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唠家常#
当年我家从农村老家搬到镇上的房子里,父母叫了个货车拉货,老家的锅碗瓢盆、彩色电视、棉被、泡菜坛等等全都搬到了新家。我家镇上的房子里,现在都还摆放着当年从老家搬来的彩色电视,既大又重,还很占地方,前几年有人回收那样的电视机,出价五十元,爸妈不愿意卖掉,所以至今还在房间里放着。
< class="pgc-img">>我家的棉被也有很多,从老家搬来的,还有后来妈妈去加工坊新弹的棉絮,加起来实在是不少。我家还有满满两橱柜的饭碗和盘子,有从老家搬来的,也有后面新添置的。我妈总觉得家里来了客人不够用,所以什么东西都要多备着。
< class="pgc-img">>我妈是个特别热情慷慨的人,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她总是会煮一大锅米饭,做一大桌子菜,最后剩下很多饭菜,自己家人要吃上好几天。
我妈习惯了节省,剩菜剩饭舍不得扔掉,家里闲置的东西她也不舍得扔掉。她总说放着它们以后会派上用场,等她老了,挣不了钱了,她不用花钱再去买,没有人可以改变她的这种思维。
以前在我的农村老家,很多家庭里都备有好几桌客人的碗盘,家里来了客人不用找别人家借东西。但如今不一样了,现在生活在老家的人越来越少,生活在城里的人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不多,所以不必准备过多的碗盘。
< class="pgc-img">>现在的家庭,如果家里来客人太多,餐盘不够用,可以使用一次性碗筷。毕竟客人只是偶尔来一次,并且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平日里很少有客人来访。这次我们在舅舅家吃饭,舅舅家里请来了很多亲戚,大人小孩足足坐了三桌。舅舅提前买好了一次性碗筷和水杯,吃完饭在清洗厨具时舅妈也能轻松一些。虽然我们也在帮忙收拾,但舅妈作为主人还是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很是辛苦。
< class="pgc-img">>家里来客人时,有人觉得主人拿出一次性碗筷是不尊重人,不过我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是自己的近亲,使用一次性碗筷并没有什么不妥,我认为不会显得不尊重人。如果是特殊的客人,可以安排在饭店吃饭。我觉得不必为了偶尔来家一次的客人而购买大量的餐具摆放在家里。
日,东方财经发布视频消息称,目前上海餐饮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反预制菜”的商家。
红餐网也注意到,近段时间社交媒体上确实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确实遇到不少“反预制菜”的餐厅。从众多网友发布是信息来看,这些餐厅有的用特色小招牌注明为全手工店,无预制菜;有的则在门口树立大面积招牌,直截了当的表明拒绝预制菜;极个别的则在菜牌上承若门店拒绝预制菜。
虽然形式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向消费者强调,自己的餐厅不使用预制菜。
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上海,自9月份以来,全国多地有不少餐厅都出现立牌强调撇清自己餐厅没用预制菜。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对于餐厅采用预制菜,网友们观点不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红书评论区截图
有网友表示:“我都去餐厅了,还吃预制菜?外出堂食就是为了吃现炒的菜啊,跑那么远还吃预制菜,我宁愿在家自己做”“确实,真喜欢吃预制菜还不如网购回来自己在家加热就能吃,还便宜多了,谁还去店里花高价吃预制菜?”……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红书评论区截图
也有网友认为:“预制菜,可以保证口味、卫生、出餐速度”“预制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卫生达标、口味好,没什么不可以。”……
那么餐厅到底该不该拒绝预制菜?如何正确使用预制菜呢?此前,江苏省消保委曾做过一次调查。数据显示,65.6%的消费者认为饭店使用预制菜时应当提前告知。并且有网友还表示,希望出台条款,规定餐饮企业必须标明所售菜品是否为预制菜,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
对此,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曾发文回应网友称,目前上海对预制菜的监管比较严格,菜品也符合相关食品安全要求,对餐饮经营者销售的菜品是否为预制菜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明示,消费者如需知晓,建议先咨询经营者再决定是否用餐。
红餐大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尽管预制菜的争议不断,毫无疑问国内预制菜依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中国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需求来自餐饮行业,销售渠道85%以上集中于商户端,小吃快餐店、连锁餐饮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团餐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预估全国70%的外卖商家使用预制菜,头部快餐连锁餐饮企业使用比例高达80%。
综合来看,无论是否有餐厅拒绝使用预制菜,都不可能阻挡预制菜快速发展的趋势。
(作者:红餐网何莉;编辑:李唐)
这家不是预制菜,锅气很足,好吃!”
“一边吃饭一边大厨就在你旁边炒,直接看得到,吃起来放心。”
随着网上预制菜讨论的增多,市场上一些非预制菜的餐厅纷纷打起“现炒”的招牌,这其中,明厨亮灶的餐厅走红了。过去,明厨亮灶是为了证明后厨的卫生情况,如今却成了证明不是预制菜最直观的手段。
记者了解到,随着明厨亮灶越加受到顾客欢迎,有些新开业的餐厅布置开放厨房,正是出于“让顾客见证炒菜过程”,自证非预制菜的目的。
现炒湘菜店排长队,自称“快餐中的奢侈品”
“味道不错,非预制菜!一周吃了三次。”“确实是餐餐现炒,现在在普遍预制菜的快餐里比较难得了。”近来,黄兴路一园区内的湘菜店成了附近的大热门,而这家店最令人称道的就是“现炒”招牌。
中午11点半,记者来到这家餐厅,发现还没有什么客人,老板坐在座位上,店员们正在为午高峰做着准备。“别看现在还没什么人,到12点就要开始排队了!”老板笑着说。
记者观察四周,发现店内最醒目就要数一块大灯牌“在预制菜盛行的年代,现炒绝对是快餐中的奢侈品”,而在灯牌下方,有两个方形小窗,直接对着后厨灶台。食客可以通过它们,看到厨师们颠锅炒菜的场景。
扫码点餐可见,这家店以湖南盖码饭为特色,有长沙辣椒炒肉盖码饭、湘西猪肝炒肉盖码饭等等,前来就餐的食客几乎人均点一碗盖码饭,附赠一份小汤。
记者在11点33分左右点单,由于当时客人较少,因此11点38分就已经上菜。而到了11点50分左右,忽然迎来就餐大潮,一波又一波的顾客很快坐满了餐厅,到了12点之后,门口更是排起了长队。
记者注意到,当就餐人数变多后,上菜速度也就慢了下来。邻座12点左右下单的盖码饭,大约过了十多分钟才上菜。
“高峰时期,他们集中相同的订单,厨房一锅炒出来,可以分好多份,但肯定是现炒的。”挂着工牌的孙先生常来这里吃饭,看重的就是货真价实“现炒” 。一碗热腾腾的长沙辣椒炒肉盖码饭端上桌,油汪汪亮晶晶,带着刚出锅的特别香气,“好吃才会一直来。”
记者注意到,也正是因为“现炒”,在开发新菜时,餐厅还会遇到一点小麻烦。比如, 新菜之一的茶油云耳炒鸡盖码饭,有顾客点了吃后,发现里面都是碎鸡骨头,餐厅得到反馈后,立刻撤换了一份其他口味的饭。
“如果是工厂出来的预制菜,品控肯定不允许里面有碎鸡骨头。这也算是现炒的小麻烦吧。”孙先生评价道。
非预制菜人工成本高,地方菜预制菜相对少
“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过来。在预制菜泛滥的今天,厨房里的小哥们个个忙得热火朝天,每一道菜都是现场烹制,非常透明。”在大众点评页面,有顾客大大地点赞。
位于杨浦区硕和生活广场的另一家湘菜馆,新开业于今年8月,店堂布局选择了明厨亮灶。
餐厅负责人陈老板说,过去饭店明厨亮灶是为了证明后厨的卫生状况,如今让顾客看到现炒过程,也是为了证明自家非预制菜。
现场可见,餐厅中前部是顾客就餐区,而最里侧则是安装了大幅玻璃的后厨。顾客可以一边就餐,一边关注后厨内的烹饪动态。
然而,这种模式看上去简单,对新的商家来说却颇为不易。并非设计装修上的花费,而是一种选择上的难度——开业一家以非预制菜为招牌的餐厅。
“我们是一家地道的湘菜馆,所以总共从长沙聘请了十多位厨师,使不使用预制菜,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力成本。”陈老板透露,这十多位厨师中,不少手艺好的师傅月收入在万元以上,最高的大厨月收入接近两万元。若使用预制菜,每月这一二十万元聘请厨师的成本就能省下来。
将后厨做成开放型的,也让餐厅无法在中途“改弦易张”。非明厨亮灶型的现炒餐厅,如果一旦想用预制菜,还可以偷偷改,但亮出厨房的就杜绝了这条后路。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旗帜鲜明打出非预制菜招牌的往往是湘菜、山西菜、福建菜等地方菜,这是什么缘故?
陈老板透露,目前预制菜产品还是以泛地域的标准化的口味居多,细分到地方菜领域的较少。“其实现在地方菜的预制菜也开始有了,比如有些本帮菜也做成了预制菜。”
食客钟爱边吃边看炒菜,期待更多餐厅亮出烹饪过程
如今,许多顾客都看中餐厅的“非预制菜”属性,能边吃边看厨师炒菜的模式愈加流行。
“今天吃的这家在点评就是拒绝预制菜,厨师直接在我右手侧。”在网上一条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微博中,有网友写下评论,并贴了一张图。图中,她就餐的桌子紧邻一个透明玻璃厨房,厨房内一名厨师正在颠锅炒菜,而在灶台上方,有着一行俏皮小字“吃碗里,看锅里”。
这是一家位于苏河湾的福建菜餐厅,在大众点评页面醒目处,赫然打出“本店无预制菜”的图标。
餐厅以“一家隐藏在厨房内的餐厅”为招牌,明厨亮灶下,顾客们仿佛在厨房里摆开桌椅吃饭。
记者在现场看到,玻璃厨房内的菜肴制作完毕后,经由小窗直接递到客人桌上。
而对于尚未明厨亮灶的餐厅,若是现炒烹饪,也会成为口口相传、坊间推荐的目标。
宁国路的一家山西菜店,就是山西籍客人们钟爱的“驻沪办食堂”,这里不仅以“非预制菜”闻名,食客们甚至能从菜品口味分辨厨房有没有换大厨。
“口味不错。上菜虽然很慢,但真的所有菜都是新鲜做的,上来都有锅气。”“与其是预制菜,宁愿吃点热乎的。”“换师傅了,和以前味道有差别……”
这些主打非预制菜的餐厅,许多都被食客们赞美“有锅气”。
这个词显然非上海的本土说法,但望之却很能让人心领神会,有种“热腾腾的出锅气息”的感觉,“锅”字为重点,与各种用电器加热的预制菜有本质区别。
随着预制菜工业的飞速发展,如今,靠舌头来分辨预制菜与非预制菜正变得越来越困难,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食客,对“下馆子吃到预制菜”保持着心理抗拒。
市民周爷叔是个会烧菜也会吃的“老饕”,一直以来爱好下馆子品鉴美食。过去,他很容易分辨菜肴是不是明火炒制,但现在感觉有点难了。“希望明厨亮灶的餐厅越来越多,让顾客亲眼看看后厨的烹饪过程,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样无论接受预制菜还是不接受预制菜的顾客,都能明明白白消费。”
预制菜不该存在?未来是预制菜的天下?太极端!本月起上海预制菜有标准了 | 预制菜流量密码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