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6日上午在昆山宾馆秀峰厅和阳澄厅,第三届苏台青少年科技创意创新大赛正在紧张进行。580余名江苏台湾两地的“小鲁班”同台竞技,让现场热度爆棚。
这是一场科技之旅,也是一场友谊之旅。舞台上的“主角”,是来自江苏和台湾地区的数百名中小学生。尽管一脸稚气,但他们都已是“久经沙场”的技术好手。在层层选拨之后,他们才有幸代表各自的城市和地区,参加这场两岸青少年学子的创新创意“嘉年华”大赛。
根据赛事组委会安排,在开幕式之后,一场仿生机器人大赛随即展开。按照要求,参赛选手将利用主办方统一提供的材料包,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机械构造和力学原理知识,制作出模仿老虎、袋鼠、蠕虫、螳螂等生物运动方式的机器人,再让这些机器人现场比拼跑步、拔河等竞技项目。
8:30分比赛裁判现场宣读比赛规则,现场的气氛顿时紧张、凝重起来。小选手们再一次检查桌上的材料和器材;有的则相互击掌打气鼓励。8:40分,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号令,比赛正式开始。小选手们纷纷行动起来,开始了一场科技创新创意的“马拉松”角逐。根据比赛规则,每4名学生组成一个参赛小组,在3小时内必须完成三件仿生机器人作品,以参加随后的机器人竞技项目。
时钟滴答作响。参赛的小选手们全神贯注、分工协作,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绝活:画线造型、切锯安装、紧固螺丝、检查齿轮、测试减速箱、胶合配件……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材料包里的木板、冰棒棍、塑料马达慢慢变身成为一个个精巧细致、萌态十足的仿生机器人:“黑猫战车”、“丛林霸主”、“袋鼠勇士、”“螳螂雄兵”……观之令人不禁击节叫好。
连云港市大庆路中心小学有着较好的机器人教学传统。这次,该校来了13名参赛学生。赛场上,六年级学生周正与他的小伙伴发挥创意想象,制作出了一件仿生机器人作品——“牧童骑黄牛”:用橡皮泥和包装盒等材料捏制而成的黄牛背上,一位憨态可掬的牧童正悠闲地吹着竹笛,马达启动,黄牛缓步前行,充满了生活情趣。
台湾蘭潭中学的4名学生在不到2个小时时间内制作了一个昭示人们警惕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的机器人作品 ——“哭泣的地球”。只见一个圆球形“地球人”身上满是“伤痕”和创口,脸上则写满了伤心,观之令人深思。
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仿生机器人作品仿佛孩子们一颗颗美丽的童心。综观参赛的所有队伍,环保、节能成了小选手们无声的共识。比赛中,小选手们选用的材料大多取自废弃的可乐瓶、包装盒、棒冰棍、电源线等,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主题。而跨越地域的青少年卡通文化则成了大赛作品的又一标签:台湾君毅中学的大龙猫、万兽之王系列,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丛林霸主”、“虫虫危机”系列……一件件憨态可掬散发着可爱童趣的作品映射出孩子们纯真、可爱的内心和对世界深深的爱意。
能够跨越地域的隔阂同台竞技交流让两岸“小鲁班”们兴奋不已。比赛现场他们比拼创意和实践能力;赛场之下他们亲切交流,宛如亲人。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中生孙灝说,机器人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仿生机器人到无人机,应有尽有。“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看到了其他学校选手的机器人制作水平,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这有利于我们未来的进步和提升。”
“这是一次海峡两岸青少年学生的科技交流和友谊之旅。”台湾亚太青少年创作协会秘书长谢学荣已经多次带队参加苏台两地学生科技交流活动。他认为,创意创新成为竞争主体的时代已经到来,要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巧思和创意,同时激发学生沟通、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青少年从“想”向“做”转变,这是影响未来创新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有责任让两岸的青少年学生交流互动,激发创意火花,在动手实践中共同提升,共同进步,未来世界是他们的!”
谢学荣表示,下步他将倡议苏台两地成立教师联盟,以科技教育和平台优势助推两岸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的交流与互动。(周青 胡永春)
月14日这天,88岁的周火生走了。
你也许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在大别山腹地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他是家喻户晓的“希望老人”,过去20多年,他曾带着助学款“百次进山”,坐火车、转汽车、走山路,一次次为这里的孩子带来希望;在江苏省昆山市,几乎所有中小学都留下过这位老人义卖图书的身影,身形瘦削、体重只有八十多斤的他带着干粮、踩着三轮车,四处义卖筹集捐助款,将所得全部捐给贫困学生。
20多年间,周火生为金寨捐资助学达48万元,发动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合计1200多万元,资助了1300多名学生,许多山里孩子的命运因他而改变。
如果你此前没有听过他的故事,希望今天之后,你能记得这个响当当的名字。
很长一段时间,在昆山的街头巷尾、中小学校,都能看见这样一幅情景:
一位身形消瘦的老人,头戴一顶鸭舌帽,穿一件白色上衣,自带干粮和水,踩着一辆载满图书的三轮车,上面挂着一面“义卖图书捐助希望工程”的小旗子。
< class="pgc-img">周火生骑着三轮车去义卖图书 摄影/隋永浩
>这件事,他坚持了20多年,昆山的中小学校几乎被他走了个遍,而且每所学校都去过两次以上,先后4辆崭新的三轮车被他骑成了废铁。
他就是周火生。在昆山,他被称为“希望骆驼”“希望老人”“昆山捐资助学第一人”,但他更愿意把自己称为“希望工程搭桥工”。
周火生与希望工程的缘分,始于他即将从三尺讲台退休之际。彼时,他从报纸上得知位于安徽金寨县的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建成了,当即汇去了1000元。
< class="pgc-img">周火生向希望工程捐款的部分单据
>1995年,退休后的周火生坐火车、转汽车、走山路,辗转600多公里,第一次走进了金寨县希望小学,“走进了大山,才真实体会那里的娃娃有多苦,有多想上学。”
这个“第一次”,是往后一百次的第一次。
自此,他与这所学校,与希望工程的连接愈发紧密,再未松开。
回到昆山后,周火生决定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放在为贫困孩子捐资助学上,他说:“我要把希望工程作为余生的生命工程!”
周火生开始一分一分地节省,从衣食住行中,从日常开销中,省出了一笔笔“私房钱”,全部寄到大别山的孩子们手中。然而,他很快发现,和自己想做的事情相比,微薄的退休工资无异于杯水车薪。
他想到了图书义卖的办法,为了降低成本,他总是到上海文庙市场批发图书,文庙市场离车站有点距离,老人舍不得几块钱的运费,经常是几个麻袋一条扁担,肩挑人扛运到车站。把书搬回昆山后,他又开始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走,到各个学校义卖,每天要走十几公里,后来身体实在吃不消,才在老伴的劝说下,买了辆三轮车。
< class="pgc-img">>为了助学,周火生节俭到了苛刻的地步。在2009年的一次采访里,记者曾描述过他在老人家里看到的场景:一间七八十平方米、贫寒简陋的房子,一大半都堆满义卖的图书,当记者踏进老人家里时,老人热情地招呼他坐,可尴尬的是,整个屋子里竟找不出三张凳子,于是老人笑着说:“你们坐,我站着就行了。”
一身衣服至少穿了十年;吃饭一个烧饼就对付了;15块钱一晚的旅馆也舍不得住,硬生生在车站门口坐到天亮,用省下来的钱给孩子们买了100支铅笔;家里唯一像样的家电是一台儿女给的空调,用得很少,因为“太费电”……
< class="pgc-img">老人的家中陈设简单
>这些“抠”下来的钱,周火生全部用来捐助山里的孩子。
金寨县希望小学前任校长孙用奇说,当初周火生承诺要一直来金寨时,没有人相信,但现在没有人不相信。
第一次之后,他又第10次、第50次、第99次……去到那里,老师和孩子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这位慈祥的爷爷。
他每次来,带来的除了上万元助学款,还有希望。
< class="pgc-img">>后来,大家劝他不用来了,因为贫困生已经不多了,但他说:“哪怕还有一名贫困生,我都要来……”
2018年5月18日,周火生搭乘满载捐赠物资的大巴车再次前往金寨,这是23年来,老人的第100次助学之行。
他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希望还有101次、102次……”
昆山到金寨,23年,100次往返,总里程12万多公里。
他终于累了,走不动了。
< class="pgc-img">>随着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再没能去到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受脑梗后遗症影响,周火生的思维有时候不太清晰,也忘了很多事情,但他从没有忘记金寨。有一次,儿子拎着水果来看望他,他吃了一点点就把剩下的塞到床底下,说“要带到丁埠去,给孩子们吃”。
丁埠,是金寨县南溪镇的一个村。
还有一次,深夜十二点,他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开始穿衣服、收包裹。护工问他想干啥,他说“要去金寨,天一亮就走”。
也许,这是对自己做的事执着到深入骨髓了。
< class="pgc-img">>老人心怀天下的义举,也感动和带动了许多人,不断有志愿者加入到爱心团队当中。多年来,周火生爱心义卖的图书达15万册,为金寨捐资助学达48万元,各界爱心人士为金寨捐款、捐物达1200多万元,为1300多名学生点燃了“希望之火”。
希望之火,燎原不熄。
今天,如果再去金寨县希望小学,会看到这样一幕:
穿过学校大门,宽敞平整的操场上整齐地铺着青砖,乒乓球台、篮球架一应俱全。正前方是一座5层小楼,楼体粉刷一新,楼里不时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这座小楼名叫爱心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可容纳1200名学生。
它是2004年时,由周火生倡导,昆山一家企业和周火生共同募资,加上南溪镇政府和金寨县政府的支持,共同建成的。
< class="pgc-img">图自/视觉中国
>图自/视觉中国
>孩子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飞得越来越高,过得越来越好,“希望工程第一粒种子在大别山深处的冻土里,破土成长为今天这样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是无数像周火生一样关心希望工程,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今,老人的生命之火灭了,但他的爱心之“火” ,一定会“生”生不息!
图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自
新华社、人民日报、扬子晚报
金寨论坛、昆山先锋+、剥洋葱people 等
在「留言区」用一句话送别老人吧
监制丨徐冰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 | 杨瑜婷
州昆山的陈女士、刘先生是一对夫妻,他们都是江苏体彩7位数玩法的老彩民,彩龄接近20年。8月10日,陈女士花10元购买的7位数彩票中得17123期500万元头奖,让爱人刘先生羡慕不已。
8月23日,夫妻二人一起来到江苏体彩兑奖大厅领奖。当陈女士把中奖彩票交给工作人员后,刘先生在一边羡慕地说道,“我买7位数的时间比她还长一点呢,每期买的注数也比她多,没想到中500万的却是她。”闻及此言,陈女士乐呵呵地回应,“中奖是靠运气的,没办法,我运气比你好了那么一点点”。夫妻二人有爱的互动也让兑奖大厅的工作人员乐开了怀。
陈女士表示,他们俩买彩票都将近20年了,不过平时互不干涉,都是各买各的。陈女士工作、生活的区域里体彩网点有好几家,所以她并不是固定在一家网点购买彩票。8月10日晚,饭后出门散步的陈女士走进55467体彩网点,请销售员打出了她精心编写的5注号码。关于为何选择这几注号码,陈女士表示“小秘密,就不透露了”。当天晚上,陈女士通过江苏体彩官方微信查询到了7位数的开奖号码,“2599437”,和她当日自选的第一注号码完全一致。发现自己中奖后,陈女士第一时间把彩票和手机放到了爱人眼前,看到眼前完全一致的两组7个号码,刘先生感叹了一声,“没想到你居然中大奖了”。
关于这笔奖金怎么用,夫妻二人一致表示打算回去看看联排小别墅,好好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当然,两人之后还会继续购彩,看看下一个胜出的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