煊 川观新闻记者 赵泽宇
嘀、嘀、嘀……出单机又一次发出急促响声,“看嘛,外卖单子又来了。”8月8日凌晨1点过,四川师范大学北门的茶百道门店,店员方帅一边赶制奶茶,一边对在场的记者说,“凌晨0点到1点半,就接到35份奶茶外卖订单。我们这家店24小时营业,要工作到早上9点。”
凌晨1点过的四川师范大学北门的茶百道门店。鲜煊 摄
入夏以来,成都奶茶店夜间爆单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忙通宵”成为多数24小时奶茶店的常态。8月6日,某外卖平台发布的《24小时奶茶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6月以来,活跃的夜经济带动奶茶店营业时间拉长。目前,成都24小时奶茶门店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上海。
成都人喝奶茶越喝越晚,越来越多的24小时业态进军成都夜间消费场景……连日来,川观新闻记者在成都多个商圈走访发现,除了24小时奶茶店,24小时营业的火锅店、烧烤店、蹄花店、便利店众多,甚至健身房、早餐店也将营业时间延伸至深夜。这样的夜间消费场景,让成都深夜升腾起烟火气息,向外诠释着一本成都夜经济的“生意经”。
夜间消费场景点亮成都街头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一首脍炙人口的《成都》,一直在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成都玉林街头感受夜生活。
晚间,成都玉林小酒馆门口熙熙攘攘。鲜煊 摄
8月7日晚10点,玉林西路街边的火锅店、冰粉铺依然座无虚席,小酒馆、街边集市等点位人头攒动,整条街熙熙攘攘,不乏24小时营业的奶茶店、糖水店等。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游客郭女士,“刚下飞机到酒店放好行李就过来了,到玉林小酒馆打卡,是此次成都‘Citywalk’的首站。”她说,“这里比想象中更热闹。”
位于玉林街口的糍粑冰粉店,店主正忙着出单。川观新闻记者 赵泽宇 摄
“你今晚营业到几点?”8月8日晚8点,记者再次来到玉林街头,一家糍粑冰粉店主说,“今天下雨,准备营业到凌晨0点。平时,我们还会售卖油炸串串,深夜时不少正餐店相继打烊,我们的生意往往会更好。”
三圣街上的24小时餐馆。鲜煊 摄
“选择在夜间营业,对于商家来说竞争压力更小。”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的“小凡家的卤肉铺”,是一家主打卤味、早点的24小时餐馆,该店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尝试24小时营业初期的收益并不高,后来生意慢慢就好起来了,周围的“夜猫子”很爱来这里吃夜宵。
当天晚10点,记者回访川师大北门茶百道门店时,方帅估算说,“我们这家店一般日均卖出奶茶600杯左右。”同一街区的蜜雪冰城门店店员向记者介绍,“生意最好时可以卖到300份订单,这只是营业到晚上10点半的数据。”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夜间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奶茶店的单日销售额度。
夜间营业的蜜雪冰城四川师范大学北门门店。鲜煊 摄
《报告》显示,在夜宵时段(晚上8点到凌晨4点之间)奶茶订单中,住宅区订单占比最高,达到65%,此外13%送往写字楼,7%送往酒店民宿。成都一咖啡茶饮连锁品牌创始人唐杰桓分析认为,“近期由于巴黎奥运会的举办,市民宅家熬夜看比赛,带动了相应点奶茶外卖的需求。”
行家分享“24小时营业”经验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夜经济”一直成都的闪亮名片之一。今年3月发布的首份《中国夜经济活力指数报告》显示,成都位居2023年夜间消费最活跃城市首位。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成都春熙路商圈10年前就出现了24小时餐饮门店,打破传统营业模式,促进了成都餐饮多元化和创新发展。8月9日,小龙坎品牌负责人接受川观新闻记者采访时分享经验,小龙坎旗舰店在2015年首次推出24小时营业模式,不仅能满足消费者随时品尝到地道川式麻辣牛油火锅的需求,还顺应营业时间增加了早餐和夜宵系列。“这家店经常凌晨两三点也要排队,暑期度假旅游带来的客流,更是造就了火锅不同寻常的餐饮旺季。”
夜间时段,乐刻运动成都某门店人气较高。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24小时营业”模式迅速进入国内大众视野,健身房也是主角之一。“在国外健身房,24小时营业是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乐刻运动成都城市负责人余博介绍,“乐刻运动2015年开始24小时运营模式,采取以月付制、智能化为核心的小型健身房模式,无论何时,用户均可以通过手机APP完成在线购卡并扫码进店,方便了深夜下班和早起健身的人群。”
“以动兴夜”成为夜经济活力的一个突出现象,夜间运动成为一个亮眼的新趋势。随着巴黎奥运会的举办,以及暑期假日的助推,全民健身氛围也越发热烈,余博表示,乐刻运动在成都近期店均会员数增长近600位,位列全国前列,反映了成都不夜城活力和多元生活氛围。
源:卡卡的产品札记
有人说:“深夜的酒,不如清晨的豆浆。一顿抚慰身心的早餐,远比闹钟更能唤醒早起的人。”我想给这句话加上一个前置条件——特别是对旅行在外要赶高铁或飞机的外乡人来说,清晨的豆浆油条包子,最能温暖每一位风尘仆仆的赶路人。
旅行在外为了赶早,街边的煎饼果子餐车或附近的麦当劳连锁店通常是我的选择!当然如果有传统的中式早餐连锁店(如永和大王、红荔村、鲜点王等),这会成为我的首选!因为肉眼可见地,连锁早餐店就比路边摊更干净卫生,还提供可歇息坐下来慢慢品尝的空间。
然而,大部分传统餐饮店的最早营业时间是8:00,最晚营业时间是22:00。赶早的人注定享受不到这份悠闲的美味早餐。这次春节旅行,在扬州解锁了家和豆浆这家24小时营业的连锁早餐店,给旅途解决了不少饥肠辘辘的难题。
我曾在凌晨5点20分和晚上11点走进家和豆浆,整家店只有我一桌客人,但工作人员仍然是忙忙碌碌地,引起我对这类24小时在线的传统连锁餐饮店的好奇。
一、为什么豆浆油条品类赛道,未来会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东西南北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比如南方豆花是甜的北方是咸的,南方爱吃肉包子北方爱吃馒头,南方爱喝艇仔粥瘦肉粥北方常喝白粥!
豆浆油条是中国最广泛的传统中式小吃,南北方老百姓从小吃到大,市场无需对用户再教育。豆浆油条就这样从众多的早餐品类中脱颖而出,成为餐饮行业推捧的新品类赛道。
市面上的豆浆油条连锁餐饮店只卖豆浆油条吗?当然不是!大部分传统中式连锁餐饮店会区分两条支线进行售卖,分别是早餐+午餐晚餐两类。
早餐以豆浆、油条、包子、鸡蛋饼、馄饨、汤面、拌面等中式小吃为主,午餐晚餐以卤肉饭、鸡扒饭、鸡腿饭等快餐为主;不同的是这些品类食物均采取全时段销售的方式,客人什么时候想吃早餐还是快餐,随时都能吃到,高效地解决了用户的饮食需求。
近几年,豆浆油条赛道为什么会崛起,未来会有哪些市场机会?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1.1 中式早餐市场空间大
目前,中国早餐行业规模近2万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根据英敏特预计,2025年我国早餐市场规模在中性假设下有望达到2.57万亿元。虽然肯德基、麦当劳等著名品牌也纷纷入局早餐市场,但根据NCBD的调研,中式早餐仍然是我国消费者的首要选择。(内容引自【财通证券】)
1.2城市化改造,街边摊贩被取缔
20年前,我们仍处于街边摊贩盛行、公交随叫随停的社会环境中。那个时代,关于社会环境的关键词是混乱、脏乱、无规则、不公平。
随着城市化的改造和推进,社会环境慢慢进入到可控规整的快车道,中式早餐店也在快速迭代升级。
早前,早餐店以流动的路边摊、夫妻店为主,师傅现做豆浆油条,顾客即买即走;
2008年商务部启动早餐师范工程,以便民早餐车的形式在街道、社区门口进行早餐售卖;
之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早餐工程持续升级,无证照路边摊被取缔。2013年桃园眷村开业,引领传统中式小吃品牌升级;
然而随着消费升级,专注做中式传统小吃集合的品类赛道扩大,品类开始分化,出现各式各样的豆浆油条店、酱香饼店、鸡蛋饼店、馄饨店、面馆等等。
这些细分赛道的豆浆油条店、面馆、混沌店,成为当下人们最快解决裹腹问题的物理存在。饿了只要出门去,大大小小的门店任君选择,只是这类中式小吃店往往缺少品牌,制作工序无标准化,店面不可复制。
家和豆浆这类连锁中式餐饮店的崛起,正好解决以上三个核心问题——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加持后的中式早餐店,能让顾客吃得更放心,用户忠诚度更高,隐藏的市场机会也更大。
1.3小品类,大生意
如前面提到,早餐是每个人解锁新一天的寄托。人们每天都需要吃早餐,早餐是生活中的刚需品,复购率高。而豆浆油条基本上以面粉制作为主,原材料成本较低,利润空间大。
重要的是,传统中式小吃跟传统中餐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可以标准化,而中餐无法标准化。因此每个细分品类的中式小吃,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标准化的麦当劳、肯德基。
豆浆油条看似是一盘靠5块、10块撑起的零售薄利多销生意,但因为其投产比、用户粘性、复购率高且可标准化,一旦形成经营规模,每个细分品类下都将是一盘规模化的大生意。
1.4数字化+新技术赋能
如果说因为城市化进程推进,让中式餐饮店能够品牌化,那么新技术赋能让中式餐饮店连锁化成为可能。
我们知道,移动的路边餐车以夫妻店为主,主要的运营成本是制作原材料和设备成本(包括餐车、餐具等)。餐车店面变成连锁餐饮店之后,它的运营成本则大大增加。
连锁早餐店的成本构成包括:加盟费、店面租金费、装修费、水电费、人工费、机器折损费、原材料费用、运输费、外卖费、运营费、其他费用等。
想开一家实体的连锁早餐店,前期投入好几十万费用,收支平衡需要较长时间。如果期间现金流不够,餐饮店有可能在收支达到平衡前就已倒闭。因此前提投入的成本越少,达成收支平衡的时间则越快,降本增效是一家店刚起步时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和新技术赋能,早餐店可最大程度地降本增效,快速验证ROI,规模化推广,这才成就了它巨大的市场机会。
1.4.1数字化赋能
一方面,虽然传统中式早餐店尚未拥有像瑞幸般强大的店面选址数据,但在店面选址时仍能依赖数字化赋能,加盟商根据资金情况选到相对性价较好的店面。
另一方面,自助扫码点餐、电子支付(账单数据可查询)、企微钉钉IM工具、收银台记录用户画像、数字化统计用户数据,跨区域数据联网、私域精准推荐产品和优惠信息等,都是数字化赋能线下早餐店的重要体现。如下图流程所示:
1.4.2冷冻技术升级
冷冻面皮技术升级,面皮批量化生产后能被很好地冷冻存储并使用。面点师傅无需起早贪黑地亲自手动制作面皮,同时还能以较低的价格向面皮供应商进货,门店人力成本和制作成本都大大降低。
1.4.3人工智能赋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今我们走进餐饮店或酒店,机器人服务已不是一件新鲜事。机器人的投入使用,能极大的降低餐饮服务人员的数量。在服务质量上,机器人标准化的服务,还能有效降低因服务人员素质不同带来的用户客诉量。
二、24小时传统中式小吃餐饮店,如何盈利?
即便再有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的项目,如果商业模式跑不通,资本自然也不愿意投钱,更别说24小时烧钱营业。24小时传统早餐店究竟做对了什么?
2.1 全时段营业的传统中式小吃连锁店,如何盈利?
连锁餐饮店的一般商业模式由加盟费+线下门店+会员充值+线上外卖4种商业模式组成。
2.1.1 加盟费
由于冷冻面皮等技术降本增效,吸引了一大批之前非包店或非面店从业者的加盟,降低了加盟商的准入门槛。
一个品牌的加盟店越多,加盟总收入则越高。加上早餐糕点是日常生活刚需,用户消费粘性高,加盟商的续费意愿会更强。总之有了加盟商加盟,供需连关系开始运转,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越大也反哺店面生意,最终形成业务杠杆闭环。
2.1.2 线下门店
线下门店收入受限于门店可支撑的最大承载用户量和客单价。想要获得最高营业额,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翻牌率,同时可通过特色化定位,如“线下限定菜”、“餐饮+娱乐”,“餐饮+亲子”等场景打造,提升线下门店的客单价。
当然想要提升整体的净利润,预制菜可降低至少10%的成本输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多数餐饮店引入预制菜的主要原因。
2.1.3 会员充值
为提前锁定用户消费,很多门店采用“存300送50”或“会员充值消费9折”的手段来增加营业额。
会员提前存入现金,门店有更多的现金流用于各类门店投资和日常项目运营。
2.1.4 线上外卖
通常,线上外卖是门店收入的第二增长曲线,它不像线下门店有很强的local地理限制。只要用户所在区域附近有门店,都可手机下单外卖送上门。用户愿意支付更高的定价和外卖服务,门店能得到更多的用户增量。
2.1.5 第三增长曲线
除此以外,不少中式餐饮店也在开拓第三增长曲线——即团餐。团餐的主要用户多为B端用户,比如旅行社、企业、活动等。团餐用户规模大,定价比正常售价低些,综合来看是团餐是一笔重要的生意。
2.2 全时段营业,是否是最优解?
印象中除了麦当劳、肯德基、24小时便利店,大部分一开始喊着说要24小时在线的门店,最后要么重新调整营业时间,要么就倒闭了。家和豆浆这类24小时连锁早餐店,是否是最优解?
我认为中式早餐店也采用24小时营业模式,主要基于几点考虑:
2.2.1 年轻人饮食习惯变化,以全时段培养心智
曾经看过一段介绍,欧美人身材整体偏肥胖是因为麦当劳快消食品推出后,它以便宜份量大吸引了年轻人。汉堡炸鸡薯条,热量高容易导致肥胖,而经过几十年的饮食习惯变化,麦当劳是宛如欧美人正餐一样的存在。所以,欧美人整体比亚洲人都要胖。
同理,即便目前大部分中国人仍然偏向于吃中式小吃,但你会发现年龄越小的用户早餐午餐更愿意选择麦当劳。
正如麦当劳采用早餐套餐来对抗中式早餐,中式连锁早餐店也可以全时段运营策略来对抗麦当劳对餐饮份额的侵蚀,培养用户的中式饮食心智。24小时营业的中式早餐店,是对麦当劳等快消产品使用的抵御策略。
2.2.2 熬最晚的班,蹦最野的迪,吃最中式的餐
我们现在很难看到早睡早起的年轻人。不少当代年轻人正过着晚睡早起的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内卷和反卷的PK,虚胖和过劳肥的困扰……熬最晚的班,过着最焦虑的生活。越焦虑越想吃,越吃越容易胖,越胖越不健康。
全时段的中式早餐店是否也算是,给年轻人提供另一种“养生”式的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解压吃的选择呢?
2.2.3 降本增效成就全时段运营
数字化应用、机器人引入、AIGC使用(客服回复、用户反馈回复等),让门店极大节省人力。即便是24小时在线营业,也不需要过多人力在岗,不会造成人力冗余。正是因为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效果,才给了中式早餐店全时段运营的底气。
梁实秋说:“小时候的早餐几乎永远是一套烧饼油条,吃不厌。”干杯,豆浆油条!
资料参考:
1.豆浆油条品类赛道:毛利率60%,净利润40%
2.产能释放稳增长,团餐业务再起航
3.持续优化单店模型,扩店及团餐发力全国
4.巴比食品:2023年半年度报告
豆瓣平台上,一个名为“便利店美食”的群组已经聚集了超过20万会员。相比之下,奶茶、冰淇淋等食品集团仅有10万左右的会员。可以说,“便利店”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角色一样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个城市便利店的发展水平不仅有其文化意义,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它更能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活力和人文化程度。
在以“烟花爆竹”和夜间经济闻名的成都,便利店势力强劲。成都市公布的数据显示,成都市24小时便利店比例达到79.7%,位居全国第一。
社区便利店:都市人的“生活驿站”
便利店模式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7-11和罗森的罗森等品牌开始在世界各地开设连锁店。 20世纪90年代后,他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首批城市引领了潮流。但最终,711和罗森都被“打包”从日本移植过来,与全家FAMILYMART一起成为日本便利店的三大代表品牌。不过,最初的“便利”火花并非源自日本,未来由谁来发扬光大还存在变数。
成都罗森店 图片来源:成都罗森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这种“小而全”的商业模式已得到广泛认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便利店数量将突破27万家,一批本土品牌也涌现出来。在成都,便利店数量超过1万家。随着WOWO的退出以及2021年罗森的加入,成都成为中国第四个聚集“日系三大品牌”的城市,区域市场也引入了新的格局。
但在成都和四川,本土品牌“红旗连锁”占据绝对优势。据百度地图数据显示,其在成都拥有360多家门店,基本区域全覆盖。可以说,几乎每个社区、街道都可以看到红旗连锁店的“身影”。
红旗连锁创始人曹诗如早年接受采访时,曾对自己的经营策略说了一句简短而有力的一句话:“巷战”,即针对大街小巷开设社区连锁超市。现在这个愿景可以实现。
来源:互联网
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公司,2012年成为A股市场唯一一家上市便利店连锁公司。其8月15日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50.03亿元, 2019年改为+2.45%。这个数字不仅体现了其经营水平,也表明便利店在成都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门店业态方面,红旗连锁将根据面积大小进行调整。面积较大的商店将出售新鲜水果和蔬菜,位置将靠近中型超市,并且还将包括餐饮区。今年6月,红旗连锁更进一步,宣布旗下全新24小时超市“黄果兰”正式开业,涵盖现磨咖啡、零食、预制菜肴等新热门品类。布局饱和后的持续追求变革,也显示了成都市场的激烈竞争。
全国四川本土便利店品牌排名。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根据网上的反馈,会注意到,年轻人虽然愿意光顾日本便利店,但他更喜欢红旗连锁、五东风、下面的老挝邻居等“油盐酱醋品牌”。相对来说,他们的零售产品价格更实惠。以可乐为例:单价往往比国外便利店便宜30%左右。此外,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充值公交卡、缴纳水电费等服务也非常方便。正是这些功能属性,构成了此类“社区便利店”的生存基础,并赋予了品牌亲民的形象。
商业便利店:上班族的“深夜食堂”
“深夜我和朋友在便利店买了酒喝酒,坐在窗前看这座城市。”在电影、动漫等文化媒体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这些外资商业便利店自然更受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它们除了贸易之外还承载着文化价值,这是此类便利店的竞争力之一,也是市场的竞争力之一。在互联网上拥有更强“存在感”的原因。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商业便利店的主要客群在20岁至50岁之间。从职业角度来看,便利店消费者中约54%是企业员工。因此,在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商业便利店非常有竞争力。
公司白领职业群体无疑更加依赖24小时便利店。随时提供的现磨咖啡和零食,对于加班的上班族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来源:艾媒咨询
即使在以“夜经济”闻名的成都,12点仍然是生意的分水岭。后半夜,除了酒吧、夜店,只有24小时便利店还灯火通明。
从数量上看,“日本三大便利店”加起来只有红旗连锁的八分之一,但在成都24小时便利店领域,他们就是他们的家。一方面,这是由工作时间决定的。另一方面,店内销售的产品中约70%是食品和饮料。对于都市年轻人来说,这些便利店甚至可以充当更方便、更实惠的酒吧,各种饮料、水杯和冰块一应俱全。因此,出现了年轻人深夜聚集在便利店购物的场景。
小红书平台上存在大量便利店调酒相关内容。
与红旗连锁发力攻占社区市场相反,从选址策略来看,这三大品牌店倾向于开在写字楼、商圈、地铁站等人流密集、流动性大的区域。定位明显更加“商业”,提供的品类也更加垂直化和多元化,以食品和饮料为主,并且会保持一定的上新节奏。定位大致相同,这也成为了各品牌的“专属卖点”。
其中,以7-11为例,因地制宜地提供不同地区的产品。例如,在广东,新鲜制作的咖喱鱼丸、面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在四川,开设豌豆面、酸辣面等面店,深度本地化服务,体现了国际便利店品牌对中国市场重要性和竞争的审视。
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竞争力,这些品牌往往会进行联合营销活动,推出限量产品和活动。例如,今年罗森与电影《铃芽之旅》、动漫《樱桃小丸子》《天官赐福》等热门IP对接,积极触及年轻人的兴趣。
罗森和《樱桃小丸子》的事件营销 来源:成都罗森
此外,这些定位更加商业化的便利店品牌也做数字营销。一方面,推广小程序、APP,开展数字会员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顺应潮流,进行社会化运营,都是为了巩固习惯,增强品牌粘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FamilyMart推出了付费会员服务。
相比不断涌现的创造需求的“新消费”,便利店的底层商业逻辑仍然是支撑居民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政治上也被凸显出来。 2022年12月,《“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合理布局社区杂货店、超市、连锁便利店等设施,打造“15分钟”便捷生活圈,促进便利店行业健康发展。
上班族在成都结亿便利店休息吃饭
因此,近年来,在疫情影响下,国内外各大便利店品牌也加速调整经营策略,纷纷推出“外卖服务”,这不仅是便利服务的一部分,也是特殊时期进行的探索。此外,在成都,您还可以在CBD内找到一些提供快餐服务的便利店。例如,成都交子大道上的这家鲟鱼便利店位于写字楼的一层。每到午餐时间,这里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其不到20元的套餐价格在该地区具有优势,受到了周边上班族的好评。此类服务是为满足特定领域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
可见,在充满活力的成都,在“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趋势下,便利店将引发进一步的竞争和发展,无论是社区便利店、商业便利店还是24小时便利店便利店。我们求变,积极探索,满足来来去去的“成都人的胃”。
仅在头条号发布,其他平台均为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