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挑战来临时,对于有准备的人,很可能是一种机会。”
好文4400字 | 7分钟阅读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 者:孙允广
一场全国的疫情,给无数中国企业带来困难:企业迟迟不能开工,造成很多线下商业歇业。
然而,越是危机的时候,越是最考验人的时候。考验人怎么样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确定自己的理想、愿景和追求,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疫情之下,也爆发出一些新的商业需求,催生了传统商业的迭代升级。
此次疫情,必将深刻改变中国。疫情之后,中国社会将有哪些新商业机会?哪些行业又将蓄势爆发?
本文梳理了13个最有可能加速爆发的行业,建议收藏。
1 医疗卫生行业
此次疫情中,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医疗健康领域,除了一线医护人员的专业医疗用品之外,最主要的是大众层面的健康卫生需求将爆发。
疫情也是对全国大众的一场卫生健康普及教育。尤其是,疫情中人们发现:身体健康、抵抗力好的人,往往能够被治愈;而那些有其他并发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危险。
所以说,医疗健康行业将从3个方面爆发:
1传统的防护企业
当下,我国口罩生产严重不足,专业的N95口罩日产能仅有60万只;
即使疫情之后,口罩生产企业仍会面临巨大的需求,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
电子体温计、空气消毒机、多次循环电子口罩等,都将日益普及,成为大众日常需求品;
一些增强身体免疫力,增强体力的辅助性保健品,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热销品;
随着健康意识的崛起,线下健身馆、健身器材等,都会因此而受益。
2互联网医疗平台
疫情期间,丁香医生、微医、阿里健康等平台,都推出在线义诊,帮助用户筛选普通感冒与新型肺炎,一方面缓解了线下就医压力,节省了资源,也让无数消费者体验了互联网医疗的便利。
而且,整个医疗过程能够实现闭环。比如阿里健康,就通过淘宝App上线了“买药不出门”服务,线上问诊之后,在线医生开方,药品直接给配送到家。
2019年之前,人们线上问诊的比例仅为2%-4%。在此次疫情的催化作用下,线上问诊的比例已经提高至10%左右。
再加上,2019年6月国家明确规定互联网医疗可以纳入医保支付。有充足的理由判定:未来,互联网医疗平台企业,将迎来一场大爆发。
3医药电商O2O
整个医疗的闭环分为三个步骤:在线问诊——医生开方——医药购买。
但这个流程并不一定会完全被阿里健康这样的全平台接盘。在“医药购买”这个环节,对于一些常规药,消费者将从叮当快药、京东医药,甚至是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购买。
所以说,医药电商的O2O平台会迎来一场大爆发。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还会衍生出大量独具区域特色的O2O平台。
2 手游比端游
更具有爆发潜力
根据媒体报道,腾讯的两款热门手游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在春节期间表现十分优秀。《王者荣耀》在除夕当天流水较高,相比2019年除夕夜的高,由此可见疫情影响带给游戏行业的商机。
除此之外,完美世界的《新笑傲江湖》、社交游戏《玩吧》,以及与疫情有一定关系的《瘟疫公司》都成为春节期间的黑马。
索尼的PS4、微软的Xbox等主机类游戏,以及《连连看》《斗地主》等休闲类游戏,也受到玩家的青睐。
相比之下,手游比端游更具有爆发力。宅在家对大众来说很难熬,但对游戏厂商来说,却是催生需求的好时机。
另外,游戏消费也是有惯性的,催生出来的游戏需求,并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消退。
3 付费视频及会员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前三款最火爆的视频平台分别是:爱奇艺、腾讯视频、抖音短视频。爱奇艺、优酷等付费会员数均有所增加。
2020年春节期间最火的电视剧有《锦衣之下》《绝代双骄》《乡村爱情12》等。
《绝代双骄》属于老版翻拍,仍然获得很高的收视率。这主要是因为,经典的作品底层是人性通性,但时代变化,观众的审美、情感表达以及对演员的喜好都发生了变化。《绝代双骄》就是在传承武侠精神和爱情的基础上,对演员和审美进行了调整。
一个电视剧、电影究竟能不能赚钱,关键是要搞清楚某一时间段里,某个社会阶层精神需求是什么。这样,你搞出来的产品就能满足他们,就一定会很有意义,一定会赚的很多。
4 “新网红经济”将大批量爆发
短视频方面,抖音DAU破3亿,达到了3.11亿的用户量,同比往年增长了93.1%;快手的DAU为1.77亿,同比往年增长了55.8%;腾讯微视同比增长595%(据部分网站数据)。
短视频的爆发,将催生一大批新晋网红,爆发一场新网红经济。
新网红与传统网红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网红更多来源于普通大众和草根人物;
观众的“复看率”更高;
传统网红依赖广告和带货赚钱,新网红更倾向于内容植入。
抖音上有大量的娱乐号、段子号、知识号,比如“老梁故事会”“尊宝爸爸”“略懂点典故”等,这种几十秒的爆笑段子、猜谜游戏、知识普及、商业道理等,都有很高的传播基因。
在音乐领域,2019年年末开始,街头女歌手“小阿七”十分火爆,翻唱的《不谓侠》《下山》《那女孩对我说》等,在网络上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传播量。 小阿七的火爆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她长相甜美,帆布鞋、连体衣等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着装,以及代表大众草根歌手拼搏向上的力量;
另一个因素是网络上很多的流传都是十几秒,只传播每首歌的高潮部分,短视频容易传播,是因为符合人类大脑“短反馈”的机制。(相比之下,读书是“长反馈”,就不容易专心看下去)
随着疫情对短视频的加速普及,未来一些新晋网红诞生,将进一步推动网红经济、流量经济的爆发。
5 企业咨询服务平台将崛起
疫情期间由于不能复工,很多企业家愿意在线学习,思考企业的未来。
疫情之后,在线上课程中受益的企业,将会更加看重自身抗风险能力及其组织架构调整、业务转型等,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企业咨询服务都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也将爆发增长,毕竟新公司的成立、原有业务的破产、转型所需的统计、产品的包装设计、广告等,都需要有人帮你服务。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设计公司等会迎来业务的增长。
6 在线教育平台
由于学校不能复课,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等一批在线教育平台迎来爆发的春天。
在线教育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名师优势,疫情之后会加速市场调整,一些听过名师讲课的学生,将再很难将就普通老师,在线教育必然迎来一波爆发期。而且,未来线上教育与线下融合也是必然趋势。
7 线上办公软件
很多企业应开始线上办公,钉钉、企业微信等一些线上视频、任务管理系统,服务器都被挤爆。
尽管对于线上办公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有争议是任何新兴事物的特性。由于成本更低、更灵活,线上办公未来势必会出现爆发浪潮。
8 现代制造业
疫情期间,一些传统企业正思考业务模式。在危机中,对业务结构做加减法,让公司具有更有效的动态应对不确定性的业务能力。
此次疫情之后,将加速中国企业向着更先进的现代制造领域迈进。
尤其是一些大量依赖人工劳动的企业,会抛弃一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产品,集中优势、保留核心能力,升级制造设备,向现在制造业转型。
企业业务转型的方向很可能会是物联网、智慧城市、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抗风险能力更高。
9 高标准的生活服务将会爆发
疫情期间,由于人们不愿意去大超市,社区便利店、生鲜电商等企业,都出现了集中爆发。
还有一些配送服务,美团、百度外卖等,业务都出现井喷。
可以说,疫情催生了“宅经济”。未来,同城物流,跑腿服务等会进一步崛起,未来的人会变的越来越来“懒”,越来越“宅”,越来越不喜欢跟人接触。
但人们的诉求并不会降低,生活服务不仅仅停步于“在线买菜”“在线点餐”等初级阶段,而是向着更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比如,4人的火锅食材搭配、半成品菜、甚至上门炒菜,上门家政服务、家庭整理师等高标准、特色化服务,都会逐渐崛起。
10 生命医疗行业
将成为极大的风口
除了健康产业之外,中国的生命生物技术市场需求巨大。这场疫情,暴露出中国医疗资源的不足,以及应对危机能力的欠缺。
当下,日本、美国在生命医学领域走在世界前端。
日本的干细胞技术,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用来抵抗衰老。通过干细胞的再生医学,可以重建膀胱、肝脏甚至心脏,有科学家分析认为,人类活到120岁不是梦。
美国的生命生物技术也是站在世界最前沿的,美国政府把60%科研经费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每年评选的全球最具价值、改变未来的重大科技突破中,生物科技经常占据30%多。
疫情之后,中国市场对生命生物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呈现爆发趋势。这将推动中国三方面的进步:一是原研药的加速;二是5G下智慧医疗的需求;三是高端生命生物技术的创新。 相关的企业,可以在这些领域尽早投资,尽早布局。
11 心理咨询
及一对一心理陪护
疫情期间,很多人天天刷新闻,出现了恐惧、焦虑等情绪。
疫情之后,将会有大量的人需要私人心理医生、私人心理陪护。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人的心理需要抚慰,线上咨询服务会逐渐兴起。
12 参谋机构及智库
疫情使得中国的企业面临很多困难,开工难、资金链断裂、贷款问题、疫情期工资等问题,成为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
但每个地方的产业不同,企业的实际诉求也会不同。地方政府在收集民间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会更加务实,也会越来越多地参考专业参谋机构或智库等第三方独立报告。
同时,疫情也是一个警钟,一些风险评估机构、预警机构等,会逐渐浮出水面。
所以说,随着中国的改革深入和政府的透明化转型,这些智库、参谋机构等,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
13 餐饮和旅游行业
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尽管当下,餐饮企业受到的挫折最大。但疫情结束之后的1、2个月,餐饮和旅游行业,都会出现大规模的爆发性增长。
因为“宅”是一种对自身诉求的压抑,是原本的消费诉求受到了遏制。
如果疫情控制乐观,疫情之后的五一小长假、端午假期,甚至十一黄金周,都会出现旅游和餐饮消费旺季。毕竟,该去的地方还得去,该见的朋友还得见。
旅游就是一种短缺经济,在家里呆腻了,就想出去看看,在外面呆久了,就想回家陪父母,这是人的特点。
春节期间,很多人在家里觉得“吃饱了撑的”,开始想出各种娱乐办法,甚至有些人憋坏了后,就不道德了,把鞭炮绑在狗尾巴上玩,结果狗跑进屋子里,把整个屋子都烧没了。
所以说,人类就是一种短缺经济。疫情一结束,一定会有大批“憋坏了的”人,跑去全国各地、全世界去看看的,消费的“报复性反弹”是可以预见的。
14 结语:疫情期是一场大考
当挑战来临的时候,对于有头脑的人,对于有准备的人,很可能是一种机会。
但是未来的商业,两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圣经·马太福音》里的那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使他多余;没有的,要把他剩下的也夺走。”
头部的企业将在寒冬之后蓄势待发,而那些主业不够集中的企业,很可能面临更惨烈的冬天。
所以,疫情期是一个机会,需要深度思考自身企业的未来。
参考资料:
[1].魏杰:2020年以后,中国最赚钱的3大产业
[2].燃财经,唐亚华、闫丽娇《疫情之下,哪些行业正在逆势爆发?》
[3].娱乐独角兽,樱木滑倒《王者荣耀》单日流水超20亿,武汉“疫情”如何成就“游戏春节档”?
- End -
海量实操案例,全球管理精华0~100岁企业都在看扫码订阅,立享8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餐饮消费总额39644亿元,连续3年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而火锅已经成为餐饮业第一大品类,人们对火锅餐饮的喜爱,也让火锅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
火锅成为餐饮行业第一大品类
深圳市福田区东园路,是深圳餐饮企业比较密集的美食街之一。近年来这里出现一个现象,就是火锅店越开越多。据统计,短短数百米的街道,就有16家火锅店,其中4家川味火锅店、4家串串火锅店,4家潮汕牛肉火锅店、其余品类火锅店4家,甚至不少火锅店门挨着门相互竞争。
深圳某火锅店负责人:近年来火锅生意越来越不错,每天大概能接到170多桌,营业额有十几万。
《2017年度餐饮大数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餐饮门店有578万个,其中火锅餐饮网点合计数量有29.7万家,占餐饮门店总量的5.1%。此外,近两年,火锅餐饮一直保持着两位数增长,数据公司沙利文预计,到2020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可达5774亿元。
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CFO 赵怡:目前,呷哺实际上在2017年的年报里面,已经有大概759家门店了,目前为止,可能覆盖有79个城市。
《2017年度餐饮大数据白皮书》数据还显示,在所有的火锅种类中,四川和广东的火锅网点数分布较多,食材类火锅在所有火锅类别中占比最多,为54.6%,在这一类别中:鱼火锅占比最多,烹饪类火锅中,串串香占比最多,地域类火锅中重庆火锅占比最多。
中信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 戴佳娴:火锅行业有两大非常优质的属性,第一是“成瘾性”,这也提升了火锅产业整体的一个抗风险的能力;第二大主要特性是易标准化,火锅生产加工的环节比较少,它的底料和调料都是可以统一配制的,不太依赖于厨师,对于食材的依赖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扩张的能力比较强。
方便火锅异军突起 火锅网红品牌越来越多
除了传统的堂食火锅以外,近年来火锅行业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方便火锅的出现,迅速发展,这些都给火锅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
近年来火锅终端产品市场日益丰富,自2016年初,方便火锅兴起以来,市场上已涌现出40多个方便火锅品牌,目前方便火锅市场规模大约在62.5亿元。
中信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 戴佳娴:自热小火锅的口味其实还原度还是比较好的,再加上它只需要一杯冷水就能够完成整个制作,所以便捷程度是大大提升的。去年11月就有一款自热小火锅在天猫的终端零售额,单月就达到三千多万元,这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不过分析认为,由于受到渠道限制、产品同质化严重、溢价能力弱等因素制约,方便火锅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瓶颈。
中信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 戴佳娴:网红品牌开始增多了,譬如,川味火锅的翘楚小龙坎,所以品牌的溢价是大幅提升的。
品牌火锅布局上游调味料行业 火锅料制品快速发展
受益于近年来火锅行业规模的扩大,处于火锅产业链中游的火锅料制品行业也得到发展迅速。
调查发现,市面上的火锅连锁品牌大多走过“经营火锅优而卖底料”的道路。如海底捞、德庄均自主研发并生产火锅底料。
市场人士表示,借助火锅餐饮繁荣高速发展,火锅产业链上的调味品行业增长稳健,预期行业2016-2020年复合增速为14.7%,2020年将达到310亿。
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CFO 赵怡:经过多年的发展,呷哺已经储备了在这条线上的一个特点和研发能力。有了这些后,顺应着产业链,自然也会开始锅底调料和复合调味料的研发和制作,慢慢走出另外一个增长的空间。
除了火锅调味品行业以外,火锅产业链中游的火锅料制品行业也发展迅速,速冻鱼糜制品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为成熟,包括安井食品、海霸王、海壹等大型生产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速冻肉制品行业则集中于肉类供应较为发达的山东地区,以山东惠发、山东佳士博为代表,占据长江以北的市场。
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清苗:火锅丸子占总收入差不多70%左右,是我们的主业吧。火锅也是整个餐饮行业里面发展最快的一个板块。
张清苗告诉记者,火锅丸子的毛利率目前大概在25%到30%,由于近年来火锅行业发展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他们公司每天产销火锅丸子达到一千多吨。为了扩大产能,他们还在四川、湖北等地设立外围基地。从年报上来看,安井食品2015年到2017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1.77亿元、2.02亿元。
>日,甘肃麻辣烫火爆出圈。据红星新闻报道,今年2月底,全国新开业的“甘肃麻辣烫”店已累计超过150家,天津、济南、成都等多地掀起了“甘肃麻辣烫”新店开业潮。
3月19日,经视直播记者搜索外卖平台发现,武汉也有两家“甘肃麻辣烫”店正在营业,另外还有两家店即将开业。
3月19日,经视直播记者联系上武汉一家甘肃麻辣烫店铺,负责人李先生介绍,他不是甘肃人,这家门店是他和朋友一起经营的,朋友是甘肃人。“我们是半个月前开业的,那时候甘肃麻辣烫还没有火,只是有点热度,大部分人还不知道甘肃麻辣烫。”李先生说,他们的食材都是从甘肃运过来的,就是为了让顾客在武汉也能品尝到甘肃麻辣烫的味道。
图/受访者提供李先生
还告诉湖北经视记者,随着甘肃麻辣烫出圈爆火,他店里的客流量也比刚开业的时候多,周末的客流量增加了一半。
图/网络截图
“天姐·甘肃天水麻辣烫”则是一家即将在武汉开业的麻辣烫店。店铺负责人王女士介绍,她在武汉做餐饮已经十几年了,此前是开火锅店的,为抓住商机,紧急“换赛道”,将火锅店改成“甘肃麻辣烫”店。为此,她还专门到甘肃考察。“川渝的麻辣烫用的是牛油,但是甘肃的麻辣烫一般是用当地的菜籽油,吃起来不难受。甘肃的辣椒和花椒,虽然没有川渝的那么辣和麻,不过香味十足。品尝之后,我觉得可以做。”王女士介绍。
除了“甘肃麻辣烫”,王女士还将甘肃其它特色小吃也一同带到武汉。“我相信‘甘肃麻辣烫’的口味是武汉人都能接受的,这次开店有预感能够‘爆’!”(湖北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