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在武汉长江二桥上观赏灯光秀 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摄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利鹏周萍英陈倩实习生谢芳通讯员祁伟
城市夜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表现。在光与影的映衬中,城市夜景变得曼妙多姿,丰富的夜间消费生活令人沉醉其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GDP 增长6.3%,其中消费的贡献率超过60%,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其中,夜间消费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越来越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去年年底以来,天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继出台举措,专门支持夜间经济发展。
而武汉夜经济的发展如何?又有哪些方面值得继续开拓,助力夜经济的繁荣?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吃宵夜的大排档生意火爆 楚天都市报记者曲严摄
餐饮行业
大排档咖啡馆凌晨仍人气不减
餐厅、烧烤摊、卤味摊……8月27日晚,洪山区光谷荷叶山社区,一天的暑气尚未褪去,巷子里早已支起了桌子,客人们的欢声笑语在几栋楼房之间回响。
入口处的鑫鑫烧烤,是这条街上最大的摊位之一。十来张桌子已经坐得差不多,几盘烧烤,几瓶冰啤酒,顾客们在大功率电扇的呼呼声中畅饮畅聊。
老板刘齐营说,他每天晚上六七点钟出摊直到后半夜,刮风下雨从不休息。如今生意越来越好,原来夫妻二人打理摊位,现在把老家的侄儿和外甥都带出来了。这条街的摊位也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竞争也更激烈。
武汉的夜晚,像刘齐营这样的小摊点很普遍,餐饮业支撑起江城宵夜的规模,也带动更多的消费者走出家门。记者连日深夜探访发现,不仅市中心像吉庆街、司门口这样的知名宵夜胜地到转钟后依然人气颇盛,包括东西湖区汉口印象、沌口阳光丽景等处,只要亮灯的大排档都不乏顾客上门。
凌晨的咖啡店里顾客也多得出乎意料。8月27日23时许,记者来到武昌华侨城漫咖啡,看到一楼到三楼的座位几乎全部坐满,顾客有上百人。家住青山的雷女士告诉记者,她几乎每一两天就要来一次,“位置好找,停车方便,生意伙伴啊朋友啊约到这里来,坐坐躺躺挺方便的。”服务员介绍,因为靠近东湖绿道,每到周末人更多,最近每天晚上都营业到凌晨1时。
8月27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消费大数据分析报告》中,武汉夜经济活跃度跻身全国第二。2018年饿了么、口碑两个平台数据显示,全国夜宵消费力武汉排名第六,夜宵俨然已成为武汉市民三餐以外不可或缺的“第四餐”。
购物商圈
近四成便利店24小时营业
大型商圈越来越多,虽然商场营业的结束时间均在22时左右,但其带来的辐射效应却延伸到凌晨。
楚河汉街是旅游逛街热门地。8月27日22时20分,中北路楚河汉街公交站,一排排门面前几乎家家都有顾客。靠近知音广场的老韩煸鸡店的老板韩志刚告诉记者,汉街的热闹要持续到零时,来旅游的外地人多、年轻人多,他们店售卖的辣子鸡正好适应这类人群,晚上9时到11时销售额可达一两千元。据他介绍,老韩煸鸡在水塔、江汉路步行街等商圈地带的店,因人流量大,基本上都要到晚上10时半以后才打烊。
8月29日凌晨1时,记者在光谷步行街看到,虽然步行街内商家均已打烊,但旁边的一条临马路街道却热闹非凡,餐饮、酒吧、便利店均在营业。记者更在凌晨5时左右探访发现,中百罗森、Today等便利店均通宵营业。
武汉市商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武汉市具有一定规模的连锁便利店品牌近20个,便利店总数约3500家,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如今,武汉市便利店中24小时营业比例为36.4%。
游览娱乐
长江灯光秀成抖音上的新网红
家住武昌积玉桥的李先生,家门口离江滩步行不到20分钟。其实10年前刚搬到这里时,他总是宅在家,最近两年变得爱出门了,“因为能看能逛的地方多了。”
李先生说,现在两江四岸都在实施亮化工程,晚上出门更有大城市的感觉。特别是今年开始的长江灯光秀,两岸灯火辉煌,还在高楼的墙上变幻出各种动画造型,“抖音一打开,经常能刷出灯光秀的短视频,好看还不要钱,多出门看几次也行。”
除了灯光秀,停在汉口江滩的知音号也吸引了李先生几次光临,因为能看到有民国风情的表演,还能欣赏长江的夜景。几次外地的朋友来武汉,晚上吃过饭,他都要带他们去体验一下。
负责知音号运营的武汉旅发投集团介绍,今年1月1日至8月28日,接待游客约13万余人次,其中外地游客近8万人次。不断更新升级的长江灯光秀让两江四岸华灯璀璨、美轮美奂,知音号也是灯光秀最佳观景点之一。随着国庆、军运会等重大节会的到来,预计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演,体验情深味浓的武汉故事。
市民夜间参观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
文化场所
4家公共文化场馆延时至晚9时
对夜猫子来说,如果晚上的武汉只剩下吃喝玩乐是不是有些单调?而现在对于想更文艺的市民,也有了一些夜间的去处。
从8月17日至10月31日,武汉美术馆、武汉科技馆、江汉关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4家公共文化场馆试点夜间开放,每周六、周日以及逢重要时间节点、法定节日,公共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9时。在开放的第一天,4个场馆共有5000多人尝鲜,其中武汉科技馆接待了2277人。
而夜间书店在武汉也已不再少见。位于汉口澳门路的卓尔书店,更是24小时营业,大多数顾客在晚上10时之前会离去,但也有少数人会看书到零点以后,甚至是通宵。
如果单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这些夜间文化场所似乎都在贴钱。试点夜间开放的4家公共文化场馆,都不收门票。记者在时见鹿书店一个多小时,没有看到一个结账买书的市民,而卓尔书店在夜间营业期间也是收入寥寥。而这些场所在夜间开放,算上需要的水电、人工费用等,几乎等同于零收益运营。
但是,在时见鹿书店看书的市民王先生则觉得应该算大账:“比如像我们出来一趟,可能在书店呆了一个小时,并没有买一本书。但是在来的路上可能会吃个饭,回去的路上可能会买点水果,都已经出门了,多少总会有消费。就整个城市来说,出门的人更多了,这里没花钱那里花钱了,消费就能真正拉动起来。”
体育场馆
武汉市民晚上健身比例全国最高
8月15日晚,在东西湖五环体育中心,武汉卓尔主场对阵山东鲁能的中超比赛中,现场观众人数达到了21033人。今年是卓尔重回中超的第一年,不俗的战绩让球市持续升温,上半程主场比赛大部分都在晚上进行,场均观众超过2万人。
五环体育中心的票价,从60元到200元不等,而球迷们除了花钱买票外,赛后聚在附近的大排档吃个宵夜,复盘一下比赛,也是种常规操作。一场足球比赛,带动的消费比球票价格本身要更高。
对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来说,晚上下班后锻炼身体,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8月27日晚,在东湖绿道森林公园段,记者看到,虽然公园入口处在修路,但散步、锻炼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
8月26日零时,记者发现武昌三角路恒大首府328体适能运动中心内仍然灯火通明。进去一看,加上教练,竟然有上十人正在挥洒汗水。店长蒋镓淇告诉记者,不仅是天气热了这么晚来运动的多,天气凉的时候也同样。
据智联招聘与美团点评合作撰写的《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报告》,武汉市民最爱健身。在武汉的夜间消费中,健身订单占总订单的0.19%,超过了北京的0.18%与西安的0.16%,位居全国第一。
公共交通
江城深夜公交数量比肩北京上海
“晚上越来越热闹,我们的乘客也是越来越多了。”昨晚10时,24路公交司机刘勇在发车前,指着霓虹闪烁的道路说。
作为武汉第一条通宵公交线,24路穿行钟家村、汉正街、江汉路等闹市区,已在汉阳、汉口行驶46年。刘勇在这条线路上服务了23年,亲眼见证城市晚上越来越热闹,通宵运营的公交车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的班次,是一个半小时一趟,如今是半小时一趟。”刘勇说,最大的原因就是乘客越来越多。以前仅有钟家村和江汉路等少数站点夜间乘客多,现在琴台、汉正街等站点也成为乘客大站,“商业街区夜班下班的、逛街的,包括代驾,都是乘客的主要群体。”
目前,江城深夜公交的队伍已能比肩北京、上海。自24路开通起,零时以后运营的通宵公交线路还有10路、703路、518路、610路。此外,也有不少运行到零时左右的夜行公交。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的夜行公交共有33条线路,一年多来共载客84.8万余人次,日均载客2300人次。
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已建成投运地铁的34个城市中,武汉地铁收班最晚时间为零点44分,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
夜间出行便利,市民可以放心游玩,促进了武汉夜经济的发展。阿里巴巴发布的“夜经济”报告中,武汉夜间公共交通出行活跃度排名第四。
夜经济的繁荣反映了城市活力
一项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夜经济”也因此成为一个热词。
“夜经济正成为城市活力与吸引力的晴雨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曾表示,一座城市的马路如果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夜间经济正在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几天探访下来,记者注意到,武汉夜经济越来越活跃。但同时,真正24小时营业的店相对来说还不多,除了便利店、快餐店、书店和一些休闲店外,少有其他业态的店面24小时不打烊,经营成本高或许是主因。
目前,已经有一些城市通过补贴水电费等形式,推广24小时书店;郑州、宜宾等城市还鼓励某一集中区域夜间不打烊; 长沙有商家推出“店商+电商”的模式,市民网上订货,商家随时送货,实现24小时服务不打烊。
事实上,目前武汉正在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工作,支持24小时便利店等新零售发展。武汉市商务局表示,目前工作方案正在制定,后续将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引导措施。
“武汉夜经济活力全国第二,离不开年轻化的群体。”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刘友芝认为,近百万高校学生成为武汉夜经济的主力军,通过夜间活动带动了武汉经济繁荣,促进了商业发展;反过来,夜间商业的繁荣又刺激更多人群在夜间走出家门去消费,提升城市的活力与吸引力。
■建议
需加强策划打响武汉特色夜间品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息的政策措施,其中就有“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近八成旅游企业夜游产品投资规模不足20%,有很大提升空间。“武汉夜间经济要繁荣发展,需要打造出有特色的夜间经济产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胡铭说,目前各地纷纷以政策推动夜经济繁荣发展,武汉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结合荆楚文化特色,丰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开发一些互动性强的夜间业态,让城市的夜晚“亮”有品位、“游”有内容。
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叶学平认为,目前夜间消费中,餐饮消费占大头,还需加强监管食品安全等问题。夜经济给城市夜晚带来活力的同时,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便捷出行、安全保障外,如何避免噪音扰民、灯光污染、垃圾滞留等,都需要提前规划考虑。
武汉市在7月15日召开的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会提出,大力发展夜经济。叶学平表示,发展夜经济,不仅能提升城市竞争力,还将提高城市吸引力,这需要市场、社会、政府共同努力。他建议我省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土文化及消费需求,打造消费品牌,培育本土特色消费产品,比如许多经典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为伦敦的夜生活增光添彩。
湖北省经济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院长付宏也认为,发展夜经济,可围绕足球、电影等文化体育消费,提供高质量消费资源。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便捷都成为了我们追求高效与舒适的重要元素。而提到“随时随地,满足所需”,711便利店官网无疑是这一理念的杰出代表。作为全球知名的连锁便利店品牌,7-Eleven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丰富的商品种类以及贴心的服务,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便利站”。
一、24小时营业,守护每一刻需求
7-Eleven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其24小时不间断的营业模式。无论是晨光初破的清晨,还是夜深人静的夜晚,当你需要一杯热咖啡提神,或是一份简单的夜宵充饥,7-Eleven总是那个温暖而可靠的存在。它像一座永不熄灯的城市灯塔,照亮了每一个需要被关怀的时刻。
二、商品多样,满足多元需求
走进任何一家7-Eleven,你都会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从新鲜出炉的面包、三明治到各式各样的饮料、零食;从日常所需的日用品、文具到应急药品、手机充值卡,甚至是时尚杂志和旅行小物,7-Eleven几乎涵盖了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这种一站式购物的便利性,让顾客能够轻松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享受即时满足的购物体验。
三、创新服务,引领便捷新风尚
除了商品本身的多样性,7-Eleven还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顾客带来更加便捷的生活体验。比如,自助结账系统的引入,大大缩短了排队等候的时间;移动支付功能的普及,让购物更加灵活快捷;更有部分门店提供快递代收、票务代售、ATM取款等增值服务,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的承诺。此外,7-Eleven还积极推广环保理念,鼓励使用可循环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为地球减负。
四、社区融入,构建温馨邻里关系
7-Eleven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它更是社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并促进邻里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举办各类社区活动,如节日庆典、公益捐赠等,7-Eleven不仅为顾客带来了欢乐与温暖,也加深了品牌与社区之间的情感联系。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归属感。
结语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7-Eleven便利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连接人与生活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购物空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予你最贴心的关怀与最便捷的服务。让我们一同走进7-Eleven,感受那份24小时不打烊的温暖与便利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职业餐饮网 旖旎
以往的厨房,大厨的身影无处不在。
但现如今,在这家餐厅,一个厨师没有,却可以生产出1000多种菜品,高峰期可以瞬间做好100份热乎的“现炒”菜端上桌。
而如果你错过了门店营业时间,还可以通过24小时的智能小吃机,打包一份现制现售的汤面或菜饭。
这个充满机器臂、智能化的无人厨房餐厅,正是上海虹桥的一家AI社区食堂。它不仅设有自助中餐区、自助浇头面档、网订柜取、24小时智能小吃机等,还实现了全程数字化管理和无人烹饪。
究竟无人厨房AI餐厅的庐山真面目是怎样的?
它是否会引领整个餐饮行业,向“无人厨房”创新升级呢?
“煎、烤、蒸、煮”全自动无人厨房
一次可以做好100份菜,满足1000人就餐
这家不一般的社区AI餐厅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面积大约130平米。
门店内,机器人现场烧制的早餐、中餐、晚餐,可以自助选取,结账时AI(人工智能)“慧眼”识别,“刷脸”即可买单。
1、机器人当大厨,煮面、炒菜、出餐全智能
当职业餐饮网小编来到这家AI餐厅,发现明档内全都是机器臂、机器人在操作。
比如在自助中餐区,有机器臂在现炒菜肴,面档区也有机器臂在压面、煮面。
机器人会将中央工厂配送的净菜放入对应的智能烹饪系统中,系统会自动根据当日菜单识别食材并进行煎、烤、蒸、煮等操作,一次可以同时完成100份菜品烹饪,而且系统会自动根据当日菜单识别食材并进行煎烤蒸煮、收汁回温。
在面档区,用餐者只需要将碗放在“取面位”,机器人便能“感知”订单来了,去压面机前取面放入汤篓自动烹饪,然后将面倒入碗内后,面碗自动运至面汤龙头前加汤,并自动出餐,同时,还配有10多种自助浇头可供用餐者自行选择。
据了解,自助生产区可以烹饪1000多道菜品,用餐高峰时期一次能够满足同时完成100份菜品烹饪。
2、30款精选早餐,还有中式快餐、小吃
目前,虹桥AI无人厨房餐厅有超过30款精选早餐,以中式早餐为主,西式早餐为辅,覆盖鲜奶、面条、粥、健康谷物等。
同时还有各种中式快餐,比如番茄炒蛋、木耳肉片、西芹腊肠、青椒银芽肉丝等小菜配米饭。
未来还会增加特色麻辣烫、冬阴功汤面、各式小吃。
3、面6.6元一碗,荤素菜搭配5元,人均10元
在价格上,这家AI餐厅主打性价比,物美价廉,最高的荤菜比如大鸡腿、黄鱼片只要8元,普通的蔬菜比如蒜泥杭白菜只要3.5元。
如果是荤素搭配的套餐菜,只要5元;米饭2元,一顿下来吃饱饱也就10元左右。
4、24小时现制现售小吃机,菜品可打包带回家
除了在餐厅堂食,如果错过了门店的营业时间,顾客还可以通过24小时开放的智能小吃机,吃上热乎的现做现售汤面。
不用安排服务员、大厨24小时等候,这个自助小吃机,可以完成点单、机器人制作、打包、收银等全流程。
顾客在屏幕扫码点单,付账后,菜品会现做好,然后打包好从出餐口自动出餐,顾客拿着打包好的菜品就可以回家享用了。
从“人机协同”到机器人炒菜、上菜一条龙,
餐饮“无人厨房”时代来了
提到机器人、智慧餐厅,放在前几年觉得离餐饮很远,感觉它只是一个概念,“高大上”的餐厅也许会尝试一下,但很多餐企还是会望而远之。
但现如今,我们突然发现,从最初的“人机协同”尝试,到现在厨房全部机器智能操作,也许正如扫码支付、智慧收银一样,我们的厨房也在一步一步走向无人机器化时代。
而这或许也将成为很多餐企,尤其是拥有上百家、千家连锁门店的餐厅,在未来会选择的厨房模式。
1、“人机协同”开启餐企智能化的第一步
对于高科技的机器人,我们餐饮人最初还是持有“保守”态度。
一方面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结合,一方面是部分机器造价高,成本不低,用不好反倒是累赘。
所以很多餐厅选择人机协同模式,比如部分面馆配上面条机,解决压面、煮面的环节,火锅店后厨上线机器臂,完成取货配菜,利用送菜机器人减少服务员压力。
像是海底捞的智慧餐厅,就有一个可视化智能厨房,数十只白色的机器臂从货架上取货配菜,还有菜品传输机,机械手臂会将选好的菜品放到传送带,再由机器人送到顾客面前。
厨房的运作不仅更顺畅,还可以实时监测配菜间菜品剩余数量,以及是否有超过48小时的过期菜品。
还有西贝、京东机器人餐厅等都利用机器人送餐、配菜。机器的加入,释放了一部分人力,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2、餐厅逐步走向“无人厨房”模式
而当科技足够成熟,包括根据餐饮特定需求而研发的机器人、机器臂越来越智能。
餐厅在逐步完成“无人厨房”的递进,潜移默化中让机器承担更多的任务。从最初的简单传菜、捡取配菜,到如今的一台机器可以现炒众多菜品。
机器臂会精确捡取净菜,系统会根据当日菜单识别食材,然后进行煎、烤、蒸、煮等操作,加上之前拟定好的大厨配方,一次同时完成100份菜品,还会收汁回温,调节温度、湿度。
厨房真正实现了无厨师化,而且就连外卖打包的部分也一同解决,实现24小时全时段餐厅。
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餐厅选择“无人厨房”?
近几年,餐饮从业人员越来越难招,工资给的不高,活又脏又累,愿意应聘后厨的人越来越少。这给很多餐企都带来用工荒。
而随着90后、00后的崛起,对于90后的员工的管理难度也在增加,90后有自己的主见、思想,老板没辞员工,但员工很可能撂挑子走人。
再加上后厨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人员成本高,占营收比例也高。
所以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考虑,用无人厨房,用机器去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职业餐饮网总结:
虽然依旧有很多餐饮人对“无人厨房”、“机器操作”持反对态度,觉得它没有了中餐的灵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趋势是不可逆的。
亦如我们对互联网、扫码支付一开始也是抵触的,但它如今已经成为主流。
也许未来无人厨房会慢慢渗透更多餐厅,从前沿趋势变成越来越普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