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餐厅这一概念自诞生起,便备受大众关注。近日,开业不足4年的京东智能奶茶馆宣布停业,更是引发了广泛讨论。
京东智能奶茶馆做错了什么?另一边的马云奶茶店还能走多久?智慧茶饮店到底有没有未来?本文将一一为您解答。
01 开业不足4年,京东奶茶馆宣布停业
昨日(2月21日),据网友爆料,北京中关村的JD+智能奶茶馆贴上了一纸公告,宣布即日起停止营业。
红餐(ID:hongcan18)发现,目前该店在点评网站的状态已经显示“歇业/关闭”,暂停收录显示。
与此同时,位于深圳南山区的第二家京东智能奶茶馆也于年前停业,点评网站上已经无法找到相关商户。
至此,轰动一时的京东智能奶茶馆全线关门。
△京东奶茶馆中关村店已歇业
犹记得2015年5月,首家JD+智能奶茶馆在北京中关村开业,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和章泽天、今日资本合伙人徐新、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海淀区和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领导等政商大咖一起出席现场,高调异常。
同年9月,第二家店在深圳南山区深圳湾创业广场开业,面积为2000㎡。
△刘强东、章泽天等人出席奶茶馆开业活动
京东将奶茶馆定位为京东智能的线下落地窗口,承载智能新品首发、路演、体验,创业者交流、融资洽谈、行业信息发布及餐饮等服务, 是京东JD+战略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京东开放智能生态的进一步完善。
开业现场,刘强东表示,JD+智能奶茶馆将为创业者提供智能硬件设计及投资两个方向的培训课程,希望通过自身的差异化资源帮助创业项目成功,“过程也可以甜美一些”。
如今,甜美竟变成苦涩。针对奶茶馆关门一事,京东集团表示,关店是根据最新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的调整,并非外界传言的经营出现问题 ,以下为京东具体回应:
“JD+智能奶茶馆成立的核心初衷之一,是承担创业孵化器的角色。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创业孵化器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显然,这个回应并不能满足吃瓜群众。
02 京东智能奶茶馆为什么倒了?
斥巨资投入,背靠京东集团,开业不足4年却谢幕,京东的智能奶茶馆到底做错了什么?
1定位错误,玩创业的不及玩抖音的多
据红餐(ID:hongcan18)了解,开业之初,京东集团赋予奶茶馆三大业务,分别是:
一、做产品展示平台,加入JD+平台的部分智能硬件产品可以在奶茶馆内得到实体展示机会;
二、做创业孵化器,随着京东金融业务中产品众筹、股权众筹的展开,奶茶馆将充当创业孵化器的作用;
三、提供奶茶、咖啡等餐饮服务。
奶茶馆的主要业务为前两者,餐饮业务只是附属。因此,来帮衬的顾客也大都是创业者、投资者等特殊群体,目的都是谈事情,并非“叹奶茶”。
△中关村店在点评网站上的消费者评论
红餐专栏作者吴憨子认为,在这样的定位下,京东奶茶馆注定要关门。
“玩创业的人哪有玩抖音的多?何况这两年创业环境低潮,万众创业死伤无数,奶茶孵化器跌下圣坛不足为奇。”
在他看来,京东奶茶馆因大众创业的孵化器而生,违背了咖啡奶茶店“浪”(浪漫) 和“潮” (潮流)的第一性原理,只要玩连锁化,倒闭是迟早的问题 ,现在很出名的3W创业咖啡也一样。
“京东奶茶店、3W咖啡店里都是求职、求资金、求客户、为生存奔波的年轻人,哪有浪漫和潮流?这样的模式只适合开个体店,开个一两家就好,不适合开连锁店。”
2经营水平差,产品、服务口碑双低
刘强东也曾是一名餐饮人,在创办京东之前,他也经营过一家餐厅。如今看来,经验并不是万能的,那一段餐饮经历甚至没有帮助他经营好一家奶茶店。
在门店经营上,京东奶茶馆犯了许多大忌。吴憨子直言其经营粗犷,背后的团队水平太差。
2016年8月,吴憨子曾亲自到店体验,相比隔壁星巴克的人满为患,京东奶茶馆却冷冷清清。“奶茶不好喝,店里的椅子坐着也不舒服,生意不好是有原因的。”
据了解,京东智能咖啡馆的菜单还是比较齐全的,除了奶茶、咖啡等饮品外,还有意面和饭食。店员曾称,京东奶茶和市面上的快消品不同,是不含奶精、人工添加剂,用纯奶加茶叶以及自己研制的配方调配而成的。这样一杯招牌奶茶售价32元。
红餐(ID:hongcan18)记者查看点评网站上的消费者评论发现,店里的出品褒贬不一,提到“难喝”“味道一般”“普通”“贵”“性价比低”的评论不在少数。
△中关村店在点评网站上的消费者评论
除了出品外,消费者对京东奶茶馆的装修和服务也颇有意见。不少消费者反映,店里的服务水平非常差。
网友“mo在222次元”表示,她遇到的服务小哥全程冷脸,很不耐烦,甚至营业时间没到就开始赶人出去,令她无法接受。
3卖人设营销,智能奶茶馆不“智能”
虽然京东方面表示,奶茶馆和奶茶妹妹章泽天并无直接关系,但不少人仍然把奶茶馆和刘强东与奶茶妹妹的爱情联系在一起。网络上的各种营销宣传稿更是大卖人设,称其为“霸道总裁的爱”,以此吸引消费者前来打卡。
然而,不少消费者前来打卡后都表示非常失望,因为除了环境一般、出品一般外,传说中的智能餐厅竟然一点也不智能。
△中关村店在点评网站上的消费者评论
乍一看,京东智能奶茶馆这个名字,很容易联想到此前火热一时的智慧餐厅或者无人餐厅,然而我们都错了,京东智能奶茶馆只是打了智能的擦边球。
据了解,奶茶馆陈列了无人机、智能体重秤、智能排查等智能产品供消费者体验,每款智能产品下都放了二维码,扫描即可在京东等线上平台实现购买,京东称之为“打通线上线下”。除此之外,全店没有任何黑科技的智慧服务,京东早期宣传的AR人工智能点单也早已消失不见 。
△店内的智能产品展示区
试想一下,有哪个普通消费者会一边喝着奶茶,一边称体重计算体脂含量,或跟朋友讨论要不要买架无人机回家?
这样的“智能餐厅”消费者当然不买账。有消费者犀利地评论道:“本以为是一家无人智能奶茶店,结果发现连点单都无法自助,low爆了。”
03 智慧奶茶店到底有没有未来?
众所周知,除了京东外,马云也做了奶茶生意,玩的也是“智慧餐厅”的概念,叫“未来的茶”。
“未来的茶”落地在上海,与京东打“智能”擦边球不同,这家茶饮店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智能化的茶饮服务,全程无店员,完全依靠机器人智能化作业。消费者自主扫码、购买、付款后,一台机械臂会自动调配茶饮,出杯后机械臂会把它送到取餐柜,全程不到2分钟。
△马云的智慧奶茶店
“未来的茶”推出后,智慧奶茶店这种业态引发了大讨论。
有人认为其解决了传统茶饮的一些现实痛点,比如降本、引流、提高运营效率等,前途无限;也有人表示,智慧奶茶店跟“奶茶社交文化”相悖,缺乏场景,毫无人情味,不可能走远。
“如果无法坐下来慢慢品尝,跟去便利店买一瓶饮料离开有什么区别?饮品更多是用来社交和打发时间的,喜茶、奈雪等如此火爆,跟他们费尽心思搭造的场景体验有很大关系。”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道。
如今,京东的智能奶茶馆已经率先倒下,马云的智能奶茶店又会怎么样? 能否如他所愿,在未来几年,让智能奶茶店颠覆传统的茶饮行业?我们拭目以待。
你怎么看智慧茶饮店?欢迎留言讨论。
>店服务员正在打包食物。
按照加码的“限塑令”,到今年底,广东全省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限塑令实施首日,记者走访发现,如何让规模小但数量众多的餐饮企业配合“限塑令”加码,可能是推行的“痛点”所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龙嘉丽
调查: 选择纸质吸管的顾客约有1/3
尽管距离年底还有四个月过渡期,但是广州大型餐饮集团已经积极应对。广州酒家负责人向全媒体记者表示,应对“限塑令”,内部已经有相应的操作流程指引,在过渡期里鼓励消费者尽量按需点菜,不要浪费,响应“光盘”行动之余也可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打包盒,同时鼓励消费者自备可重复使用的打包盒。经常到酒楼叹“一盅两件”的王阿姨对记者说:“一般都不会点太多,自己随身有个小餐盒,打包也很方便。”
“我们从2008年就已经开始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袋了,并且一直是以成本价销售。”永旺超市负责人介绍。据了解,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能自然清洁分解,永旺超市在全国零售业中率先使用,有大小两种尺寸,价格分别为0.9元和1.3元。“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差不多一元一个,还是比较贵的,希望以后价格能降下来。当然我还是更倾向自备购物袋。”市民邓小姐说。
全媒体记者昨日走访时发现,外卖量比较大的小型餐饮店对一次性塑料餐具的需求很大。在老城区的一家小型餐饮店,记者看到每个外卖打包餐一般要使用一个塑料袋、两个大塑料打包盒和一个放调料的小塑料盒,虽然墙上贴着标语“不准私自拿胶袋,有偿胶袋0.5元一个”,但按照其外卖量来算,就算是有偿收费,一次性塑料打包盒的用量并不会因为“限塑令”加码而减少。
在海珠区同福东路多家茶饮店,记者发现仍然有使用塑料吸管。“如果塑料吸管被禁了,我更担心珍珠奶茶怎么办。”一位顾客表示。相比于液体可乐,拥有珍珠、椰果等配料的奶茶类饮品自然更依赖吸管。
在我国,星巴克、喜茶等品牌已经逐步推出纸质吸管,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纸质吸管和塑料吸管在体验感上有差距。将纸质吸管与塑料吸管放在一起供消费者选择的门店负责人表示,选择纸质吸管的顾客只有1/3左右。
有奶茶店工作人员认为,细吸管用纸质的代替还勉强可以,但纸质粗吸管肯定会对使用感受产生影响。对此,不少人开始推荐可循环使用的不锈钢吸管:“有便携式的小盒子,还有专门的刷子。现在不少人都自带餐具,多加根吸管,也挺方便的。”
难题:
可降解塑料袋成本高
早在2008年,国家就曾实施过“限塑令”。有研究显示,以广州为例,在实施一年后,当时消费者对“旧限塑令”的认知程度达到96%,可见当时“限塑令”已经深入人心。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调研报告》显示,在推动实施“限塑令”过程当中,企业的“拦路虎”是缺乏合适替代品,所谓合适必须满足“价廉物美”才能得到市场推行。而调查显示,超过85%零售企业表示缺乏替代品是推进减塑的主要困难。
“如果用可降解的塑料袋来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成本就得翻番。”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告诉记者,快递行业平均一单快递的利润在五毛到一元之间,成本上涨可能影响利润,企业会权衡;而消费者对于快递价格较为敏感,他们更在意买东西包不包邮,所以消费端在短时间内难以为快递绿色化买单。“绿色化、可降塑料袋成本通常是非可降解塑料袋的三到五倍不等。”杨达卿表示。
外卖平台也表示,受制于目前可降解标准不一、市场合格供应商稀少的情况,平台虽基于社会责任不计利益积极帮助商家集中采购符合环保标准的餐具,但仍面临市场供应不足,且商家成本负担过重的情况。“目前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细化标准,并统筹平台、供应商、商家以及技术研发部门、回收企业共同推进落实‘固废法’。”该平台负责人表示。
破题:
生物降解塑料发展潜力大
为将升级版“限塑令”落到实处,《意见》从有序推进部分塑料制品的禁限工作和加快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两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后者包括推广使用环保布袋及纸袋等非塑制品、植物纤维餐盒等生物基产品以及可降解购物袋。
据华安证券统计,截至今年7月,已有36家公司在建或拟建可降解塑料项目,新增产能合计440.5万吨。到2025年,考虑到可降解塑料产能开工率低,我国产能或需要达到476万吨才能满足需求,仍有供给缺口。未来5年可降解塑料市场是政策拉动的卖方市场,市场大且供不应求。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市场研究所所长何江指出,随着技术进步,新版“限塑令”若能落地,会推动原有生产企业转型创新,把部分生产重心转移到生产生物可降解材料上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绿色发展。
据介绍,应国家发改委要求,广东省准备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参与到产业绿色转型中,为《意见》的落地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
政策链接
日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到2020年,广州、深圳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意见》自2020年9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趋势:
限塑政策监管
将越来越严格
何江认为,当前“限塑令”通过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商贸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起到一定效果,“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渐深入人心。一方面让市民了解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量。”不过他表示,未来限塑的标准一定是日趋严格的,同时这种逐渐加码的“阶梯式上升”也让相关行业有适应的过程。
对此,环保公益律师、义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恩泽呼吁,应当尽快完善包括快递业以及外卖在内的新业态绿色包装的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国家邮政局等单位应该制定强制标准和法律法规,从源头、过程和结果予以规范,提高实用性和操作性。
同时,他还建议提高“限塑令”的法律位阶,出台《塑料袋生产销售使用管理条例》,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职责、义务和违反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建立有效的长效协调机制,协调统一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合力,加大对非法生产、销售、使用不达标塑料袋的惩罚力度,提高塑料袋生产、销售和使用成本。此外,还应当保证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教育。
厅搞“捆绑消费” 说白了是坑你没商量
在九龙茶室茶餐厅,即使点了饮品,还是要消费一壶茶
在一韩国料理店,要求点两份烤肉才下单
315特别策划@餐厅的套路
统筹/李焕坤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梁怿韬 胡晓倩 林诗妍
民以食为天。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42716亿元,首次超过4万亿元大关——餐饮消费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广州,各地菜品应有尽有,从中国八大菜系到全球风味菜肴,都能“过关夺隘”,成就了“食在广州”的美誉。然而,记者发现,盛名之下,广州市部分餐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祭出的“捆绑消费”招数,让食客感觉被套路,心情大打折扣。
镜头
1
点两份以上烤肉才能下单
3月12日,市民张小姐和两个朋友约好,到天河区石牌桥一家名叫“釜山港炭火烤肉”的韩国料理店吃晚饭。“那天我和朋友想吃得清淡些,不吃那么多肉,所以就按照菜单点了紫菜包饭、土豆饼等主食,结果店员对我说,晚市客人多,必须要点两份以上的烤肉才能下单。”张小姐表示,烤肉最低要68元一份,价格是普通菜品的一倍以上,也就是说晚市最低消费136元。“当时是吃饭的高峰期,去哪都要排队,如果不点烤肉,我们就不能在那吃饭了。我问服务员,为什么一定要点烤肉,对方说因为他们是烤肉店……”
张小姐透露,韩国料理店“烤肉两份起点”的规定常困扰着她。 “一些韩国料理店允许不点烤肉,但只要你点烤肉,就必须要两份起点,可如果我一个人吃,两份我吃不完啊”。
记者在某美食点评网站上搜索发现,“烤肉两份起点”这一规定出现在多个知名韩国料理店,且烤肉价格比普通菜品贵出不少。为什么要两份起点?有店家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烤肉开炉要费用,一份烤肉开炉不划算;也有店家称是因为赠送了很多小菜,“客人点太少不好”。
镜头
2
坐窗边要饮贵12倍的功夫茶
位于天河区珠江新城华厦路的“六合家宴”,是高档的潮菜食府,平日客流不断。除了吃饭,不少市民也会到这里饮早茶。3月16日早上,刘先生和家人到六合家宴,看到大厅的窗边还剩下一张卡座,便提出要坐到窗边。服务员表示,窗边桌位是“功夫茶位”,如果想坐就需要点功夫茶,费用为48元。“大厅茶位才4元,窗边功夫茶位却要48元,整整高出了12倍,太夸张了吧。”刘先生表示,大厅位置有靠里的,有靠窗的,本应先到先得,如果好的位置就要捆绑价格更高的茶位费,“那不如把每张桌子的位置按优劣明码标价吧”。无独有偶,黎女士告诉记者,3月1日她在“鹅公村”饭店吃饭时也遭遇类似情况。“进饭店后服务员径直把我带到卡座,我没问什么就坐下来了,要点单的时候才知道那个位置是功夫茶位,比普通茶位费高。”
潘奶奶自退休后,几乎每天都会去不同茶楼饮早茶。她告诉记者,大部分茶楼大厅都分出两个区域,好一点舒服一点那个是要喝功夫茶的,“付出更高的价格,获得更好的就座体验,也合理,但要事先告诉消费者”。
镜头
3
不喝茶也要收茶位费
日前,记者接到报料称,广州多间九龙茶室分店要求顾客购买店家提供的大壶热茶,即使顾客点了更贵的饮品。
3月13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黄埔区萝岗万达广场的九龙茶室,发现大部分餐桌上都摆有一般茶餐厅少见、而在茶楼多见的白色陶瓷大茶壶。刚坐下,服务员便拿来一张茶单,要记者点茶喝。“我点其他饮品不行吗?必须要点茶?”服务员直接甩出一句,“不喝茶也要收茶位费。”最终,在已经点了一杯丝袜奶茶后,记者被迫消费3元一位、最终完全没喝的茉莉花茶。
同样,在天河区佳兆业广场九龙茶室,记者点餐后发现点餐单上出现了“茶位”一栏,便询问服务员。“饭市都要收一位的。”服务员解释。记者继续提出疑惑:“可我已经点了一杯奶茶了。”见记者追问,服务员最后有些无奈:“那就不收了吧。”
在某美食点评网站,记者看到九龙茶室5间广州分店均出现“强收茶位费”的评论。“给我一壶洗碗的茶要收茶位费”“单点饮品还不能抵消茶位,一定要多加3元一位不会喝的茶”等说法屡见评论栏。
“在酒楼、茶楼‘叹’茶,收茶位费无可厚非。但在茶餐厅、快餐店里,不少人会点奶茶、咖啡等饮品,那加收茶位费还合理吗?”报料人质疑。
记者就此询问九龙茶室佳兆业分店店员,店员表示,自开业以来,一直有熟客反映这个问题,但他们也没办法。“我们公司不只是做茶餐厅,还有酒店、茶楼,收茶位费是我们经营模式的延续”。
遭遇变相强制消费 你得拿起法律武器
律师点评
北京德和衡(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常务副主任赵绍华律师认为,这些现象属于强制消费行为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另外,该法第四条还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餐厅在经营中,利用其优势地位,无论是设置最低消费,还是要求消费者最低点餐量,都具有明显的强迫性,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侵犯其合法权益。
赵绍华提出,消费者遇到类似侵犯权益的行为,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作斗争,向消委会投诉,向主管部门举报,或者向法院起诉。另外,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此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还消费者一个公公平平、明明白白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