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江苏省某市市场监管部门对该市部分奶茶店展开食品安全和营养成分抽查,抽查结果令人咋舌。有的奶茶标注为“无糖”,结果100克饮料中含糖高达7.8克,为国家无糖标准的15.6倍,所有批次样品总糖检查结果为3.23g/100g~11.3g/100g,相当于喝一杯奶茶等同于吃掉3~11块方糖;所有批次奶茶均检查出咖啡因,咖啡因含量最高的一杯居然是美式咖啡的2倍之多;而在平均脂肪含量上,最多的一杯可以提供23g脂肪,喝一杯全天脂肪摄入量就已经超标。
近几年,各式各样的奶茶店在大中城市的商业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知名网红奶茶店也应运而生,排队几十分钟只为一杯奶茶者大有人在。
但是,与瓶装饮料将成分表公布在包装袋上,连锁咖啡店多已形成制式化配料单,并且消费者可以选择咖啡因和糖的含量不同,奶茶店不仅饮料品种繁杂,且相关配料成分并未对公众公开,更无标准可供遵循。
事实上,类似的高糖高咖啡因奶茶,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上海市消保委曾经对该市奶茶店中的奶茶进行样品分析,样品范围几乎覆盖了当时该市的网红奶茶,结果正常甜度奶茶,平均每杯含糖量是34g。
< class="pgc-img">>34g糖有多少呢?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天糖摄入量不要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然而,在上海市消保委取得的样品中,已经有部分样品直接超过了50g,最多的一杯为62g。
从医学角度来说,糖分摄入可以促进人体内生成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对情绪有促进作用,比如快乐。正因如此,奶茶店才多多加糖以追求口感,而不是多加货真价实的水果和牛奶。咖啡因和脂肪也是同理,如今许多奶茶饮品配置的网红奶盖,含脂肪也不少。当然,摄入过多糖分、咖啡因、脂肪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众所周知。
有人会说,有的消费者就是喜欢高糖、高咖啡因、高脂肪的饮料,这是消费者选择的权力,此话的确没错。但是,消费者同样有选择低糖低因低脂肪甚至无糖饮料的权力,并且这样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当商家为了获取更多销量,将奶茶做成高糖高因高脂之后,却以“低糖低因低脂”甚至“无糖”作为噱头来销售,那么就有虚假宣传之嫌。
要知道,什么算“无糖”有明确标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有明确规定,指“碳水化合物(糖)无或不含糖 ≤ 0.5 g /100 g(固体)或 100 mL(液体)”。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奶茶往往混合多种食材,很难靠口感辨别糖分含量。更何况,对于特定群体来说,虚假成分可能带来一定的危险。比如,当孕妇、心血管病患者喝掉“低因”的高咖啡因奶茶时。
正因如此,对于糖分超标,却将饮品标注为“无糖”的奶茶店,有关市场监管部门的确应当出手管理。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我国居民糖摄入量正在增加,原国家卫计委在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就首次写入了控制糖摄入的相关内容,“以预防肥胖、龋齿等健康问题”。那么,有关方面能否督促新兴的奶茶店,也将自身成分表对消费者公布呢?
< class="pgc-img">>(更多贴心易懂的健康科普,三甲名医直播互动,请关注人民好医生APP)
>下正是夏日炎炎之时,随着气温的升高,奶茶市场已经进入消费旺季。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坐在格子间里的白领对一杯清凉、可口的奶茶可谓情有独钟。而大家在点奶茶时,各大奶茶店也很贴心地推出了无糖、三分糖、五分糖等不同甜度的选择。
但是,几分糖到底是多少糖?含糖量又是怎么计算的?最近,上海消保委调查发现,原来奶茶加糖是“完全手工操作”,误差较大且参差不齐。比如,凑凑经典奶茶的八分糖超过了全糖的含糖量;又比如,一点点和湊湊三分糖的含糖量超过了COCO、KOI、茶桔便、贡茶和悸动的七分,贡茶的七分又比许多品牌的五分甚至三分还含糖少。
一言以蔽之,我们喝的那杯奶茶含糖量多少,可能完全取决于店员的手抖不抖。或者说,我们选择的无糖、三分糖可能完全是一种心理安慰,喝下去的糖其实一点也没少。
必须指出,如果奶茶放多少糖,有多甜,全凭店员的手感或者消费者的口感,那么必然会因为各人的不同感受产生不同理解,容易造成消费纠纷,进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更重要的是,关注奶茶里的糖,并不只是为了关心奶茶好不好喝。喝上一杯正常糖的奶茶相当于吃掉了7块4.5g左右的方糖,如果喝到一杯含糖量更高的奶茶就相当于吃掉了13块4.5g左右的方糖。
目前,大多数奶茶店都会使用各类糖浆。其中,果葡糖浆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糖浆,它能增加饮品的甜蜜感,但不会掩盖本身的风味。过量摄入果葡糖浆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如果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糖等疾病时,就应该减少或避免食用果葡糖浆。
换句话说,如果奶茶店标注的甜度一直是一笔糊涂账,影响的就不仅是消费者的满意度,更是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奶茶含糖量具有很强随意性的现状不应该再持续下去了。
考虑到奶茶行业规模巨大且品牌众多的情况,当务之急应该是出台统一的行业规定,为奶茶的含糖量制定一个客观标准,相关部门也应该果断出手,要求、监督商家对含糖量或甜味剂的使用予以清晰化和标准化,并且在售卖时明确告知每一位消费者。总之,“薛定谔的奶茶甜度”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别让年轻人在不知不觉间喝出健康问题。
来源 | 澎湃新闻
责编 | 秦小杰 实习生 丁一哲
编辑:秦小杰
入春后,气温快速回升,人们换上轻便的春装。不少人开始严格控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控糖”“减糖”“戒糖”成为热词。然而,想要算清楚到底摄入了多少糖并不容易。记者采访发现,市面上多数瓶装饮料没有明确标注含糖量,奶茶店所售饮料的含糖量更是没有统一说法。面对记者的追问,一位店员干脆用纸杯接了糖浆现场展示:“三分糖,就是一点点”。
< class="pgc-img">>市场现状:
喝下一瓶“甜度”就超标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居民每天添加糖不超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一瓶饮料中,到底含有多少糖?记者来到超市进行探访。记者随手拿起一瓶可口可乐,瓶身的营养成分表上清楚标明,每100毫升可乐的含糖量为10.6克。这也就意味着,500毫升装的可口可乐每瓶含糖量为53克,只要喝下一瓶这样的饮料,就已经超过了膳食指南中的建议量上限。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瓶装饮料的含糖量,记者以一块重量约4.5克的方糖为标准进行粗略计算,这瓶可乐的含糖量约等于11.8块方糖。
随后,在一瓶450毫升装的美汁源果粒橙瓶身上,记者看到,按照营养成分表的标示,每100毫升果粒橙的含糖量为9.4克,即一整瓶果粒橙含糖量为42.3克,相当于9.4块方糖。
这两种饮料是明确标注了含糖量的,但记者发现,大部分瓶装饮料并未明确标出含糖量这一重要指标,如康师傅冰红茶、水溶C100、雀巢咖啡、红牛等销量较高的多款饮料,均未在营养成分表中标注含糖量。
记者注意到,旺仔牛奶、简爱饮用型酸奶、味全草莓牛奶、养乐多等奶产品的配料表中,虽然显示产品中添加了“白砂糖”,但均未明确标出含糖量。
反而是一些“低糖”“无糖”饮料,大多明确标出了含糖量。如统一绿茶的“低糖”版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明,每100毫升饮料含糖4克。喜茶推出的低糖浓果茶、元气森林推出的低糖丝绒草莓乳茶,每100毫升的含糖量均在5克以下。不过,按照相同容量来计算时有些“低糖”产品也不符合标准,以一瓶450毫升的喜茶低糖浓果茶为例,每100毫升含糖量为4.9克,那整瓶的含糖量达到22.05克。按照膳食指南中“居民每天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的建议,喝下一瓶低糖饮料,当天的“甜蜜度”也几近饱和。
线下探访:
一杯奶茶含糖多少说不清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与瓶装饮料相比,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现制现售奶茶、咖啡等饮品,含糖量更是含糊不清。商家对“含糖量”的标注方法五花八门。
登录乐乐茶外卖平台页面后,记者选择了一款名为“大口草莓桃”的饮料,在糖量一栏,标注着“少甜、正常甜、少少甜、少少少甜、不另加甜”等共计5个选项。在蜜雪冰城外卖平台,一款“草莓啵啵”饮料的糖度被分为“正常糖、七分糖、五分糖”3档。贡茶外卖平台页面上,一款百香果茶的甜度有“标准糖、多糖、半糖、微糖”4档。
“标准糖”到底是几克?“微糖”的含糖量实际能“微”到何种程度?“不另加甜”代表完全无糖吗?由于外卖平台页面上,无论是哪一种甜度,均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商家也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记者干脆到线下店去问个明白。
在北京北三环中路一家名为“沪上阿姨”的饮品店内,记者询问一杯饮料的含糖量具体是多少。“甜度是可以自己选的,三分糖、五分糖、七分糖、全糖。”店员表示,根据顾客选择的饮品种类不同,每杯饮料的含糖量不一样。记者随即购买了一杯名为“椰椰抹茶”的饮品,店员在电脑系统上查了又查,最后表示这款饮品正常情况下含糖量应该为10克,具体是一杯含糖量为10克,还是每100毫升含糖量为10克却无法解释清楚。
在位于北京白石桥南地铁站旁的一家茶百道饮品店内,店员称:“三分糖就是一点点。”但“一点点”到底是多少?店员为难了:“这可没法形容,反正三分糖就是微甜。”
记者刨根问底,这位店员索性用纸杯从饮料机中接出一点糖浆后,将杯底的少量糖浆展示给记者:“看,三分糖,就是这么一点点。”
【他山之石】
上海拟为含糖饮料设“红橙绿”标识
有不少关注健康的网友都曾呼吁,饮料中的含糖量,能不能也像其他营养元素一样,明确量化标出?
早在2022年12月30日,新加坡就宣布开始实行饮料分级制度,根据每100毫升饮料中的含糖和饱和脂肪量,将饮料分为A、B、C、D四个等级。从A级到D级,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逐步增加。除了用不同颜色区分,饮料的含糖量还要清楚地显示在标签上。
在我国,含糖饮料标注健康提示标识的做法,将有望在上海实施。2023年年底,上海发布《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括三款,分别为“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具体为:
红色标识内含双手交叉立于胸前的图案,提示语为“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风险,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橙色标识内含暂停手势的图案,提醒每日添加糖应少于25克;
绿色标识内含点赞手势,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
奶茶店、咖啡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分配机等也被纳入了规范的范围。征求意见稿发出后,含糖饮料健康提示“红橙绿”系列标识开始在上海150余家含糖饮料的售卖场所进行试用,提醒消费者适当购买含糖饮料。
【健康提示】
标注为“无糖”其实也含糖
既然市面上销售的含糖饮料标注不清,那选择无糖饮料呢?原来,标注为“无糖”并不等于完全不含糖。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0.5g/100m 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也就是说,无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含糖量在0.5%以下,而并非一点糖不含。
曾有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做过检测,所谓“不加糖”的奶茶,含糖量也在每100毫升2.2克至7.9克之间。
“我买咖啡时特意选择了不额外加糖,为什么喝起来,还是甜?”有消费者表示。为此记者咨询了一位咖啡店员工,对方解释,消费者购买的是一款五常米乳拿铁,米乳由稻米制成,本身口感上会带有淡淡的甜味。一位饮品店员工表示,即使顾客选择不另外加糖,也并不代表饮料完全“无糖”,饮料里添加的一些水果本身就是甜的,或者是经过糖腌渍的;奶茶中的芋圆、麻薯等材料,在制作时也已经加入了糖。
市场监管部门曾多次提醒,购买食品不仅要看是否标注“无糖食品”字样,还应综合参考成分表、热量表等。(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