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风筝飞,天下潍坊美!大美潍坊,除了风光秀美、人才济济、风筝天下闻名,当然还有数不胜数的美食!上到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再到远近闻名的街头小吃,大排档路边摊...像葱烧海参这样的十大名菜我们暂且不说,只有吃过这些民间小吃,才不算白来潍坊一趟!许多人,就爱,这一口家乡味道!
01肉火烧
肉火烧是山东潍坊的传统名小吃,潍坊肉火烧是外地人的叫法,潍坊本地人都叫老潍县肉火烧, 主要以城隍庙肉火烧最为出名,肉火烧在潍坊人的味觉里具有难以动摇的位置。
02芥末鸡
芥茉鸡是流传在潍坊地区乃至胶东一带的著名风味儿名吃,这一食品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发祥于寒亭区富郭庄村,所以称为富郭庄芥茉鸡。芥茉鸡以童子鸡为原料,配以秘方的老汤煮治,剔碎后拌以上等芥茉,按配方佐以芝麻油,葱姜等佐料,香味四溢,回味悠长。
03五香炸肉
潍坊的大街小巷各种炸货店,特色推荐都是五香炸肉!此肉肉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小时候吃上一口简直是美翻了!长大了好吃的越来越多,但是逢年过节、家庭聚餐依然少不了它的身影,它的地位在潍坊人的心中巍然不动!
04景芝小炒
景芝小炒肉用香菜炒肉,一种属于山东的传统小吃,肉丝鲜嫩,香菜清脆,香气扑鼻,正宗产地是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景芝小炒肉里最经典的就是这道香菜炒肉丝,也叫芫荽炒肉丝,其他还有韭菜炒肉丝,蒜薹小炒肉 ,贡菜小炒肉。
05鸡鸭和乐
< class="pgc-img">>
潍坊和乐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精致的面条,一般的面条是用刀切出来的,那面条是有棱有角的,而和乐是用一种专用工具硬是将面生生的从工具的眼里挤出来的,那出来的面条是圆柱型的,和乐压入老田鸡、鸭共煮的汤内,熟后捞出,再配入原汤、鸡鸭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
06萝卜丸子
快过年了,多少人想着吃家乡潍坊的萝卜丸子? 虽说天南地北年俗各异,但是炸丸子这事儿确是跟很多人的年连着,其他地区有红薯丸子、藕丸子、糯米丸子等,潍坊人独好这一口炸萝卜丸子。
07临朐全羊
临朐名吃,起源于清代,是在宫廷全羊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7年被山东省贸易厅评为“山东名小吃”。“全羊宴”是把羊的躯体和内脏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异的各种菜肴,并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称,虽系全羊,却无羊名。
08潍县萝卜
潍县萝卜,又称潍坊萝卜,是山东省著名萝卜优良品种,俗称高脚青或潍县青萝卜,因原产于山东潍县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潍县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翠绿,香辣脆甜,多汁味美,具有浓郁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特优地方品种。素有“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之说,深受人们的喜爱。
09脂饼
脂饼是一种神奇的“面包面”面食,主要食材是面粉,调料有花椒、葱花等,制作方法是把猪大油加调料搅拌到面粉里炒熟做成馅料,然后把面发好,再包入馅料,包好的脂饼醒一刻钟左右,再用大火蒸二十分钟左右即可。
10羊口咸蟹子
羊口咸蟹子就是将新鲜梭子蟹投入盐卤中浸泡,数日后即可食用,俗称“新风抢蟹”。渔民因梭子蟹产量高,常挑选膏满活蟹,将黄剔入碗中,风吹日晒令其凝固,即成“蟹黄饼”,风味特佳。腌制好的羊口咸蟹子体表比活体更加光亮,整体感强,带有浓浓的海鲜味,咸香别致。
11昌邑梭子蟹
梭子蟹在昌邑市可谓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便有“管仲相齐,为渔盐之利致齐富强”。昌邑滩涂广阔且四季分明,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冬暖、夏凉、春冷、秋温的特点,与梭子蟹的质地特点紧密相连,适合梭子蟹的生长繁殖。昌邑梭子蟹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2青州蜜三刀
青州蜜三刀属于隆盛糕点,是根据伊斯兰教的饮食习惯而制作的。“隆盛”商标始创于清道光绪年间,隆盛糕点集古今青州清真糕点之精华,产品基本上是京式和苏式品种,选料纯正考究,天然要求十分严格,生产严格按组传工艺和配方进行,从而保证了隆盛糕点制作精细,香甜可口,油而不腻,保质期长等特点。
13杠子头
从前,老潍县人生男孩过满月剪头时,有买上火烧,撒铜钱的习惯,意在祝福男孩长大“头皮硬、运气好”杠子头火烧由此得名。
14寿光扒谷
扒谷是山东寿光民间的一种传统名肴,纯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据传起源于齐桓公时代。制作时节在秋冬腊月。吃法多以猪肉炒扒谷为主,用猪油炒锅,将扒谷炒熟,放入粉条韭菜等,烹饪时尤其注意不能放入过多水,做好的扒谷松软鲜香、回味悠长。
15朝天锅
潍坊朝天锅是一道传统名菜,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
16麻汁杂拌
麻汁杂拌是山东潍坊一道地方特色小吃。这也是夏天潍坊人外出吃饭必点的一道菜。颜色五彩缤纷,味道香辣浓郁,开胃下饭。西红柿健胃、消食积、生津止渴,黄瓜利水、清热、解毒,木耳润肺止咳、补气、止血。
17潍县辣皮
红绿调配的颜色,清冽爽口的味道,实实在在的食量,让食客赞不绝口。无论是家宴请朋友,还是到酒店招待亲戚,每每有大席小宴,潍县辣皮都是必有的经典菜品。
18高密炉包
高密炉包是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的特色小吃。高密炉包其特点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软,内陷饱满,味道鲜美,挂浆讲究,火候独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民间传统名吃高密炉包历史悠久,风靡城乡。始于清代年间,在民国时期有着独特意义的形势盛行。现被评为“山东名吃”,树立起了品牌。
19景芝三页饼
景芝三页饼因其“三页如一,叶薄如纸,一抖三 三页饼开”而得名。若将其凉透叠起,可数日不爆,柔软如初。景芝三页饼以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奇妙的视觉手感、独到的色泽口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数以百计的地方饮食品牌中脱颖而出,历经300余年而不衰。
20寿光虎头鸡
< class="pgc-img">>寿光虎头鸡又名寿光王高虎头鸡,是寿光的传统特色菜。以前秋冬大批公鸡宰后难以保存,便将鸡斩块、挂糊、油炸,入陶缸保存至来年味不变,炸后鸡块状如虎头,故名虎头鸡。昔日王高镇为胶莱进京必经之路,店铺林立,酒旗摇曳。至清代,王高人制作的虎头鸡已名声大躁。虎头鸡为寿光标志性地方名吃,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马宋饼
< class="pgc-img">>马宋饼,昌乐名吃,出自昌乐县马宋镇马宋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数世不衰,久食不腻。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分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22诸城烤鸡背
诸城的烤鸡背,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烤鸡背之妙,妙在其底味,也妙在其烤香。诸城人对诸城烧烤的改革和创新,更是深刻地反映了诸城人在吃文化上的发扬广大。
23芝泮烧肉
芝泮烧肉起源于明朝年初,1750年春,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今江苏扬州)乾隆皇帝与刘庸在店门前吃茶聊天,突然从东南方向传来一阵扑鼻的清香味,皇帝便问 刘庸:“如此之香是何故!”刘庸道:“这里正是名振诸安高三县的当地名吃芝泮刘家烧肉。”晚饭时,皇帝膳用了芝泮烧肉,膳后皇帝龙心欢喜连说:“好、好、好、。”
24青州蜜桃
青州蜜桃久负盛名,据青州府志记载已有450余年,其果以色泽浓艳,肉质细嫩、清香脆甜、晚熟耐藏、汁多味美而备受喜爱。历代都被列为贡品,建国后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特供果品”。小时候赶集的时候能买几个蜜桃,咬一口简直太幸福了有没有!
25西瓜
寒亭区固堤街道是山东省大棚优质西瓜主要生产基地,当地瓜农自1993年种植以来,已有近20年的种植历史。同样出名的还有昌乐西瓜,曾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26青州柿饼
青州的乡村,每到金秋季节,漫山遍野成熟的柿子挂在枝头,农家小院里晾满了一条条如橙色瀑布般的柿子。青州柿饼不仅是一种远销海外的优品,晾晒柿饼的场景也成了摄影师镜头中的绝美风景。
27安丘金丝面
金丝面以安丘景芝和夏津张集二地为代表。安丘金丝面以制做精细不失乡间风味而著称。先用鸡蛋与精粉和面,用长擀杖在案板上擀压,边擀边用白细布做的淀粉袋往下拍粉,以防粘连。经过多次折叠,再改变方向擀压,擀成圆圆的极薄面皮,放在通风处晾一会儿,再叠为宽长条,用刀细细切出。
28哑巴辣椒
哑巴辣椒是山东潍坊的特色小吃,俗名叫萝卜辣椒。由于历史上潍县城里南门大街上出了一个陈姓聋哑人,他将萝卜辣椒的做法发扬光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29诸城辣丝子
诸城辣丝子是诸城市的一道传统名吃,属于家常菜,主要原料为辣疙瘩(芥菜疙瘩)、萝卜片、花生米等。具有酸、辣、甜、香,清淡爽口,提神通气,增进食欲,是下酒佐餐的好味料。有人独爱这呛鼻子的口感,尤其是浸泡过的花生米,味道比青芥末还要强烈,也有的人受不了这道菜的刺激感。
30诸城烧肉
诸城烧肉,其实是指的“烤”烧肉。先煮再熏蒸。平平常常的猪下货,哪里没有?到了诸城人手里,使上大料那么一煮,放上红糖那么一烤,切巴切巴端上桌,那种充盈唇齿的浓香,让人从此再也无法放下!
31烧饼油条咸粘粥
1925年康有为来潍曾品尝过,他高兴地称潍县咸粘粥为“仙人喝得粥!”(咸的谐音)。在以前,每早人们买上刚出炉的热烧饼、热油条,或瓤子火烧夹驴肉配咸粘粥,现在正宗的咸粘粥少了,喝的人也少了。
32青州银瓜
青州银瓜是甜瓜的一个品种,有“瓜中佳品”的美称,因皮色银白而得名。青州银瓜已有25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乾隆年间,就被选为贡品,后来行销国内各大城市及港澳地区。
33小豆腐
诸城人过立秋,必然有一道很特别的菜端上桌,那便是小豆腐。小豆腐是用“豆腐渣”和青菜(一般都是萝卜缨子)做成,看似简单的一道菜,却是能够代表诸城味道。诸城人百吃不厌,即使外乡人吃了也赞不绝口。
34昌邑老面大饽饽
昌邑,丝绸之乡、历史名城,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农村各家各户都拿出积蓄的细粮,蒸老面饽饽来上供和招待亲朋好友。
35酥锅
老潍县人过年几乎都会做酥锅,也称“打酥锅”。据资料记载,酥锅兴起于淄博市博山区。潍坊原来有‘凉菜之都’的称号,潍坊人对凉菜比较感兴趣,热菜凉吃是潍坊的一个特点,很多菜都是做好之后等凉了再吃,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而酥锅就是热菜凉吃的典型。
36绿豆糕
< class="pgc-img">>绿豆糕在潍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工艺独到,风味奇特,呈淡黄色,结构松软,富有弹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
>言家乡美食——馇小豆腐
——文/图作者:志云田
又是一年秋分时,突然忆起故乡,想念母亲,想起母亲馇的小豆腐。馇小豆腐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我的家乡高密却是饭桌上经常出现的一种菜肴。
馇小豆腐所用的材料极其简单,黄豆用水浸泡一晚,上石磨推成沫糊,入锅放青菜,熬煮即可做成。青菜范围甚广,可用青萝卜、白菜帮子、小油菜、萝卜缨子、辣菜缨子、萋萋毛、地瓜蔓、荠菜等等任何食用青菜。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一碗小豆腐会让清汤寡淡的饭桌变得有滋有味。
母亲是馇小豆腐的行家,她有条不乱,得心应手,先把萝卜缨子清洗干净,然后放在烧开水的大铁锅里焯一焯,去掉它的辛辣之气,用笊篱把焯过的缨子捞出,放入凉水浸泡,保持萝卜缨子的青绿色,再用手挤净水分,放在案板,用刀剁碎,准备好青菜后,母亲会挑起担杖,两头筲里分别放入泡好的黄豆和清水,走向村口的石磨,推豆沫糊时,母亲精确的掌握着一勺黄豆一勺水的比例,这样会保持推下来的豆沫糊稀稠粗细均匀。豆沫糊推好后,把切好的萝卜缨子段放进锅底,倒入豆沫糊,加入两瓢水,就可以烧火了,一定慢火细熬,随着锅里的豆沫糊开始翻腾,母亲一边添柴草,一边用勺子搅拌,一是防止豆沫糊溢出锅外,二是防止糊了锅底。馇小豆腐的“馇”字便由此而来。屋内弥漫着小豆腐的香味,我咽了口唾沫,母亲瞄了我一眼:等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小豆腐出锅以后,菜青汤白,盛一碗,喝一口,豆香实足,入口清爽有味,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肴,再配上用青红辣椒、大葱、芫荽、萝卜咸菜剁成的“老虎菜”,绝对是我们家乡高密秋冬季节最过瘾的美味。
看到这里,是不是馋了,还等什么!吃货们,跟随志云田自己动手来,馇一锅小豆腐,是不是很爽,现将馇小豆腐的流程分享如下:
1、将黄豆洗净浸泡一晚上。
2、将浸泡好的黄豆:凉水=1:1,倒入豆浆机,打磨成豆腐沫,没有豆浆机可去菜市场购买现成的豆腐沫。
3、把买回的辣菜缨子清洗干净(也可以选择萝卜缨子、苔菜、油菜等)。
4、锅内加水放一点盐,烧开后放入洗净的辣菜缨子焯一下,然后入凉 水浸泡一会。
5、把焯好水的辣菜缨子挤干,切丁备用。
6、切好的辣菜缨子铺在锅底后将做好的豆浆倒在蔬菜上,加一碗水,先开大火再转小火,慢慢收汁,期间一定要用铲子勤翻拌,防止糊锅底。
7、二十分钟后,小豆腐变得粘稠,豆香溢出,即可加入少许盐、鸡粉调味出锅装碗,并配高密特色“老虎”菜食之,味道鲜美,健康营养。
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
小时候,我的老家山东高密仁和爱国村有大正月里包元宵、吃元宵的风俗传统。虽美其名曰元宵,其实是圆圆的年糕。
北方素少糯米,故乡家家户户过年就用黍面或黏高粱面蒸年糕,做成小四方板状年糕,插上红枣(红枣是秋天摘下晒干的当地枣,三排三行插九个共枣,再在板糕顶部插上一个枣,寓意十全十美),用来摆供。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撤供后,就把年糕放在高粱挺杆串订成的大箅子上,在大铁锅里蒸熟,蘸着糖精水吃。也煎着吃,就是费油。
年糕垫饥,父亲总是嘱咐孩子们要少吃,吃年糕时还不能生气。谁生气,谁就不准吃。
紧赶慢赶吃完“年尾巴”,就到了青黄交接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包元糕吃了。
记得母亲包元糕都是先用黍面(或黏高粱面)和面。黍面(黏高粱面)是早在年前就到村里的大碾盘事先碾好了的,盛在大簸箕里,防止受潮打坨儿。
母亲将黍面(黏高粱面)放进瓷面盆,取温开水搅合面,然后揉搓到软硬适度。包时就撕下一块小剂子,用单根筷子(或食指)戳一个小眼,放入用干黍面(或黏高粱面)混合的红糖。
那时红糖更是缺物,绝不能放多了。然后用手掌团圆起来,就成了一个米黄色的圆糕,排放在高粱挺杆订成的盖垫上,等着一起下锅。
元糕馅里面有时还要撒上些熟花生碎、芝麻粒等地里的出产,能让元糕多包一些,吃起来又香又甜,更有嚼头。
看母亲包元糕,孩子们有时也会忍不住,情不自禁地下手搓个元糕。“看花容易绣花难”,结果不是红糖馅外露,混合进糕面里,就是元糕搓不圆,有时还会滚成小长条。最后把脸上、手上弄的全是黍面(黏高粱面)粉糊,好像个小花脸猫一样,惹得母亲笑个不停。
趁母亲笑得擦眼泪、不注意时,偷偷地捏一星点儿糖馅放进嘴里吧唧吧唧,那味道真叫一个香甜,至今想来仍余味袅袅,没齿不忘。
元宵(糕)包好后,母亲还会再包些粗面大白菜饺子,一起下锅煮。孩子们抢着拉风箱、往锅灶里烧火。晒干的芝麻秸秆不断发出清脆的噼啪声,红红的火焰热烈地亲吻着墨黑的锅底,顿时锅内的水开始翻滚起浪花。看饺子、元糕在锅里浮浮沉沉,想象着生活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就念课本上学来的诗: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不一会锅里就飘散出元糕的清香味儿。
元糕煮熟后,用白瓷碗盛着,冒着热气,赶紧用筷子夹上一个,吹一吹热气,放进嘴里含着、慢咬,黍面(黏高粱面)的香味裹挟着红糖汁儿的甜蜜一齐涌来,软粘香甜,让人不忍下咽。
父亲说吃完元糕不要在炕上躺下,要先到天井里(院子)活动活动,有助消化。母亲总是先吃粗面水饺,喝点元糕汤,剩下几个元糕,下一顿馏一馏还给我们分着吃。
如今市场上元宵、年糕比比皆是,老家也都不再手工包元糕了。村里超市常年卖元宵,都是机器统一“包”的。元宵馅也是五花八门,素的、肉的、混合馅应有尽有。
可是我总也吃不出小时候母亲包的黍面(黏高粱面)元糕的味道。真怀念小时候母亲手包的的元糕,那是浓浓的乡愁,有一股亲亲的家乡味道。
老传统总是让人难忘,小时候包元糕虽然浸着生活的艰辛,但更多的是面对艰难生活,萌生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氛围和父母亲深深的舔犊、护爱之情。
单立文 (字 文方 )男,1966年3月生,1987年山东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专业毕业。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有文学作品在报刊杂志等媒体发表和获奖。
壹点号山东高密单立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