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1、《WS/T 367-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的通知》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结合本院的工作制定病区保洁工作制度。
一、人员防护
1、普通病区日常工作个人防护:工作服、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2、发热门诊、留观病房个人防护:工作服、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隔离衣、手套、鞋套,必要时防护服。
3、 严格落实手卫生,摘脱手套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二、清洁与消毒原则
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清洁方式。根据医院环境感染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实施工作。疫情期间,普通病区清洁消毒每日至少 2 次,消毒浓度为含氯消毒剂 500mg/L;感染高风险区域(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等)清洁消毒每日至少 3 次,消毒浓度为含氯消毒剂 500-1000mg/L。做好终末消毒。遇污染随时消毒。
三、空气消毒
1、普通病区日常开窗通风至少 2 次,加强空气流通,终末消毒由护士使用紫外线等进行空气消毒。
2、感染高风险区域(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等)可适当增加开窗通风的次数,加强空气流通。终末消毒由护士使用紫外线等进行空气消毒。
四、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1、清洁消毒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擦拭方法应执行“S”形或“Z”形擦拭;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2、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与人员卫生处理。
3、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铝箱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4、对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5、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五、洁具管理
1、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发热门诊及应急隔离病房区域内还需要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分区使用)。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每班下班前集中清洗消毒。
2、清洁工具应在洁具间做复用处理,洁具间保持环境清洁、干燥。
3、清洁工具的数量、复用处理设施应满足病区或科室规模的需要。
4、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浸泡在含氯消毒剂浸泡桶中(含氯消毒剂浓度:普通科室500mg/L,发热门诊及感染病房 1000mg/L 的),消毒液配制后使用浓度试纸测试浓度并记录,加盖保存。
六、卫生间清洁消毒
1、普通病区日常做好清洁,每日对病区内所有便器内倒入 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漂白粉,作用至少 60 分钟,冲厕时必须关上便器盖子后再冲厕,若为敞开式便器,则放置两张卫生纸覆盖再冲厕,此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及手卫生。保洁经理定期督查反馈。
2、发热门诊及留观病房,日常对患者卫生间每天至少 2 次往便器内倒入 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漂白粉,作用至少 60 分钟,冲厕时必须关上便器盖子后再冲厕,若为敞开式便器,则放置两张卫生纸覆盖再冲厕;每位患者如厕后,采用 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喷洒,若有污渍,则按照第 3、4 项处理,此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及手卫生。
3、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 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移除后,再按照消毒流程处理。
4、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 2000-5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 30 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 class="pgc-img">>、目的
保证环境物表清洁整齐,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二、适用范围
全院各科室。
三、依据
卫计委:《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2017
四、内容
(一)清洁与消毒原则:
1、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 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
2、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3、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
4、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5、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注: 清洁单元:邻近某一患者的相关高频接触表面为一个清洁单元,如该患者使用的病床、床旁桌、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泵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
6、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
7、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如计算机键盘、口腔科工作台),建议采取屏障保护措施, 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实行一用一更换。
8、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有标记。重点部门的地巾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使用。宜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
9、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关注清洁剂与消毒剂的兼容性,选择适合的清洁与消毒产品。
10、医务人员应负责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应指导环境清洁人员对珍疗设备与仪器实进行清洁与消毒。
11、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息者体液、 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注:污点清洁与消毒:对被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12、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以清水(灭菌用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13、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在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二)日常清洁与消毒
1、各部门和临床科室按照风险等级,划分为低度风险区域、中度风险区域、高度风险区域,不同风险区域应实施不同等级的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注: 低度风险区域: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如更衣室、会议室、医生办公室等。中度风险区域: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高度风险区域:有感染或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区、血透室等。)低度风险区域每天清洁消毒频次1-2次、中度风险区域每天清洁消毒频次2次、高度风险区域每天清洁消毒频次≥2次。
2.应遵守清洁与消毒原则。
3.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环境表面,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在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有醒目的警示标志。
(三)强化清洁与消毒
1.下列情况应强化清洁与消毒:
①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
②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 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等耐药菌。
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清华清洁与消毒时,应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并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四)清洁工具复用处理要求
1、各部门和临床科室有清洁工具复用处理的房间,保持环境干燥、通风换气。
2、清洁工具的数量、复用处理设施应满足病区或科室规模的需要。
3、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其复用处理方式是手工清洗。
消费者提供洁净、卫生、符合国家标准的餐饮具,是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日前长沙市市场监管局向全市餐饮服务提供者发布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操作规范指南。
设施设备要配齐:凡自行提供餐饮具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清洗、消毒和保洁设施;消毒设备应购买取得有效卫生许可证的正规产品;清洗消毒水池必须做到专池专用,不得与清洗食品原料、清洁用具等水池混用;配备具有明显标识的密闭保洁柜,保持清洁,保洁柜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洗消用品要合规:采购和使用获证企业生产的洗涤剂、消毒剂,洗涤剂、消毒剂应分别符合GB 1493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洗涤剂》和GB 14930.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剂》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清洗要彻底:餐饮具使用后要及时洗净。采用手工方法清洗的,先刮掉餐饮具表面食物残渣,再用含洗涤剂的溶液洗净餐饮具表面,注意控制洗涤剂用量,不要过量使用,最后用自来水冲去餐饮具表面残留的洗涤剂;采用洗碗机清洗的,按设备使用说明操作。清洁后的餐饮具应表面光洁,无附着食物残渣等异物,无油渍、泡沫、异味。
消毒要规范:采用物理(高温)方式消毒的,应定期清洗、定期检查消毒设备运转情况,消毒温度、时间应达到要求,餐具消毒时摆放要留有空隙,确保热力能够穿透,采用红外消毒的消毒柜要符合设备使用说明;采用化学方式消毒的,要严格按照消毒剂产品的说明书要求配制消毒液,并做到现用现配,浸泡时间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消毒后要及时采用洁净的饮用水冲淋或沥干、烘干等有效方法,降低其表面的消毒剂残留。
保洁要跟进:宜沥干、烘干清洗消毒后的餐饮具。使用擦拭巾擦干的,擦拭巾应专用,并经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消毒后的餐饮具应及时存放在专用保洁设施或者场所内。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