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洞见·孟夏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年少看《红楼梦》,最喜书中不识忧愁,每日变着法取乐的悠闲日子。
对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各种卑微讨好的作态却颇有微词。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方知整日吟诗作赋、煮茶抚琴的生活太过虚浮缥缈。
遭受社会的毒打后,反倒更懂得刘姥姥的不易,也更能看到她身上的闪光点。
放得下脸面,才能挺得起胸膛。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的是求过冬活命的钱,因为一家子大冬日里揭不开锅。
为了见到王夫人要到钱,整个过程中做小伏低,将姿态放低到尘埃里。
即使见着矮她一辈,在荣国府看门的仆人,她也叫人家一声“太爷”。
为了子孙,为了活命,刘姥姥不顾脸面,低头逢迎的做派,或许令很多人觉得有些不堪。
然而,正是因为刘姥姥放下身段,她才在贾府这里拿到了二十两银子。
这对普通人来说足够一年花费所需,刘姥姥一家人也才得以顺利过冬。
刘姥姥不是不知羞耻的人,她活了大半辈子,自然听过“人活脸,树活皮”这样寻常的道理。
毕竟,中国人向来是最看重脸面的。
然而有时太过要面子,不免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一个亲戚当年没考上高中,父亲让他去学门手艺。
学厨,他嫌那是伺候人的;学车,他觉得将来当司机也是不体面的。
如今年过三十,他却一事无成,只能在家啃老。
其实,只有弱者才会想着如何保住面子,而自强者,则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好。
当郭帆从宁浩手里拿到《流浪地球》这个作品时,初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为没有人信他这个新人导演。
硬是靠着“厚脸皮”,郭帆四处找演员、拉投资,才组了一个团队,最终开启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他也成了青年导演中的佼佼者。
中年人生活的本相,真实而残酷。
人到中年,这条人生的上坡路也越来越难走。
这种艰难里,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
有不进则退,被他人淘汰的焦虑。
中年人试图在“赚钱”和“体面”之间找到平衡。
然而很多事情,没有平衡,只有取舍。
在通往人生终点的这条荆棘路上,无数次的摸爬滚打后才知:
一次又一次的低头,才能换来下一次的昂首挺胸。
守得住初心,才能经得起诱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是来送地里刚摘下来的瓜果菜蔬。
因入了贾母的眼,便有幸在这里住了两三天,随着贾母一行进了大观园,“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了”。
最让刘姥姥开眼的,是大观园之所见。
有雨过天晴、秋香色、松绿、银红四样颜色,远远看着像烟雾似的“软烟罗”,让姥姥直呼,这等好物,她拿来做衣裳都得不到,这里的贵人们却拿来糊窗子。
一道茄鲞(xiǎng)要刨、切、炸、煨、拌,要用茄子、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去配,十几道工序方制得一道菜。
如此精细的食物,直让刘姥姥念佛。
贾母吃饭时,王熙凤还要在旁伺候,“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
刘姥姥因得了贾母青眼,贾母让她与自己坐得近些。
但凡见过奢靡、繁华之人,很难从其中抽离出来。
因为人是经不起试探的,能守住本心的并不多见。
然而刘姥姥冷眼瞧着这些,却知道自己这一遭乃是受贵人抬举。
吃完了饭,观完了园,她自回去做她的庄稼人,守着她的一亩三分地罢了。
早在还未进城投奔贾家之前,刘姥姥就曾说 “守多大碗儿吃多大饭” 。
刘姥姥,是守住初心之人。
然而,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之人向来只是少数。
《第一炉香》中,女主葛薇龙去找姑母,富孀梁太太资助学费的初衷,本是想通过读书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然而在梁太太的蛊惑下,当她穿上那些金翠辉煌的华服,出入晚宴、茶会、音乐会、牌局。
仅三个月的时间,她已经对这种生活上了瘾。
葛薇龙有过挣扎,她以为自己只要行得正、立得正,不必顾忌别人对她作为交际花的看法。
然而在这种纸醉金迷的氛围中浸染久了,她渐渐迷失了自我。
最终,她只能靠出卖自己,来换取这表面的光鲜亮丽,及至坠入深渊,无法回头。
人世纷扰,终其一生会遇到各种试探和诱惑。
太容易获得快感的事物,往往背后蕴藏着巨大的陷阱。
有时你只是想推开一扇门去看看背后藏着什么,然而潘多拉的盒子只要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
人生的路很长,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记得住恩情,才能结得了善缘。《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听闻贾母过世,想来看看贾府现下的景况。
也就是在这一次,重病中的王熙凤将女儿巧姐托付于她。
而后贾府被抄家,有的被卖为奴,有的被关押在狱神庙。
寻常人此刻只想着和贾府越早撇清关系越好,甚至有如贾雨村般落井下石的,更让贾府雪上加霜。
只有刘姥姥,专程从乡下跑来看望。
王熙凤求刘姥姥找回被卖的巧姐,刘姥姥当下答应了,而后便是不远万里,倾尽家财,践行对王熙凤的诺言。
这样的全心付出,只为报王熙凤当年的救助之恩。
人为什么要感恩?
知乎上有个答案是这么说的:
记住别人的恩情,接受他人的善意,使得我们自己能够将类似的感情回馈给对方,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为亲密和富有温情。
关于大卫王和扫罗王,曾记有这样一则故事:
大卫打了胜仗,以色列举国欢呼,国人赞扬大卫的英勇,扫罗知道后便蓄意想杀死大卫。
大卫出逃后,扫罗展开全国搜索,甚至亲自带人去杀大卫,却几次三番差点被大卫反杀。
但每一次,大卫都手下留情。
扫罗知道后并不感念大卫的仁慈,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想置大卫于死地。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扫罗身死,扫罗一族从此无名。
而大卫的公义和恩慈却受人感戴,大卫一族永远长存。
大卫一直记得当年扫罗的知遇之恩,扫罗却忘了大卫的不杀之恩。
感恩之人,心中常存美好信念,内心更加明朗。
忘恩之人,眼中己是人非,内心偏向薄凉。
记住艰难的日子,才能在困境中愈加发力;
记得艰难中伸手来扶自己一把的人,才能在黯淡的日子里,心里存住一份美好。
记住他人的恩情,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反而更容易遇善人,结善缘。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
然而大部分的人如同刘姥姥那般,在漫长的人生路中艰难前行。
有人说,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懂了刘姥姥。
其实这并非悲哀。
因为人到中年,懂得人生艰难,认清生活现实,比不懂,或是不想懂要好得多。
认清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便是刘姥姥最大的智慧。
放得下脸面、记得住恩情、守得住初心,人生之路自然越走越开阔。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即使人生不易,也会因着你的善良和坚守,而有所改变。
我喜欢《红楼梦》,年轻时曾读过很多遍。但我不是红学家。
我站在红坛下,翘首仰望,只见坛上刀光剑影,论争极为激烈。我登坛无意,参战乏力。不揣谫陋,弄一点小玩意儿,为坛上战士助兴。
你呢?因何什么走上了红坛?点击下方,可直接购买收藏,洞见君陪您一起学习成长。
作者:{作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洞见
作者 | 李一冰
摘编 | 徐悦东
“东坡肉”是如何诞生的?
苏轼一向讲究饮馔,甚至不辞以老饕自居。黄州生活空虚,独多闲暇,因此于饮食之道,就更有兴趣起来。
自元丰三年正月,策马来黄州城的途中,俯瞰浩浩江水,仰视群山上的竹林,他所算计的就是将来的口食: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东坡新传》,李一冰著,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
后来果然常常运用这两种最便宜的材料来做菜,不但自吃,还自己下厨,亲执枪匕,煮出鱼羹来请客。他这鱼羹,自己写下很详细的做法,以新鲜鲫鱼或鲤鱼活斫,冷水下,入盐,以菘菜心芼之。扔入荤葱白数茎,不能搅动,俟半熟时,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橘皮线或即橘皮切丝。此菜极似现在江浙菜中的奶汁鲫鱼汤,却是苏轼的拿手杰作,至元祐间已在京师做了大官,他还邀集好友来品尝鱼羹,一显手段。
黄州土产的食物,据他给秦观的信上说: “柑橘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羊肉如北方,猪牛麞鹿如土,鱼蟹不论钱。”然而,苏轼,西南人也,似乎不很欣赏牛羊肉,却盛赞黄州的猪肉最美。作《猪肉颂》曰:
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椀,饱得自家君莫管。这红烧猪肉,后来也成为一道名菜,至今餐馆里还有一个菜式曰 “东坡肉”。
苏轼不杀生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一脉相承
苏轼虽然不能没有肉食,但他从小受母亲程太夫人的影响,自己决不在家里宰杀生物,以前只能做到不杀猪羊这类大动物,现在则连鸡鸭蟹蛤,也都在禁杀之列。
自言作此禁制的缘由,因为在御史台狱里,亲身经验过,如“待宰之鸡”一样的恐怖和痛苦。《狱中寄子由》诗:“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所以,出狱之后,立即下定决心,不杀生物,甚至有人送他螃蟹蛤蜊之类,他也拿来投还江中,自己说:虽然明知蛤在江中,没有再活的可能,但总希望万一能活;即使不活,也总比放在锅子里煎烹为好。自述其由曰:
……非有所求觊,但以亲经患难,不异鸡鸭之在庖厨,不复以口腹之故,使有生之类,受无量怖苦耳。
苏轼居黄,将已一年,元丰四年新正,决定去岐亭看望陈慥。当地的新朋友潘丙、古耕道和郭遘一直伴送他走到城外十五里的女王城东禅庄院。
路上想起去年陈家杀鸡捉鸭,盛罗酒食来招待他的情形,不禁感到为口腹之欲而杀戮生命的残忍,所以一见面便先声明,千万不要为他 “杀生”,后来又作了一首《我哀篮中蛤》的泣字韵诗,寄往岐亭,劝说季常戒杀。
自此以后,苏轼每年作诗一首寄赠季常,均用 “泣”字作韵,汇为岐亭五首。那首戒杀诗是这样写的: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刳肠彼交病,过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不见卢怀慎,蒸壸似蒸鸭。坐客皆忍笑,髠然发其幂。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琉璃载蒸豚,中有人乳白。卢公信寒陋,衰发得满帻。武子虽豪华,未死神已泣。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
苏轼
不但陈慥接受了他的劝告,二人相聚,再不杀生,甚至岐亭陈家的邻里,读了这首诗,都说 “未死神已泣”太可悲了,受此感化,有人不再吃肉,而苏轼自己是有名的老饕, “犹恨未能忘味”,不能完全素食,不过他只吃 “自死物”,不为口腹杀害生命。
他还写过一篇《书王翊救鹿》的短文,今载集中,也是将鹿“拟人化”了,劝人不要杀生的故事。
苏轼讲究饮馔,却努力提倡 “戒杀”,此因苏轼一生,苦难深重,使他真切体验生命的意义,对生命存在的这个事实,抱着执着的感情,认为宇宙间一切有生之伦,都有权利维护自己的生命,人类无权杀害别的生物,何况只为口腹之奉。
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形成苏轼“民胞物与”的精神,表现于政治作为上,则为忘却一切利害,反对病民的新法,不顾任何打击,要替哀哀无告的老百姓说话,兴水利,救灾荒,恤病赈饥,孜孜不倦;表现于个人生活上,遇事同情弱者,几乎成了他的基本观念,饮食生活中 “戒杀生物”,只是最最微末的一端而已。
苏轼甚至发明了“鸡尾酒”?
至于黄州的酒,却实在差劲,一直叫他抱怨不休。诗曰: “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酒味虽然如此,但是别无他途,所以说: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又作《饮酒说》,态度却超脱得多,如言:
予虽饮酒不多,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自酝则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叹,知穷人之所为,无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过口,何足追计,取能醉人,则吾酒何以佳为?但客不喜尔,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
话虽如此,他在樽边席上,仍然禁不住要抱怨,知道的朋友,都会送酒给他,徐太守会送他最佳的州酿,黄州邻近四五个郡县送来的酒,一时喝不完的,将它混合置在一个酒器中,有如现在不经调配的鸡尾酒,苏轼称之为 “雪堂义樽”。
后来他从道士杨世昌求得一个秘方,自己来私酿蜜酒。每次用蜜四斤,炼熟,入热汤搅成一斗,加好面曲二两,南方白酒饼仔米曲一两半,捣细,用生绢袋子盛了,与蜜水共置一器内密封,等它发酵,三数日沸定,酒即清澄可饮。酒成,苏轼大为快活,作《蜜酒歌》曰: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当耕耘花作米。……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苏轼虽然非常感谢蜜蜂,得蜜酿酒,但真会喝酒的人,却认为味道太甜,并不像酒。叶梦得说,如遇蜜水腐败时,喝了就会泻肚子。所以苏轼似乎也只酿造了一次,后不复作。
苏轼好酒复爱茶。黄州并不产茶,不过安国寺的竹间亭下,种有几株茶树,却是名物。每年春天,徐太守必邀苏轼同游安国寺,饮酒亭上。酒后,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甘芳沁于心脾。大受病殁,郡人请苏轼改此亭名为 “遗爱”,用以纪念这个好官。
苏轼
饮茶以促进健康,苏轼有个秘诀,《漱茶说》曰:
除烦去腻,世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殆不少。昔人云:自茗饮盛后,人多患气,不复病黄。虽损益相半,而消阳助阴,益不偿损也。……他的方法是食后用粗叶浓茶漱口,使油腻不入肠胃,牙齿也得坚密而虫病不生。上品茶不能常有,只能隔几日喝一盏,也就不足为害了。
因贫困而节食,苏轼是如何解馋的呢?
饮馔,是苏轼最大的嗜好,而黄州食物,价钱也不昂贵,但是在黄州住了一两年后,眼看手上那一点微薄的积蓄,已经花得差不多,苏轼便只得硬了头皮,束紧裤带,提倡“节食”。
先是撰就一篇短文——《节饮食说》,写成帖子,黏在壁上,约束自己,昭告朋友,还想出许多好处来为自己譬解。那帖子是这样写的: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 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个办法,可以省钱,但却不能止馋,见于《致毕仲举书》里,则他还另有一种心理疗馋的办法。如言: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斶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斶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果然,至元丰四五年后,他虽然对于食道一样兴致勃勃,不过做菜的素材却已十分节约了。如他做的东坡羹很有名,甚至有人求他传授做法,因此撰《东坡羹颂》,其实只是一式菜羹,不用鱼肉五味,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等杂煮而已,自谓 “有自然之甘”。
元丰六年正月,同乡巢谷(元修)自蜀来,谈起眉州有一种巢菜,味甚香美。两人都有同嗜,惜乎别处不产,这使离蜀十五年的苏轼追思乡味,怀念不已。巢谷说,孔融戏杨修,指杨梅曰:
“此是君家果。”依其例,此该称 “吾家菜 ”。两人 “话 ”饼充饥,苏轼作了《巢菜》诗(一作《元修菜》)。
巢谷也是烹调好手,他住在雪堂,常常亲自下厨煮猪头灌血睛,做姜豉菜羹,与苏家父子共餐,苏轼赞道:“宛有太安滋味。”
不过苏轼除了家厨之外,还是别有解馋的去处。对江刘郎洑王齐愈非常好客,他每至武昌,必主其家,“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而“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大约即系现代人所说的聚餐会,他也是参与的常客(皆见《致秦观书》)。
苏轼
监仓刘唐年主簿家里,煎米粉作饼,味甚酥美,苏轼吃得好,便问:“此饼何名?”主人也不知道,苏轼便道: “就叫‘为甚酥’好了。”
潘大临,即以写过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而知名千载的诗人,他家酿造一种逡巡酒,苏轼尝了一口,觉得很酸,便说:“莫作醋错著水来否? ”
过不多天,苏轼带了家人去郊游,想吃刘家的煎饼,便写了一首短诗代柬,向刘唐年讨:“野饮花间百无物,杖头惟挂一葫芦。已饮潘子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正因为他对饮食有那么深切的嗜好,才会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出如此无穷的风趣。
原作者 | 李一冰
摘编 | 徐悦东
编辑|张婷
来源:新京报
月28日下午,2021广东促消费(秋季)暨第四届“食在广东”美食活动在佛山顺德启动。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获悉,这是广东省“食在广东”美食活动第二次在顺德启动。会上,30道“顺德金牌名小吃”新鲜出炉!
“多年来,顺德深化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打造和发展推广,注重粤菜文化产业探索和创新。”顺德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唐磊晶在会上表示,“我们积极打造顺德菜的评选标准,评选出世界美食之都示范店和顺德金牌名小吃等等,其中金牌名小吃是我们最新评选出的一批点心和小吃,包括双皮奶、渔面等,都是入围的杰出代表。”
以下为30道“顺德金牌名小吃”名单:
◆佛山市顺德区荟厨食品有限公司:定文软心奶
◆佛山市顺德区喜万年华食品有限公司:嫁女饼
◆佛山市顺德区顺豪创亿食品有限公司:炸牛奶
◆佛山市顺德人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酥皮焗双皮奶
◆佛山市顺德区周大娘牛乳餐饮店:招牌凤凰奶
◆佛山市民信饮食服务有限公司:双皮奶
◆佛山市顺德香云纱园林酒店有限公司:四喜三鲜饺
◆佛山市顺德区君王酒店有限公司:蜜汁叉烧包
◆顺德区容桂根哥天天有喜饭店:家乡煎酿大肠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大板桥农庄食店:仙踪珍味
第一批授牌代表
◆佛山市顺德顺港清晖食品有限公司:酥角仔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乐园酒家有限公司:乐园传统蛋馓
◆佛山市顺德区周大娘牛乳餐饮店:周大娘牛乳
◆顺德容桂荣哥饮食店(芳芳鱼饼店):顺德煎焗鱼腐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甘泉兴茶楼:容桂手作猪仔饼
◆顺德区大良羽景韵食品加工厂(渔面):顺德鲮鱼面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莲溪食品店:水晶饼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桂洲民信甜品西餐厅:椰皇双皮奶
◆佛山市顺德区连元食品有限公司:咸肉酥
◆顺德区容桂纳应堂凉茶店:纳应凉粉
第二批授牌代表
◆佛山市顺德区君王酒店有限公司:布拉鲜肉肠
◆佛山市顺德区荟厨食品有限公司:姜汁脆奶卷
◆广东东擎后勤有限公司:手制叉烧包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东海一族鱼翅海鲜酒楼:东海制白糖糕
◆佛山市顺德渔村饮食集团有限公司:霸王葱油饼
◆顺德区容桂大艇餐饮店(鱼皮祥):七彩捞鱼皮
◆佛山市面妹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南园面家):南园云吞
◆佛山市顺德区怡柠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怡柠鸡仔饼
◆顺德区粤香食品制造公司:帝王小米糕
◆佛山市顺德区东城酒楼有限公司:酥姜皮蛋糕
第三批授牌代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名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名润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霍泽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