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企来说,产品是根本,服务是灵魂。楼宇餐厅的老板都是产品主义者,他们坚持“以产品为介质和顾客发生关系”的价值观确实值得我们当作商业案例研究。
经济学中,有个“乘数效应”的概念,指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发生连锁反应的程度。楼宇餐厅的营销思路,向外界、目标受众传递信息的内容,放大了卖方传播的势能,暗合了“乘数效应”。
没有大饭店的金碧辉煌,没有社区店的小巧优雅,甚至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但它却征服了无数白领的胃。它就是毫不起眼、却不容小觑的“楼宇餐饮”(开设于写字楼的餐厅)。
楼宇餐饮的前景相当可观。曾有网站对上班族午餐情况发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三分之一的上班族在楼宇餐厅就餐,其他人都以企业周边的餐馆、快餐外卖等方式解决。青岛市崂山区商务局曾做了一项调研:目前仅崂山区有一定规模的楼宇就达26座,具备供餐能力的却不足10座。这意味着仅崂山就有3万多白领存在着午餐需求,粗略估计,日消费午餐至少可达2万份。
为此,有地方政府曾推出一系列扶持楼宇午餐的政策,以解决白领中午用餐难的问题。据报道,某政府为鼓励餐企进驻楼宇,曾根据相关情况给予补贴:新进驻楼宇并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餐饮企业,连续3年按实际租金分别给予50%、30%、20%的补贴;对于已进驻楼宇内的大型餐饮企业,开辟专用场所从事大众化商务午餐经营的,则视具体情况给予更高奖励。
▲ 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写字楼的餐饮配套完全是两个世界。
中国一线二线城市的写字楼餐厅以高大上为主,但是三四线城市却走了另外一条路。本文试图通过长沙这一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楼宇餐饮市场,来看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楼宇餐厅有哪些优势。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渐上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相信楼宇餐饮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也许,这将是未来引发资本逐鹿的一种新资源。
价格诱人
中国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楼宇餐饮只能走中低档、平民化路线,如长沙市天心区某写字楼的一家楼宇餐饮店,长年坚持“十元六菜一汤,米饭任吃”,人气儿旺得爆棚,高峰期间无座位,有人就蹲着站着吃。该楼还有一家名为“范FAN”的店铺,在外面餐饮店早就 “(粉/面)碗/六元”的标准一统天下之时,他们依然坚持五元一碗,而且质量不打折。一元之差,确实吸引了不少FANS。
一条红烧鱼,一道白灼菜心,一个辣椒炒肉,一个韭菜鸡蛋,外加四瓶啤酒,四个搞装修的油漆师傅只花了45元就吃得心满意足,“我们主要干体力活儿,不弄个荤菜吃不饱,这里饭不要钱,只要炒几个菜就吃得很好了。”刘师傅说,之前他在别的地方做工,有些店加饭还要加钱。现在到这样的地方吃饭,他很满意;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在写字楼内部的快餐店吃饭,不会吃到地沟油之类的东西,安全放心。
虽然“下大力气赚小钱”,但薄利多销,对店老板来说,低廉的价格也确实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 干净便宜是楼宇餐厅的核心竞争力。
客源稳定
经营生态上,有单打独斗,也有抱团组成的“餐饮层”(整层楼都是经营餐饮的),分布虽无规律可言,但都是冲着附近庞大的白领阶层来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每个占尽地利之便的楼宇“微餐店”都聚集着自己的固定消费群。
因为买卖双方相对稳定,彼此知根知底儿,虽然店老板没有发放会员卡,但“会员化”现象非常普遍。部分长期“饭票”甚至可以实现点餐的个性化、定制化,某人想吃某菜了,只需提前对老板招呼一声即可。
时间一长,买卖双方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人少时,老板会亲自端出自己的“私房菜”,邀请某个长期“饭票”品尝;某饭票忘记带钱了,店老板大手一挥,就可以“赊账”走人……“情感营销”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 上班族每日纠结无解难题:中午吃什么?
促成商业活动发生的诱因,相当部分都是在交易发生前就已存在了。移动互联时代,还没打卡下班呢,店家就通过微信/QQ群等工具把当天的菜单发去了,实现了产品与顾客之间最短距离的直线传播,非常有效地捕获客群。
功能齐全
写字楼食堂都不大——大部分店面都在15~20平米,相差不了几个楼层,有的甚至就开在隔壁,无论是用餐还是叫外卖,甚至连电话都不用打,抬腿儿过去说一声即可。如果有企业加班或开会晚了,索性就在这些“微餐店”里安排包餐。
在大楼里开着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江西籍张先生表示,叫外卖太烦,还要等好久,冬天有时送来都不热了。“公司也就几个人,请个阿姨烧饭,人工太贵”,张先生说,现在只要不是全体外出,事务所总有人去那些“微餐店”消费。
同样,在相当部分的企业管理者看来,众口难调,员工伙食如果太好,企业不一定承受得起;如果不好,还会招人非议。现在“微餐店”出现了,公司每月出个餐补,吃饭问题让员工自己解决,企业也省心,两全其美。“相当于公司把员工的吃饭业务外包了”,开着一家网咖的丁老板如是说。
▲ 楼宇餐厅天然具有地利人和。
在长沙的黄土岭商圈、年嘉湖商圈,以及郑州的二七商圈、紫荆山商圈等处,笔者采访了多幢写字楼的员工,不少上班族都因为单位没有食堂而烦恼。虽然有些企业对员工发放了餐卡等午餐补贴,但很多上班族认为,发午餐补贴还不如直接“招安”一个楼宇餐厅来得实在。
口口相传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是社会的器官,是为社会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社会问题都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写字楼餐厅之所以能在大饭店等同行的联合夹击下活得相当滋润,就是因为它们解决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满足了市场需要。自然,也获得了市场的丰厚回报——几乎零成本的广告传播,为自己带来了充沛的客流,进而形成了经营上的良性循环。
楼宇餐厅异军突起,除了便利、实惠、个性化等优势,跟消费者的拥戴、自觉地口口相传也是分不开的。
好吃是餐企的招牌,优质食材是餐企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们对餐饮的健康安全需求是餐企推陈出新、不断完善的原动力,而食材是否优质则是餐企最基本的竞争力。
▲ 好吃是核心竞争力,颜值也是。
同大饭店华而不实、不知所云的营销方案,用力过猛的产品广告相比,楼宇餐厅的营销风格显得异常低调、朴实,虽然“简单粗暴”,却动人心扉——如某老板在其个人微信上说,“亲,今天儿子从湘西老家捎来了几斤腊肉,中午来尝尝吧”。一句话,同时传递了好几个关键信息:“湘西老家……腊肉”,意味着食材优质、天然、安全;“今天儿子捎来”,暗示食材新鲜、供应链值得信任;“几斤”,说明食材量少,“物以稀为贵”,先到先得,卖完为止,无形中给人一种紧迫感。最重要的是,该老板以“湘西老家腊肉”这一稀缺食材的“大单品”,也间接带动了消费者对其品牌、产品产生了美好想象。
餐饮公会原创,转载标注来源
>以食为天,餐饮业整体上看是个日不落产业。但餐饮业一片蓬勃的背后,也是江海浮沉,大浪淘沙。如何在餐饮业崭露头角,经久不衰,相信是所有身处以及向往餐饮业人共同探寻的秘密。本文将从城市餐饮业特点出发,探讨城市餐饮业的经营方法,为餐饮个体及企业的创立和经营提供参考。
< class="pgc-img">餐饮业经营策略
>1.餐饮消费现状及特点
< class="pgc-img">餐饮消费特点及其对餐饮业的影响
>餐饮意图变化。以往餐饮消费主要集中在接人待客和填饱肚子这两个目的。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消费的意图更加丰富,有单纯的填饱肚子、待人接客发展到寻美味、休闲聚餐、健康养生、尝鲜、体味新奇等等。这样趋势直接导致餐饮层级的变化,有奢侈的米其林、有地方的风味小馆,有大型宴会餐饮,也有市井串串等等。传统的消费群体也因餐饮层级的变化出现了分层分流。其实这种说法不是很严谨,应该是传统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出现了分歧,呈现出多元化,推动了餐饮营业的分化,以满足不同消费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比如说吃便餐人多的地方就有便餐小餐馆,即使有其他的也是便餐的小餐馆生意最好。便餐也有层级,传统的便餐小餐馆,多是夫妻店,味道地道,量大饭足。连锁店、品牌店的出现,又将这部分消费群体进行了分流,连锁店,品牌店通常环境会好一些,服务要标准化一些,饭菜制作的品类、流程及量也相对比较固定。
所以总体来说餐饮业的消费需求的越益多元化,推动了餐饮业的多元化,餐饮业的多元化又推动了餐饮业经营方式的变革,经营方式的变革助力不同消费群体在分流的过程的流量占比。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分别通过年龄、性别、饮食习惯、收入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餐饮业的多元化主要体现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变化,比如大型酒店,定位就是商业宴请,高端旅游消费;品牌店大都是针对大众消费群体,发挥自己特色优势,这里面又分化出针对不同工作属性的,比如乡村基快餐连锁,一般多针对上班人员,肥西老母鸡则更多针对的是便民餐饮;经营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营销模式、环境布置、人员风貌、菜品展现等等。
< class="pgc-img">餐饮环境
>2.城市餐饮业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城市餐饮业主要的特点表现为:消费群体体量大、需求多元;餐饮企业档次层级多元、鱼龙混杂;地段和饮食圈子的影响仍然比较显著,人流扎堆的地方排号等座,偏僻独立的地方冷冷清清;外卖和通过网络平台寻美食是新的订餐特点;特色饮食往往容易成为爆款;整体看口味年轻化,麻辣怪奇口味消费群体扎堆现象突出;火锅、串串、涮菜等市井气越来越重;典礼性、会议性餐饮容易在日子上扎堆,整体方式影视化。
< class="pgc-img">餐饮特点
>所以,你会发现:
- 火锅、串串、烧烤越来越多,店面越来越大;炒菜的饭店越来越少,店面越来越高端,特色越来越鲜明;
- 外卖越来越普遍,大型饭店、大品牌店也抢外卖流量,专门做外卖的店越来越没有市场,外卖品牌化越来越突出。线上线下都能消费的店外卖更趋于优势;
- 品牌连锁店,相对体量偏中,门面越来越密,越规范的、越接近大众消费的品牌店生意相对越来越好,店面位置由交通枢纽向大型小区旁进发;通常外卖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 外卖的市场很大,很有空间;大型写字楼群,内置食堂满足不了消费需求,通常也很难令人满意,整体配套尚解决不了入驻人员的吃饭问题,外卖是当前较为便利的解决办法;外卖餐饮出现分化,品牌化、品质化越来越突显;
- 人扎堆的地方一定有市场,人和餐饮企业扎堆的地方就是大家默认去吃饭的地方,一般不会差;散客支撑不了中高端餐饮门店,一定要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
- 城市通过网络平台寻美食会和出门看导航一样普遍,所以网络宣传是新起餐饮业在城市立足的关键;聚众消费的特点,仍然是中国当前餐饮消费的重要特征;
- 特色是城市餐饮重要的特点,无论是环境上、菜品呈现上、食材做法上、还是饭菜口味上,特色是能记住的理由,是回头客的基础;
- 城市整体的消费相比传统的模式整体年轻化、时尚化、也有怀旧化;年轻化体现在年轻人逐渐是城市餐饮消费的群体,年轻人越来越迫于工作,疏于家庭生活;时尚化体现在吃饭是美食、是聚会、也是治愈与发泄,需要点别致的酒、动人的音乐、感人的仪式;怀旧化主要体现小时候的美食、老家的美食,妈妈的味道、姥姥的味道,没有尝试过的山间野菜,没有体会过父辈美食
3.城市餐饮业的经营策略
< class="pgc-img">城市餐饮的经营策略
>总体上看,开办一个餐饮业店面主要考虑自己的特色、主要针对什么样的消费群体、店面如何选址、怎样装修、买哪些菜品、菜品怎样呈现,怎样宣传和怎样运营、发展等问题。
- 餐饮特色,这是开办餐饮企业的基础,你的特色决定了你的消费群体、你的菜品、体量规模和你的营销模式;
- 消费群体,上一节整体分析了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所以顺应时势才会相对有市场,每个消费群体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灵活从业人员,一般彼此住的比较近,相对豪爽、更具人情,你来我往比较多,居住多偏向于城中村,偏向于火锅、串串、烧烤,能喝酒、能畅快吃喝聊天,消费适中,聚会时间相对比较随意,用餐时间比较长;蓝领工人,基本上都是晚上吃饭,团队聚餐,一般去年轻人相对比较对,店面比较有名气的地方,一般都是通过网络,或内部推荐定地方,人员一般十几人左右,经费相对宽裕。蓝领工人,私人聚会,一般人员五六人内,也大都通过网络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多是周五晚上或周日晚上,消费相对克制,即将求有面,有不能太烧钱;你需要了解你的客户,你才能走的更远,更顺利。
- 寻址,这个很重要。餐饮业虽然是日不落产业,但起点低、成本小、竞争大。以前有资本的人少,餐饮业竞争小,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竞争大,餐饮业也是江海浮沉,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地段,会使新办的餐饮业快速地获取流量。寻址主要考虑地段和成本,地段一定要选取有固定消费群体也有一定散客流量、交通便利的地方,还需要特别考虑停车问题。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固定消费群体的问题,如果你选的位置不是特别显著的餐饮业扎堆的码头,那这个就非常重要,这是你的基础客户,散客是不可靠的,因为看似人流,大家到这个地方不一定就是吃饭的,即使能吃上一些,很多也只是过客、流水客,在大家还没有奔着你的名头而来之前,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客户,都不能称之为潜在客户。另外寻址成本,不能太高,尤其是出价接手别人的店这种通常不提倡。因为这种成本往往比较高,装修和布局不一定合你心意,也不一定符合你消费群体的审美。最为理想的是意向地段寻取同为餐饮业,无转让费或少量设备处理费用的店面。这种可降低成本,也可重新装修。需要记住的是,需要转让的,经久未转让就意味更大的成本或亏损,房租的节点也很重要,所谓转让费都是谈判底牌的成本,这一点只要经营餐饮业对你对别人都一样。
- 菜品设置,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菜单可以定期更新,但一次不宜过长,需要体现特色。需要注意的是,特色不单一体现在味道上,还体现在菜品呈现跟环境上。你的特色不定是你最盈利,你的菜单上一定有你相对热销的盈利菜。大家可以自己算算,火锅店最赚钱就真的是锅底和牛羊肉,不要追求样样盈利,要保证你的主营菜品是绝对热销盈利。这样才能平衡整体的个人消费金额的定位。长远看,像海底捞这种高消费的聚餐,也只是偶尔奢侈一下地方,在你还没有成为海底捞之前,也要为你的客户算算帐,算算他们收入,算算他们的支出,这样你才能深入人心。
- 营销宣传,现在已不是登报传单宣传的年代。当下是影视宣传、网络宣传的时代。你需要在大众点评、美团、抖音等平台上做宣传推广,或者直接是店面上的活动优惠。一定要记住,聚集消费心理,有的吃,可能也只是吃了个热闹,至于味道,纯粹说什么优势差别呢。
- 经营运营,我比较提倡,品牌店。因为餐饮业正在分化,这种演变的结果是有信誉的品牌店总是有相对稳定的流量,是常青树。民以食为天,民字大头,民才是大众,如果你定位大众消费群体是你的客户,就应该为他们着想。既要吃的好,又要相对实惠。我极其反对那种明明就是很普通的东西却因为牌子,当金子消费,这种是不长久。你如果真想这么做,那就对你品牌动手,那些做中端消费,那些做奢侈消费,那些做财神消费。最后,还是要强调,线上和线下的作用,二者相互成就,网络平台的使用,即是宣传,也是发掘客户。
餐饮业营销新特点
>最后,再次强调,了解你针对的消费群体,真正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消费的时空特点,这点很关键。餐饮业简单而不简单。
阅读提示】
大城市节奏快、时间紧、物价高,很多职场人士时常为去哪儿吃、吃什么而发愁。有人靠外卖解决一日三餐,有人尝试自己带饭,还有人由此看到了商机,开办“成人小饭桌”。要让职工吃上健康营养、物美价廉的饭菜,需要相关部门、园区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最近,一种被戏称为“生命体征维持餐”的饮食方式火了。一些年轻的职场人开始带一根芹菜、洗两个西红柿或一盒生菜,用这样“冷、素、分量少”的食物冲抵午餐。
和这些年轻人一样,健康、经济、简单,是绝大部分职场人士的用餐需求。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城市里繁忙工作产生的精力消耗和动辄以小时计的通勤时间,让很多职场人士挤不出时间和精力做饭。去哪儿吃、吃什么,成了长期困扰他们的难题。
不少职场人为“吃”发愁
“上班时,我一天3顿点外卖。”结束上午紧张的工作后,从事赛事策划工作的刘清瑶快步走到楼下外卖柜,取回当天的午餐,一荤两素的米饭套餐,花了36.9元。
她工作的柏彦大厦位于北京市学院路商圈,周边写字楼林立,距五道口周边购物中心仅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大厦门外安装有近十米长的外卖存放柜,来来往往都是外卖送餐员匆忙的身影。
刘清瑶的午休用餐时间只有1个小时。她曾和同事去附近餐馆吃饭,赶上用餐高峰,基本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才能吃上,因此不得不选择点外卖,“附近的餐厅都被我点了个遍,我在繁华的商圈工作,去哪儿吃饭却成了难题。”
在北京,不少职场人士面临这样的困境。8月初的一天,12时,海淀区学院国际大厦地下美食城,前来吃饭的人络绎不绝,不少档口排起了长队。在附近从事销售工作的张健告诉记者,美食城是他和同事的“食堂”。“味道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有个能一起吃饭聊天的地方。”
午饭时间紧张、去周边饭店需要排队、用餐价格高,让不少职场人为“吃”发愁。为此,有人选择点外卖,有人去便利店“对付几口”,也有人想方设法让自己吃得舒心。
“外卖看似选择很多,但多油腻、重口味。简单一份盖饭或面食就要三四十元,轻食、健身餐的价格更高。”为了吃得健康,租住在石景山区的徐妍便开始学着做饭,上班自己带饭。
她在网上找了一些菜谱学着做。“刚开始还想着荤素搭配,做3个菜,坚持了3个月后,发现洗个西红柿也算一道菜了。毕竟下班时已经很累了,挤1个小时的地铁回到家,再买菜、备菜、炒菜、晾凉、装盒,有心无力啊……”她无奈地说。
“成人小饭桌”受到职场人追捧
每天吃到健康营养、物美价廉的家常饭,是职场人士共同的心愿。于是,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家庭小饭桌,这一开设在学校周边,为学生提供托管、餐饮休息的场所。社交平台上与学生小饭桌有关的帖子下方,时常有人留言咨询成人能否加入。
渐渐地,这一需求便催生出近来火爆职场的“成人小饭桌”。小饭桌提供的饭菜多由经营者在家现炒,随后自行配送。
前不久,记者通过预约,收到了北京市鼓楼大街附近一家小饭桌送来的午饭便当:香菇青菜、清炒时蔬、番茄牛肉,并配有杂粮米饭和一盒绿豆汤,收费25元。味道清淡、营养健康、价格亲民,是这类小饭桌的卖点。正因如此,小饭桌引起了很多职场人士的关注和预定热情。
“每天限量20份,请提前预订。”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经营者将“成人小饭桌”当成一项副业在做。今年7月,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王可可(化名)通过经营“成人小饭桌”挣了一万多元。她的配送范围为家附近2公里内,餐品定价有25元和35元两种。
经营小饭桌的过程中,配送最让她犯难。即便只接家附近的订单,在夏季高温的正午送餐也十分辛苦,使得王可可自己都没办法好好吃饭。“订餐群里的客户流动性很强,时间久了,可能新鲜感也会减少。”王可可说自己不擅营销和经营,“这不是一份长久的生意,也许过段时间我就不做了。”
据记者调查,在北京,已有的“成人小饭桌”多集中在望京、国贸、西二旗等写字楼聚集地区或通州、石景山等居住区。受限于人力,小饭桌的规模一般不大,每天的订单量多在30份以下。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成人小饭桌”,因分布不均、数量少、订单量小、饮食习惯不同等问题,难以解决职场人士普遍面临的用餐难题。
提供工作餐有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如今,用人单位是否有食堂,成为不少人求职时尤为看重的方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师王淑娟告诉记者,目前,单位支持供餐主要有开办食堂、统一订餐或提供餐补等多种形式。
“解决职工吃饭问题需要成本,最关键的角色是用人单位。当然,食堂并不是每家单位都愿意承担或承担得起的。因此,可以在就餐时间上适当弹性错峰,社会层面上可以参考老年食堂形式,借助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职工食堂。”王淑娟表示。
职工的用餐问题,一直以来也受到大型科技园区和工会等部门的关注。今年上半年,中关村西区举行了商务楼宇集中配餐推介对接会,邀请100多家楼宇物业代表、企业代表现场试吃“下单”。今年6月,上海市静安区成立白领午餐行业工会联合会,计划通过白领午餐这一特色工作关注白领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一线城市,快餐店不少、外卖点餐平台也很多。对职工而言,吃上饭不难,难的是吃既有营养又成本不高的饭。这也反映出一线城市职工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状。”上海市企业联合会雇主部副主任宋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建议,有条件、有场所的单位尽可能帮助解决员工用餐问题,若条件不具备、能力不成熟或者场所不宽裕的单位,可以联合其他单位或者园区共同设立食堂,从规模上降低成本、减轻压力。
“单位提供订餐或开办食堂,肯定会增加经营成本和负担,但也会带来好处,一方面能让员工不必在上班时间考虑用餐问题,进而节约时间、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员工的幸福感,展现企业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凝聚力。”宋靖说。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