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北京8月6日电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百年意式街区彰显中国文旅新活力》。文章内容如下:
临近傍晚,天津意式风情区内开始热闹起来。街区里音乐弥漫,游客悠闲漫步。夕阳的余晖下,一座座洋楼旧居更显历史沧桑。置身其间,异域风情扑面而来。
始建于1902年的天津意式风情区,是目前意大利本土之外、亚洲唯一保存完整的意大利风貌建筑群,区域内保留100余栋小洋楼。街区由意大利建筑师规划设计,当时建有住宅、花园、广场、学校、球场等诸多风格独特的功能性西洋建筑,梁启超、曹禺等一批中国文化名人曾居住于此。在这里,“中国风”与“意大利范”深度交织,前来打卡的游客深度感受着异国风情。美食、美酒、美景的背后是中国文旅产业的蓬勃活力,也是中外文化深度融合的缩影。
街区“洋面孔”越来越多
从旧时“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的漕运盛景,到如今氤氲着文旅商气质的“活力秀带”,穿城而过、奔流注海的天津母亲河海河记录着600多年“津门古渡”的发展脉搏。
墨西哥游客布兰达·奥尔维拉乘坐游船在海河上穿行。“天津太漂亮了,如同在梦境中一般。”布兰达说,她此前在北京生活,这是首次来天津旅游。
7月19日,两位墨西哥游客在天津意式风情区一家意式餐厅就餐。(新华社)
从意风区码头走下游船,不远处的意式风情区热闹非凡。布兰达循着动感的音乐声来到此处,哥特、罗马、巴洛克等多种风格建筑映入眼帘,再次带给她视觉震撼,“我仿佛‘瞬移’到了意大利”。
随着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不断优化、免签“朋友圈”有序扩容,越来越多外国旅客迫不及待地开启一场China Travel(中国游)。
意式风情区核心区是由五经路、博爱道、胜利路、建国道合围而成的四方形地区。走进这一片街区,不经意间有种穿越到意大利的错觉。近期,意式风情区的“洋面孔”也多了起来。他们有的闲坐户外,品尝风味独到的美酒佳肴;有的进行“特种兵式”拍照打卡,记录这场独特的中国之旅……
在此经营一家纯正意大利风味餐馆的意大利人佩戈拉罗·雷纳托感受最为明显。“最近,餐厅的外国客人多了不少,我们接待了来自欧洲、墨西哥、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旅客。”雷纳托在餐厅门口边欢迎顾客,边与记者畅谈。
餐厅外花团锦簇,餐厅内“意韵”满满。打开菜单,意大利冷切拼盘、凯撒沙拉、意式海鲜浓汤、冷饮小吃等几十种美食让人目不暇接。负责菜品创新、餐厅宣传推广的佩戈拉罗·加布里埃尔是雷纳托的儿子。他及时调整菜品、推出夏季菜单,以匹配更多顾客的口味和需求。
墨西哥游客费尔南达·奥尔维拉是布兰达的妹妹,计划在中国生活两个月时间。在雷纳托的意式餐厅用餐之余,她对此次中国之行赞不绝口。“中国太美了,给我带来很新鲜的体验,我希望未来能在中国长期居住。”
除了意大利风味餐厅,意式风情区还拥有德国普拉那啤酒坊、始创于1858年的狗不理包子店、烹调十分考究的法餐福楼等特色餐厅,多样美食令游客流连忘返。
两位韩国大学生趁暑假在北京交流期间,特意来到毗邻城市天津游览,意式风情区是其中一站。“现在China Travel在社交平台上挺火,我们也想趁此机会来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确实与想象中不同,这是很有趣的旅行体验。”
引入自动无人驾驶旅游小巴,运用声光影和人工智能(AI)技术营造前卫时尚的智慧街区……今年上半年,意式风情区的客流量近87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2.7%,外国旅客明显增多。这里已成为天津一张靓丽的国际旅游名片。
在中国生活越来越便捷
夜晚的意式风情区,曼妙的音乐与游客的交谈声交织,觥筹交错间别有一番韵味。忙碌之余,雷纳托父子俩感慨道:“在中国生活越来越便捷,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2008年,长期从事中意贸易的雷纳托,因喜欢意式风情区的氛围,决定在这里投资开一家意大利风味餐馆。
“我们那时候的餐厅只有一层,想做纯正的意大利美食,需要从国外进口不少原材料。”雷纳托说,如今,酒类、奶酪、肉类、海鲜等曾经需要进口的食材,都能在附近的超市买到,制作出来的意餐风味一如往常。顾客逐渐增多,餐厅规模也扩大到如今的五层。
餐厅发展蒸蒸日上,加布里埃尔也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天津,在这里娶妻生子。他认为,中国的移动支付十分便利,不仅帮他解除了算账的烦恼,也为客户的用餐体验提供便利。
“最开始以现金支付为主,后来中国顾客已经习惯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如今,越来越多国际顾客‘入乡随俗’,他们可以用境外银行卡Visa、Master等绑定中国的移动支付软件,和中国顾客享受同样的支付便利。”加布里埃尔说。
7月19日,天津意式风情区一家意式餐厅的经理人雷纳托·加布里埃尔介绍移动支付方式。(新华社)
作为天津市18个支付服务示范区之一,意式风情区的支付环境不断优化,能够支持外卡支付。“我们的大部分商户支持境外银行卡刷卡支付、移动支付、现金支付,可一站式满足外籍人员各类支付需求,也充分保障了外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天津意风区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嘉鹏说。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意大利人乐小悦是意式风情区的常客。每到闲暇时间,乐小悦总喜欢来这里走走看看。在她看来,意式风情区对于居住在天津的意大利人而言是一方宝藏。“每次踏入意风区,细细品味它的色彩风格和味道,仿佛瞬间回到了我的故土。每每思念故乡,我都会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乐小悦情不自禁感慨道。
乐小悦与中国的缘分始于孩童时期。本世纪初,在意大利博洛尼亚附近的一座小城市,十多岁的乐小悦总盼望在中国从事外贸生意的父亲能多拍一些有关中国的视频、照片,多带回一些来自中国的小礼物,“我至今珍藏着父亲十几年前从中国给我买的旗袍”。
2013年,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乐小悦申请了孔子学院的奖学金,来到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攻读研究生。2017年,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增设了意大利语专业,这是较早在国内重点综合性大学开设的意大利语本科专业。从汉语言文化学院到外国语学院,乐小悦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也让她在中国扎下根来。
她告诉记者,自己最爱的是但丁广场(Piazza Dante),因为它特别的名字。“‘Piazza’一词足以唤起每个意大利人心中的美好回忆,再加上对于但丁这位伟大的意大利诗人的尊重,两者的结合是完美的。意式风情区承载了千年以来的中意友谊,令人魂牵梦萦。”谈起对意式风情区的感情,乐小悦滔滔不绝。
近年来,以天津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河北区在意式风情区提升改造、品牌塑造、优化服务等方面持续用力,让更多游客走进来、留下来。
“除做强东疆之星·意风新经济产业园外,意式风情区将大力发展数字消费,以数字赋能文旅商融合发展;逐步推动‘最美书店’钟书阁等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提升;实施商户品质提升行动,助力现有商户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促进街区业态整体焕新迭代,打造现象级城市名片。”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赵雷说。
“街区的国际范更足了”
徜徉在意式风情区内,记者深切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边是租界时期的领事馆、兵营、教堂等建筑,这边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现代戏剧大师曹禺等名人故居。”刘嘉鹏边走边说,“意式风情区共有小洋楼100多栋,我们公司负责运营其中的77栋,包括餐饮、零售、艺术等多种消费和体验业态。”
这些百年建筑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与外地游客体验式消费不同的是,许多在天津定居的外国人是餐厅常客,很有黏性。”弗拉门戈西班牙餐厅酒吧主理人刁美伊说,“一些在津的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俄罗斯人隔三岔五就来光顾,他们有时和家人来,有时带着老朋友、新朋友来聚餐,已经把我们的餐厅当成一个固定据点。”
6月8日,天津意式风情区正在举办活动。(新华社)
令刁美伊感受深刻的是,意式风情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意大利艺术之家、中意非遗文创工坊、天津时装周等一系列载体和活动相继亮相,带来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源源不断的人气。“街区的国际范更足了。”刁美伊自豪地说。
除了传统的餐饮和展览业态,一些数字化新体验也在不断涌现。不久前,在意式风情区马可波罗广场西北角楼里,一款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特色的解谜体验类游戏——“意风秘境”上线运营,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参与者将扮演不同角色,带着不同任务深入意风区,通过解谜、收集信息等方式,了解和体验意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马可波罗广场西南角,一家名为“意风主题邮局”的小店同样引人注目,不时有游客驻足、进出。店内除了部分与天津城市相关的文创产品,各式各样的明信片是最大特点。游客可以当场填写祝福语,支付几块钱邮费,便可寄往世界各地。
百年来,意式风情区融合了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设计与生机勃勃的中国文化,塑造了具有包容性、国际性和多元文化特征的城市性格。
“包容、多元的文化交流——这正是我每天都试图向南开大学意大利语系学生传递的核心价值。”乐小悦认为,文化为灵魂,商业为载体,这座百年历史街区正成为更有活力、更有品位的中国时尚商业群落和创业新热土。(参与采写:汪雨蓬 郝纪初)
欧洲时报意大利版微信公众号“意烩”报道,“一百年了,我累了。”意大利普拉托一家酒吧的老板因长期饱受治安等问题的困扰,对自家经营已有百年的老店感到身心疲惫,最终决定将其转让给一名年轻华人。
百年基业、地处中心,店主缘何要卖掉?
意大利Notiziediprato网站9日报道,这家位于普拉托市中心的店铺自1918年开业以来,已有整整百年的历史。同时,店铺距离Piazza Duomo广场仅咫尺之遥,地理位置非常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店主Rosi最终决定放弃自家的百年基业,将店铺转让给他人呢?
据报道,近年来,这家店经常因为争执斗殴、贩毒等一些负面消息上新闻。
对此,店主感到非常委屈,他表示,毒贩并不是店里的常客,而那些犯罪行为也并不是他的过错,甚至他还经常帮助有需要的人。但警方出于安全考虑,往往还是会勒令其暂停营业。
这令Rosi十分苦恼,同时也感到非常愤慨,最终决定将家族经营了一个世纪的老店出售出去。事实上就在去年,这家店刚刚举行了其100周年的庆祝活动。
“我真的受够了这无休止的斗争,还得去承担根本不属于我的过错,这让我太累了。”Rosi向当地电视台说道,“我的孩子们不打算接管它,我的母亲年纪也非常大了,而我从小就在这里工作,到现在也早该退休了。”
而对于将酒吧出售给中国人,Rosi表示:“买家是不是中国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个年轻聪明的人,我相信他会赢得尊重。”
党派领袖称将改善环境,力劝店主别放弃
5月9日下午,意大利兄弟党领袖乔治亚?梅洛尼(Giorgia Meloni)来到普拉托参加会议,并与Rosi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她告诉Rosi,为改善当地的状况,相关部门已在附近开设了委员会,并力劝Rosi不要把店卖掉。
但Rosi却面带悲伤摇摇头,拒绝了梅洛尼的提议。他早已下定决心,尽管正式转让合同还未签署,但买卖双方已经谈妥了所有的细节。
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梅洛尼说道:“当我看到市民以这种方式放弃自己的事业,实在感到非常的心痛。”
华人接手百年老店网友吵翻
这家百年老店最终将被转卖出去的消息无疑令不少网友都深感无奈,同时也有人指出政府应当负起一定责任。
网友Gerarada:这家酒吧曾经非常棒,我丈夫年轻时候就在那里工作过,那时候还没这么多烂事。
网友Paolo:店主是垃圾政策的受害者……普拉托那个街角早就很乱了,要我说,店主坚持的时间都有点太长了。
也有不少意大利人“毫无意外”地用“买家是中国人”大做起了文章。
网友Antonella:就不能卖给一个意大利人?
网友Simone:不要啊,整个普拉托都成中国人的了。如果没有这家店和老板,历史城区就真的不一样。
网友Vivi:像我一样就好了,我只去意大利人的酒吧。中国人那些对我没用。
网友@Claudio:不仅仅是这个店……再过几年,整个普拉托都会卖给中国人。只是我们普拉托人还不肯相信!
自然,有不明事理的人存在,就会有明事理的人回怼,一起来看看这些网友的精彩评论。
网友@Marta:我想知道有谁没去过中国人开的店:电脑、手机还有其它各种店铺?
网友Marco:说实话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就算是一家老店,从年迈的人手里交给年轻人经营,这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因为买家是中国人?
网友Matteo:一家中国人的商店就让你们啰里啰嗦半天,然后新开了一家汉堡王你们就高兴得不得了。
网友Davide:你们在脸书上当键盘侠,人家中国人却都在努力工作。这就是不同,其他都是废话。
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作为对大学教育的形象描述。在许多人眼里,大学师生往来无穷,唯有大学校园稳如磐石。在大学“流水的兵”当中,本科专业的创办与撤停,又何尝不在验证着这句俗语呢。
中央音乐学院日前发布公告,2025年将暂停音乐艺术管理、音乐治疗、音乐录音三个方向的本科阶段招生。此前,四川大学公示2024年拟撤销的31个本科专业点。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已有19所大学发布撤销或停招专业99个。
大学本科专业,不论是撤销还是停招,任何一个专业点的变动,都牵动着所在专业师生和家长的神经。毕竟,专业撤停后,教师的专业归属感没了,所在专业在校生的学缘根基被动摇,未出校门就没了“娘家”。对学生家长而言,专业的撤停或多或少关系到孩子的心态变化和未来的就业前景,也难免让他们揪心。
一所高校的本科专业撤停,就已是网络舆论关注的话题,成批量的本科专业撤停,引发的舆论关注自然更多。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一些高校撤停部分本科专业,网友出于个人的直觉作出是非判断,体现的是基于常识道德的舆论监督功能。而大学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开设什么专业,撤销或停办哪些专业,体现的是集体理性。
讨论撤停部分本科专业,舆论场的热闹自有积极的一面——通过舆论热议,让更多的高校认识到本科专业的调整非小事,需要综合考虑专业撤停造成的舆论冲击波。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的关注,更需要看清楚专业撤停现象背后的“门道”,从而让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讨论撤停本科专业,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门道”值得重视。
首先,撤停本科专业折射出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复杂性。高等教育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对于这种逻辑(规律)的认识不会一蹴而就,往往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每所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同,办学理念有别,定位和理念影响着本科专业的取舍。
高等教育实践表明,并非所有的专业设置都符合大学教育的内在逻辑,跟风开设和跟风撤停,凸显出部分大学的迷茫状态。如果一所高校不知道自己适合办什么专业,习惯于“跟着感觉走”,就失去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自主性。这种情况下,每撤停一个专业,都是在为自己无视教育规律“买单”。
其次,大学撤停一些本科专业,缘于创办新专业时缺乏不可行性论证。如果认识不到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认识不到专业设置的内在逻辑,就可能导致本科专业设置的随意性。有的院系负责人脑子一热,就忙着申请创办新专业,而看到同行撤停专业,自己也顿生“跟牌”之意。
不论是创办还是撤停一个本科专业,都需要科学的论证。科学的论证中,既包括可行性论证,也包括不可行性论证,在两个对立的论点之间,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决定取舍。不可行性论证的缺乏,让某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仿佛成了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个中教训值得汲取。
再次,大学撤停一些本科专业,表明办学缺乏应有的韧性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铸就大学,但大师并非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必然有自己的专业学科归属,只有百年传承的专业,才可以培育出专业领域的大师。
一些高校热衷于创办新专业,对于专业发展中一时遇到问题的专业,不认真把脉问诊,而是急着“甩包袱”。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如何办出来学校的王牌专业,又如何孵化出自己的大师呢?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方面缺乏韧性精神,草率的撤停难免导致进退失据。
大学要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需要先有能力办好已有的专业,而不是跟着“新潮流”随意增设或撤停专业。在专业设置方面“喜新厌旧”,不但办不好已有专业,也难以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学生。
大学应当多一些责任意识,少一些“甩包袱”的习惯。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和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用心用力办好每个本科专业,才是对高等教育、对社会负责任之举。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