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导
语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我们必须看到经济、文化的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进程。近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唐力行在“最‘艺’江南”文化十讲中作了题为“超越地域的疆界:从江南到长三角”的演讲,他指出,研究江南文化、传承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必将为长三角的腾飞插上翅膀。
原文 :《江南文化为长三角腾飞插上翅膀》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唐力行
图片 |网络
地域疆界划分的四个标准
江南地域的疆界,其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由大而小、再由小而大的历史过程,这是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辩证过程,而这样一个过程跟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对地域疆界划分的标准有四个:行政、自然地理、市场、文化。
行政江南:由大而小
江南的行政地理在历史上有很多复杂的变迁,我只能简短地谈一下大的趋势、关键节点。唐初,把天下分为十道,江南道范围非常大,囊括了今天江南以南、南岭以北、西起四川贵州、东到海滨将近一半的中国。但是天下十个道,江南仅占其一,北方有九个道,可见此时江南的经济社会对于中央政府来讲重要性还尚小。
但这种情况很快发生变化。随着大运河开通,到了唐朝的中后期,江南开始改变面貌,到宋朝后,今天浙江以东的苏南、上海、浙江地区设立了两浙路,其范围比原来的江南道小得多,到元朝,设立江浙行省。清朝顺治二年,成立了以江南命名的江南省,包括了今天的安徽、江苏、上海。乾隆二十五年又分江南省为安徽省、江苏省,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江南行政地理范围的变迁。因此,从行政地理来讲,江南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域范围,经历了由大而小的变迁过程。
地理江南:苏州和上海始终是中心
自然地理上的江南:将太湖作为江南河川流域的中心,认为长江以南的环太湖地区,就是江南。环太湖地区有水系相联,有着共同的经济特色。其范围究竟有多大,却是有分岐的:从苏、松、嘉、湖或苏、松、常、镇四府说到苏、松、常、镇、宁、杭、嘉、湖、绍、甬十府说。其中另有五府说、六府说、七府说、八府说、九府说等,均不出此范围,仅是排列组合的不同而已。但无论是十府说还是四府说,最中心都是苏州与松江。居于松江府的上海,由吴淞江和太湖一水相连,始终居于江南的核心区域。
市场江南:一双看不见的强大的手
对于区域疆界的划分可以看到有一个市场江南。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的江南地区有着深入研究,他曾经提出,河川流域可以作为自然地理划分的标准,它是传统时代人员物质交流的载体,一个河川流域就是一个区域市场的体系。
江南作为一个市场的体系,以太湖为中心,太湖西部上游有荆溪、苕溪,东部入海有吴淞江、钱塘江等,加上南北走向的运河,共同构成了平原水网的区域市场。宋代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特别是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江南内部的沟通得到了加强,今天长三角内部的一些重要城市,譬如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都分布在运河的岸边。从唐朝后期以来,江南的粮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运河往北方输送。这样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江南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大了江南接受北方先进文化辐射的力度,因此可以说大运河的存在第一次奠定了江南地区内部网络的基础,同时初步塑造了江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性格。
十六世纪以后,明代中期,江南、华南、华北和长江沿岸华中,商品经济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形成了全国商品经济的网络。四个城市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北方的北京,南方的佛山,华中地区的武汉,华东地区的苏州。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天下有四端,四端之首在苏州。苏州作为江南中心城市的时代,对周边的城市和区域有着强大的辐射力,而周边的城市有着向中心聚集的内聚力。区域之间的整合,行政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经济、文化的力量起决定作用,他们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文化江南:由小到大
江南文化有其特有的内涵和张力。明代后期流行起来的苏样、苏意是苏州文化品牌的代名词,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从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举凡服饰穿着、器物使用、饮食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言表达无所不包。从明代后期到清代中期绵延三个世纪之久的苏州风尚,不仅是炫耀性的风尚,而且是品位和生活、意蕴和境界风雅脱俗的象征。江南文化的扩张与各地对苏意、苏样效仿是同步的。全国各地始终对苏州保持着仰慕、崇敬以至迷信的状态,亦步亦趋仿效和追随着苏州的时尚。当时有这样的说法:“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苏州文化如何传播呢?我们来看一下苏州品牌在徽州传播的情况。徽州休宁人善营典当业,苏松地区的典当基本为徽州朝奉垄断,他们把苏松的服饰带回家乡。所谓“数十年前,虽富贵家妇人,衣裘绝少,今则比比皆是,而珠翠之饰,亦颇奢矣。大抵由商于苏扬者启其渐也”。可见文化市场的力量非常强大。苏样、苏意引领全国时尚,谁在苏样、苏意当中起引领作用?很多研究表明,起引领作用的还是在苏州、扬州经商的徽商。
超越地域的疆界
徽州与江南:超越崇山峻岭
徽商在明代中期后,成为中国最强大的一支商帮,为明清中国经济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这与苏州中心城市辐射力分不开,同时也跟徽州商人走出徽州,向苏州、江南的聚合力相关。
处于江南边缘的徽州,其自然地理与江南核心地区完全不一样。徽州在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徽州一年所生产的粮食只够徽州人吃一个月,那十一个月的粮食靠哪里?靠外面运回来。徽州山里出竹、木、茶、漆和文房四宝等等,把这些东西运出去,把粮食运回来。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他们要生存下去,离不开商业,“吾邑之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苏州和徽州的交通,周边是高山,只有三条河流可以跟外面相通,通过新安江到杭州,入运河到苏州;由青弋江到芜湖,入长江再经过运河到苏州,往西边通过阊江,入鄱阳湖进长江到武汉。
远古徽州是山越居住之地,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靠移民,靠北方的先进文化。历史上北方世家大族南迁的首选之地是环太湖平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后,江南平原的动乱增加了。南迁大族想保持宗族聚居的宁静生活已不可能,必须进一步迁徙,而最方便且距离最近的就是徽州。由于徽州在群山环抱之中,于是一个个狭小的山谷平原,就成为宗族聚居地。中国有八大语言区,徽州方言是其中之一。长期在徽州考察,我们会发现翻过一座山,语言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他们的祖先来自北方不同的地区所致。明清时期徽州人口发展起来,山谷里没有办法继续容纳这么多人,所以他们大量到江南地区乃至海内外经商。这样一来,造成“无徽不成镇”的江南地区的格局。
从上海地方志里可以看到很多徽商活动的记载。徽商实力强大,掌控了江南市镇的商业、手工业,在江南地区造就了一个由坐贾、行商与海商所构成的商业网络。这一商业网络带动了江南和大海的互动。徽商将江南的瓷器、棉布、丝绸等贩运到日本、东南亚。这一互动使得江南和16世纪初形成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市场的扩大促使生产方式的改变,从而使江南地区滋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能够发展?中国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为什么能繁荣?这都跟徽商分不开。
而徽州为什么能够越过崇山峻岭?有其地区性的文化特质,徽州是理学之乡,宋代的时候,中国传统国学儒家文化到了理学的新阶段。理学就是新安理学,由徽州婺源人朱熹所创立。因此,徽州是理学之乡,其科举文化非常发达。徽州的科举在府一级的单位里,按照科举量和人口比例来说,全国苏州第一,徽州第二。且徽州人认同自己属于江南不是今天,而是很早就把自己称作为吴人。文化的张力使得徽州整合到江南,超越了崇山峻岭的阻隔。两地的互动促进了苏州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推动社会转型和近代化的进程。
南通与江南:跨越长江天堑
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江南中心移到上海,苏州已经成为上海的腹地。随着近代化的推进,机器大生产业、金融业、海运业成为上海经济的主力,上海辐射力更强,甚至超越了长江的疆界。南通地处长江以北,其发展跟上海崛起紧密联系在一起。
南通多沙地,宜于植棉。张謇以状元的身份,弃官从商,在南通创办大生棉纺织业现代化企业。并且加强与上海之间的联系,棉纱业主要到上海销售,甚至部分棉纱业直接转移到上海生产,技术骨干也来自上海。因为跟上海经营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张謇在上海发展银行业,建立起连通南通与上海的大达轮船公司,把南通经济、南通文化和上海打成一片,当时有人把南通称为“北上海”。这样一来,江南跨越了天堑长江,进入了苏北。
江南文化必将为长三角腾飞插上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今天长三角内部的整合和对外的开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上海经济上的张力,文化上的张力,前所未有的强大,所以今天的发展必然会打破行政的疆界,使得长三角经济文化走向一体化。
文化的江南有着更为强大的张力,今天为什么讲江南文化,这是有道理的。
江南文化有它的特征,首先是敢为天下先的开放开拓精神。南通区域现代化在形成江南次级中心以后,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张和渗透,并不断加强与上海的联系,使两地经济上成为一体,文化上相互连通。张謇在南通建立了地方自治制度,形成了“乡里士夫”,人人奋起,各自效力于地方,为地方做几件实事,从而建立一个“自存立,自生活,自保卫”的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村落。清朝末年苏州的市民公社,民国初上海商会的自治,由商人来管理城市的公共秩序。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点,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皆源于此。
理性和智慧。苏州的耕地只占全国的1/88不到,但所承担的赋税接近全国的1/10,其赋税在全国最高。尽管赋税很重,但是勤劳聪明的苏州人并没有被这样的压力压垮,人多地少,他们就精耕细作,创造了“苏常熟,天下足”的局面。苏州的手工业、农副业,在明清时期是领先于全国,通过发展商业、农副业,不仅应付了国家的重赋,而且使自己过上较好的生活。
江南人厚重、包容、精致。江南文化以传承两千多年的吴越文化为根基,唯其厚重,故能包容。西方文化到上海,上海人也不排斥,因此,汇集了中西优秀文化的大成。江南的精致,不仅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上,还表现为传统时代的手工艺、园林和戏曲。中国戏曲、曲艺最为经典的是昆曲和苏州评弹,都诞生于苏州。徽州与苏州的互动,在文化上促成了京剧的诞生。徽商到江南后,办了很多徽剧家班,作为他们交际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邀请昆剧艺人加盟,徽剧唱腔与昆曲相融合。徽班进京,形成了京剧。京剧号称国剧,这是江南地区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当代上海的制造业、科学、文化与艺术更是充分体现了厚重、包容、精致的特点。
今天的长三角毕竟还是分属于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不同的行政区域,虽然已经呈现了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趋向,但是我们还须看到经济、文化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进程,还需要我们去培植和推进。研究江南文化、传承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必将为长三角的腾飞插上翅膀。(“最‘艺’江南”文化十讲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和上海博物馆共同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大夏读书会等协办。)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62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江南文化,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大运河:唤醒“活文化”的当代价值 | 社会科学报
从特色到多元——地域文化的“保鲜剂” | 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http://www.shekebao.com.cn/
362年2月7日,胡大海视察金华时暴死于八咏楼。听闻消息后,朱元璋悲痛不已,亲令徐达杖杀凶手蒋英,告慰胡大海英灵。在说到胡大海时,朱元璋难掩伤感:
“胡大海是一介武人,没有读过书,可他却不乱杀、不抢掠、不焚烧,是百年难遇的良将。”
然而,就在四年前,朱元璋还不顾众臣反对,将胡大海的长子胡三舍乱刀砍死。而在胡大海死后,他的次子胡关柱也随即被杀。那么胡大海是不是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百年难遇”呢?他的死与朱元璋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又为何执意诛杀他的长子呢?
< class="pgc-img">>胡大海的“勇武”
胡大海与邓愈是老乡,同是安徽泗县人。1353年,朱元璋率领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另立山头。在招抚张家堡散兵后,胡大海慕名来投。
胡大海是农民出身,不识字,但身材高大魁梧,极有威严。朱元璋初次见他,就大为赞赏,将他与徐达并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胡大海就成了与“左翼元帅”徐达媲美的“右翼统军元帅”。
当时,朱元璋带着常遇春等人击败缪大亨,攻占滁州,正欲夺取和州。胡大海就自告奋勇,担任前部先锋,领兵3000人率先进军。行至半路后,胡大海突施妙计,令众军改换元军服饰,打着犒赏的名义兵临和州城下,骗过和州守卫,顺利攻占和州。
< class="pgc-img">>而令朱元璋更为兴奋的是,胡大海是一位心胸极为宽广的将领。邓愈加盟后,朱元璋以胡大海为邓愈副将,攻打皖南。当时,邓愈年仅20岁,与老将胡大海相比,资历尚浅。然而,胡大海不仅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尽心尽力辅佐邓愈。
1357年,邓愈、胡大海占领徽州后不久,“苗将”杨完者领兵十万来攻。作为元末名将,杨完者在平定红巾军叛乱过程中屡立战功,多次击败张士诚。可在徽州城下,胡大海率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竟让杨完者十万大军溃散逃命。
徽州之战大胜杨完者后,胡大海趁势猛攻元军地盘,在建德又一次击溃杨完者,俘虏元军数万人。而杨完者在胡大海的连续进攻下,左支右绌,狼狈不堪,没过多久就自缢身亡了。
自建德起,邓愈、胡大海进军浙江,将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延伸到浙东地区。胡大海虽目不识丁、五大三粗,可他对文人却极为崇拜。攻占婺州后,胡大海四处寻找浙东大才,在得知朱升位居此处后,胡大海立刻将他引荐给朱元璋。而朱升也为朱元璋提供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让朱元璋在元末乱世得以站稳脚跟,徐图发展。
< class="pgc-img">>处州暴亡
在攻下婺州后,胡大海领兵进占诸暨。在诸暨一战中,胡大海仅用三千人马就俘虏了元军四千,可见其作战勇敢。
当时,张士诚对诸暨也有觊觎之心。胡大海占领诸暨后,张士诚以吕珍为大将围攻诸暨,欲夺取朱元璋的胜利果实。吕珍虽是张士诚麾下三位猛将之一,可在与胡大海的较量中,却不曾占据上风。
于是,吕珍想到了一个狠毒的主意,他秘密派人占据河流堰口,欲效仿关云长“水淹七军”,将胡大海及兵士淹死在诸暨城中。然而,胡大海早已识破吕珍的计谋,在吕珍占领堰口后不久,胡大海就趁夜出发,夺取了堰口,并放水反灌了吕珍大营。吕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遭受水淹后狼狈不已,部下淹死大半,不得不向胡大海求和。
< class="pgc-img">>胡大海生性豪爽仗义,从不乱杀无辜,见吕珍折箭求和,相信了他的诚意,就不再追究。然而他的部下王恺却与他想法不同,在王恺看来,吕珍为人奸诈狡猾,毫无信义可言,暂时求和不过是为了躲避大军的锋芒,日后必将卷土重来。
俗话说:“打蛇不死,自遗其害。”作为谋士,王恺所言非虚。可胡大海却说:
“我已与他折箭发誓,若是违背诺言,就是不守信用,若是纵而再击,更是没有武德。”
因此,胡大海不顾王恺劝谏,执意放吕珍回去。生逢乱世,狡诈、卑鄙之徒比比皆是,胡大海能以信义为先,既是幸运,又是他的不幸。虽然他的部下对他的行为大为赞赏,钦佩有加,可在小人看来,这是一个击败胡大海的最合适的渠道。
占领浙东后,胡大海依旧为朱元璋寻觅良士。浙东四大名士的刘基、宋濂、叶琛、章溢能够投奔朱元璋,为他效力,全部来自胡大海的功劳。尤其是朱元璋请不动刘基,想要放弃时,仍是胡大海持续上疏劝谏,才诱使朱元璋第二次派人拜访。
因此,在朱元璋麾下效力的胡大海与其他军将相比,一直是一个“另类”。他在前线冲锋陷阵,所向无前,而在攻占城池后,又扮演文人的角色,收罗贤才,上表举荐。正是因为胡大海七年来不断为朱元璋输送文臣、谋士,才得以让他在鄱阳湖大战前规划好取胜的条件。
< class="pgc-img">>1358年,邓愈调离浙东,胡大海一人独守徽州、诸暨等六府。而他又趁机攻占处州,赶走守将石抹宜孙,并将赋税重地信州掌控在自己麾下,实现了对张士诚的包围。
然而,正是处州这块军事重地,夺走了胡大海的性命。昔年,胡大海攻占严州时,蒋英、刘震、李福三位苗将趁机拜投在胡大海麾下。胡大海虽心思细腻,却又豪爽大度,见蒋英三人孔武有力,且主动投诚,因此并未详查就留在自己身边。
可蒋英等人早已与张士诚勾结在一起,暗中谋划多年。他们利用胡大海宽厚的性格为己所用,打入军队内部。在胡大海视察金华时,蒋英趁机邀请胡大海前往八咏楼观看弩弓。而在胡大海动身前往途中,蒋英又密令手下钟矮子跪拜于地,状告蒋英杀人。胡大海不明所以,欲详细询问时,蒋英突然从袖中掏出准备好的铁锤,猛击胡大海头部,以致他头骨碎裂,当场死亡。
胡大海的次子胡关柱和他的谋士王恺也在此次叛乱中相继被杀。由于胡大海掌管整个浙东,他的死对朱元璋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若不是李文忠临机应断,突袭金华,浙东地区必将被张士诚完全吞并。
< class="pgc-img">>诛杀其子
胡大海有两个儿子,他的次子胡关柱与他一起阵亡在金华,而他的长子却死于朱元璋之手。当时,胡大海领兵征讨绍兴,他的长子胡三舍留守婺州。可在留守期间,胡三舍不顾朱元璋的命令,公然酿造酒水,在军中引起巨大喧哗。
听闻消息后,朱元璋当即将胡三舍捉拿到应天,并要处以极刑。可是他的谋士却以胡大海拥兵在外为由,力劝朱元璋不要如此做。然而,朱元璋不顾众人反对,仍旧一意孤行,将胡三舍乱刀砍死。在胡三舍死后,朱元璋曾说:
“宁肯胡大海叛我,也不能违反我的军令。”
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借用胡三舍的人头“杀鸡骇猴”,毕竟作为胡大海的儿子,他的死亡带来的威慑作用远远大于普通的士兵。而他深知胡大海的为人,绝不会因为胡三舍的死而怨恨于他。
因此,在朱元璋、蒋英的联手操控下,胡大海绝嗣了。胡大海死后不久,朱元璋就命徐达围剿蒋英,将其活捉后,杖杀于胡大海墓前,以祭英灵。
< class="pgc-img">>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在鸡笼山修建功臣庙,为那些打天下的功臣名士建造石像,以供后世祭拜。而在洪武时期,许多名将因各种罪名被移出功臣庙,所剩下的不过仅有21人,胡大海位列第7位,在他身前的则是死后被追封的大明“开国六王”。
朱元璋一生铁石心肠,可在谈及胡大海、冯国用、廖永安时,每每泪如雨下。他曾多次引用胡大海话的告诫子孙:
“我是武人,不知书,却知三件事,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儿童,不焚毁房屋农田。”
多年后,胡大海的养子胡德济跟随徐达北伐蒙元,在遭遇元军途中却畏惧不前,以致惨败。当时徐达斩杀了胡德济麾下的副将、参军,却将胡德济送往京城。由于胡德济是胡大海在世间唯一的亲人,朱元璋不仅没有处置他,反而将他调任陕西,担任都指挥使。可见,在朱元璋心中,胡大海仍是他最信赖的将领之一。
英雄 醉卧沙场
>初始地形
>初始科技
>初始武将
>陈霸先做完本作中唯一一个开局没有军师的势力,智力最高是君主陈霸先76,而且武将质量也不咋地,除了89统御的君主自己,就靠一个99高武萧摩诃镇场面,在野倒是有个内政好手冼英,但是连军师建言都没有,想找洗英挺难的,想要破局还是要有点运气加胆量。
陈霸先
>萧摩诃
>在野冼英
>陈霸先开局地处长沙,西邻800里浩渺洞庭,看看手下一帮歪瓜裂枣,只能另求贤才,听闻洞庭有大神孙武在此隐居,于是率精骑兵五千,带心腹杜僧明前去寻找。
ps:(开局去乌林应该也可以,那边有吴起,但是没试过。)
< class="pgc-img">开局往洞庭
>在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洞庭。
洞庭攻陷
>ps:次月看一眼吴在野武将,如果孙武已经在野,就可以重来了。[捂脸]
经过无数次寻(zhe)找(teng),终于和孙武大神对上话,但是孙武大神实在太恐怖101智力。。
3月11找到孙武
>舌战孙武
>讲真,这是唯一一次翻盘的机会,于是进舌战 ,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又经过无数次的发自肺腑的对话,终于找到了打动孙武的秘籍。
< class="pgc-img">舌战开始
>说服孙武
>大神表示愿意辅佐,成就霸业。早这样多好,浪费我一个多小时寻找舌战秘籍。
ps:此版本舌战比较简单。尝尝会发生低智力反胜高智力的情况。
军师有了,不用裸奔了
>有孙武大神加盟,马上奉为军师兼忠义校尉。然后陈霸先的难度就直线下降为2星。
且看大神发威。
孙武队
>抓沈尹戌
>抓鲁肃
>抓吴起
>抓秦彦晖
>抓孙尚香
>抓陈轸
>抓李成梁
>抓孙叔敖
>抓彭越
>抓王琳
>抓李如松
>抓吴季礼
>抓庄周
>抓潘崇彻
>抓丁奉
>抓侯瑱
>抓严可求
>抓顾全武
>抓黄歇
>在整备政令研发之后,符节台造出,吴起大神也归降了。
可以开六府
>吴起降
>长沙三结义
>结义之后,孙武和侯安都带兵开始东征,吴起和陈霸先和其他武将固守长沙。
东征南康
>攻陷南康
>守城部队也传来好消息,楚国头号武将项羽在一次溃退中被我军抓获宝马一匹。下次再来就可以抓项羽本尊了。
抓乌骓
>南康陷落,商武丁的大军却早已陈兵南康成为,准备当黄雀,却没料到我军战略性转移,不仅带走所有物资,还招降了全部武将。
武丁大军至南康
>钱镠降
>随着又一尊小神彭越的归降,至此南部大陆上再也没有能与陈军抗衡的队伍,由于有人脉和清野的加入,经济和人才也不是问题,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吴起队
>孙武队
>潘崇彻队
>陈霸先队
>写在最后,
陈霸先开局拿到孙武或者吴起,难度会迅速降低,一个神将会让部队有质的飞跃。所以,好好练练舌战吧。
难度体验:★★(有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