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进行了监督抽检,市本级共抽检766批次,其中不合格样品7批次。
食品生产环节抽检了大米、小麦挂面薯类、膨化食品、食用油等15种产品436批次样品,查出不合格样品3批次。其中,杭州天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松仁糖检出大肠菌群超标;杭州禾香粮油制品厂生产的芝麻核桃粉检出霉菌超标;杭州纽曲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深海鱼胶原蛋白粉检出无机砷超标。
餐饮服务环节抽检了植物油、大米、禽畜肉等11类食品(餐饮具)174批次样品,查出不合格样品4批次。其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韶星酒店使用的1批次煎炸油检出羰基价和极性组分超标;杭州夏绿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所使用的3批次餐具(冷菜盘)检出大肠菌群超标。
对上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杭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处置。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商街——灯火相接》,杨澄 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元代,大都城按照“前朝后市”的原则,把市场建在大内延春阁(今景山)的后面,钟鼓楼的前面。这一带有广场,有宽街,有接连通惠河的万宁桥,还有烟波浩渺的海子积水潭,真个是一身兼具风光绮丽,水陆杂陈的山水市场。
1870年的什刹海。
这一带的市面很繁盛,种种商品物以类聚,按品种、分地区,相对集中。有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皮帽市、珠子市、沙剌市(珊瑚、贝类市场)、铁器市、穷汉市(人力市场)……
明建北京城,仍沿用元大都中轴线,只是新宫城的扩建包进了通惠河,改名“玉河”,江南的漕船止步北上,停泊在东南城外的大通桥。积水潭再无昔日万船竞发的宏大场面。鼓楼前的繁荣一度沉寂。
清初,顺治为了守护住初建的皇权,令八旗军民分住内城各处,把汉族官民和戏园子、妓院一股脑儿迁到前三门(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外,实行“旗汉分居”。这下内城“干净了”“消停了”。
可“鼓楼前”比起明朝那会儿,却萌生了新的“起色”。
清末的鼓楼前。
怎么?住户在起变化。
清初,这一带由八旗“上三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驻守,是皇家眼皮子底下直管的地界。衙署多、房子好、上下朝近便,紧邻什刹海,环境优美,住户多是亲王近臣、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就连退了休的老太监,也舍不得走,在这儿找了个娘娘庙栖身终老。这些住户可都是吃着钱粮、揣着大把银子的阔主儿!
商家眼尖脑子活,认准了这些“财神爷”,争先恐后在鼓楼大街两侧号房开店,一时旗幌招摇翻飞交错,叫卖声不绝于耳。
跟随缕缕行行的人流,走进鼓楼大街,左右张望,那真是俩眼珠儿不够用的。
数来宝唱得好:
打竹板儿进街来,买卖铺子两边排,
也有买的也有卖,货真价实准发财……
茶馆是老北京人的另一个家
行业齐全,不怕竞争,优中选优,给各种不同购买力的顾客充分选购比较的空间,是“鼓楼前”商市的一大特点。
粗略一数,街上绸布店有谦祥益北号、天兴号、通兴长、复兴隆、永通诚;鞋铺有全安斋、乾有斋、聚茂斋、庆荣陞、全顺斋;首饰楼有信远楼、瑞成楼、义泰楼、和丰号;茶庄有吴肇祥、荣源号、汇源号、祥泰号、和丰号;烟叶铺有北豫丰、北益丰;酱菜园子有“大葫芦”宝瑞兴、南洪泰、谦益号、洪兴号;干果海味店有大顺德、新茂魁、聚顺和、聚盛长、乾德号;饭庄饭馆有庆和堂、合义斋、福兴居;大茶馆有天汇轩。此外,还有平易钱庄、照相馆、钟表铺、理发馆和书铺等,应有尽有。
茶馆是老北京人的另一个家。这里就说说名噪京城的天汇轩大茶馆。京城不同凡响,决策着国之大事小情。皇上在,吃皇粮的多,进京求功名办公事的人多,歇闲议事、种种见得见不得人的交易自然也多,这就少不了茶馆这样的似明若暗的公共场所。而专为人上人预备的规模大、气派足的大茶馆,首先占据了京城的要路通衢。
像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前门大街的天仁轩、天启轩、天全轩,北新桥的天寿轩,阜成门内的天福轩、天德轩、天颐轩,俗称“八大轩”。“轩”的原意是指当朝大夫乘的高架车,以后衍生为围栏、室外平台。名字冠以“天”有独尊之意,也暗指茶为天赐之物。至于中间的嵌字:汇、仁、启、全、寿、福、德、颐,都有祈望期盼的内容。京城人好以“八大”示人,如“八大楼”“八大居”“八大祥”“八大怪”……就连京剧演黄天霸的戏,也有“八大拿”之说。
大茶馆的兴盛与时局休戚相关,衰败前的最后一拨儿,当在清末民初。地安门外的天汇轩还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些淡淡的影子。
天汇轩位于地安门外,鼓楼大街东侧。听老人们说,天汇轩坐东朝西,五间门脸儿,进门是前厅,把门的南面是柜台和灶台,一把硕大的坐水铜壶嗞嗞冒着热气,高悬灶台上。壶中的水一直滚开着,随时准备注入小几号的手提铜壶中,由“茶博士”提着小铜壶冲进顾客的盖碗中。
穿过铺面的前厅是个宽敞明亮的大院子,上搭铁皮罩棚,四围有可以卷放的苇帘,通风透气、明暗可调、冬暖夏凉,比今日的空调还多了一层调光。院子里摆放散座,疏密适当。院子东面是过厅,再往里走又是一进高搭天棚的院子,比前院紧凑,南北两侧是雅致的厢房,遇有三五知己,或谈情,或叙旧,浅吟低唱,此屋幽静,最是佳境。正中的五间正厅是天汇轩顶级所在,陈设华贵,专为达官贵人叙谈私密的用房。
电影《茶馆》剧照。
天微明,已经有人影儿晃动在什刹海边的水雾朦胧中。有喊嗓子拍曲儿的,有提笼架鸟遛早的,有打拳练剑的,也有熟人相约说话的……天大亮,这些遛早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踱进天汇轩的大门,成了第一拨儿顾客。
老人、老地儿、老一套,不用吩咐,堂倌就会在请安的同时,给客官递过热气腾腾的手巾把儿,让好座儿,给鸟笼子里的水罐儿换水、食罐儿加食,而后挂在前厅梁下的铜钩上。待熟客擦完脸,松松快快落座了,茶也沏好了,一壶香片、一盘烧饼馃子恰到好处地端上桌。这时堂中只听碗碟叮当,伴以人们的咀嚼饮啜之声,就连笼子里的鸟儿也忙着啄食儿,歇了嗓音。这也预示着,天汇轩喧闹的一天开始了。接着,约人说事儿的,吃饱了没事儿可干、泡茶馆耗时候的,陆陆续续、一拨儿接一拨儿地进进出出。天汇轩收拢了忙的、闲的各色人等,牵出一段段有滋有味的故事……
看过老舍的《茶馆》吗?天汇轩大概其就是那个意思。
叫斜街的地方不少,
烟袋斜街有什么特色呢?
从鼓楼大街去什刹海有条近路,踩来踩去,踩出一条斜路;人来人往,路边盖起房子,就成了斜街。北京叫斜街的地方不少,这儿有什么特色呢?抬头一看,东口有几家烟袋铺,挂着大烟袋的幌子,很显眼,就叫“烟袋斜街”吧。
那时候,汉人一般抽旱烟,讲究烟袋是白铜锅、乌木杆儿、翡翠嘴儿,抽关东烟叶。满人闻鼻烟儿,抽水烟袋。斜街里有双盛泰和同和盛两家烟袋铺最有名,既卖各种烟袋,也有修配清洗烟袋的业务。传说宫里慈禧的烟袋就让太监拿到这里来清洗。其实,鼓楼一带旗人多,吃着俸禄,游手好闲,抽烟喝茶泡酒馆,烟袋铺的买卖挺红火。街里还有几处古玩店和挂货店,买卖也好。
清帝逊位之后,旗人断了钱粮,又没本事又没力气,只好变卖家当,把古玩玉器、名人字画拿到街里的古玩店换几个钱儿。古董商坐享其成,贱买贵卖,落得“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斜街东口路北有李福庆开的鑫园浴池,据说他是大太监李连英的后人。斜街中部路北有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的广福观。
北京历史上的平民乐园
从一开始就沾了“皇气”
鼓楼与钟楼之间的广场,常有曲艺杂技撂地演出,整日车马不断、游人如织,成了大都城“乐以销忧,流而忘返”的逍遥地。推算起来,它早于外城的天桥,该是中国曲艺、杂技萌生较早的发祥地。有趣的是,北京历史上的平民乐园从一开始就沾了“皇气”,一前一后,位居中轴线北南两端。
元人黄文仲《大都赋》称赞这一带是:
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
歌棚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明以后,通惠河河道中阻,积水潭上流来水减少,这里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却因什刹海的湖水风光,另有依就,成了一处寺庙林立、名园密集的“都下第一胜区”(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干旱缺水,唯独这里,到了夏天,红荷接天,绿柳委地,是京城难得的避暑胜地。当时的诗人赞道:
柳塘莲蒲路迢迢,小憩浑然溽暑消;
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
那感觉,真是一身清爽,四野生凉,惬意极了。
后海银锭桥。
水多,桥也多。西望,是一脉婀娜多姿的山影— 春青、夏绿、秋红、冬白,怎不撩拨文人诗兴大发?虽然乾隆帝御定的“燕京八景”中未见“银锭观山”,但在民间还是将其列为一景。
原来的荷花市场五月节开市,中元节休市
清末民初,什刹海演变成集消夏、休闲、购物和游逛于一体的“荷花市场”,盛极一时。国人喜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更珍爱它一身是宝:花瓣、莲蓬、盖叶、白藕均是应时的美味,既是鲜果,又可入菜。是故,京城的大小水泡皆有荷花映日红,就连四合院中,也要种几盆红白荷花,朝夕相伴。可以说,荷花融入了北京人夏日的生活,也滋养了北京人性爱洁净、清朗爽快、雅爱奉献的品格。
我喜爱荷花市场那一片浩大的荷花荡。清风徐来,亭亭玉立的红荷随风摇曳,送来阵阵荷香。环岸的茶摊、小吃摊、百货摊、演艺摊,总能如你所愿,绊住你的脚步,使你尽情品尝到别处没有的荷味佳肴,比如鲜藕、菱角、鸡头米、河鱼、河虾、莲子粥、荷叶粥、江米凉糕、桂花凉粉、冰碗儿、冰棍儿、冰激凌、刨冰、果子干、雪花酪、奶酪、酸梅汤……其中,有一种叫“河鲜”的小吃,别有风味。那是去皮儿的鲜核桃仁儿、大扁杏仁儿、鲜菱角米、鲜鸡头米,四者合一,拌上冰碴儿,再撒一层白糖,盛在小青花瓷碗里。用小勺慢慢地品用,清凉香甜,比刨冰、冰激凌更有一番解暑生凉的味道。
清末的荷花市场饮食排档。
虽然荷花市场出现在民国初年,但是由于市场的繁华多样,民间出现了有关慈禧的一段传说:一天慈禧在静心斋西北新盖的叠翠楼吃饭,突然一股浓香从北面的荷花市场徐徐飘来。她连忙叫小太监去市场打听打听,什么吃食这么香?小太监挺机灵,到了荷花市场,挑着拣着,买了几样好吃又好看的小点心,拿荷叶一包,端到了慈禧面前。老佛爷一尝,这个香啊!大不同于宫里“中看不中吃”的御膳,立刻传旨叫御膳房里管事的,到荷花市场把这几样吃食的手艺都学来。从此,御膳里就添了肉末烧饼、小窝头、豌豆黄、芸豆卷……
如此说来,贴近皇家西苑三海的后海倒真成了朝野共有的一片水景花园,尤其到了夏天,四方游客借着一片水域,络绎不绝,纷至沓来,休闲、去暑、购物、找乐儿。
说起当年的荷花市场,金受申先生在《北京通》里有这样的回忆:
前海“集香居”前,满植荷花。……海中有虾菜亭旧址,萑蒲丛生。近西端,长堤横亘南北,堤面宽阔,高柳茂密。民国五年以前,每到夏天,便有人在此设立茶桌,喜享清福的,便可到此品茶闲谈。民国五年以后,开办“荷花市场”,从端阳起,至中元止,招集商人营业,主要为两岸茶棚。茶棚半岸半河,架以木板的谓之“水座”,茶资较昂。此外有临时饭肆,炮烤涮摊、河鲜棚、冷食棚以至果摊、西瓜摊、豆汁灌肠,食物皆备。更以“八宝莲子粥”为应时小吃。售卖零物的,上自古玩摊、书摊、字画摊,以至玩具、草虫和应时的扇摊。娱乐方面,有落子棚、杂耍棚、书场、相声场、把式场,甚至白云鹏、“老倭瓜”、葛恒泉等也来此献艺,各种营业都近于平民化,而且闲游并不收费,所以曾经热闹一时。
冬天的护城河、什刹海,岸旁常放着许多冰床招揽乘客,在新年正月,坐着冰床,驰骋冰上,虽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前几年,我每到正二月,常在一溜胡同广庆轩听杨云清说《水浒传》,傍晚散书,由银锭桥到德胜门,坐一个来回冰床,然后地安桥喝上二两白干,也是闲适有趣的。
邓云乡在他的《红楼识小录》里这样描写湖水里产的“菱角”:
几十年前,什刹海、德胜门外鸡头池、菱角坑出产的菱角,并不是极小的,是比江南野菱、小红菱略大一些的两角小菱。生时绿中泛红,煮熟后褐色,吃起来十分鲜嫩,较之江南老菱,一咬满嘴干末子的好吃得多。什刹海荷花市场和会贤堂饭庄卖冰碗和莲子粥,用的鲜菱角,都是这种菱角。
原来的荷花市场自五月初五五月节开市,到七月十五中元节休市,整整一个夏天滋润着北京人溽热的烦躁。
1990年,一度沉寂的荷花市场重张了,更华丽、更气派了,成了中外游人夏日消暑休闲的理想佳地。
如今,荷花市场更红火了。各色各样的餐饮、酒吧布满了海子四周,连附近的胡同也拆改成形形色色的酒吧。灯红酒绿,轻歌曼舞,映衬在什刹海波光潋滟的秀色中,招引得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人们坐着三轮车游完胡同、四合院后,再到水边一坐,喝着咖啡、品着花茶,细细地去咂摸老北京的悠悠长韵,那叫一个美。
本文选自《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商街——灯火相接》,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杨澄
摘编/安也
编辑/青青子
导语校对/刘军
华社武汉5月19日电(记者喻珮)5月的荆楚大地,花木繁盛,诗意盎然。2021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19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此次活动展现了“英雄之城”浴火重生的形象,以及中国旅游业全面回暖的新气象。
2021年“中国旅游日”启动这一天,“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迎来八方游客。这座千古名楼见证了全国数万名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八方驰援的壮举,也见证了江城武汉春和景明、游人如织的盛况。
“只有亲身抵达、登楼远眺,才可体会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气魄。”港中旅深圳招商国际旅行社销售经理尹红艳说,如今这里已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
回顾2020年,湖北制定出台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恢复振兴的18条具体举措,囊括加大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加大市场扩容提质力度、加大政策落实服务力度5个方面。同时,湖北开展“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全省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开放。
活跃在湖北全省的1000多家旅行社和3万多名导游,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全国各地的游客畅游湖北,为慕名而来的客人讲述荆楚大地的文化故事、山水故事、生态故事、红色故事。人们纷纷感慨:这就是英雄的荆楚大地、英雄的人民!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8月8日至2020年底,湖北省开展“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期间,恢复开放的390家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全国游客7740.63万余人次,其中湖北省外游客占比超过两成。
“之所以将今天的活动安排在武汉举办,正是为了助推湖北和武汉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良好势头。”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杜江对湖北推出的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复苏的政策给予肯定。
杜江说,今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全国31个省区市同时开展数千项丰富多彩的旅游日活动,推出5大类、6000多条旅游惠民措施,旨在让更多老百姓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诗画浙江、文明山西、大美青海、灵秀湖北……在当日的活动现场,湖北省博物馆门前的电子大屏中,大好河山逐一呈现。
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跨省游大幅增长,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八达岭长城、颐和园、拙政园、龙门石窟、黄鹤楼等热门景区均达到游客承载量上限。
积雨时物变,夏绿满园新。旅游业积蓄已久的韧性与活力充分释放,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位于武汉市市郊的农旅型景区花博汇,依山就势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保持村庄的自然形态,以原汁原味的乡村田园风光配套精彩纷呈的文娱活动,迅速晋升为武汉的“网红”景点。开业仅3年,花博汇客流量已破200万人次。
花博汇景区市场策划部经理杨栋告诉记者,景区用创新的“生态产品”,走生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让村落变成武汉市民赏花休闲小镇,完善了项目周边的城市功能,促进了就业。
旅游是疫后重振的生力军。旅游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关联产业达110多个,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的贡献率超过80%,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旅游是美好生活的新载体。随着人们对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旅游产品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旅游成为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新刚需。从疫情期间的武汉大学“云赏樱”,到今春来武汉“赴一场樱花之约”,美好的景致始终牵动着千万游客的心。
绵绵细雨中,武汉东湖薄雾环绕。由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导游技术技能大师”杨飞虎和“国家金牌导游”冯俊莹等10余名骨干导游,正将“灵秀湖北”推介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为期3天的全国重点旅行社踩线活动中,全国18个省区的200多名旅游集团的负责人和我们一道游览长江、汉江,了解浴火重生的武汉的最新情况。”杨飞虎说。
17日至19日,伴随着“金牌导游讲湖北故事”等系列文旅活动持续开展。享山水之美、得人文之韵的湖北再次被全国人民关注,展现令人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