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名厨师,不知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厨师的着装大都以白色为主?在厨房工作穿黑色不是更耐脏吗?其实,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背后却暗藏玄机……
白色厨师服的雏形
一种特定的制服往往能够让人直接联想到对应的职业。比如,穿白大褂的医生、穿迷彩服的军人等等。厨师亦是如此,很多人对厨师的第一印象就是身穿白色厨师服、头戴白色高帽、系着围裙。
这一身纯白的厨师服也成了厨师的形象代表。那么,这套白色厨师服是如何诞生的呢?
其实,现代意义的厨师服到十八世纪中后期才出现。在这之前,厨师的穿着和普通人几乎无异,顶多是在做菜时围一件遮挡污渍的围裙而已。
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位被称为“厨师之王”的甜品师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他就是马利·安东尼·卡莱姆(Marie-Antoine Carême,1784 -1833),当时法国厨艺界数一数二的大人物。
拿破仑在位期间,经常在宫廷里举办宴会以招待外国使臣。为了彰显皇家尊贵的地位,拿破仑特别邀请了极富盛名的 Carême对厨房进行升级改造,其中就包括统一厨师的服装。
为了打破人们对厨师的刻板印象,Carême大胆选用了白色面料来制作厨师服。尽管不耐脏,但在他看来,一个技艺精湛的厨师,不仅要能烹饪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应该具备在烹饪过程中保持服装整洁的能力。而且,白色的厨师服让人看起来更加有精神,更贴合皇家大厨的形象。
而后,另一位被誉为“法国现代料理之父”的名厨奥古斯特·埃科菲(Auguste Escoffie,1846-1935)在Carême的基础上对厨师服进行升级改造。
Escoffier首创用不同高度的厨师帽来区分厨师的职级,帽子越高,就意味着厨师的职级就越高。在衣服的款式上,Escoffier创新地采用了双排扣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保护最容易遭遇热源伤害的正面门襟处以外,还能方便厨师们在外层弄脏的情况下,将干净的内层换到外面来。
他还对传统的厨师裤进行了改造,选用印有黑白千鸟格图案的布料来制作,并将其改成宽松款。改造后的裤子更适合长时间穿着,且不容易被弄脏。
经过两位大厨的设计和改造,现代厨师服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此后,厨师服虽然历经无数次更新迭代,但始终保留着最初的基本形态。
我国早期的厨师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
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资匮乏、审美单一,我国的厨师服大多是棉质军便服样式的,剪裁简单,质感相对粗糙。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餐饮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厨师的服装也有所变化。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从国外引入了“的确良”面料生产技术,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涤纶面料。这种面料用于制衣有很多优点,如弹性好、不易变形、结实耐穿等。
但由于产量有限,价格相对昂贵,这种面料制成的厨师服在当时并没有大规模普及,只有在一些大饭店、知名餐厅才能看到。
后来,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一些港澳地区的厨师重返故乡,进军内地餐饮。这些厨师不仅引进了西餐的烹饪技术,还把更加舒适实用的西式厨师服带回了内地。这种双排扣立领设计的西餐厨师服在当时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引得许多餐厅纷纷模仿借鉴。
白色厨师服的好处
白色厨师服一直沿用至今,除了美观,更包含了卫生、防高温、易清洗、便于展现出品等多重考量。
厨房是一个对卫生环境要求极高的场所,白色衣服便于厨师观察卫生状况,一旦衣服上出现污渍或脏污,能立即发现并解决,避免出现食品污染问题。
相对于黑色和其他深色衣服,白色可以减少热量的吸收。厨房是一个高温、高油烟的工作环境,白色的厨师服能给厨师提供一定的高温防护。
白色厨师服还可以使食客对厨师的卫生意识产生信心和安全感。呈现菜品时也能减少颜色对食物出品呈现的视觉干扰,让食客清晰地看到食物的颜色和质感。
另外,白色衣服在清洗时不会被漂白剂破坏原来的颜色,这对于需要频繁换洗工作服的厨师而言,更加方便省事。
厨师服的现代化变革
不过,随着餐饮文化的多元化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白色厨师服已不再是厨师们的唯一选择。
现在,黑色的厨师服也越来越流行,一是黑色更耐脏,二是从视觉上能起到修饰身形的作用,给人感觉更加高级大气。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也有不少主厨会选择契合餐厅风格,或者能彰显个性的颜色。像有的中餐厅会选用玄色、月白、黛青等传统颜色来制作衣服 ,既能凸显餐厅的特色,还不失厨师们的格调。
除了在颜色下功夫,部分餐厅还在衣服的剪裁和设计上增添巧思,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把餐厅logo或者主厨名字绣在衣服上。
近年来很流行的国风元素,像盘扣、刺绣、云纹等花样也被用在了厨师服的设计上。
潮流趋势推动厨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带动厨师服制造行业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倾听厨师需求,围绕痛点定制厨师服。例如市面上有很多厨师服都会把冰感布料缝制在腋下、侧幅、后背、后过肩等易出汗的地方,以达到透气降温的效果,让厨师穿起来更舒适。
过去,餐饮从业人员主要以男性为主,女性厨师在这一领域缺少话语权且经常被忽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性别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厨师行列。女厨师们开始摒弃传统的厨师服,进而追求更加舒适、时尚的工作服。
目前市面上可供女厨师们选择的款式也越来越多,干净利落的版型、时尚修身的款式,更能彰显女厨师的刚与柔。
除了量身定制的厨师服外,更令人眼界大开的,还有时尚界与餐饮行业的跨界合作。
在潮牌和厨师服的碰撞上,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品牌——Tilit,一个致力于为厨师群体设计各种服装配饰的服装品牌,而这个品牌的创始人Alex McCrery,本身也是一名厨师!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Tilit
>“厨师的衣服很臃肿,有点丑,穿出来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个厨师。如果上街,自己看起来像个小丑。” Alex McCrery说。
2012年,在厨师界混迹了20多年的 Alex McCrery 决定创立了一个厨师服品牌,起初只卖厨师的围裙、裤子和T恤。据他说,他的初心很简单,纯粹是因为“自己找不到好看的厨师服”。
而如今,Tilit 的生意越来越好,产品远销多个国家,推出的单品种类也越来越齐全,包括男女款厨师套装、围裙、背包,还有头巾等,时尚又实用的设计获得了许多厨师朋友们的青睐。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Tilit
>2014 下半年,Tilit推出Chef Coat Project(厨师服企划),通过广发问卷来征求厨师们对工服的建议与想法,包括合身度、风格、口袋、材质、颜色及价格,以此来设计出最符合厨师需求的产品。
最后的成衣集结众人的智慧,就功能来说,多了围裙扣环、腋下通风设计、方便卷起来的袖子、臀部和手臂的口袋。就美感来说,则多了边条装饰、格纹衣领和开岔不等长的下摆。最重要的是,这款实用性与美感兼具的厨师服,男女都能穿!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Tilit
>工服时尚品牌Carhartt WIP 也跟香港人气日式餐厅 RōNIN 合作,推出了联乘服饰系列。此次联名的灵感来源于后厨空间,Carhartt WIP 把工装元素和厨师服相结合,精心打造了一套兼顾时尚与实用的工服。
< class="pgc-img">图片图源:Carhartt WIP 图片图源:Carhartt WIP
>结 语
如今,明档餐厅、开放式厨房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后厨可见、半开放甚至是全开放的操作空间,让一直习惯于在后厨默默做事的厨师朋友们走进顾客的视线里。
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厨艺真人秀、名厨直播、拍短视频等新形式开始涌现。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主厨的餐桌》再到《十二道锋味》,厨师们正在通过荧幕走进了大众视野,身份也不再局限于一个只会做菜的“厨房佬”。现在很多知名餐厅的主厨甚至还像idol(明星偶像)一样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和粉丝群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厨师的存在感逐渐增强,甚至成了整个餐厅的视觉中心。厨师穿着干净整齐,有个性又不浮夸,不仅是对自己和餐厅的重视,也是对食客的尊重。
国际知名厨师制服品牌Gutenbery总经理Jason Yu表示:"这是里子和面子都重要的时代,在精进厨艺与服务的同时,制服造型也攸关品牌形象的建立,毕竟制服直接影响着第一线人员给客人的观感。”
红厨也认为除了提升厨艺、增长见识,形象管理和审美提升也是每个厨师的必修课。一套好的制服,既能激发厨师的向心力与荣誉感,又能强化餐厅的专业形象与风采,两全其美。
如果各位厨友对厨师服相关话题感兴趣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作者:红厨网 乐树;编辑:长乐未央)
源:历史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七十年代,饭店并非私人所有,而是国营的荣光,人们更习惯称之为“食堂”。那时候,用餐不仅需要金钱,更离不开珍贵的粮票。想象一下,在公社集镇上,唯一的那家集体饭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能在此享用一餐,简直是莫大的幸福。电工学徒三年,月薪不过38元6角,而饭店的美食,如三角一碗的鱼冻或猪脚冻,虽物美价廉,却也是难得的奢侈。黄酒半斤只需一毛五,与好友共饮,何其惬意。那时,一碗大米饭配上一碗汆白肉汤,简直是人间美味。然而,粮票的限制让这样的享受变得遥不可及,对于普通人来说,下饭店成了一种难得的奢望。
< class="pgc-img">>
七十年代上学便宜,五块搞定现在学费免了杂费却要好几千。以前一毛钱能买好多弹珠,现在花钱都是几块几块的。商场找回的零钱要是角票,有些人还不爱要,地上掉的一毛钱,大多人懒得捡。以前下馆子吃饭,二十块能吃撑
七十年代份子钱就给两块,酒席有八大盘七大碗,菜很全。抽大前门烟喝散装白酒都得找人买
1970年以前,普通工人每月赚大约30元,但有人说每月8块就能养活一个城里人,这算中等水平。当时士兵在部队食堂吃饭,每天只要四毛三。出差费用也只需两毛五一天。那时候没有冰箱和冷链运输,水产品很少见冬天偶尔有卖冰冻带鱼。水产公司出售冰块时,也会卖点带鱼。如果不吃海鲜两块钱买猪肉、羊肉、鸡肉吃就足够了。那时茅台才八块六一瓶,小店里散装酒四分钱就能买一两。总的来说那时候物价真的很低
七十年代饭馆里的杂烩汤令人回味,那是用炒菜余料精心熬制的佳肴。汤中漂浮着细碎的肉沫,融入猪油的香腴,猪血的鲜嫩再加上粉条的滑爽,海带丝的清新白菜叶的甘甜每一口都是时代的风味。那时木须肉、回锅肉仅4毛5分,红烧肉、炒鸡蛋也只需6毛,而一碗米饭或素面配上二两粮票,就能让人心满意足
七十年代下馆子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只需三毛钱就能品尝到肉多汤浓的羊肉汤,满碗的葱花、蒜瓣,还有木耳和黄花菜的点缀。再配上两毛钱四个的羊肉水煎包,五毛钱就能尽享美味
七十年代饭店美食价廉物美,让人回味无穷。只需一块钱便可尽享美味:冷菜四拚盘开胃解馋,韭黄炒肉丝滋味鲜美,加上丰富配料的豆腐汤,真是物超所值。还有散装白酒、上海大前门香烟,最后来两碗红汤面,两个人吃得心满意足,畅快淋漓
七十年代乡下饭店大多国营,便宜实惠。肉面、炒面、羊肉汤,几毛钱能饱腹;好点的俩菜加米饭,一块多搞定。米饭一毛一碗菜也就一毛洋葱炒肉管够。喝酒点菜几毛一道四五块算豪横了。比如肉丝一盘肉丝蛋汤一碗加上半斤米饭粮票半斤总共八毛九吃得美滋滋
六七十年代下馆子可不容易。饭店大多是国营的,还有大集体和小集体的。那时候啥都得用票特别是粮票没有就吃不上饭。菜也不便宜大多要五角钱更别提很多人身上根本没钱。一般只有出差的人,身上带着粮票才吃得起。普通人走过饭店,闻着饭菜香也只能咽咽口水,叹口气默默走开
六七十年代很多家庭都有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孩子,但全家往往只有男主人一个能挣钱。这么多人要靠一个人养活,生活当然艰苦。要是像现在这样,夫妻两人工作只养一个孩子那生活可就轻松多了
那个时代下饭馆不仅得掏钱,吃主食还得掏出珍贵的粮票
国营饭店里没有服务员送菜上桌,得自己去排队买菜,再凭票取餐。那时收钱都精确到分。馆子里的菜香现在难寻。以前没粮票就没饭吃,能上馆子的人真少
以前饭店的厨师都是真本事,现在啥人都能开饭店了。说实话现在的饭店怎么做,也做不出以前那个香味。我们这儿饭店点菜就得付钱,桌上有个小木头盒子,一格一格的他们给你几张黑黑的卡片,上面字都看不清。不过饭店的人自己知道是啥,上菜上酒都不会错。小时候我还以为那卡片是用火柴盒做的呢
在那个年代享受一顿美味并不需要花费太多。五十度的白酒与五等猪肉同价,仅需两元。饭店里的美食也物美价廉:香滑的溜肉片、鲜美的尖椒干豆腐,都不过几角钱。馒头一个只要四分五。那时的面条清香扑鼻简单一碗面令人回味无穷。韭菜炒鸡蛋、炒肉片、花生米,还有红烧鱼每道菜都让人垂涎。一壶老酒配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总共也花费不多。两元钱足以让你尽享美食盛宴
从小到十八我在中学时下馆子就为那一口汤粉,滋味至今难忘。那时一碗汤粉是奢侈,四两米就能换分文不花。现在四两米值好几块,汤粉却得两斤米换。初中春游一桌二十多块乐翻天,我吃凉皮搞得到处是汁,逗笑同学一片。14岁毕业那年,记不清了去饭馆多是挤在大人身后,站着夹菜。瞧现在小孩儿三四岁就有位子坐。苦中带甜满满都是回忆的童年
以前食堂的饭菜真好吃,可惜现在吃不到了。比起现在以前东西不多但食物纯天然人们心态也更好。现在虽然选择更多,但食物不安全大家的心态也不如以前了
七十年代五毛钱可谓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相当于农民一天的劳作收入或工人半天的薪水。然而即便怀揣这五毛钱走进餐馆,也并非能随心所欲地点餐,因为那时下馆子不仅要有钱,还得备上粮票。在尚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年代,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工分往往只能换来微薄的三五分钱,而且年底还常常无法兑现
六十年代我小学的日子里,教导主任曾委托我拿着两个窝头去副食店买酱柿子椒,那酱香让人回味无穷。某次我幸运捡到五分钱,与好友共享话梅与水果糖的甜蜜。颐和园春游时我们面临艰难选择:摆渡还是冰棍?北冰洋的大雪糕与冰淇淋,是我们那时的美味佳肴,每次品尝都让我们陶醉其中,盒盖和小棍都不舍得浪费
单位给了360元的餐补,总共有3060元。食堂的饭菜真便宜,炒肉、素菜加饭一共才3毛6。单身时我住在单位常在街道的小饭店吃饭,一餐只要2毛钱,菜是大锅烧的特别好吃。有次我花5毛钱在供销社买了碗榨菜肉丝汤,两个人一起吃吃得肚子都鼓了。小时候的味道真是好,现在再也找不到那么好吃的榨菜肉丝汤了
六七十年代饭店多为国营或集体经营,下馆子对大众而言是奢望。粮票紧缺金钱难觅连吃主食都需粮票,下馆子自然成了奢侈。那时的肉香醇无比无添加纯天然分量十足。人们很少外出就餐,情侣共餐更是罕见,若偶尔出现必成众人瞩目的焦点。直到90年代这种情形才有所改变,可见当时的生活水平如何
以前农村的饭店归公社管,叫集体饭店不是国有的。现在也是分集体和国有的,特别是土地。那时饭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是赶集日,村民卖了东西赚点小钱,可能会花一毛钱去吃饭,能花三毛的就是当时的“土豪”了。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天活才挣八分钱,哪舍得出去吃?进趟城都难得,更别提下馆子。那时候去交公粮,生产队给车夫和跟车的每人五毛钱补贴,他们都省着不舍得花,自己带干粮。下馆子还得有粮票,很多人根本就下不起,农村人就更不用说了。那时候一个县里头,饭店总共也就三五家
七十年代农村一个劳动力干一天活,工分就值几毛或几分钱。那时钱很值钱。以前物资少下馆子是难得的享受。现在生活好了下馆子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事。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真是天壤之别
在那个年代国营饭店里飘香的炒肉令人垂涎,然而粮票的限制和经济的拮据,让那美味变得遥不可及。生病时妈妈带着我吃了一顿饺子,那味道铭记于心。当时饭店稀少美食难得油条、麻花、烧饼对许多孩子来说都是奢望,三分钱的冰棍更是难得的享受。如今大米白面堆满仓,鸡鱼肉蛋不寻常。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小康,家家户户餐桌丰盛,生活美满。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恩时代的馈赠
一九七五年末我踏入职场每月领着3161元的薪水。首次领薪的喜悦至今难忘,当时我特邀六位挚友共聚一堂,享用美食。我们点了六道佳肴、六碗米饭,还有一瓶仅售两元的白酒,整餐仅花费115元和2斤粮票。那时城里的酒席每桌仅十五元,份子钱也只需三元。随着物价上涨酒席价格从十八元涨至百元不等。然而自九十年代起我发现肉质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醇香,唯有偶尔品尝到饲养满一年的黑猪肉时,才能重温那七八十年代的肉香
过去国营饭店的食材价格都是政府定的,货真价实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老百姓吃得放心。那时的厨师都是真正的手艺人,做菜特别讲究所以饭菜特别好吃。但现在餐饮业的厨师培训几个月就上岗,只追求利润和速度。现在的厨师跟以前的比,哎呀差太多了!过去的好味道,现在真是难找啊!
、职工餐厅日常所需物资由采购员负责采购,如采购员不在时,急需物资,须经主任批准派人采购。
二、采购员根据餐厅实际就餐人数和厨师长报的采购单进行每天采购物品数量。
三、采购的物资必须凭“采购通知单”,采购时不得随意变更品种、数量,否则后果自负。
四、采购来的物资,采购员必须要及时移交给保管入库,并办理验收手续。
五、农贸市场的物价上下浮动较大,采购工作必须重视市场信息,积极掌握采购时机,做到价廉物美,廉洁奉公,不得在市场上与商主互相勾结,拿回扣,抬高物价。如有推卸不了的礼金,必须上缴,如私自留有己用,一旦查出,除如数上缴外,另扣发当事人的当月奖金,情节严重者要加以严惩。
六、采购人员严格管理好零星采购资金,及时对账结算。
七、采购人员必须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现金,如有短少后果自负。
八、如市场起伏较大或更换新品种和高值物资时,需报主任、分管财务副主任审批。
九、每周召开采购工作例会,就一周发生的采购情况,质量,品质,价格等进行汇报并汇总。参加人员:财务人员、采购、物价调查监督员、厨师长、保管、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