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建议餐饮人自救。餐饮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何沛凌。
日前,一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疫情下餐饮业必须要主动自救”,“不能等、靠、要,等着帮助”。
这段“餐饮自救论”很快便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吐槽该专家“不食人间烟火”“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说得真轻松”,而一大批本就焦虑的餐饮人听闻这话,更是“血压飙升”,气不打一处来。
一时间,这位“专家”几乎一边倒地被全网骂,冤吗?
01.
“砖家”建议:
餐饮业不能“等、靠、要,等着帮助”
6月23日上午,财经网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央视“新闻一加一”节目主持人视频连线一位专家,探讨疫情下的餐饮业如何纾困。
该专家在视频中表示:
“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餐饮企业必须要主动、积极地自救,特别是要顺应现在整个餐饮消费需求,从线下转向线上,从堂食转向宅食。这个过程中,餐饮企业要去发现需求的转变,发现场景的转变,从而重新去设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去适应当前餐饮消费需求的变化,在疫情当中更好地生存下去,而不是‘等、靠、要’,等着政府的帮助。政府的帮助我觉得只能是让餐企存活、续命,但是餐企的(长远)发展要看到数字化的趋势,包括预制菜这一重要趋势,积极转型,适应这些消费的变化。”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这段话中的一些观点,比如“疫情下餐饮业必须要主动自救”、“不能等、靠、要,等着帮助”,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反感:
“何不食肉糜!”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这是什么专家?从事过餐饮行业吗?”
“专家出来开个饭店试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餐厅不去自救是因为不想吗?”
“专家开过餐馆吗?线下到线上是两个场景,不是说转就能转的。另外,房租、人工费用居高难下,占了很大的成本费用。”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轻飘飘的几句话,也深深刺伤了大批餐饮人,很多餐饮老板内心的愤怒、委屈如洪水决堤:
“出离愤怒……满嘴胡说八道!”
“这样的言论只会让餐饮业雪上加霜!”
“这个专家不是蠢就是坏!”
“还不够自救吗?‘等靠要’估计都死八百回了,说点儿人话那么难吗?”
“除了消费者,还有谁‘救过’餐饮老板?还有谁‘能救’餐饮老板?只要是不想被淘汰的餐饮老板,一直都是在主动自救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一些餐饮人的朋友圈、微信群截图
截至6月23日下午18点00分,该视频共被转发1.2万余次,评论6770条,围观者们的不满情绪仍在持续发酵。
02.
被骂不冤!
“等、靠、要”这个“锅”,餐饮人不背
从各个平台汇集的评论看,这位专家被骂得挺“惨”,那么,他冤吗?
不冤!
能说出这些话,说明他根本不懂餐饮,更不知道当下餐饮业的困境,以及3000万餐饮人的难!他提出的所谓自救“建议”,并不像一个专业研究者,更像是自己想当然的结论。
疫情发生以来,哪一家想活下去的餐企没有积极自救?他说的哪一些自救手段大家没试过?
就拿“从线下转线上”来说,由于无法堂食,无数餐饮人不得不开辟外卖,即便做一单亏一单,依然硬着头皮在做,有食品加工条件的企业也在尝试转型电商零售。
卖菜、摆地摊、搞团购、预制菜、卖房、卖车、借贷……为了活下去,谁不是用尽了手段?
< class="pgc-img">>△海底捞门店卖早餐,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可是,最后呢?
一批餐厅还是倒下了。
“我们也没能熬过疫情,已经停业了,疫情前刚花几百万装修了一层楼,现在欠租金被起诉,装修费用完全不肯抵部分租金,真是逼死人啊。”
“在餐饮店干了14年了。这家饭店开了几十年,在2021年最后一天关门了。”
“经营了九年,连续五年大众点评五星好评的小店,今天结束营业!激烈的行内竞争、高昂的店铺租金、员工的紧缺、连续三个月的封闭都没有打倒我们,而最终不能堂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是被房东逼关门的,这种大环境下,房租一路高歌猛进,少一分、晚一天,滚蛋!”
“覆巢之下无完卵,几波疫情关门十几天,复工层层申批,核酸做了无数次,复工也没有客人,不复工就直接倒闭,一个月6万的成本,开了三年不算自己人工净亏近40万。”
餐饮业的难,真的已经不需要赘述了。
一位上海律师在朋友圈里痛心地说:“(餐饮人)刚开始都是来咨询减租降租的,现在都是来咨询如何免责闭店。”
每家店都是餐饮人苦苦打拼多年的心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轻易关店。
03.
餐饮人的心声:
可以不发声,但请别添乱
疫情以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苏州、哈尔滨、沈阳等地,都遭受重创,餐饮业开开停停,企业不分大小一律受伤惨重。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眨眼就两年多了。
这么久以来,餐饮人一直拼尽全力自救,能走到今天的也都经历了千难万险。任何人都没有被动“等死”。
眼下,这一批好不容易熬过来的餐饮店要活下去,除了需要积极自救外,真的也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和外力帮助。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企业身上都是一座山。这样的环境下,渺小的个体是无法兜底的。这场没硝烟的持久战,唯有自救与外力扶助双管齐下,千万餐饮人才能顺利度过这场劫难。
此前,红餐网也曾多次呼吁,关注疫情下的餐饮业,也希望各位专家:可以不发声,但请别添乱。
源:环球网
【环球网消费报道 记者 刘晓旭】近日,随着港股餐饮企业陆续公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一幕业绩承压的景象逐渐显现。中国烹饪协会指出,尽管全国餐饮收入同比有所增长,但行业普遍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背后的主要推手是激烈的价格战、同质化竞争以及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
具体来看,被誉为“连锁火锅第一股”的呷哺呷哺,预计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15.9%,净利润由盈转亏,预计亏损2.6亿至2.8亿元。同样,被誉为“拉面第一股”的味千和“小酒馆第一股”的海伦司也分别面临净亏损和业绩大幅下滑的困境。
2024年,我国餐饮市场整体进入了一个洗牌阶段,众多餐企业绩承压。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餐饮企业纷纷采取措施,力求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当前餐饮行业面临压力,但其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企业通过适时调整和创新,有望实现稳健发展。
为了应对市场挑战,餐饮企业一方面在内部优化供应链、推出新产品、调整价格策略,以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加速发展外送业务,拓展消费场景。同时,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旨在支持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烹饪协会指出,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开关店率高,经营者面临巨大压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部分企业在积极扩张,显示出行业的发展潜力。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餐饮市场正处于洗牌过程,消费端的需求变化正在倒逼产业端加速创新和升级。尽管短期内业绩受压,但从长远来看,餐饮行业的市场前景依然看好。企业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有望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对于餐饮行业发展,业内人士表示,餐饮行业将呈现出“两头尖中间空”的发展格局,即高端和低端餐饮模式受影响较小,而最受欢迎的品牌可能是那些能够兼顾质价比与性价比的企业。
新一轮疫情叠加影响,今年3月份以来,全国餐饮收入持续下滑。餐饮业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疫情给我国餐饮业发展带来空前压力。江苏省扬州市泰兴商会副会长杨万华认为,疫情对餐饮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餐饮业经营成本显著提升,转行群体较2021年显著增加。其中,原材料约占餐饮企业成本的一半,由于当前运输成本增加,高品质生鲜原材料成本较高;约占总成本20%至25%的人工成本也不断上涨,而且受职业发展渠道窄、工作时间长、员工流动性大等因素影响,招工越来越困难,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效率;餐饮企业还多在营业前签订承租合同,导致疫情房租成本高企。中国饭店协会调查的数据显示,有77.5%的商户反映,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于门店租金。二是我国居民饮食偏好与消费观发生一定变化。受疫情影响,一些人消费趋于保守,减少了外出就餐次数,大家也更关注身体健康,对食物的营养、口味等要求随之提高。
重压之下,餐饮行业不断谋求突围;消费习惯的变化,也让餐饮市场呈现新趋势新特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淑翠表示,目前餐饮业主要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是外卖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外卖收入占餐饮总收入的20%以上,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用餐方式。二是预制菜成为行业发展关注点。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近3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左右。疫情持续影响下,预制菜需求市场旺盛,相关餐饮企业和资本不断进入。三是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餐饮企业正在向移动互联网、外卖餐饮应用场景转变。此外,线上外卖订单的产生、追踪等,均对行业数字化提出进一步要求。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温兴琦建议,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在严守疫情防控规定前提下,坚持提供高品质的线下餐饮体验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线下积累的品牌声誉与人气资源,快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大无接触送餐提供力度和范围。促进跨界协同发展。充分整合餐饮业产业链,加快促进餐饮业与其他产业领域跨界融合,联合推出满足疫情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全新产品和服务,打造餐饮服务“基本功能+主题文化+消费体验”的平台优势,实现餐饮业跨行业、跨品类、跨渠道、跨场景发展。重塑行业商业模式。一方面,调整经营主线,进一步精准定位,塑造核心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巩固和提升财务管控能力,科学合理控制扩张开店规模和成本支出,确保现金流安全。加强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研判,加大新产品和服务开发及优化力度,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拓展市场范围和销售渠道。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湘智则建议,树立系统思维,把餐饮链上企业纳入扶助重点,鼓励零售电商对口餐饮行业上下游企业开展线上订单、非接触配送等新兴服务;以应急周转资金为重点向相关行业主体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其系统性抗风险能力;进一步落实物流行业减税降费措施,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强化供需响应,打造更多现象级餐饮消费产品线,开发更多颜值在线、好玩有趣、辨识度高的网红爆款,实现感官联动。更新线上互动交流方式,用好社群营销,做大圈层消费规模,把消费者加入到需求、产品、评测、传播、营销五大共创生态圈中来。围绕疫情引发的特殊合同纠纷,要主动介入、及时做好摸排化解工作,充分利用调解、ODR等多元化解机制,合法、和谐、高效解决,以免对行业造成二次伤害。 (经济日报记者 李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