩茶,因销售不当或是其他外在原因而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在陈放过程中,反复焙火,在多次焙火的过程中,容易吸附一些物质,同时这些茶叶仿佛被禁锢起来,内在的香气物质无法充分释放,故而在冲泡前,要先净茶,而后使香气升发。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陈放过程中需要提供一定的湿度和温度,给霉菌提供能量物质,以达到转化的效果。

在长期的陈化过程中,或许会因为存放不当的因素,导致黑茶中出现一些异味。且这些菌群,有的还会影响口感,所以在冲泡前,要先洗茶一遍。

普洱熟茶的加工,有一道渥堆工序,据说渥堆的环境,杂乱,容易沾染一些物质,加上后发酵的环境所致,大多数茶友在喝茶前,都会选择洗茶一遍。

这三类茶,经过洗茶后,可将附着在表面的异味洗净,激发茶香。

洗茶,这个环节对于乌龙茶和其他茶叶嫩度较低的茶叶,可以起到平衡第一泡茶汤口感的作用,还可激发茶香,的确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对于细嫩的茶叶,这样做就完全适得其反了。

< class="pgc-img">

《4》

哪些茶,可不必洗茶?

在六大茶类中,以下几种可不必洗茶。

1、不发酵的绿茶

2、轻发酵的黄茶

3、微发酵的白茶

4、半发酵的乌龙茶(如武夷岩茶、凤凰单丛)

5、全发酵的红茶

这些茶中,含有丰富的内含物质,第一泡就可以把茶的色、香、味充分表现出来,可以直接喝茶。

如嫩度好的绿茶,第一泡几乎把茶中可溶性物质浸出一半,可谓精华所在,你要是连第一泡都不喝,那真是太浪费了!

< class="pgc-img">

在白茶中,也有老茶的存在。那白茶的老茶,需要洗茶吗?

答案是:不需要!

老白茶的保存,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自保存开始,就被用心呵护,保存在一个干净、整洁、无异味的容器里,并且阴凉、干燥无异味保存。

来看看,白茶都是怎么保存的。

首先,白茶存放对容器有着高要求。它必须是整洁的、干净的、无异味的,可密封的。

其次,白茶的保存,至少要有三层,塑料袋、铝袋、纸箱,只能多不能少。

在这些包装之下,白茶最大程度和外界隔绝,丝毫没有和粉尘、异味接触的机会。

只要保存到位,没有出现受潮发霉的迹象,可直接冲泡饮用。

< class="pgc-img">

《5》

洗茶,实际上求的是一种心里安慰,当茶洗过一遍后,我们就会觉得茶叶干净的,整洁了,可以喝了。要是没有经过洗茶,总觉得心里有障碍。

对待洗茶,我们要客观看待,不可统一标准,而是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熟普要洗茶,白茶、绿茶却未必要洗。

陈年岩茶要洗茶,当年的岩茶不一定要洗。

若是盲目套用洗茶规则,反倒会使茶叶失去了纯真滋味,让香气消失,得不偿失!

洗茶,这个茶界冲泡的争议话题,不会就此停止。

平时你们喝茶,是否有洗茶的习惯呢?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源:人民网

安徽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

远近闻名的大湾村就坐落在金寨县境内。曾几何时,这里受限于群山困囿、交通闭塞,虽坐拥一方青山,却少有人问津。但在如今的航拍镜头中,苍翠林间,房舍焕新,路网延伸,车辆驰骋。

大湾村曾经的贫困户杨习伦家门口,停放着一辆新淘来的二手小轿车。他把车擦了又擦,“国庆长假,在村里兼职接送游客,一定要让大家坐着干净舒坦。”

“刚来的时候,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村里头都铺了柏油路。”已经驻村5年的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说,“弯多路远通行难,但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第一站就来到金寨。他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

时隔4年多,2020年8月18日,总书记再次来安徽考察。他强调,要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精准扶贫,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在阜南县蒙洼蓄洪区西田坡庄台,习近平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今天的安徽生机勃勃、变化喜人,交出了合格答卷,贫困发生率已从2014年的9.1%降到了2019年底的0.16%。

“贫困”退、“丰裕”来。江淮两岸涛声依旧,大地却已换了新颜。

产业打头阵,乡村富起来

大湾村,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山村。这两年,依靠“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安居、乐业的脱贫致富之路。2014年村集体收入还是零,2019年一跃达到了8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000元。

曾经,这里所属的大别山区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安徽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余静目睹了村子的变化。在下派驻村之前,作为金寨当地人的她都没到过一次的小山村,如今火了。各种新兴业态丛生,随之增加的,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机会。

俯瞰金寨县大湾村。张俊摄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当地贫困群众鼓起了腰包。以大湾村为代表,安徽省近年来崛起了一批依靠产业发展起来的小村庄。

天气转凉, 50多岁的唐言文这些天往地里跑得越发勤快。

“瓜蒌陆续成熟,再过上十来天,就可以批量采摘了。有事没事过来转转,看着踏实。”唐言文是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官塘村的脱贫户。他说,忙不怕,穷才怕哩。

贫穷,曾像一片乌云,压在唐言文身上。可如今,老唐不仅在瓜蒌基地务工,还利用到户产业政策承包起了鱼塘,一年下来进账3万元左右。天天被他惦记的瓜蒌让他脱了贫,也给他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3月栽苗、4月拉网、5月上架、6月开花、10月采摘……2019年,官塘村瓜蒌产业基地采收瓜蒌27500斤,实现销售收入65.58万元。不仅如此,该项目还带动周边82名村民就近就业。

“拔穷根,没有当家产业不成。”对于脱贫攻坚产业为先,官塘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肖尚文深有体会。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巩固脱贫成效,有序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起来,是接下来的发力点。

在肖尚文看来,发展产业做强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近年来,该村村集体收入一年一个台阶,从2017年的11万元到2018年的24万元,再到2019年的31万元,今年有望达到100万元。

因为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的,不只是大别山区和长江沿岸。

在安徽沿淮行蓄洪区,国家级贫困县阜南历史上就有“编筐打柳,养家糊口”的传统。如今,柳编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一条康庄大道。

当地人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发展模式。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庞道远告诉记者,全县目前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柳编企业就有50家左右,带动20多万人脱贫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创造了减贫史上最好成绩,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建档立卡的188万户484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8.7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降幅1.49个百分点。

日复一日的努力,换来的是离脱贫攻坚目标越来越近,尤其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皖北地区和行蓄洪区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过去人们印象中脏乱差的贫困小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已然蝶变成美丽乡村、文明村镇和旅游示范村,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农”墨重彩的乡村和谐新画卷。

干部沉下去,作风强起来

“早上已经忙了半天,下午进棚还有半天的活儿。”面对记者的采访邀请,65岁的邢凤英风风火火地来到蓝莓大棚,笑容满面。

站在一旁的黄汰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太华,一个劲地乐呵。为啥?“富裕的日子,谁不稀罕!”陈太华道出了缘由。

如今的黄汰村,已经是全市脱贫的先进村。陈若天摄

两年前,芜湖市无为市黄汰村还是一个贫困村,邢凤英还是一名贫困户。几年时间,黄汰村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市脱贫的先进村。退伍转业的陈太华,刚下村的时候,看到的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难。“这里紧挨无为市城区,通高铁、有高速,为什么还是一个贫困村?”陈太华很是困惑。直到下村后的头一个月,带着村“两委”班子走村串户,才让他找到了穷根所在。

“过去村‘两委’人心涣散,村干部遇到困难往后缩、碰到问题往后躲。”陈太华说。通过抓党建、带班子、理村务、促业务,仅仅花了3年时间,黄汰村就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如今,走在村里头,百姓的怨言没有了,村干部的精气神找回来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徽共派出11327支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7595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到基层一线。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与贫困群众吃连心饭,坐连心凳,帮助贫困群众改变命运。

作为最接地气的扶贫干部,既是脱贫的中坚力量,也是离群众最近的领路人。除了自身下派带来的作风变化,贫困户也在其中耳濡目染。

“今晚去‘脱贫夜校’吗?”这已成为宿州泗县泗城镇村民碰面的招呼语。通过开办“脱贫夜校”,当地邀请扶贫干部和脱贫户上台“授课”,身边人说身边事,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60岁的村民丁华,在夜校学了蔬菜种植技术后,一口气包下了4个大棚;贫困村民梁新兵在夜校受到启发,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发展特色养殖,脱贫后还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诸如此类的脱贫故事,点燃了许许多多贫困村民自力更生的激情。大讲堂、板凳会、小广场,潜移默化间带来了村民精神面貌的大转变。

“以苦为乐助扶贫,以心交心赢民心。”宿州市副市长韩维礼深有体会,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把群众放心上,就不怕脱不了贫、摘不了帽。

阜阳是皖北农业大市,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为了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目前全市在岗驻村干部1609人。

“下派以年轻人为主。一开始,不少同志对农村并不熟悉。”阜阳市委组织部农村组织科负责人张伟直言不讳,“几年驻村下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干部作风得到了实地锻炼,下去扶贫跟群众交流没有官话了,做群众工作也不再高高在上了。”

在阜阳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关宏看来,驻村帮扶,对干部本身来说,是责任亦是历练。“白天走讲干,晚上读思写。久而久之,能说、能讲、能干,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得到了提升,上下协调更顺畅,开展帮扶更得心应手。”

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安徽年均减少贫困人口78.96万人。贫困子女走进了学校、贫困村民搬进了新家,生活方方面面有了保障……这背后,离不开扶贫干部过硬的工作作风。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扶贫干部更是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就地拉起来,就是一支战“疫”队。

从带动贫困户创新产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到带领乡亲奔小康的合作社负责人,再到扎根乡村数年如一日的驻村第一书记……近年来,安徽的脱贫战场上,从不缺乏冲锋陷阵的战士,更是涌现出了刘双燕、曾翙翔、李夏等一批先进典型。

“脱贫攻坚,到了收官大决战的关键时期。越到最后,越是需要基层干部全身心投入,来不得半点‘走神’。”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江洪强调,如果说上半年战“疫”战“洪”是全省脱贫攻坚的“加试题”,那么攻克剩余贫困则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答题”,更需要有过硬的作风。

有了好生活,民心聚起来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脱贫之要。

家门口上班,工资按时打卡,这是亳州谯城区华佗镇贫困户刘运彬从未想到过的生活。“这两年,家里脱了贫,收入稳定了,不仅吃穿不愁,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提及脱贫之后的生活变化,老刘的话止不住地往外冒。

自打村里办起扶贫车间,曾是贫困户的刘运彬心里踏实多了,“不用出远门,就能把钱赚。”忙时务农、闲时务工,逐渐成为他们夫妻二人的新选择。

开拓就业空间,挖掘就业岗位,贫困劳动力的“饭碗”才能端稳端牢。

余静清楚地记得,2015年7月,她头一次在大湾村走访入户时,村民肖细雨一个劲地抹眼泪。后来才知道,是湖北娘家的哥哥打来电话,说想过来走亲戚,但肖细雨因为家里太穷,生怕哥哥来了之后,会把自己带回湖北老家。

2019年,眼瞅着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原本在茶厂务工的贫困户肖细雨辞去炒茶的工作,在村里头开起了农家乐。自己炒菜,丈夫跑堂,女儿则负责算账,一来二去,加上价钱实惠、菜肴地道,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从一家6口挤在危房到搬进宽敞的小楼房,从替人打零工到当上农家乐老板,从贫困户到脱贫户,肖细雨是扶贫政策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亲历了走出贫困、走向富足的变迁。

肖细雨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农家乐为游客整理房间。张俊摄

这两年,茶厂、漂流、民宿等旅游产业在大湾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不仅如此,村里头还新铺了柏油路,开通了5G网络信号,基础设施越建越好,游客越来越多。这不,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肖细雨在农家乐忙得脚不沾地。

当初不让家人探望,如今喜迎八方宾客。望着精心打理的农家乐,肖细雨觉得自己就好比门前山上种的树一样,扎根在大湾村,有了新希望,也有了新方向。

金秋时节,在广阔的江淮大地上,从皖南到皖北,随处可见与农民一起收庄稼、庆丰收的基层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

如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提升,人心思齐。

入秋后的皖北,气温渐渐转凉。不过,常年在扶贫车间跟着“菊姐”学编织的朱欢欢,心里头热乎乎的。朱欢欢口中的“菊姐”,就是宿州市砀山县陈寨村的杨秋菊,她创办的编织手工坊成了村里头的扶贫工厂,50多户入厂的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

“我们现在都跟着菊姐干,拿手艺换来了收益。只要肯干,残疾人也能靠双手脱贫致富。”朱欢欢对往后的生活充满期待。

杨秋菊(右)指导贫困户制作手工艺品。李希蒙摄

在阜南县于集乡席老家村,提到王幼亮这个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不但因为他是一名医生,更因为他是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贫困户健康有了保障,实现脱贫才有盼头。”王幼亮深谙其中的道理。

驻村伊始,他发现村里77.8%的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找准了“病根”,才好对症下药。在完成扶贫工作之余,王幼亮重操“旧业”,在村卫生室开设扶贫工作队门诊,不仅为村民义诊,还为村医培训授课。

对王幼亮来说,“把群众放在心上”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今年疫情之初,在村民最需要的时候,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果断回村,和村民站到了一起。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昔日的艾滋病高发村旧貌换新颜,蜕变成闪亮的“安徽省电商扶贫示范村”“阜南县平安村”。

不只是王幼亮。从选派进村的第一天开始,安徽数以万计的驻村干部就聚村头、进地头、住心头,致力于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基本生活、住房改善、看病就医、道路水利等问题,暖了人心,也聚了民心。

伴随着百里黄河故道留下的沙土地被染绿,国家级贫困县砀山甩掉穷帽后的发展基石更加牢靠。

眼下正是丰收的季节,居安徽最北端的砀山县良梨镇,成片的梨树已挂满果实,果农们正忙着算丰收账。

成片的梨园,如今成了砀山百姓的致富“乐土”。李希蒙摄

谁曾想,这里一度尘土飞扬,风起沙涌。经过几代人养土培植,昔日飞沙蔽日、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如今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成了果农增收致富的“乐土”。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也改善了砀山的生态环境。由砀山酥梨酿制的梨膏,经水冲泡,先涩后甜,越品越甜。一如安徽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甜。

秋意浓,硕果累。漫步江淮大地,遍是丰收的喜悦。走在奔小康的大路上,安徽前行的脚步铿锵有力。

来源:人民网 张玉珂 刘凡 姜越 宫礼 汪瑞华 杨赛君 张俊 李希蒙

料图

闲置破旧的黄泥房,在天台县白鹤镇上联新村迎来新生,眼下,修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上联新村不仅要修黄泥房,更要活化黄泥房,在里面恢复弹棉花、打铁等乡村传统技艺,打造“三百六十行”古巷,预计今年10月1日正式迎客。

发展乡村旅游,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上联新村添了不少底气。而从泥石小路到柏油路,村民忘不了一个人: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老师苏玉婷。

2009年,34岁的苏玉婷走下讲台,换上布鞋,走进山沟沟,成为一名农村工作指导员,挂职天台县白鹤镇党委副书记。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任职时间一般为两年,老百姓一次次打报告让她留下,一待就是7年。今年,是浙江省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实施15周年,她被评为省突出贡献农村工作指导员。

作为一名声乐老师,她原本不懂农活、不懂技术、不懂农村,但几年下来,茶叶怎么采摘、合作社该怎么建、农产品销售渠道怎么跑……她成了半个农业专家。这靠的是一股求真务实的劲儿——她尊重农业的规律干事创业,贴近农村的实情谋划发展。

初到上联新村时,苏玉婷看到村里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道路泥泞颠簸。当地村民称:“卖鸡蛋、卖豆腐的人都不进村,怕颠坏。”落后的交通,不仅裹住了村民外出的脚步,更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白鹤镇白水村,苏玉婷(右)与村民一起探讨苗种培育。(资料图)

修路是破题的关键。路该从哪修起?没有思路,苏玉婷便进村入户了解农民需求。“她手里总是拿着书和笔记本,问的问题都很细。”当地的干部群众回忆说。修路修桥的钱又从哪里来?苏玉婷积极联系浙江工商大学,争取到一笔扶贫专项款。2014年,一条横跨乌漏溪的路桥就这样建起来,外出的村民终于不用再绕路。苏玉婷在白鹤镇修路修桥,累计完成桥梁建设3座、道路3.6公里,惠及8个村庄的3000多名村民。

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振兴。怎样帮助农民发展产业?苏玉婷给自己定下目标:“自己要懂农业,懂农业生产的规律、懂农业市场的行情。”2013年,苏玉婷主动申请到条件更为艰苦的万年山片区帮扶。当时,万年山有茶农3000多人,低收入农户达到281户。苏玉婷发现,茶农们习惯了小生产、做小买卖,缺少品牌和市场意识,增收乏力。不懂茶叶的她,便拜当地茶农陈浩海为师,跟着他学“看芽”、学炒茶,“当我能看出‘一芽两叶’,能说出‘扁茶’‘卷茶’时,农民自然对我生出更多信任。”

为了让农民的茶叶不再贱卖,她又跑遍天台的茶企寻求帮助。“无论跑多少路、遭受多少白眼,我就要找到真正爱农民、有情怀的企业家,能长久地带农民致富。”经过3年的努力,她联合茶企帮助万年山的6个行政村相继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于2014年注册了“金万年”商标,把山里货卖到了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茶产业走上规模化、精品化道路,万年山农民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2018年,仅茶叶这一项收入人均达到了1万元。

7年韶华,大山记录了这位声乐老师奋斗的足迹。2016年11月,苏玉婷从田间回到了课堂,但心里一直牵挂着白鹤镇。

浙江要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推动人文乡村的建设。苏玉婷又抓住了农村现在面临的文化资源短缺问题,经她牵线,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在白鹤镇天姥村建起实践实训基地,开展媒体运营、文化传承等工作;今年3月,苏玉婷又会同人文学院的老师们去镇里对接2019年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每年,她都要将学校图书馆的一些汰换书籍运到白鹤镇,充实每个村的图书馆……

尽管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角色暂告段落,可声乐老师苏玉婷仍愿为那片土地放声歌唱。她对大山的爱,没有休止符。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