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京博31年的发展历程,京博以伙伴心为心,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应用与产融联动,构建与金融机构之间诚信、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通过搭建伙伴合作平台、阳光采购,打造规模化、负责任的供应链与价值链;通过建设京博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共商共建校企融创蓝图;京博让伙伴真正的成为一家人,在合作上联融,在模式上创新,伙伴共赢、融创未来。
创新金融业务模式 与金融伙伴深度联融
随着金融机构逐步深入京博产业链,京博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模式,支持产业多元化发展。从单一信贷产品到多元化金融合作,从债权融资到股债结合,从传统金融产品应用到产融创新产品设计、金融科技应用,实现了金融机构专业优势与京博发展的有机结合,构筑起互赢格局。
目前,京博有总行(部)级核心/重点客户15家,省行(部)级核心/重点客户27家;已联动三井住友金租、民生金租、浦银金租、长江联合金租等机构,通过融资租赁形式盘活固定资产,优化融资结构。
共建利他商业文明生态圈 与供应商共成长
在上下侧游供应链伙伴方面,京博坚持阳光采购的职业操守,将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原则纳入采购管理制度,注重培育员工和供应商的透明廉洁意识,保障采购环节的阳光透明;打造负责任供应链,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互信,共建利他商业文明生态圈,推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为让上游供应商更好地展示、推广商品,京博围绕制造业大宗原材及生产维护、维修、保养所需备品备件,搭建MRO工业品O2O+B2B电商平台——京博云商平台,采取线下体验店与线上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构建资源共享生态圈,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创造价值。目前,京博云商平台线上B2B平台在册的供应商621家,展示物资品类207539种。
推进产教融合 建设京博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
在高校伙伴方面,京博坚持董事局主席马韵升提出的“校企一家”合作理念,推进校企联融,激活发展动能;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共商共建校企融创蓝图,建设京博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基地自2020年7月运行以来,共有百余所高校的6000余名师生开展为期三个月及以上的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
在教学实训上,京博邀请200名高校老师与200名企业导师共建15大类190个教学实训场景,深挖产业“真项目、真课题、真需求”形成企业课题465项,用于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建立集住宿、餐饮、交通、学训课程、学训场景、学训教练员等多维度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其中在学训课程与专业知识关联度上达到94.4%的满意度。
在科研转化上京博与60所高校、10余所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与3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研究院、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实验室等平台40余个,联络高校专家600余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90人。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曾对京博N1N模式评价道:“京博N1N模式开辟了先河,只要坚持做下去,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要成为第一个N非常重要的学校之一,要把这件事放到学校的十年战略中去推进实施。”
推动科技创新 设立京博科技奖
为鼓励和表彰行业优秀人才,京博联合中国化学会设立京博科技奖,包括“京博科技卓越奖”“京博科技创新奖”“京博科技进步奖”“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4个奖项。奖项设立以来,姚建年、郭东明等60余位院士以及1000余位高校校级、院级领导参与组织、提名、评选等活动,参与申报的985和211高校分别达到90%和80%,评选出刘中民院士为代表的269位获奖者,累计发放奖金1140万元,在全国化学化工与材料领域的学术界与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热烈的好评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未来,京博将继续坚持互惠互利、安全公平、稳定高效的原则,通过伙伴合作平台搭建、阳光采购,打造规模化、负责任的供应链与价值链,推进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合作共同体”;坚持产业融创,产教融合,与上下侧游的合作伙伴,甚至与伙伴的伙伴一道,通力协作,联融发展。
闪电新闻记者 周迎春 报道
源:科技日报
此前,印度因为购买了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而受到美国制裁。这次印度与俄罗斯的军购大单,无疑是在给特朗普“上眼药”。“印度这次采购4艘11356型护卫舰,而非驱逐舰,美国已经不生产护卫舰,无法提供这一类舰艇,所以相对于印度采购S-400防空导弹系统来说,也许美国的反应更小。”军事科普作家陈光文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现在印度在军购上左右逢源,不单是美国和俄罗斯,就是欧洲和以色列也均对印度军购这款大蛋糕趋之若鹜。如果美国要想继续在印度军购市场夺得一块大蛋糕,那么取消所谓的制裁法案,也许更为明智。”
印版11356型护卫舰是个“杂货铺”
11356型护卫舰,即“塔尔瓦”级护卫舰,是俄罗斯为印度海军设计建造的多用途护卫舰,具有反舰、反潜、防空和对陆打击能力。印度海军在上世纪末分两批采购了6艘,2013年6月已经全部建成并交付印度海军服役。俄罗斯在其基础上改良衍生出自用版本11356R/M型护卫舰,第一艘于2016年3月加入波罗的海舰队服役,成为俄罗斯海军自成立以来新建服役的首艘中型护卫舰。其满载排水量为4035吨,装备有一门A-190型100毫米速射炮、2座AK-630型30毫米速射炮、2座8联装闪电短程防空导弹垂直发射器、2座双联装533mm DTA-53-11356鱼雷发射管、一座1座3S-90单臂防空导弹发射系统和一具八联SS-N-27“俱乐部”反舰导弹系统。
“印度采购‘塔尔瓦’级之后,并没有在实战中应用的机会。”陈光文介绍,“这次印度采购的4艘可能将在舰上改用8枚‘布拉莫斯’反舰导弹,并将防空导弹改为一座备弹量24枚的SA-N-12防空导弹垂直系统,以提升打击能力。”
由于没经历过实战,那么从纸面实力上来看,印度版11356型护卫舰是否优秀?“坦白说,印度版的11356型护卫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并不成功的军舰,整体构造上犯了印度人的通病——过度拼凑导致系统兼容问题,舰上设备来源复杂,包括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和法国的产品,据称只有声呐系统为印度自己的产品。整艘军舰来自30个国家超过130个厂商,这些东西堆积在舰上,使得该舰看起来就是一个‘杂货铺’。”陈光文说。
军贸合作贴上“印度制造”标签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武器进口国。同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贸额也在飙升,美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伙伴国,仅次于俄罗斯。
陈光文表示:“据称在印度军队中,有超过70%以上的武器购自俄罗斯或苏联时代。其中,苏-30MKII战机采购和‘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改装是此前比较大的军贸项目。特别是‘维克拉玛蒂亚’号的改装,最后印度实际支付的改装费用竟然达到了23.5亿美元,被俄罗斯人狠狠地宰了一笔。”
印度此次采购的四艘11356型护卫舰中,有两艘会在印度造船厂完成组装,而另两艘将由俄罗斯直接交付。印度总理莫迪一直提出印度装备要“印度制造”,近年来国防工业“印度制造”的趋势也更加明显。但既然是购买他国装备,印度又为何采取分批购买的方式?
“这次印度采购的4艘中的首批2艘,在俄罗斯波罗的海琥珀造船厂制造,剩余2艘将在印度果阿造船厂建造,这是典型的技术转移军购方法。也就是说,前面2艘建造时,印度果阿造船厂的技术人员将在现场学习建造技术,之后2艘将在果阿造船厂建造。此时在俄罗斯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印度将使用俄罗斯提供的材料和设备完成建造工作,最终目的是掌握该型舰的建造工艺和技术。所以,这次印度军购不像前两批采购‘塔尔瓦’级那样直接采购成品,由此也可得出印度对这级护卫舰的使用十分满意的答案。”陈光文指出。
“实际上,印度对于自己中意的武器,大都采取这种技术引进方式,比如著名的苏-30MKI战机,印度就是在1996年首先采购50架之后,再达成了由俄罗斯提供散件组装,在印度制造140架的协议。”陈光文表示。
美力图争夺更大印度军贸份额
“现在美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二大军购国,但美国正在努力占据更多的份额。如果说俄罗斯武器结实耐用并很适应印度军队的兵员素质水平的话,那么美国武器就是先进和尖端的代名词,但对印度普遍素质低下的兵源来说,似乎很难适应和掌握如此高精尖的武器。印军三军一直都以俄制武器为主,因此在心理上印度更喜欢俄制武器。”陈光文说。
陈光文指出:“就目前局势来看,印度似乎有意采购更多的美国战机,而美国也看到了这一点。如今,印度已经从美国采购了C-17战略运输机、C-130战术运输机、AH-64E攻击直升机、P-8I反潜巡逻机,并且为此花费了不菲的价格。如今,美国正在加紧向印度推荐F-16和F-18战机,并承诺可以在印度生产这些战机。其中F-18的海军舰载型F/A-18E/F型如果能成功在印度生产,就可能替代俄罗斯的米格-29K,成为未来印度国产航母的新型舰载机。而且,美国也曾许诺,如果印度愿意,未来也可以提供F-35。”
当前,美国推行的力图遏制中国的所谓“印太战略”,试图打造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组成的“钻石链”。
“所以,作为这一战略南翼的印度就成为成败的关键,再加上印度也是世界军购冠军,巨额的军购数量让美国垂涎三尺。美国的目标是尽快占据印度军购市场上更大的份额,直至把俄罗斯武器从印度军队中彻底挤出去。所以,尽管每一项印俄武器交易美国都会感到不快,但一方面印度要考虑自身利益不会完全听命于美国,另一方面美国对此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陈光文说。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0日讯 眼下,三秋生产正在进行,东营市广饶县坚持从“三农”工作出发,创新联结模式,打造“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产销有效衔接。
一大早,在东营市广饶县锦绣千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前来售粮的车一辆接着一辆,经过工作人员抽样、检测等一系列流程,卸入粮场,准备脱粒烘干。农户焦正军正将自家的玉米送来售卖,看着一车车满载的玉米,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焦正军所说的订单种植,是今年县供销社依托锦绣千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的订单式种植糯玉米,该合作社与法国罗盖特(中国)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美国嘉吉生化有限公司2家外企签订战略购销订单协议1.4万吨。
国内外企业收购糯玉米后,加工成变性淀粉用作食品添加剂,这就对糯玉米的纯度要求非常高,所以在各个环节都要严防死守,确保纯度。
好的品质,价格也可观,合作社也按照高出市场普通玉米200-300元/吨的价格回收合同玉米。
如今在广饶县,像锦绣千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带领农民与市场“共舞”的专业合作组织有715家,全县2万余农户随之受益。
闪电新闻记者 陈海涛 东营台 李汉章 广饶台 张思思 广饶台 张鹏涛 东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