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小老板、烧烤商会理事……这两天,#95后鹤岗小伙经营小串年入百万#的话题在微博上引发关注,“鹤岗小串”代言人张学枫身上的标签也渐渐多了起来,而他道出的“鹤岗式幸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想要的生活,也给这座因房价低而备受关注的网红城市贴上了新标签。
< class="pgc-img">>鹤岗小串是鹤岗当地的特色烧烤小吃,以食材新鲜、不腌制、撒料独特、猛火烤制为主要特色。据《鹤岗市志》记载,鹤岗小串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源自鹤岗饭店“由牙签穿起的羊肉小串”,久而久之被称为“鹤岗小串”。
在正式踏入小串行业之前,96年出生的张学枫曾是当地一家医院的护士。“2006年父亲开始做烧烤小店,那时候屋里只有六张小桌。”张学枫表示,自己从小就在店里给父母帮忙,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母亲身体不太好,他便辞去了护士工作,从父亲手里接下烧烤店。
就这样,这家小店成为张学枫拼搏的舞台。为了做好烧烤生意,他每天五点半出门,去市场上挑选当天用的食材,除了中间短暂休息外,一般忙到晚上10点,有时遇到喝酒聚会的顾客,也会营业到凌晨两三点。
< class="pgc-img">▲张学枫给客人上菜
>有汗水就有收获,目前张学枫的小店已经成为鹤岗当地家喻户晓的小串品牌,深受年轻人喜爱。张学枫说,小店目前一年的纯收入有100多万,小串生意不仅养活了烧烤店主,也养活了一大批靠烧烤谋生的人。据了解,鹤岗本地的烤串师傅每月收入能达到6000到8000元,服务人员在旺季的月收入也有4000元以上,接近二线城市同行业的水平。
“小串在鹤岗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张学枫介绍,“鹤岗虽然是座小城市,但大大小小的串店加起来有几百家。”大众点评上,鹤枫小串也收到了很多好评,有网友表示“每次来鹤岗必须打卡”。
< class="pgc-img">▲网友对鹤枫小串评价很高
>王季是和张学枫一样在鹤岗经营小串的年轻人。同样作为“串二代”,他20多年前陪着母亲从一只烤炉+一根扁担的烧烤摊做起,到如今拥有两家超过两百平米的“王记烧烤”连锁店。2019年,鹤岗火了,很多外地人来鹤岗打卡,王季也顺势把两家门店搬上了互联网平台,没想到这个举动让小店迎来新发展。
< class="pgc-img">▲王季谈疫情期间上线外卖
>“鹤岗人特别爱吃小串,路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家店,每到饭点基本都是满的。”去年疫情期间,全市关闭堂食,“馋坏了”的鹤岗人开始通过外卖解馋。“疫情期间美团外卖每天卖出几百单,客单价比疫情前翻了1倍,利润比疫情前还要好。” 如今在鹤岗搜索烧烤排行榜单,“王记烧烤”依然排名第一,每月3000到4000单的外卖销量让这家小店线上线下客流不断。
互联网让鹤岗走红,也给鹤岗带来了新生机。很多人怀着好奇心来到这里,有买房的、有旅游的、有吃小串的,也有来做投资的。一条由小串形成的产业链正在网络催生下悄然崛起,成为当地经济的一股新生力量。
“这两年吃小串的人越来越多,鹤岗的烤串店也明显多了,很多本地人还把店开到了北京、上海,也有不少外地人过来学烧烤技术,回去开加盟店。”鹤岗市商务局副局长岳子军表示。美团数据显示,鹤岗当地接入美团平台的烧烤商户接近600家,2021年1-9月,“鹤岗小串”的相关搜索量相比2019年同期上涨了335%。
< class="pgc-img">▲鹤岗街头随处可见的烧烤店
>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创新支撑能力。”
为助推鹤岗小串产业化发展,鹤岗市政府近年组织了多次“鹤岗小串大比拼”活动,并推动成立行业组织。前不久,由鹤岗市工商联主管的“鹤岗市小串烧烤餐饮商会”正式成立,意在通过加强合作,拓宽域外市场,把鹤岗小串打造成为有知名度、有美誉度的好品牌。
11月4日下午,鹤岗市副市长李万军一行到访美团上海总部。他表示,近几年鹤岗发展转型迅速,鹤岗市2021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15.9亿元,同比增长15.4%。未来,双方将开展产销对接、品牌合作等活动,助力鹤岗完善产销地对接的供应链体系,拓宽优质农产品及区域特色产业销售渠道,推动鹤岗区域特色品牌向全国知名品牌升级。
如今,鹤岗小串已经是鹤岗人的精神寄托,走在鹤岗街头,能体会到与网络中完全不一样的鹤岗——房价不高但幸福指数不低、小串不贵却勾住了所有人的胃。这里有“三分熟”的小串、3块钱的爽花小香槟、夫妻骑手3个月工资就能全款的房子,还有凌晨3点依然热火朝天的小串店。
“在鹤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想要的生活,我觉得特别舒适、幸福,也很自豪。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回来建设美好的鹤岗。”96年的张学枫说。
024年餐饮圈爆火的卫星店,是捷径还是陷阱?
仓库,厨房,再加一个打包的区域,就成了连锁餐饮品牌的“新妆”——卫星店。据亿邦动力不完全统计,目前,农耕记、老乡鸡、海底捞、醉得意、大龙燚、木屋烧烤等中式餐饮品牌均布局了卫星店。
2023年底以来,餐饮行业中出现卫星店风潮,一些品牌自发地尝试纯外卖的轻量级店铺,这种“效率型”新模式也牵动了平台的关注。这样的小店,之前叫做“只做外卖”的门店。如今,这种店有了个洋气的新名字——卫星店。
美团是这样定义卫星店的:连锁品牌为顾客提供品质外卖而打造的外卖专营店。不同于堂食,卫星店靠的是店铺附近3公里左右范围内的线上流量。店如其名,在地理位置上,卫星店像卫星围绕行星一样,是堂食店的补充。这些卫星店帮助餐饮品牌向更广阔的范围扩张,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具质价比的餐品。
在疯狂内卷的餐饮行业,卫星店是一门好生意,餐饮企业发现了,平台方也发现了。2024年4月,美团外卖推出“品牌卫星店”万店返佣计划,含6个月佣金返还、超1亿元流量扶持以及免费AI选址、选品、精准营销服务等三大扶持措施,号召更多餐饮品牌布局卫星店。
随着平台推手,越来越多小店落地,更多大牌正在加速布局。从堂食兼外卖混合经营,到卫星店单外卖模式,“极致瘦身”的卫星店,会是行业内卷中的一条捷径吗?
保存活促增长
餐饮大牌纷纷加码卫星店
走进北京裕惠大厦B座,一楼电梯厅空调冷风充足。在这样一个遍布商务大厦的繁华街区,在税务所、科创中心等单位的环绕下,地下一层垂直空间里,有无数餐品等待送出。
地下美食城的十几个餐饮档口中,农耕记外卖卫星店应该算是最难找的一个。从地图软件上看,这家小店快要跳出大厦边缘,外卖骑手跟着墙上“农耕记”的指示箭头,一路深入美食城尽头,走过一个幽暗的走廊,右拐,再左拐,才能最终到达这家神秘的店铺。
这家深藏不露的店铺,却并不冷清。在工作日中午,骑手频繁往来于狭窄的过道,为周边大厦送餐。在农耕记经典的墨绿招牌下,取餐窗口分上下两排放着七八份餐。工作日11点前后,一个个方底的布袋贴着白色单据被送上待取队列,餐品几乎是随取随补始终不断。
因为坚持不用预制菜和中央厨房配送,单店都是现做现卖,农耕记卫星店对员工配合和整体模型的效率有着更高要求。店铺中的五六个店员,穿着统一的黑色服装、头戴网帽,从食材清洗、切配、炒菜到出餐打包,虽然在40平的空间里,餐饮流水线被压缩到一个转身的距离,但却忙中有序,各司其职。
对于早已布局外卖专门店四年的农耕记而言,这种店铺属于常规操作。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农耕记卫星店月销量普遍在2000+到4000+单,有的高达9000+单。门店员工表示,店里每天能走6000单。按照外卖平台所显示的人均29元客单价计算,这样一个卫星店的月营业额可以达到520万元。
在行业内卷之中,不只是农耕记一家餐饮品牌在重仓卫星店铺。据美团最新发布数据,截至目前,累计有120个品牌开出800多家品牌卫星店。
家庭式风格的中式快餐品牌老乡鸡,把店压缩开进了北京一环里大厦五层美食城广场的角落,周围社区环绕、人流量大;以服务为亮点的知名火锅品牌海底捞,针对一人食场景挂出“下饭火锅菜”的牌子,落地了专做快餐外卖的小店;曾经喊着不拼桌、不外卖的太二酸菜鱼,也在今年5月低调开出了首家卫星店试水,位置选在人口密集的厦门老城商圈。
多个餐饮品牌都在降价,打出“价格回到N年前”的口号。当今生意不好做,餐饮行业的“卷”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于是,品牌商家纷纷入局卫星店,以更灵活的方式保存活、求增长。
美团外卖品牌卫星店项目负责人提到,目前大家对于行业内卷的关心,本质上是对于增长的焦虑。而对于很多品牌来说,卫星店可能是解决增长的好方法。例如,正餐品牌可以去做快餐的品类,小店可以根据情况延长营业的时长。
品牌大店的服务和口碑带来了基础客源,在具有一定市场认知的基础上,卫星店让更多人打开手机操作一番就能享有进店才能吃到的菜品,餐饮品牌和消费者的接触面得到扩大,又再次提高了品牌认知度。可以说,外卖与堂食相辅相成,是互相带动的。
单月实收30w+
卫星店成“下蛋金鹅”
品牌卫星店的特点是投入低、回报快,灵活性很高。
首先,压缩房租成本。
传统餐饮开店,房租和人员工资是固定成本的两大项,一般会分别占餐厅总流水营业额的15%。卫星店的降本节流,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房租成本的缩减达成的。美团相关人士分析,开卫星店可以降低60%固定成本,其中房租是大头,装修和设备等固定成本也可以节省下来。
据亿邦动力观察,卫星店的店型主要有美食城档口店和社区临街铺子店。前者集中在写字楼密集区,贴近上班族的用餐需求,主打热门商圈中“冷门洼地”位置;后者深入居民区,主要依靠周边社区流量,人口更加密集,容易形成复购粘性。
大龙燚是2013年在成都诞生的火锅品牌,以供应链统一为基础,把专做冒菜的小店开到了广州、成都的街头巷尾。大龙燚·火锅冒菜的门店多数选在城市一流商圈的三流位置,这样不仅能保证线上流量的充足,还能把房租成本控制在基本5000元/月。大龙燚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于需要在人流量高的堂食店,成本真的缩减非常多。”
第二,卫星店精简又灵活的人员设置,也有利于减少成本,实现极致人效。一般来说,卫星店的结构是一个站长,两个厨师,再加上一个洗碗人员和一个打包人员。
互联网“原生”餐饮品牌的松哥油焖大虾,目前在深圳和广州有近50家门店,其中有一半是外卖店。品牌创始人徐松——松哥分享道,外卖店的店铺面积在50平左右,启动投资一般不会超过30万元,“半年之内能回本,最快的应该一个月就够了。”
“外卖店人手比堂食店能减少一半,我们这有的店一天就两个人他们也能搞定。还有就是,它可以很灵活。”松哥说道。小龙虾生意的淡旺季明显,一个传统大店如果一两百平方,即使是在淡季的时候,再少也需要几个人填满前厅后厨。而外卖店就不同,可以在高峰期的时候找兼职,因为“也不需要什么服务,只需要把产品做出来,打包发出去就完了”。
在降低房租和人力成本之外,品牌入局卫星店还要提升菜品的针对性,优化SKU,保证出餐。
对于不同品类来说,做卫星店的效果不同,即使同样是标准化出餐,不同的烹饪流程,餐品外卖制作的时间也不同。
相比很多中式餐饮外卖十几分钟出餐甚至立等可取,必胜客卫星店的出餐速度更慢,高峰期外带顾客常常一等等个半小时。“一般的快餐店承诺十几分钟菜能上来,我们根本不可能。”门店员工解释说,因为新鲜比萨需要时间烤制,链条式的厨房,餐品一个个接着往前滚,顺着烤出来,员工“只能尊重它的速度”。
为了调整出餐节奏,更多的餐饮品牌会为卫星店定制菜单。一是要精简化,二是要更加适合单人场景,菜单中的任一选项都要符合销量高、制作快的要求。
农耕记把外卖业务SKU控制在20个左右,农耕记创始人冯国华——华叔表示,外卖的菜单就得精选。“大家最喜欢吃哪些菜,我就卖这些菜。因为小店人也少,要是搞那么多做不出来,备货浪费很大啊。”
如果做好品类优化,再加上房租和人工的降本,卫星店的利润率基本可以做到10%。据了解,受城市和商圈体量影响,大龙燚卫星店的营收各有不同,做得最好的大龙燚·火锅冒菜门店一天可以做到1万多元的实收,一个月超30万元。综合下来,单店每个月实收平均在15-17万元,基本8-10个月回本,利润率能达到10%-15%。对于内卷严重的餐饮行业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下蛋金鹅”。
入局有门槛
卫星店有哪些风险?
卫星店趋势大火,引得无数餐饮商家跃跃欲试,然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入局。
开卫星店的门槛在于“品牌”二字——首先要是一个连锁品牌,已经在线下深耕,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保证订单基数;菜品也要更标准化,同时要有高效的供应链能力。
根据美团发布的信息来看,符合以下特点的品牌商家更加适合开卫星店:
·一是堂食好,品牌势能强;
·二是想将堂食和外卖拆分,让外卖打法和定位更清晰;
·三是想扩增量,用卫星店来扩展新区域;
·四是烘焙、小吃等品牌进行分时段或细分品类的场景拓展。
细究下来,只有连锁的大型餐饮品牌才有资格和动力入局。
除了门槛高,卫星店还有一些隐形的“成本”——比如营销成本。
想做好卫星店,先得玩转流量。品牌卫星店以外卖业务为主,客源基本上来自线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平台推流。从大龙燚的数据来看,外卖业务的流量大多数来自美团,其中商家列表50%,订单页20%,搜索10%,其他10%由收藏、购物车、首页展位构成。松哥油焖大虾的外卖订单也大多来自平台,美团占了一半以上,饿了么要少一点。
美团外卖卫星店项目负责人告诉亿邦动力,盈利较好的门店,往往需要月曝光人数达到30万以上。为此,品牌开卫星店不得不进行平台投流,并与平台在流量扶持、技术支持、运营策略加强合作。无论是活动要求发布,还是经营规则调整,平台的各种动作都可能影响卫星店的活法。
目前,已经重仓卫星店的品牌都在持续加码,快速扩张规模。2024年年初,大龙燚团队达成协议,分区发展,同时逐步开放加盟。未来几年,大龙燚将对卫星店重点布局,计划3年内在全国开出500家卫星店。
值得注意的是,卫星店的投资成本在上升。农耕记外卖卫星店经过升级迭代,目前在投入的是三代店。相比早期开的卫星店,三代店投入成本涨了两三倍,开一家卫星店大概需要五六十万。
“以前就没什么装修,最新一代的店那可以说是敞开门随时能参观,做得很漂亮。”华叔说,“现在店面比以前要大,而且我们整个品质、环境都会有更多要求。空间大一点,大家做事舒服,卫生各方面也有利。”对于早期开出的卫星店,农耕记也在陆陆续续翻新了。
但谈到是否会持续扩大卫星店的规模时,华叔接连说了两个“肯定会”。他将外卖业务定位为长期事业:“以前投资少,投入十几万,一个月赚两三万,半年就可以回本;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一年甚至一年半回本,我觉得也行。”
是否要扩大开店规模?松哥的想法略有不同,明言线下门店追求质量,以后不再追求数量。“我们原来也有一个阶段疯狂扩张、疯狂开店,但其实要做品牌还是需要点时间。”松哥表示,今后可能还是开大店多一点,大店同时做外卖,假如某个地方不适合做堂食,就考虑开点外卖专门店,但也不要开太多。
“尤其是现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做一个就要赚一个。”一句话道出了松哥的目标,也是无数餐饮人的期望。毕竟一个店投下去,万一没搞好,浪费的钱至少是百万起。
餐饮行业的卷,一边是极致低价,一边是极致体验。卫星店融合了这两者,为品牌商家提供了一条触达消费者、提高认知度的道路。
市场上已经跑通的案例表明,品牌卫星店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盈利,实现规模扩张。但长期来讲又如何?放眼未来,已经入局的头部玩家既有期待,又有隐忧。百城千店、千城万店是餐饮商家共同的梦,但中式餐饮品牌的含金量也弥足珍贵。
未来会持续高增还是增速放缓?对于品牌是增加势能还是增加风险?餐饮卫星店才刚刚开始,每个餐饮品牌或许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文源自亿邦动力
022年,能不创业最好不要创业。如果非要创业,一定不要开实体店;如果非要开实体店,最好不要开餐饮店。一不小心就会负债百万,这是很多餐饮人的宿命!
最近,一个开餐馆近3年的创业者张总通过私信找到我,他想让我挽救一下濒临倒闭的餐馆。
张总开的是一家烧烤店,2019年9月份开业,开业之初因为装修很新,环境不错,挺受人们欢迎的。
< class="pgc-img">>不过开了两个多月,天气就变冷了,生意也渐渐变冷淡了一点。又过了两个月,疫情来了,店铺干脆关门了。
疫情一开始,也没有太当回事,毕竟当时也该过年了,一切等到过年后再说。
现实却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本来预计过了正月十五就能开业的店,到了月底还无法开业,员工工资就接近3万元,房租也要1万多元/月。
店铺好不容易可以营业了,人们对于疫情的恐惧,也没有多少人敢到店里用餐。
疫情的反反复复也让店铺开开关关,2020年净亏损30万。
2021年疫情虽然还在,但是很多地方影响都不大。好不容易准备把2020年亏得都赚回来时,门口又要修路了,一下就修了9个月。道路被封导致很多车无法开到店门口,又是无比艰辛的一年,亏损25万左右。
2022年,疫情依然反反复复,店铺的装修也有点旧了,人流量依然是稀稀落落,亏损还在持续当中。
如果算上装修费、转让费、净亏损,总损失在百万左右。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案例,既心疼又无奈。因为开店就是投资,既然是投资,必须设定好止损点,如果没有原则的坚持,只会让自己越亏越多。
如今的餐饮已经变味了,不管你多么努力,一家200平米左右的餐饮店,一年最多也就赚100万左右,这已经是非常好的情况了。
如果你转变一种思路,你的餐饮店同样的面积和投入,一年可能会赚上千万。你知道怎么做到这种以一家店抵10家最优秀的店铺的效果吗?
答案就是不要单纯卖商品给顾客,而是卖赚钱的机会。网络上的人有千千万,绝大多数的人月收入不到一万元,只要你有方法能够让他们赚到10万以上,你赚钱的方式就会发生质变。
近日,我发现了一个网红,她的粉丝数只有50多万,主要卖的就是一种河南的美食饸饹面。她在视频中很少说话,而是用画面让大家感受她赚钱的多少。
< class="pgc-img">>她的视频大多在30秒左右,主要靠文案吸睛。她表示自己是一个90后,创业6年,买了房子,买了豪车,这就是努力的意义。
这种文案像极了5年前的微商文案,看似比较鸡汤,可是她在短视频上真的很好用,很多人慕名而来,希望可以学习这种技术。
她的主要收入就是收徒,这种账号基本上也不会用广告商来投广告。她的收徒费用比较贵,一个需要6980元,一个月可以收200个左右,也就是139.6万元。一年算下来,能够收徒2400多个,总收入高达1675万元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1675万元并不包括她卖饸饹面的收入,而且她所在的地方是河南某四线城市的县城,这个收入可能进入当地的富豪排行榜。更重要的是,这个女生只有26岁。
据了解,这家店每天可以卖出2000碗饸饹面,每碗价格10元左右,一天的收入是20000元。我个人猜测这个数据可能有水分,毕竟2000碗就意味着每天的人流量高达2000人,这是个超级流量入口啊。
< class="pgc-img">>就算这个女生说的是真实的数据,按照30%的净利率计算,每天的纯收入可以达到6000元,一年竟然可以赚200万以上。这种店肯定存在,不过我不信这家店真的可以做到。
其实我信不信并不重要,关键是很多人相信,也就愿意去学习,最终学费赚到手抽筋。
其实这个美女的盈利模式是不是很简单呢?基本上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只不过万事开头难,只要学会了短视频的逻辑,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流量。有了流量自然就可以收到徒弟,最终也就容易赚到远超同行收入的钱。
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再继续探讨,争取让所有餐饮人都学会这种赚钱方式。
< class="pgc-img">>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资本思维与创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产品和过时的商业模式,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创新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