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以来,火锅界的龙头企业——海底捞,几乎每次发布年报时都会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主要围绕其年报数据,比如营收、净利、翻台率、客流量、人均消费金额等等,足见外界对海底捞的关注度之高。
3月27日,海底捞三个字毫无意外地出现在微博热搜榜上,与之相关的完整话题是#海底捞一天翻台率3.8次#和#海底捞每天超百万人次进店吃火锅#。热搜话题中的两组数据均来自海底捞新鲜出炉的2023年年度报告。
在财报中,记者注意到,海底捞在2023年放缓了开店速度,强调提高在营门店的盈利能力与运营效率,这一年,海底捞的整体收入约为414.53亿元,年内溢利约为44.95亿元。
翻台率为3.8次/天,
2023年全年接待超过3.97亿人次顾客
2023年,海底捞的整体收入约为414.53亿元,同比增长33.6%,年内溢利约为44.95亿元。具体来看,海底捞的收入主要来自餐厅经营,占比约为94.7%,其次是外卖业务。
2023年,海底捞收入情况
财报显示,2023年,海底捞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在营门店的盈利能力与运营效率。
2023年,海底捞的顾客人均消费和翻台率情况
2023年,海底捞餐厅整体翻台率为3.8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9次/天,2022年整体及同店翻台率分别为3.0次/天及3.1次/天。海底捞餐厅在2023年全年接待超过3.97亿人次顾客,同比增加43.7%。海底捞的顾客人均消费从2022年的104.9元减少至2023年的99.1元,主要由于优惠增加。
浙商证券分析师表示:“伴随翻台率维持高位,海底捞的开店空间仍广阔。以翻台率为例的门店经营数据是重要的开店前瞻指标,我们预计海底捞实际的开店节奏会随门店经营情况乐观而乐观;2024年,海底捞有望维持至少个位数增速的新开店节奏。”
根据此前公告可知,在开店节奏上,海底捞曾进行过多次调整。2019年,海底捞启动了快速扩张策略,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0年海底捞分别新开门店308家、544家。
到了2021年,基于餐厅总体经营情况,海底捞决定调整扩张策略,关闭部分餐厅并计划适当减少未来资金投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海底捞新开业421家餐厅,关闭276家餐厅,其中16家因租约到期等原因关闭。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全球共有门店1443家。
在2021年11月,海底捞推出“啄木鸟计划”,采取关停部分门店、持续推进和打磨门店管理体系、重建和加强职能部门以及强调企业文化、完善员工培训等举措。2022年下半年,海底捞启动“硬骨头计划”,重开了过往关停的部分餐厅,全年共计新开24家海底捞餐厅,同时有48家曾关停的餐厅恢复营业,并关闭了50家经营表现欠佳的餐厅。
在海底捞看来,2022年能够扭亏为盈,要归功于“啄木鸟计划”和“硬骨头计划”。在最新的年报中,记者注意到,海底捞在2023年放缓了开店速度,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经营1374家海底捞餐厅,全年新增9家海底捞餐厅,重启26家前期关停的海底捞餐厅,关闭了32家海底捞餐厅。
“餐饮行业经历近10年的供应链改革,整体业态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时至今日,绝味鸭脖/肯德基/瑞幸咖啡门店均突破10000家,诸如此类兼具强供应链、强管理能力的企业,其开店天花板正不断突破此前市场认知。海底捞目前门店总数不到1400家,长期视角下,结合公司已放开加盟模式,长期开店空间仍广阔。”浙商证券分析师指出。
鼓励员工掌握更多岗位技能
“科目三”舞蹈视频播放量超50亿次
“连住利益,锁住管理”是海底捞的管理理念,在其看来,2023年,此理念使得餐厅在服务品质和经营效果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大幅度提升。
财报显示,海底捞强调员工的高度自主性,实行充分激励、充分放权,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海底捞对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执行“低底薪、高分红”的薪酬制度,据此,店经理薪酬与门店经营利润和管理水准直接挂钩。对于其他员工,海底捞继续采用计件工资制度,倡导多劳多得的理念,鼓励员工掌握更多岗位技能,且门店骨干员工参与该店利润分红,以此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有效的激励制度下,我们的员工能够及时准确地洞察顾客需求并给予反馈,形成良好的服务创新案例。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在企业内部打通学习、分享通道,鼓励区域级别、门店级别的良性竞争,使优秀服务创新案例很快向所有海底捞餐厅普及。2023年5月起,部分门店开始进行演唱会引流活动,准备了矿泉水、荧光棒、印有门店名称的LED灯牌等应援物资,在演唱会结束后安排大巴车接送顾客。2023年11月,海底捞员工以‘科目三’舞蹈形式与顾客互动,得到顾客好评,相关互动视频很快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视频在抖音平台获得点赞量超6000万,播放量超50亿次,成为一项全球现象级传播事件。”海底捞表示。
浙商证券分析师表示:海底捞是我国国内为数不多老少咸宜、家喻户晓、具“精神消费”属性的餐饮品牌,其“小欢聚”的品牌定位,刚好贴合了当下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2023年以来,以90后、00后为主的主力消费军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物质性消费,更偏爱于能够提供额外情绪价值的“精神式消费”。2023年以来,海底捞夜市摆摊、演唱会“捞人”、“科目三”舞蹈、冰封玫瑰等话题热度持续走高,正是海底捞立足“小欢聚”品牌定位,以“创新破万卷”的事实例证。
展望未来,海底捞的发展举措主要包括:持续提升海底捞就餐体验,包括不断精进我们的服务能力、为顾客进一步提供增值服务等;继续探索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例如餐饮创业品牌的挖掘、餐厅加盟业态的探索等;策略性地寻求收购优质资产,进一步丰富我们的餐饮业务形态和顾客基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编辑 徐超
校对 杨许丽
月26日,海底捞(6862.HK)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海底捞实现收入414.53亿元,同比增长33.6%,净利润44.95亿元,同比增长约174.6%。
此前在盈利预告中海底捞已经透露了业绩增长的消息,而在最新的年度报告中,海底捞还透露,其业绩增长并非依靠扩大门店规模实现的,过去一年,海底捞仅净增3家餐厅,而其同店销售额增长率达27.68%,翻台率显著提高,由3.0次/天提升至3.8次/天。
基于2023年的经营情况,海底捞董事会建议每股派发0.748元人民币现金股息,合计派发股息达40.50亿元。
海底捞去年净增门店仅3家
业绩增长主要靠门店经营效率提高
海底捞的主要收入来自餐厅经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以及经济复苏,海底捞餐厅客流量增加,经营好转,其餐厅经营收入录得明显增长。2023年,其来自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同比增长了35.67%至392.67亿元。
具体到各项经营指标上,2023年,海底捞的翻台率由3.0次/天提升至3.8次/天,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7.68%至293.26亿元,同店平均日销售额同比提升了20.08%至8.49万元,同店平均翻台率从3.0次/天提升至3.9次/天,而其人均消费水平则出现下跌,由104.9元同比下跌了5.53%至99.1元。
根据年报,在门店经营上,海底捞除了加大菜品的上新频率外,还鼓励门店进行个性化创新试点。如去年5月,海底捞部分门店引入演唱会大巴接客的引流活动;去年11月,海底捞一线门店自发组织策划的“科目三”舞蹈爆红,抖音上相关视频播放量超50亿次。
而在开店这件事上,海底捞去年仍然保持审慎。2023年,其新开门店仅有9家,并重启了26家前期关停的门店,关闭了32家门店,全年净增门店仅有3家。作为对比,2022年,海底捞新开门店24家,同时有48家曾关停的餐厅恢复营业,关闭50家门店,全年净增门店22家。对此,海底捞在年报中解释,其去年的首要目标仍然是提高在营门店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因此放缓了开店的节奏。
尽管净增门店较少,但是海底捞的门店类型愈来愈丰富。去年其推出了“牛肉工坊”“海鲜工坊”“羊肉工坊”等更具区域特色的门店,同时也布局了露营火锅店、校园店,而就在3月21日,海底捞还在西安的华为研究所开设了首家企业餐厅。
连续2年放缓门店开拓速度的海底捞,接下来将调整开店速度。在今年3月,海底捞宣布正式开放加盟,借此将品牌扩展至更多城市。据悉,加盟海底捞的最低资金门槛超过1000万元。
外卖收入同比下跌
子品牌矩阵扩大,覆盖快餐、烤肉等
除了餐厅经营外,海底捞还有约6.3%的收入来自外卖业务、调味品及食材销售、其他餐厅经营以及其他收入。
分板块来看,外卖业务是海底捞唯一录得营收下跌的板块,去年其外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8.67%至10.47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下跌了1.6个百分点至2.5%,而在2022年,其外卖板块收入增速为103.3%。根据年报,去年海底捞在外卖服务上还拓展了“海底捞外送·欢乐宴”和“海底捞下饭火锅菜”两条业务线,对应供应定制化宴会服务和一人食精品快餐。
而在调味品及食材销售业务,海底捞去年该板块收入同比增长19.18%至7.89亿元,而其他餐厅经营收入同比增长140.27%至3.46亿元。
在此次的年报中,海底捞还对外透露,其旗下餐饮副牌包括嗨捞火锅、苗师兄香锅、五谷三餐、焰请烤肉铺子、汉舍等品牌,覆盖了火锅、快餐、烤肉、中式正餐等多种经营业态。南都湾财社曾报道,在去年9月,海底捞首次推出了火锅子品牌“嗨捞火锅”,人均消费65-70元,目前嗨捞火锅仅开出2家门店。
在此次年报中,海底捞并未披露其餐饮副牌的经营利润情况。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
点网讯:3月25日,陕西西安的华为研究所内迎来了海底捞品牌的首家企业餐厅。
这家新开张的海底捞占据着近400平方米的空间,专为华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包括各式套餐和自由点餐服务。除了锅底和饮料外,店内所有菜品均以8.8折的优惠价格提供给华为员工。
新店的负责人透露,为丰富华为员工的就餐体验,门店将每周安排不同时段的专场活动,其中包括捞面服务和传统的川剧变脸表演。这标志着海底捞在服务模式上的一次创新尝试,也延续了其在校园等特定场所开设特色分店的策略。
本文源自观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