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亏损三年之后,呷哺呷哺(0520.HK,下称“呷哺集团”)仍然未看到盈利的曙光。
8月3日晚间,呷哺集团发布了《盈利预警》称,2024年上半年,其预计收入同比减少约15.9%至24亿元,净亏损约2.6亿元-2.8亿元。而上一年同期呷哺集团录得净利润为212万元,去年全年其净亏损为1.99亿元,这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呷哺集团的亏损幅度已经超越去年全年。
之所以录得亏损,呷哺集团认为,主要是今年上半年,整体消费市场呈疲软态势,消费降级,餐饮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客流到店意愿低迷,旗下餐饮品牌收入同比下跌;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产生减值损失约2亿元。
根据2023年财报,去年全年,呷哺集团关闭了114家餐厅,导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约1.65亿元。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呷哺集团关闭的餐厅数量不少。截至2023年年底,呷哺集团拥有1098家餐厅。而根据第三方平台窄门餐眼,截至8月,呷哺集团今年新开门店49家,合计拥有餐厅1087家,相比去年减少了11家。
在最新公告中,呷哺集团称,今年上半年,其在积极优化运营模式的同时,还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消费选择,包括主动降价,推出套餐,以提升客流,通过集采优势增强及稳固议价能力,进一步降低平均采购单价。
在今年5月15日,呷哺集团旗下火锅品牌呷哺呷哺宣布降价,套餐价格全面下调,单人套餐价格最高下调8元,整体价格降低幅度在10%上下。
作为曾经平价小火锅的代表,呷哺呷哺曾多次因为价格上涨被吐槽。呷哺呷哺价格一直在逐年上涨。2020年-2022年,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费依次为62.3元、62.5元、63.9元,作为对比,2011年,吃一顿呷哺呷哺平均只要花35.2元。2023年,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费价格才首次出现下跌,同比减少了1.7元至62.2元。降价之后,去年呷哺呷哺结束三年的经营亏损,顺利实现盈利。
除了呷哺呷哺外,呷哺集团旗下主力品牌还有中高端火锅品牌凑凑,但是凑凑连续两年录得经营亏损。2022年-2023年,凑凑经营亏损分别为7110.0万元、295.7万元。在财报中,呷哺集团承认,凑凑还是卖贵了。其指出,消费的改变对凑凑相对较高的客单价定位影响较大,即使推出小份菜等措施,其客单价相对于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而言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凑凑
去年凑凑的客单价有所下调,由上一年同期的150.9元降至142.3元,不过,对比海底捞去年人均消费的99.1元和九毛九旗下的怂火锅的113元,凑凑的客单价仍然要高一些,而根据最新财报,怂火锅今年上半年的人均消费降至104元。
呷哺集团还曾尝试着推出定位高端的子品牌趁烧布局烤肉赛道,但是目前趁烧全国门店已经悉数关闭。趁烧首家门店于2022年9月开业,聚焦“烧肉+酒+茶”,最初的价格定位为250元及以上。
南都湾财社此前曾报道,今年7月底,趁烧位于上海的龙华会店正式关闭,这也是其在全国的最后一家门店。原本呷哺集团计划在去年将趁烧门店数增至30家,实际上趁烧门店仅有8家,这8家门店去年贡献了营收2202.6万元,利润情况则未披露。
“趁烧”原广州天河城店,饭点时间顾客极少
在交出一份营收净利双跌的中报之前,呷哺集团已经连续三年亏损,三年合计亏损8.45亿元。去年,多个餐饮上市公司净利润大幅上涨或者扭亏为盈,呷哺集团也仅仅是亏损收窄。
针对目前的经营情况,呷哺集团在最新公告称,接下来,其将通过实施品牌视觉提升计划,锁定“家”概念,向话题性、年轻感、时尚化的品牌包装方向升级;借力抖音等线上平台流量,强化品牌形象及声势;快速布局外送业务,抢占简餐熟食市场,与电商平台合作;持续推进会员付费业务。
南都·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
点完2021年的“死亡餐厅”,我们总结出了新常态下的6个“雷区”。
总第 3044 期
餐企老板内参 戴丽芬 | 文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注册餐企316.7万家。在大量新入局者的“围堵”下,吊注销餐企88.5万家。
入局的,和倒闭的,双双创了十年来的数据新高。
都是哪些餐厅遗憾离场?哪些因素在加速餐饮的出清周期?
难中之难:目的地餐厅
如果说2020年的餐饮人都难,那么2021年最难的,就是旅游目的地餐饮。
2020年那些现象级打卡餐厅,典型的如文和友、茶颜悦色,在2021年已经风光不再。只要你去过长沙,就会发现,这并不能归咎于一个品牌的起落。
“只要有一例疫情出现,五一广场都可以拍鬼片了。”这是长沙餐饮人普遍的无奈。
当然不只是长沙,多个“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人都向内参君透露了同样的难处:
在厦门,疫情出现的仅20天时间,岛内就多出了600家餐饮铺位的转让信息,其中不乏非常难抢到的好位置。
2021年十一期间,空无一人的鼓浪屿
以前的成都餐饮,当地品牌林立,外来品牌很难进入当地市场。今年变了。本土品牌也不好过,外来品牌终于有机会进入这块餐饮宝地。“第一次出现餐厅不用排队的现象。”一位当地热门餐厅品牌主理人说道。
杭州的许多商场,在今年夏天,客流骤减.....
茶颜悦色一夜之间关掉80多店的消息,让不少餐饮人感同身受。旅游城市的“打卡经济”,虽然仍是年轻人主流的消费模式,但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以此减缓疫情的打击。如今,茶颜悦色已经在武汉、常德、岳阳等地开出不少新店。
西餐的高光时代落幕
两家上海的标志性餐厅——米氏西餐厅与魅蓝,即将在2月15日正式歇业。这两家已经在上海滩经营了30多年的餐厅,如今黯然离场,一大原因是“西餐”这个品牌风光不再。
海外餐饮“降维打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早在2020年,西餐品类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热度下滑。根据《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在整个海外餐饮中,西餐品类门店数占比已经下滑了5.4%。
另一家曾经的西餐领军品牌——新元素的破产清算,也与这个赛道逐渐黯淡有关。
从品牌定位和运营商,新元素处处体现了西式餐饮的原汁原味。然而,在国潮风行的当下,这些是看家本领,似乎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
“快招模式”加速出清
2021年5月,上海警方侦破了第一起“快招诈骗案”。马伊琍代言的奶茶品牌茶芝兰涉嫌诈骗,犯罪金额高达7亿元。
快招一直都是餐饮的灰色地带。2021年官方开始出手,快招模式面临生死危机。
“茶芝兰”快招诈骗案涉案人员,图片来源网络
随后,由快乐家族代言的“快乐方程式”、“炅爸爸”、“我很芒”等品牌也相继暴雷。
疫情之下,迫于生存压力,越来越多直营餐厅做起了加盟。正规军的入局,正在不断规范化这个领域。
另一方面,加盟商群体也出现了“年轻化”“学历更高”等趋势,对加盟品牌的选择更加慎重、理性,也倒逼着加盟品牌的正规化。
疫情之后,“快招模式”的出清周期大大缩短。
抄底“后遗症”暴露
这两年时间,我们看到很多疫情之初仍勇猛直前的企业,已经躺平。
海底捞更在今年承认自己抄底失败,关闭了300多家门店。除了海底捞之外,茶颜悦色、绝味鸭脖、呷哺呷哺、太二酸菜鱼等头部品牌也纷纷减缓了扩张步伐。
2021年许多新开的餐厅很快倒闭,图片来源于网络
疫情反复是抄底失败的直接原因。一位资深餐饮人曾告诉内参君,“抄底的品牌大部分把自己抄到坑里了。一位河南的烧烤店老板,在2020年第一波疫情的时候就及时‘抄底’,后来没想到疫情不间断爆发,最终还是将这家店转让了。”
老店线上转型困难
面临倒闭危机
曾经陪伴长沙人20余年的金牛角王,也在2021年初破产清算。这家店在最多时拥有门店20家店。即便尝试过7次调整,但最终,它还是没有转型成功。
在不少广州人心目中,东海堂也曾是糕点品牌代表。如今也已熄火。
东海堂的问题和金牛角王类似,都是经营模式没能跟上时代。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东海堂在广州生产工厂很少,新品研发能力差。”
东海堂门店全部停业,图片来源于网络
许留山和仙踪林,同样是时代的眼泪。
鼎盛时期,许留山最多门店将近300家,是绝对的甜品龙头企业。2020年疫情是击垮许留山的致命一击。只有线下渠道的许留山,在疫情爆发后就已经停止运营,导致入不敷出。
仙踪林也是一代网红鼻祖,“秋千座椅”霸屏80、90后的记忆。品牌曾在中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开出100多家分店,其中深圳的门店数量占到半成。2021年,仙踪林关闭了位于深圳的最后一家餐厅。
仙踪林退出深圳市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许多曾盛极一时的餐厅,因缺乏正确的转型策略,疫情就成了压倒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餐厅一般是老店,线上经营、线上营销意识较为薄弱,经营上的困难早已能窥见端倪。
网红餐厅生命周期缩短
翻开2021年网红消亡案例,不难发现,这些餐厅热度的持续周期明显缩短。短则一周,长则一周,门店的网红周期就会过气。
曾经的网红面包品牌lady M关闭了北京多店。曾引发疯狂排队现象的品牌们,如Shake Shack、Popeyes、Five guys,都很快过了流量高峰期。
曾经人潮涌动的Lady M,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播速度极快的当下,网红产品的“稀缺性”很难维持。
网红产品或者营销模式都很容易模仿,一款爆品出现后,模仿者也是很快就蜂拥而来,比如文和友,还没有走向全国各地,但是各地都已经出现了当地的文和友,郑州有1948街区,福州有M17......
这也给今年强势出圈的新网红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在这个创意越来越容易被复制,客群分流愈加凸显的环境下,“复购”还是硬道理。
附:2021年部分餐厅关店情况
源:齐鲁晚报
近日,不少济南市民发现,
济南晋老抠山西面馆关门歇业。
一些消费者在营业期间办理了储值卡,
在晋老抠突然关门后,
储值里剩余的金额无法取出。
??
店关了,消费者陷入尴尬境地
“晋老抠关门之后,我储值还剩余100多元,现在根本不知道找谁退款。”
12月18日,说起晋老抠关门一事,济南市民王女士感到十分无奈。她告诉记者,三年前,她就多次来到历山路优品汇下面的晋老抠山西面馆吃饭,在晋老抠办理了储值。
“当时我记得最开始充值了200元,晋老抠应该给了一张卡。后来随着吃饭钱花没了以后,我就报手机号继续充值,就在今年11月份,我再次充值了200元,没想到钱还没花完,店就关门了。”
王女士表示,自从11月份充值后,她去晋老抠吃过一次饭,结果12月初再次去吃饭时,发现晋老抠突然关门了。
为了把储值里的钱退出来
她多次拨打了晋老抠的订餐电话
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我现在不知道找谁退款,也不知道联系谁,很无奈”。
感觉到无奈的还有李女士,“我也是在11月份充值了,钱几乎没用就关门了。”刘女士表示,在历山路优品汇晋老抠关门后,她也多次联系晋老抠退款,结果与王女士的情况如出一辙,电话无人接听。
李女生说不仅仅是这家关了门,
山大路店以及高新区的店面都关了门。
“现在我希望晋老抠能够尽快把储值里剩余的钱退还。”
李女士说。
员工:拖欠三个月工资,索要未果
除了市民无法退款外,
晋老抠的员工也遭遇了拖欠工资的情况。
“三个月的工资没有发了。”
一位在历山路优品汇晋老抠工作的员工告诉记者,她已在这家店工作了仅3年,平时店老板对员工也不错,所以她一直踏踏实实在店里工作,然而,在今年11月左右店老板突然出现意外情况,更令她没想到的是,在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店直接关门了。
“11月份之后,我还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说工资给结算,结果到现在了9月、10月和11月的工资没给。”
该员工称,三个月工资未结,她曾找过店里,但迟迟没有解决。
“三家晋老抠店应该都关了,最先关店的是高新区那家店,山大路店和历山路店先后关闭的。”
另一位员工介绍,
“我也是拖欠了9月、10月和11月的工资,工资迟迟未结,我们联系过晋老抠历山路店法人的妻子,对方的答复是没钱、找不到银行卡、不知道银行卡密码等。我们希望工资能够尽快结清。”
该员工说。
消费者和员工期望能讨回权益
针对市民和员工的反映,记者在天眼查中发现,在输入晋老抠三字后,开头为济南历下晋老抠餐厅的多家店均已注销,这些店面的法人均是员工所说的晋老抠山大路店法人,而济南历下晋老抠面馆和高新开发区舜华晋老抠面馆均显示在业,根据员工的说法,这两家面馆的法人就是晋老抠历山路店的法人。
此外,记者在团购app中也发现,晋老抠历山路店和山大路店显示歇业关闭,而高新店则显示的是当前暂停营业。
随后,根据员工提供的晋老抠历山路店法人及其妻子的电话,记者进行了联系。
我不是他妻子了,你去当地查查户口、身份证看一看他跟谁结婚了。
一位女子在电话中说,不过巧合的是,当记者拨打晋老抠历山路店法人的电话时,接电话的同样是该女子,
“我给你说了,我不是他妻子,他电话一直在我这里。”
女子向记者说道。
目前,市民希望晋老抠
可以将储值卡里剩余的钱退还,
而店员工也想尽快把工资结清,
我们将持续关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