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新闻记者 曾凌轲
实习生 王芊蔚 张小倩
关晓彤代言的天然呆奶茶,因特许经营纠纷被加盟商告上法庭,案件将于7月8日开庭。
6月27日,极目新闻记者从原告处获得诉状。诉状显示,原告为获得区域合作资格,曾向“天然呆”商标所有者出资168万,但签订合同并付款后才发现对方不具备特许经营资质,后开店半年间又亏损近百万元,现起诉对方欺诈并索赔168万。关晓彤作为代言人也被一并列入被告。同日,天然呆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关晓彤未参与公司经营。2021年,曾有媒体报道,不到一年时间,天然呆开店约200家,但北京、杭州等地均有加盟商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开店后生意一直不佳,亏损从数十万到百万元不等。
6月27日,天然呆官网仍有关晓彤大幅海报(天然呆官网截图)
加盟商起诉天然呆奶茶非法授权特许经营
6月27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消息称,加盟商起诉天然呆奶茶店非法开放特许经营权一案,将于7月8日开庭,#关晓彤 奶茶店#这一词条也随之登顶热搜,极目新闻记者随即联系上原告温州欧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欧歌公司”),并获得起诉状。
起诉状显示,此次案件类型为特许经营纠纷案。原告为欧歌公司,被告则有上海至丙品牌管理中心(下称“上海至丙”)、成都天然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天然呆”)和关晓彤三位。
起诉状称,因此前成都天然呆公司曾将中国境内的“天然呆”商标授权给了上海至丙公司。为获得温州市范围内的代理权,2020年12月31日,欧歌公司与上海至丙奇签署了《天然呆区域合作意向书》,并支付了158万代理款项和10万元定金。签署该意向书后,上海至丙不得许可他人在该区域内开展天然呆奶茶项目。
但签署合同后,原告发现上海至丙与成都天然呆就其实施的特许经营行为并未依法向国家商务主管部门进行备案,且并未符合实施特许经营依法必须要满足的“两店一年”的条件。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7条第二款规定,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至少2个直营店,并且经营时间超过1年。但上海至丙成立于2020年9月8日,成都天然呆则成立于8月18日。这说明2020年12月31日与欧歌公司签署意向书时,两公司成立的时间都不超过半年。
现原告欧歌公司认为,被告两公司在不具备特许经营资质的情况下,与欧歌公司签署区域合作意向书,属于违法经营。而在与欧歌公司签署意向书时,被告两公司也并未告知其自身没有特许经营许可权的事实,属于欺诈。
此外,欧歌公司还认为关晓彤在案涉虚假广告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与广告主共同构成了对原告的侵权行为,已经与被告两公司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合伙人关系,应当就两被告公司对原告所负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开店半年亏损近百万元
6月27日,欧歌公司法人包善荣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欧歌公司旗下的天然呆奶茶店于2021年4月24日开业,按照合同,店内所有设备、物料都应从总部采购,由总部外派人员布置店面。“但开业当天店内竟然没有收银机,外派员工仍要求正常开业。从总部采购的牛奶也有变质和临期的。”包善荣回忆。为此,开业之后包善荣开始调查上海至丙和成都天然呆的特许经营资质。
包善荣称,他此前花费168万元买下区域合作权,就是为了获得天然呆奶茶在温州市的独家代理权。但4月仅开设了一家奶茶店后,就因经营惨淡6个月后闭店。除了此前的代理款和定金,经营过程中的亏损已接近100万。
《电商》杂志2021年曾从其招商人员处了解到,自2020年12月开出首店后,天然呆已经在全国52个城市开出差不多200家门店,扩张步伐迅速。
但6月27日,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上多位天然呆奶茶加盟商,其均表示目前业绩不佳。
极目新闻记者在武汉搜索发现,武汉市共有2家天然呆奶茶店,其中位于汉街的一家显示已关闭,另一家天然呆接电话的店员则称自己已离职,经营情况不清楚,但据他所知店内现在只剩一名员工。
东部一个二线城市的加盟商告诉极目新闻,他也曾于2021年交了45万加盟费,现开店将近一年时间,因生意惨淡已亏损110万。“虽然成本上涨,但为了提高店内订单量,产品定价已经降了三次。我跟公司反馈过这个问题,但是公司策略没有调整,运营人员还一直在变。”该加盟商表示。
在杭州滨江区开店的王先生则表示,2021年6月他加了12.8万元加盟费另花费12万买开店设备,今年3月底已经闭店,经营过程亏损超过70万元。
北京一加盟商也表示,自己曾于2021年开店10个月后以亏损105万惨淡收场,当时自己缴纳了30万的加盟费,如有其他人通过他加盟,他还可收取下家的加盟费。
成都天然呆称关晓彤未参与经营
6月27日中午,成都天然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声明称,该案件系特许经营纠纷,案件的受理和开庭审理是法院正常的工作流程。关晓彤女士从未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工作。
成都天然呆简介仍显示该品牌由天然呆公司携手关晓彤创立(图源:天眼查截图)
极目新闻记者就被起诉一事致电成都天然呆在天眼查上的注册电话,但对方称该号码为私人电话,不回答此事相关问题。
6月27日,成都天然呆在天眼查的资料仍显示该品牌是天然呆公司携手关晓彤创立,股权资料显示,该公司由关晓彤父亲关少曾间接持股35%。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5月,成都天然呆已因对外订立商业特许经营合同后,未按照《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在15日内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被成都市商务局罚款3万。2021年3月,天然呆还曾因发布招商等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被成都市锦江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万。
订立特许经营合同后未及时备案被罚款3万元(图源:天眼查截图)
欧歌公司代理律师包新东表示,此前欧歌公司与上海至丙签署了《天然呆区域合作意向书》,现未实现合同目的,因此此次起诉要求返还包括代理款和定金在内的所有费用。
关于关晓彤在此事中应承担的责任,此前有律师对媒体分析称,如关晓彤并非合同主体,也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在这起纠纷中关晓彤不是必然要承担责任。考虑到关晓彤父亲间接持股该公司,其收益将会受此次合同纠纷影响。在过往类似的案例中,加盟商往往因为有明星加持对开店有较高的期望值。建议加盟商日后在加盟前对品牌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清楚明星在品牌里所占的权重,到底是简单的代言人,还是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品牌的经营管理。
6月27日成都天然呆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关晓彤未参与公司经营(图源:天然呆官方微博截图)
对此,包新东称:“需要开庭进一步调查关晓彤是否收取天然呆公司代言奶茶店的代言广告费,若关晓彤未按照其正常做代言广告向天然呆公司收取,再结合庭审的其他相关调查,有可能查明关晓彤借用其父亲名义登记股东的事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class="pgc-img">>个周末,一家知名奶茶品牌在交大夜市附近的新店开业,晚上7点半,等待取货的队伍仍然排出几米开外。
也许正是这样的“繁荣”,让奶茶店越开越多。“我所在的这条街附近,最近一年多,奶茶店增加了三四家!”奶茶店老板左先生说,看似热闹的奶茶市场,其实正在越来越卷的路上一路狂奔。
< class="pgc-img">>遍地开花的奶茶店
如果你站在西安路上在手机上搜索“奶茶”,无论是美团还是高德,至少能给你提供30个门店选择,不仅是西安路的各大商场,周围写字间和居民区里,都可能藏着一个日销数百单的奶茶店。如果你说这里是热门商圈,那么把镜头拉向软件园区域,大工北门附近一条两三百米长的马路附近,就聚集着十几家不同品牌的奶茶店。就在这个片区,一个奶茶品牌可能还会有两到三家门店。
“奶茶店的大量聚集,其实最近几年一直在不断上演。”左先生告诉记者,即便在过去的三年,有不少奶茶店关门闭店,但并没有妨碍更多的新店陆续增加。“三四年前,我们位于高新区的一家奶茶店附近1公里半径内有四五家同行,现在,这个数字基本已经翻了两倍。”在左先生看来,奶茶店就像一个不断注水的泳池,已经开始溢水。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乔莹莹手机点单完毕时页面显示前面21杯等待,预计15分钟制作完成。15分钟后当她到达现场准备取货时才发现,等待取货的队伍排出几米开外,整整排了近十分钟她才取到自己的奶茶。看着如此火爆的新店开业场景,一直想开家奶茶店的她内心又“蠢蠢欲动”。乔莹莹想开家奶茶店是前年就有的想法。因为疫情的关系,她一直在观察市场。奶茶市场一直在不断扩容,很多投资者都在打量着这个看似火热的市场。
“一直到2019年,做奶茶还是比较赚钱的。”左先生经营奶茶店有六七年的时间了,他向记者介绍,2014年到2019年之间,国内奶茶品牌一直处于不断进行品牌建设和城市市场拓展的阶段,这期间很多品牌的加盟费用相对来说较低,加之店铺选址的空间比较大,“占据好点位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左先生向记者表示,对于这部分门店和投资者来说,奶茶店如果管理较好,品牌稳定性也较强,经营状况还是比较理想的。一家单店平均每月3万元-4万元的净利润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那些后进入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近几年疫情的影响比较明显,即便是今年市场复苏迹象明显,“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左先生透露,这主要表现在开设新店选址难度和加盟等费用提升上。“好的位置基本都被占满了,大一点的品牌好的店址基本已经很难找到了,里面还涉及到代理商保护等问题。”同时,对于奶茶市场的新投资者来说,头部品牌本身也很难拿到代理权。因此,大连奶茶市场往往呈现冷热不均的局面,好的门店忙到五六个店员连轴转依然需要排队,差的门店几个月可能就面临亏损关门。
< class="pgc-img">>奶茶店投资看上去很美
记者注意到,一些二手物品转让平台上,奶茶店设备转让信息并不鲜见,依据这些店铺设备转让的数据,如奶茶封口机、咖啡机、花架等品类的系统统计,闲鱼官方甚至对此做了一番研究,发现奶茶店是目前十大最容易倒闭的门店之一。
那么奶茶店到底能不能投资?李邛(化名)在市内经营了两家奶茶店,他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奶茶店是2019年开的,当时选择在一所学校和办公区附近主要是看好年轻客层,加之门店租金没有那么贵。“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资金规模大,选择在客流量大的商场、热门商圈,租金贵但是销量也大,我这里客流量没那么大,但是租金压力也小一些。”李邛告诉记者,基本上算下来,加盟费、装修、房租、前期设备投入和原材料投入,前期投资大概不到40万元,每个月除去各类费用,收入在1.5万元-2万元上下。“这里要考虑每个品牌的加盟费会有不同,几万元到十几万的都有,基本上过个三四年店面还需要重新装修。”李邛说,他其实算奶茶店经营比较好的,需要持续不断地做营销活动,更重要的,是需要老板亲力亲为进行管理。他向记者透露,这几年,身边投资四五十万做奶茶店不到一年就关店的比比皆是,因此,对这个行业不熟悉的投资者的确需要谨慎。
文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孙霞
要加盟奶茶店的创业者经常遇到这样令人迷惑的现象:明明一些知名茶饮品牌官方已表示不接受加盟,网上却能搜索出大量加盟信息,还宣称是“旗下的新品牌”,让人真假难辨。
有奶茶从业人员向新京报记者透露,这类网站其实多是一些“快招公司”在幕后操作。它们用喜茶、奈雪的茶、一点点等知名茶饮品牌在网上招揽引流,在与有意向者的接触中趁机推荐新品牌,并宣称是该知名品牌培育的。实际上这些“快招公司”并没有做特许加盟的资质。一些创业者交钱加盟开店后发现,加盟方几乎没有给予后期维护,想要退款也难,门店运营远远达不到宣传的效果,有的人为此损失数十万元。
找奶茶加盟遇“李鬼”网站
近年来在年轻消费群体带动下,奶茶行业逐渐火热。不少创业者认为知名奶茶店是招牌的保证,消费者认可度比较高,招商加盟应该也会比较正规。
近期,网上有视频讲述网友在加盟奶茶店过程中被骗的经历。该网友搜索到知名品牌的加盟信息,但联系对方后,对方表示加盟非常严格,又推荐了另外一个品牌,称与大的IP进行合作。一步步引导加盟,最终网友发现这并非知名奶茶品牌,此时已亏损几十万元。
3月9日,按照相关线索,新京报记者试着搜索“喜茶加盟”等信息,出现名为“喜HFIEYTEIE茶加盟费及加盟条件/加盟首页”,点进去后底部落款显示为成都拾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查询天眼查,新京报记者发现这家是一家科技类型公司,是成都农学院重点扶持企业,从事网络营销。该公司有两位股东,一位是王宗义,持股60%,一位是罗文江,持股40%。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与喜茶关联公司没有任何关系。3月14日、15日新京报记者尝试联系该公司,但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接着,新京报记者还尝试在网上搜索“茶颜悦色加盟”“一点点加盟”等信息,也是出现大量与奶茶品牌类似的网站。比如有网站叫“2021加盟条件湖南茶悦餐饮有限公司”,底部的版权所有者却是一家湖北德澜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而茶颜悦色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只有直营店铺。
天眼查信息显示,湖北德澜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股东有3位,分别是魏安军持股81%,胡海鹏持股10%,张俊波持股9%。通过股权穿透,并未发现该公司与茶颜悦色有任何关系。
3月15日,新京报记者就是否取得特许经营资质、是否制作与知名茶饮类似网站一事致电湖北德澜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位电话接听人员表示有些吃惊,称并不知道这一件事,“这不可能,我们没有业务与茶颜悦色相关,我得再问一下其他同事。”
这些让人迷惑的加盟网站究竟有什么来头?奶茶行业人士向新京报记者爆料,他们其实是一些所谓的“快招公司”,打着知名品牌名义给创业者画饼下套。
所谓“快招公司”,就是短时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包装打造出一款品牌“爆品”,大规模快速招商,获取巨大加盟费等利益,但后期服务支持完全没有。这类公司往往会注册一些公司,借着大品牌的名头宣传。当其所创造的“爆品”热度消失,他们会再次包装一个“爆品”出来获利。
推荐新品牌,实与知名奶茶无关
依照网站信息指引,新京报记者选择了一个“喜茶加盟”网站填写了相关信息后,很快接到了一自称刘姓大区经理的电话,对方称,喜茶合营需要申请人有自己担任法人代表并营业5年以上的企业做背书,需要准备约150万元以上的资金。合营门店上,利润分成“喜茶”抽60%,申请人抽40%。
听到如此严苛的条件,记者表示不太能接受,再考虑考虑。此时,这位刘姓大区经理接着说,喜茶合营是非常严格,但可以指一个方向——喜茶与一点点、Coco都可的研发团队合作,推出了一个全新品牌“愚小黄”,用来占领下沉市场。
据其介绍,该品牌背后是喜茶在南京成立的一家公司,名为“南京百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由喜茶控股。当问及为什么主体不是喜茶关联公司时,刘姓经理称,很多品牌都这样做,为了做新品牌下沉,另外成立公司来专门运营。
3月10日,新京报记者查询天眼查了解到,南京百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2月23日,公司股东薛品英占70%股份,徐美玲占30%股份。通过股权穿透,并未发现该公司与喜茶存在关联。
据刘姓经理发来的信息显示,“愚小黄”是获得emoji的授权联名,选取三个emoji组成品牌Logo,表达“三人成众”的理念,并邀请艺人陈小春作代言人。相关宣传页面称,“愚小黄”通过优化经营、提升供应等方式降低店铺运营成本,还拥有自己的茶园,高品质茶底能以较低的价格供应给创业者,提升竞争力,增加利润。此外,“愚小黄”还选择一点点、Coco都可的同一供应商台湾三清制茶有限公司,进购各类茶叶。
在投资方面,标准店单店需要投资6万元,旗舰店的投资为8万元,品牌授权费1万元,年度运营服务费2000元。代理费用上,“愚小黄”称可以提供无店盈收、总部特训、区域管理、招商利润、物料折扣、经营收益等的支持。三线城市投资费用为15万元、二线城市投资费用为17万元、一线城市投资费用为20万元。
据刘姓大区经理称,目前公司门店尚未开业,3月底可以开出一批“样板门店”。计划在每个省份投放20个名额,给予流量、宣传、物料折扣、赠送等多方面支持。比如想要加盟的山东地区,对方透露山东名额仅剩3个,要尽早决定。
不过,在微博上,新京报记者搜索到一个名为“愚小黄奶茶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信息显示,“愚小黄一个来自宝岛的现制茶饮品牌,成立当年门店扩张30多家,主打台式经典奶茶与鲜果茶,选用地道宝岛本土食材……”该账号尚未认证,信息一栏填写的是“南京百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但上述宣传与刘姓大区经理“尚未开店”的说法自相矛盾。
另外,新京报记者在大众点评上搜索发现,“愚小黄”在广州地区目前布局有4家门店,但均显示尚未开业的状态。新京报记者按照天眼查备注电话联系采访南京百众餐饮,询问“愚小黄”相关情况,电话未能拨通。
对于开设新品牌一事,3月10日,喜茶方面对新京报记者明确否认,表示从未听说过公司有这一项目,喜茶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加盟,其门店目前均系直营。
有加盟者中招损失数十万元
类似通过快招公司加盟被“坑”的经历并不鲜见。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加盟者吐槽自己的经历:想要加盟一个大品牌,却稀里糊涂加盟了一个不知名品牌。缴了费,后期的维护都消失了。
曾有加盟经历的孙炳辉告诉新京报记者,其所在的东部沿海省会城市茶饮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基本被一个本地品牌占据,茶饮头部品牌进驻还不多。孙炳辉辞掉工作,揣着几年的积蓄准备在茶饮市场大干一场。
经过他的考察,加盟Coco都可、一点点等头部品牌投入差不多要百万元,只能退而求其次,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琉璃鲸”的网红品牌。咨询加盟事宜时,电话专员告知该品牌在其所在的城市已被买断,无法再加盟,但可以加盟他们新开发的子品牌“饮鲸屋”。对方称,这个品牌完全是“琉璃鲸”团队在运作,品牌运营、产品研发、物料供应一样,很小的投入就可以拿到区域代理权,机不可失。
虽然如愿开起饮品店,但结果并未像孙炳辉预料的一样。由于知名度较低,店面偏僻,加上宣传效果不好,并未带来大量客户,孙炳辉的奶茶店第一个月流水只有1万元左右。最终在开店两个月后,孙炳辉贴出“转让”,以失败收场,亏损40多万元。
还有网友称在某招商网站填写了意向加盟资料,当天就有人打来电话,先是说加盟某品牌台阶挺高,需要20万元左右。接着又推荐了另外一个新兴奶茶项目,10万元就能把店面开起来。于是该网友交钱选址后便开始了营业,但发现提供的塑料杯、杯盖、茶叶、植脂末等原料价格相对市场价较高。要求退款却被告知要扣除一定费用,最终门店仅开了几个月就黯淡收场。
“快招公司”多通过搜索引擎推广
新京报记者发现,对“快招公司”而言,搜索引擎推广是其主要引流方式之一,制作一些与官方品牌类似的网站,诱导填写个人信息,再由专人对接。有的“快招公司”还会为自己的品牌检索购买广告,投资人搜索后,这些“快招公司”的信息,往往就会排名靠前。
孙炳辉还向新京报记者反映,“快招公司”的合同一般制定得比较简单,对双方约定的条款都是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比如加盟店之间的开设保护范围等,很少在合同中提及,因为约束越多,意味着成交几率越低。在“快招公司”眼中,签合同就是一个仪式性较强的活动。
根据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因此,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做加盟。根据相关规定,公司有超过两家门店、一年以上的营业时间,可有资格申办特许经营许可证。只有拥有特许经营加盟许可证,被特许人才可以进行特许经营,被特许人一般拥有商标权、专利权、商业机密等。
新京报记者在商务部网站进行查询成都拾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德澜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百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并未查询到相关特许经营信息。
对于“快招公司”模仿知名网站的现象,3月15日,喜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已经注意到有部分机构非法盗用喜茶的名义释放虚假加盟信息”,喜茶的法务团队对此类山寨加盟信息高度关注,对直接侵害到品牌或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及其主体将采取维权行动。
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也介绍,奈雪的茶在官网等多个官方渠道都有明显标注——“奈雪的茶所有门店均为直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加盟和代理”。此外在第三方平台如外卖平台、百度百科、知乎等渠道上也有相关信息提醒。“目前来看,网络上不乏虚假加盟信息,我们会通过法律渠道进行处理,以保护消费者和品牌权益。”茶颜悦色相关负责人则对新京报记者说,对于这些打击不尽的虚假加盟,目前只能是先平台投诉。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上述“快招公司”制作与知名茶饮官网类似网页的行为,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创业者在加盟时,认准官网信息,可通过查询ICP信息来找到相关公司备案信息,履约过程中也要注意保存证据。
业内人士提醒,一些虚假网站打着知名品牌的旗号,推荐一些新兴品牌,让一些满怀热情的创业者入局,却以失败收场。创业者首先应当了解想要投资的项目是否为官方品牌,要学会辨别。在签订合同前,需要至少调研两家实体门店的经营情况,尤其要看清报表是否具有可持续盈利的能力。另外,也需要仔细阅读各类条款,将商标等关键问题了解清楚。
(文中孙炳辉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图片来源 网络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