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期间,消毒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那么,家中不同物品应选择怎样的相应消毒方法?用消毒剂时又该注意哪些事项?吉林省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所副主任技师郭建华对此进行了解答。
01
家庭日常消毒
消毒原则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优先使用阳光暴晒、热力等物理消毒法,消毒时做好个人防护。具体做法为开窗自然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以上。
门把手、水龙头、按钮等用消毒液或消毒湿巾擦拭,桌面、地面等用含氯(溴)消毒液喷洒或擦拭,衣物、被褥常换洗、勤晾晒,餐饮具用煮沸方式或消毒柜消毒。
02
选对消毒方法
煮沸法常用于餐饮具消毒,一般煮沸15-30分钟即可,煮沸消毒的时间应从煮沸开始算起。
擦拭法常用于硬质物品、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如桌面、门把手和地面等),消毒液按规定浓度配好,将毛巾在消毒液里完全浸湿,再对需消毒的表面进行擦拭。
浸泡法常用于耐湿的餐具、玩具、织物等消毒,消毒液按规定配好,将需消毒的物品放入,完全浸没,30分钟后取出,清水漂洗去残留。
03
外出归家消毒
摘下口罩,如需再次使用应挂在干燥通风处;及时用“肥皂/洗手液+流动水”清洁双手;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用75%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04
快递消毒
采取无接触式收货,取货时务必戴好口罩、手套;外包装可使用消毒剂喷洒消毒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放置10-30分钟;纸箱、包装袋等尽量留在门外,放入垃圾桶;生鲜食品可使用慢速水流冲洗或浸泡清洗、擦干;处理结束后及时用“肥皂/洗手液+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
05
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
含酒精类消毒剂不可大面积喷洒,需放置在阴凉避光处保存;84消毒剂不可和其他清洁剂混用;不直接对人喷洒消毒剂;衣服上喷消毒剂几乎无效,还易引发安全事故;不往下水道大量倒消毒剂、投消毒片。
转自:长春e健康
来源: 吉林12320
0:00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消毒
1.钥匙、手机等个人物品
用75%酒精或消毒湿巾擦拭
2.家具
地板、家具等硬表面可使用84消毒液兑水稀释后进行消毒
3.餐饮具
开水煮沸10分钟,或使用高温消毒柜
4.普通织物
疫情期间去医院,或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后,应对衣物等用煮沸法物理消毒;
不耐高温的布料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5.外出时
在户外,可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清洗手部20秒以上
6.外出回家后
及时洗手,对外套进行消毒处理
关于消毒这些误区要避开:
①居家每天都要消毒(错误)
如果没有外人到访,也没有自我隔离的疑似症状者,无需每天消毒
②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错误)
很多强效消毒剂刺激性很强,浓度过高时可能伤害人体
③蒸食醋可杀菌消毒(错误)
食醋中的醋酸含量一般较低,远不能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④免洗洗手液跟用水洗手效果一样,方便快捷(错误)
许多免洗洗手液都有一定刺激性,可能造成皮肤过敏。洗手还应尽量用流水,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
重要提醒:
不要混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比如常用的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与洁厕灵、酒精等其他消毒剂混合使用可能会产生剧毒气体氯气,人在吸入后很快就会出现氯气中毒,达到一定浓度甚至会致人死亡。
新社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 李亚南)消毒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对于阻断间接传播非常重要。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张流波18日在北京表示,消毒一定要适度,应该保证不对身体带来危害,不对环境带来长期的污染风险。
当日,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张流波说,对物品的消毒,能用物理方法就不要用化学消毒剂。“56摄氏度30分钟的热水就能够杀灭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像餐饮具就可以尽量选用物理加温消毒的方式。”因此他建议用开水煮沸10分钟对餐饮具消毒。
张流波还表示,用化学消毒剂来进行空气消毒时,一定是用在无人的室内环境,室外空气没有必要消毒,马路、广场、草坪等地不应该反复喷洒消毒剂,大面积反复喷洒消毒剂存在环境污染风险,此外往人体大量喷洒消毒剂,包括强迫通过消毒通道,可能使消毒剂经皮肤吸收,存在损害人体健康的风险。
至于外出回家后外套如何消毒,张流波说,日常外套可以直接挂在门口,把外面穿的衣服和家里穿的衣服分开,没有必要每天回去都对外套进行消毒处理,如果去了医院、接触了有疑似症状病人,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外套消毒,尽量选用物理消毒,如果物理消毒不行才选用化学消毒。
另外张流波还建议,没有发热症状的病人到医院去,应尽量避免到发热门诊就诊,去医院前最好通过网上挂号、预约等形式减少候诊时间,到医院去时可以戴一次性医用口罩级别及以上口罩,医院内的物品、环境表面不要用手随便去摸,尽量少接触,随身携带消毒剂,有可能的话可以戴口罩。(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