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网财经《IPO观察哨》
11月21日,沪深交易所就媒体报道部分拟上市公司其业务和收入涉及核酸检测等相关话题回答记者问。
对于即将或者已经上市的核酸检测企业,沪深交易所表示,从严审核这类企业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
据了解,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鹏生物)目前正在IPO,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立足于体外诊断试剂行业,以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切入点,拥有行业产业链全球领先技术平台的高新技术企业。
此次IPO,菲鹏生物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36000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拟募集资金25.11亿元,分别用于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建设项目、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解决方案研发与生产项目、研发中心技术平台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2019年至2021年,菲鹏生物营收分别为2.89亿元、10.68亿元和23.32亿元,期间增长率分别为269.31%、118.44%。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9亿元、6.33亿元和14.76亿元,同比增长率为965.76%、133.07%。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和2021年,新冠产品分别为菲鹏生物贡献了6.97亿元和15.87亿元的收入,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5.44%和68.73%。如果扣除新冠相关收入,菲鹏生物2020年和202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0亿元和7.20亿元,扣除新冠相关收入后,菲鹏生物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28.08%和95.12%。
这意味着,如果剔除新冠产品种类,菲鹏生物的业绩并未增长那么多。
菲鹏生物也在招股书中坦言道,新冠疫情具有不确定性,若未来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冠相关产品未来销售收入可能会大幅下降,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存在大幅下滑的风险。
此外,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还注意到,菲鹏生物2021年应收账款为3.59亿元,占总营收15.39%,而在2019年时,菲鹏生物的应收账款仅为8975.83万元,是2021年的四分之一。
应收账款的急速增加,也令菲鹏生物的坏账金额成倍增长,2019年时,菲鹏生物的坏账金额为562.86万元,2021年坏账金额升至2030.69万元。
研发费用支出方面,菲鹏生物2019年至2021年期间,研发费用分别为1.04亿元、1.12亿元和1.85亿元,期间增长率分别为8.1%和65.21%,研发费用分别占当期总收入的35.92%、10.51%和7.95%,占比呈下滑之势。
< class="pgc-img">>菲鹏生物的研发人员总数虽然在增加,但与总人数的占比是在下降的,2019年至2021年,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50.38%、42.02%和38.92%。
< class="pgc-img">>与研发费用呈鲜明对比的是销售费用,2019年至2021年,菲鹏生物的销售费用分别为0.37亿元、0.58亿元和1.3亿元,期间增长率分别为56.5%和124.37%。
< class="pgc-img">>销售费用中,主要的支出在员工薪酬上,根据招股书,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发现,菲鹏生物的营销员工2021年总人数为116人,这意味菲鹏生物的营销人员人均薪酬75.41万元。
< class="pgc-img">>菲鹏生物2021年研发费用中的员工薪酬为1.13亿元,研发人员总数为381人,人均薪酬为29.23万元,不及营销人员平均工资的一半。
此外,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还注意到,菲鹏生物近几年的毛利率一直比较高,2019年至2021年分别为92.70%、93.95%和88.50%,不过,与稳定的毛利率不同的是菲鹏生物的净利率波动很大,2019年,菲鹏生物的净利率为19.88%,2020年升至59.31%,2021年进一步提升至64.45%。
< class="pgc-img">>对于净利率的提升,菲鹏生物虽然没有在招股书中提及原因,但这两年其业务贡献最高的是新冠类收入。
此次沪深交易所宣布从严审核核酸企业IPO后,菲鹏生物还能否成功IPO,凤凰网财《IPO观察哨》将持续关注。
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馨婷
“神秘人”不定时来到餐厅,试菜、观察服务,不动声色地一一记录、打分。这不是电影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海底捞(06862.HK)门店的特色暗访。
“负责带位的小姐姐表情僵硬,不够热情”、“用餐时毛巾分发次数足够,但分发频率不均匀”、“门店服务员没有快走慢跑,看不出着急感”……这些事无巨细的观察,均出自海底捞的“神秘人”暗访报告。
多名海底捞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暗访评分中拿到A级的店铺,员工在新店任命店长时将被优先选择。以极致服务为招牌的海底捞,对员工的考核同样极致,但同时正在失去再也“笑不动”的员工。
海底捞用来招募“神秘人”的软件
3月23日晚间,海底捞发布2020年全年经审核业绩报。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实现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为3.09亿元,同比下降86.8%。但其中包含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导致的9.65亿元亏损。
同时,根据财报,2020下半年海底捞曾出现人手短缺问题,因此,2020年三季度起,海底捞全面提高中国大陆门店一线员工基础工资标准。根据全国不同城市情况,基础工资标准每月增加200元到1600元不等。
3月24日,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海底捞去年新开544家门店,国内纳税6亿元,员工总数已超13万,集团希望能够帮助员工实现‘双手改变命运’”。
在离职员工张浩(化名)看来,海底捞涨薪实属无奈。张浩曾在广东某三线城市核心商圈的一家海底捞门店工作两年之久。3月22日,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海底捞门店员工离职率一直较高,“门店全天营业,员工上班只分早/晚班,每个班次时长12小时。最重要的是,时刻微笑、时刻小跑接待的服务要求让员工精神压力很大。 ”
极致服务变相推高人力成本的同时,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的原料成本也出现上涨,但翻台率与同店销售增长率正连年下降。
上市两年多的餐饮明星企业海底捞,营收增长正面临压力。
“不加薪,谁来干?”
2020年底,王宁(化名)向公司提请离职。入职近3年的王宁,与妻子都是海底捞员工,享受着公司提供的夫妻住房补贴,但二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离职。“要备孕,工作太忙太累,没法兼顾。”3月22日,王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王宁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一份《服务员服务流程培训资料》多达7000字;而另一份《操作手册》则列举了31项特色服务、及30项服务问答标准话术;更有《新员工服务技巧百问百答》,小到一只勺子,大到同桌客人的不同要求应如何应对。
“确实累,微信运动排前面的全都是自家员工。”王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虽然日常考核没有书面标准,但标准其实已默认:“微笑是必须的,忙不过来时客人喊自己,也要做到声音先到人再到。”
服务要求与工作强度“双高”,只是人工短缺问题的一部分。在张浩看来,更重要的是海底捞调薪前的工资并不具备竞争力。
据张浩透露,海底捞门店员工月薪分为保底工资与计件工资两大类,当计件工资高于保底工资时,则发放计件工资。而计件工资与店铺人流量紧密相关,若是在一线城市热门店,光靠计件,服务员月薪可达8000元,但若在冷门区域,员工每月则只有保底工资。
在张浩看来,如果只能拿保底工资,员工大可选择别的工作。“调薪前,北京的门店保底工资4300元,假如生意差,月薪也就这个数,这在北京大可找个8小时的工作,何必每天干12小时?”张浩举例道。
由此,在张浩与王宁的感知中,海底捞新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在海底捞贴吧中,新员工的离职发言也数量众多。
员工离职率高直接影响到店铺受益。据张浩透露,自己所在的门店,人手不足时,即便门外大排长龙而店内还有空桌,顾客也没法落座。“如果不关闭一部分桌子,员工真的忙不过来。”张浩感慨。
人手不足还会加重老员工负担。“缺人到极致时,我试过一个人看10张桌子,连续工作20小时。”张浩说。
在张浩和王宁看来,老员工留不住,海底捞新员工占比较大,这或许让海底捞在开新店时面临困难。
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共开新店544家。3月24日,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海底捞店铺数量扩张,需保证有足够的资深员工来主导新店以达到一定服务品质,新员工太多,会影响新店的质量。”
营收面临瓶颈
2020年三季度后的统一调薪,或能缓解海底捞人工短缺问题。但除此之外,2020年财报中的几项财务指标,包括翻台率、同店销售增长率、业务单一等,均折射出海底捞的营收增长瓶颈。
2018—2020年,海底捞的门店数量从466间高速增长至1298间,翻台率却从5次/天直降至3.5次/天;刨除2020年上半年影响,2020年下半年的平均翻台率依然呈现下滑,仅回升至2019年同期的75%以上。
同时,2018—2019年,海底捞中国大陆地区同店销售增长率亦从6.2%降至1.6%。截至2019年,这一数字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分别为-0.2%、-1.9%,只有三线城市还处于8.3%的增幅。
对此,赖阳表示,海底捞业绩下滑是必然趋势。“同一个城市内,当门店达到一定的密度,单店效益势必会受到冲击和影响,目前一线城市门店就面临这个问题。”
这一点,王宁深有体会。王宁在上海静安区一家海底捞工作,店铺周围3公里内还有3间门店。因此,每当王宁所在门店大排长龙,一部分客人就会流失到附近的门店。
同时,赖阳还认为,海底捞菜品定价偏高,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能力有限,长远来看,海底捞在这些地方大举拓店,很难获得在一线城市的收益。“短期内,海底捞在当地餐饮市场形成了降维打击,抢占了当地的高端消费力,营收可观,但当更多餐饮品牌入驻形成竞争后,海底捞的收益也势必下滑。而且大幅拓店还会提高经营成本。”赖阳说道。
成本上升、营收增长放缓的同时,聚光灯下的海底捞想采取降低成本或涨价等措施,却寸步难行。
2020年4月,海底捞因疫情后菜品涨价被消费者投诉,引发舆论争议。随后,海底捞发布致歉信,菜品恢复原价。3月初,海底捞又因部分门店将小料台五香牛肉粒换成大豆制品“味伴侣”而遭受质疑。
在赖阳看来,海底捞营收受限、涨价困难都是品牌业务单一所致。目前,火锅堂食业务在海底捞营收中占比超95%,业务单一导致消费群体固化,海底捞难以就产品种类与价格进行较大调整。
为改善成本结构,海底捞一直在智能餐厅领域进行探索。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20年,海底捞已先后新建和改造了超过50家新技术餐厅,并推广了出菜机、中央厨房直配成品菜等设备和技术。超过900家门店已部署传菜机,超1000家门店已引入后厨清洗设备。
赖阳分析称,只有实现多品牌运营,才能解决海底捞的增长瓶颈。“火锅赛道竞争激烈,海底捞的市场份额容易被争夺。只有根据不同消费群体,推出各类子品牌,海底捞才能获得更大市场份额。”他说。
收政策,税收园区,详情了解公众号:轻捷税
企业若采取了不合规的方式来进行规避个税,看似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和降低个人的税负,但实际上却极大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佛山市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私户发放工资、奖金等,未代扣代缴个税,被罚26万元。
< class="pgc-img">>都已经过去十多年都还能被稽查出来,小编也只能感叹一句,税务系统的强大和稽查的严格!
那2022年税务局都是怎样查工资的?
1、检查工资支出的相关凭证
税务机关发觉企业可能存在着薪金涉税的问题时,会通过检查企业的工资花名册、考勤表、工资计算表、工资明细账、工资发放凭证与员工工资卡等数据是否对应,确定企业工资发放数据。
2、核查员工人数、薪酬标准
税务机关会通过实地走访企业生产经营场所,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和经营状况,查看记载薪资数据的资料,并与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核实从业工人数和薪酬标准,同时重点注意月工资长期低于5000元的工人数以及占比情况。
3、各项补贴、奖金、福利的计税情况
审查分析企业的“应付职工薪酬”庄户和实际支付工资总额是否对应,特别是针对各项补贴、奖金、福利,同时会重点查验现金支付、实物支付的情况,来确保是否代扣代缴个税,通过检查账务和实际工资发放情况,来确定是否存在漏税问题。
4、金四、社保系统联合数据分析
金税系统已经能够实现税务数据和银行、社保局的关联。税务系统会直接核对企业工资表人员与社保申报人员数量、申报金额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还会针对企业申报个税人员的比例和收入进行追查,了解企业的实际薪酬发放数据。
< class="pgc-img">>遇到税务稽查,企业该如何应对?
1、企业是否真的存在问题
企业被税务稽查并不代表企业的税务一定有问题,但是面对税务稽查财务人员首先要清楚,自家企业的税务是否真的有问题。
2、企业自身财务制度要合规
在稽查前,企业都应该有自身的财务制度,如财报是否合规,出现账务调整等等。
3、态度积极向上
如果企业真的有问题是躲不掉的,积极主动的态度还能尽快查找,寻找补救措施。
4、陈述时不卑不亢
该争取的要争取,有特殊原因的也要直接说明,在税务稽查自由载量范围内时可以讨价还价。
5、不要质疑税务稽查的专业能力
税务稽查体制已经向一级稽查转变,变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个查不出问题,还可以派其他人来。
6、谨慎使用复议和起诉
检查过后的处理是必须要通过审理的。审理部门会对证据链条、使用发条——审核,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大案要案还要经过上级机关甚至总局合议、重审。所以除非企业有确凿的证据,否则最好不要复议和起诉,尽量把问题在处决前解决掉。
< class="pgc-img">>最后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就请点个关注、点个赞吧!如果您还想了解地方政府优惠政策以及税务筹划等相关需求,欢迎评论、关注小编!小编会不定时分享关于节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