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进哪一家西式快餐门店,你会发现新奥尔良和麦辣鸡翅的口感相差无几。
这就是工厂化带来的结果,从鸡肉养殖到走上餐桌,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保证了鸡肉在肉质和味道上的标准化,既满足了连锁餐饮企业对“量”的需求,又满足了对“质”的把控。
< class="pgc-img">>鸡肉如此,那么鱼肉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将同样的理念迁移到水产养殖上,就是今天要谈的主题——工厂化水产养殖。成熟的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总结下来要符合三要素:“更好、更快、更便宜”,即水产品品质更好、生产供给更快、市场售价更便宜”。
< class="pgc-img">>所谓工厂化,其实就是通过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从而实现结果的可控性,与其说“工厂化”是一个结果,不如形容它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
一般的工业品生产只需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流水线作业流程,就基本可以做到产品的标准、稳定的生产,品质和产能的稳定即可满足市场的需求,达成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帮助工厂持续创造收益,再利用一部分资金反哺,优化生产或者扩大生产,进一步深化工厂化的程度。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才是工厂化的价值。
< class="pgc-img">>但水产养殖又与一般的工业生产有着极大的差别。水产品终究是活物,相比一般的工业产品生产,水产品养殖过程的变量更多更复杂,风险系数更高。
因先天基因缺陷、应激反应、病虫害等问题而造成的损失在养殖领域屡见不鲜,而这种损失并不能通过简单的管理流程就能避免或者解决。因而水产养殖要真正实现工厂化“更好、更快、更便宜”的生产目标和标准,则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过程管控。
< class="pgc-img">>当“工厂化”放到水产养殖业的语境之下,“水”的管理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最重要环节,一切围绕“控水”展开:控制水的来源、调控水的质量、管控水的排放。为此循环水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工厂化的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原理:通过对养殖尾水进行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一系列处理,把养殖尾水中的有害固体物、悬浮物、可溶性物质和气体从水体中排出或转化为无害物质,并补充溶氧,使全部或部分养殖尾水得以循环利用。
< class="pgc-img">>循环水养殖可以有效实现水质健康管理,大大提升养殖密度,进而节约了水资源的消耗,降低土地占用率,为国内外养殖工厂最推崇的环保养殖、可持续养殖模式。
/ 我国工厂化养殖的拦路虎?/
< class="pgc-img">>循环水技术为核心,在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发达地区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并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许多大型的养殖工厂应运而生。
而在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从七十年代发展至今,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个体养殖户依旧选择传统养殖作为主要的养殖方式。
< class="pgc-img">>为何明明节水节地、省人工又高产量,看起来简直是“可持续时代”答案的工厂化水产养殖,在华夏大地之上只是零星的开花,却不能汇聚成潮流?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循环水养殖在我国未得以普遍推广的原因众多,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准入门槛相对较高。
< class="pgc-img">>水产品工厂化养殖是通过提高产能,来摊低单位成本,靠产量来实现盈利的,而想要高产量,则必然需要前期更大的投入,包括设备、厂房、租金等等固定成本,以及苗种、饲料、药物、水电等运营成本在内的这笔投入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我国水产养殖从业者的主体还是个体养殖户,相较于更加先进的循环水养殖,成本较低的传统养殖模式显然更让他们能够接受。更重要的是,两种模式养殖出的水产品,在市场销售价格方面没有差别,那与其花钱、花精力去做工厂化养殖,不如就做传统养殖,既不要大投入,还能稳定赚钱,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过去的几十年,养殖从业者几乎没有转型的动力。
< class="pgc-img">>另外养殖技术和管理也是一道门槛。我国在循环水养殖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性能,而针对不同养殖品种对水体净化处理要求的应用基础研究不足,导致大部分的循环水养殖仍简单沿用传统养殖技术,加之从传统养殖户一跃成为养殖企业,在管理上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方式,即便是上了设备,优势也难以发挥。
/工厂化养殖的黄金时代/
< class="pgc-img">>虽然我国水产养殖工厂化的进程很慢,但随着传统养殖模式的产能逐渐达到天花板,难以继续满足市场日益高涨的需求,供不应求的现实倒逼着传统养殖模式的变革转型,工厂化养殖成了破解产能困局的关键答案,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政府开展“环保亮剑”行动,清退了生态红线内一大批的养殖水域(沿海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并对全国水产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以及养殖区进行了明确的划定。
< class="pgc-img">>另一方面,各养殖大省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积极策划”水产养殖现代产业园“建设,以期整合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上下游资源,既是为实现规模效应,又便利于政府在生态环保、食品安全溯源方面进行行政监管。政府这一系列的行动培育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大量推广的土壤。
< class="pgc-img">>水产消费市场的觉醒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对水产品市场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产量上,还体现在对于品质的追求,安全、健康、绿色、环保的水产品即便价格稍微贵一点,也依然更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高度工厂化的养殖工厂,因其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流程,其产品品质更具备稳定性和可追溯性,在食品安全层面实际上更加可靠,具备相当大的推广价值。
新网南昌12月16日电 (熊锦阳)12月16日,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流湖镇红星村“工业化”养鱼基地内,一个个“巨型鱼缸”排列整齐,工人们正在给鱼投喂饲料。“我们基地今年5月正式投产运营,12月下旬就可出售成品鳜鱼,预计年产鳜鱼20万斤到24万斤。”红星村乡贤、基地负责人喻永生介绍道。
鳜鱼,又名“桂花鱼”“鳌花鱼”,它们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珍贵淡水鱼类。巨大的市场需求让正在外地经商的喻永生看到了商机,他决定返乡发展渔业养殖。“我们经过多次调研,结合鳜鱼的生长习性,最终选择使用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殖鳜鱼。”喻永生说。
图为红星村“工厂化”养鱼基地。熊锦阳摄
红星村是江西省“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为增强红星村内生发展动力,2021年村子引进了江西秦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脱贫户”的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依托现代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建设“工业化”养鱼基地,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2022年,红星村投资建设的“工厂化”养鱼基地成功完成一期建设,开始进行鳜鱼养殖。“鳜鱼肉质鲜美且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鱼种特性,每年的上市时间都集中在9月和10月,一旦过了这个时间段就很难买到高品质的鳜鱼。”喻永生介绍,通过“工厂化”养鱼模式,可以精准把控鳜鱼的生长水温以及饲料用量,保证鱼苗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生长,“就算是12月下旬,我们基地也可以产出品质高的成品鳜鱼,现在基地共有4个温控养殖大棚,年产值可达300万元。”
“棚内增氧设备、蓄水池及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经过自动化管理,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据了解,该养鱼基地采用智能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不仅占地面积少,还可以自动处理养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料,环境污染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养殖效率,“我们将鱼苗按照大小分开养殖,避免了大鱼吃小鱼的情况,鱼苗的存活率可以达到65%至70%,远超传统鱼塘养殖模式。”
“我们每天都会实时监测水温,基地的技术人员还会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鱼苗生长情况检查。”黄松是最早一批来到基地务工的村民,“原来外出打工,不但离家遥远,收入还不稳定。如今就在家门口工作,收入稳定不说,基地还会开办养殖培训课传授我们养殖技术,让我们不愁将来的发展路子。”据了解,截至目前,红星村“工厂化”养鱼基地每年可为当地村集体增收8.1万元,已吸纳周边26名村民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
工人正在查看鳜鱼的生长情况。熊锦阳摄
据流湖镇常务副镇长梁洁介绍,红星村“工业化”养鱼基地还计划同大学合作建设鳜鱼驯苗研学基地,同餐饮协会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养鱼基地联农带农能力,实现养鱼基地增效、农民增收。
“现在基地二期工程也在建设当中,我们准备再建设3条标准化的生产线用于养殖‘皇帝鱼’,明年4月份就投产运营。”喻永生表示,基地计划3年带动周边农户150户以上,实现农户每年创收10万元以上的目标,走出一条以渔富民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完)
(中国新闻网)
报记者 肖伟
2021年12月30日,在首届湘菜产业链博览会传出消息,湘菜产业链年产值已超6000亿元。湘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产业链不仅蕴含巨大商机,更与先进制造业结合日趋紧密。记者多方了解,在有着“千厨千味”之称的湘菜产业链上,唐人神、湘佳股份等养殖业企业引入工厂化养殖技术,将田间地头变为湘菜“第一车间”;加加食品、雪天盐业使用先进制造技术,助力油盐酱醋调味品进入发展快车道,为湘菜增添“色香味”;劲仔食品、国联水产、佳沃食品等预制菜智能生产工厂拔地而起,为湘菜产业注入先进制造的崭新活力。
科技助力田间地头成为湘菜“第一车间”
在湘菜产业链条上,湘菜的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首先由田间地头决定。近年来,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为消费者广泛接受,带动了工厂化种植这一新型生产理念及相关设备发展。作为工厂化种植的推广者,湖南农业大学拥有丰富经验和技术成果,将成套设备引入地少人多地区,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而今,工厂化种植在湖南大城市群近郊得到广泛运用。
湖南农业大学翁伟讲师长期从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领域研究,对基于无土栽培技术的工厂化种植推崇备至。他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采取露天土壤栽培方式种植有机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前期成本高、占地面积较大,还需提前去掉厚达3-5米的土壤层,完全除去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重金属、寄生虫等污染源,再从他处取来合适土壤进行栽种。不仅项目建设周期长,蔬菜生长周期还受到天气、温度、降水、病虫害、鸟鼠等不利因素干扰,深冬初春季节则无产出。工厂化栽培技术可提升土地产出率,降低各类不利因素干扰,全年可稳定产出,还可在水循环、碳排放、低能耗等领域有一定贡献。”
不仅种植业大力引入工厂化种植技术,养殖业领域也在积极推进工厂化养殖技术。唐人神率先开创楼房智能养猪新模式。走进唐人神集团龙华农牧果园楼房养殖基地项目,能明显感觉到这个基地的不一样。该基地占地面积91.5亩,总投资2亿元,项目规模为1.12万头母猪,可年出栏仔猪25万头,融合了当前最先进的建筑热环境与通风调控技术,环境参数自动采集与远程监控、自动饲喂、排风空气集中净化等技术。仔猪们住在小区楼房里,每层都有电梯;提供专用“宿舍”,享受定期B超检查,全天供给富含负氧离子山泉水,还能喝上食品级酸奶“口口乳”,完全是超豪华待遇。唐人神董秘孙双胜向记者表示:“田间地头是湘菜的第一车间,从事种养殖业的企业是湘菜的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技术水平越高,就能带动湘菜产业发展得越好。”
在唐人神之外,湘佳股份等养殖业上市公司也纷纷采取智能化养殖模式,将养殖场变为智能工厂,向下游客户供应各类安全健康食材。
油盐酱醋调味品迎智能化生产
在湘菜产业链条上,调味品及佐料是湘菜色香味的“灵魂”所在。百味以盐为首,雪天盐业发布的5年战略规划中紧抓智能工厂这一发展主线。雪天盐业董秘刘少华介绍,未来5年,雪天盐业将实现由单纯井矿盐向井矿盐、海盐、湖盐、进口盐等全品类转变,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就是大力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工厂建设,对已有工厂进行升级改造,牢牢掌握1000万吨级生产能力,在提升品质、丰富品种的同时,降低单位能耗和碳排放。
以生产食用油为主的道道全建成了多个智能工厂,从注塑到精炼、罐区、赋码、成品,五个车间、全流程均已实现自动化智能控制、管理,生产线上的工人数量减少了,产量却增加了。2020年,位于重庆涪陵的道道全植物油工厂被认定为市级智能工厂。道道全董秘谢细波介绍,智能工厂的好处在于节约土地和人工成本,提升产能和生产效率,生产线数据可直接进入后台大数据库,为下游餐饮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溯源,保障他们放心用油。
深耕复合调味品的加加食品推出“原酿造”“面条鲜”等多款产品,旗下的酱油4.0工厂于2020年通过国家工信部的验收与认证,正式成为“发酵食品(酱油)数字化工厂”和“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一瓶酱油从投料、制曲、发酵、压榨、杀菌、检验,再到装罐、在线检测、包装、装箱的每个环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全自动酱油包装生产线可实现全自动化制曲、全自动温控、充氧、搅拌适温发酵,先进制造技术可让加加实现优质酱油年产20万吨。加加食品工作人员表示,传统工厂时间较长,易受天气、环境影响;智能工厂使用数字化控制,可全自动温控、充氧、搅拌、适温发酵,能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提高食品安全保障。2021年11月,“加加食品数字化改造项目”已被列进湖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化”重点项目名单。
湘企大力发展预制菜
临近春节,价格实惠、款式多样、烹饪简单的预制菜成为消费者餐桌上又一理想选择。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终端显示,预制菜板块(代码:BK1025)在2022年首个交易日大涨6.32%,大幅跑赢三大指数录得开门红。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估为3459亿元,之后将以2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在湘菜界人士眼中,湘菜作为预制菜生长的深厚土壤,蕴含着广阔机遇。长沙市湘菜连锁餐饮协会秘书长陈然介绍,湘菜产业年产值约6000亿元,湖南全省2020年餐饮业营业额为1790亿元,湘菜预制菜市场大约为2000亿元,正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湘企业大力发展预制菜正是良机。
在预制菜赛道中,劲仔食品是先知先觉的跑者之一。劲仔食品拥有岳阳、平江两大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定制开发自动化、智能化产线设备,并联合江南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产学研探索,现拥有风味小鱼加工技术、风味豆干加工技术、自动化设备生产技术、专用风味调味技术等行业领先技术。劲仔食品董事长周劲松表示,劲仔食品脱胎于八大菜系中的湘菜,植根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以休闲零食方式浓缩烹饪智慧。目前,劲仔主要聚焦鱼制品、豆制品和肉制品,并传承创新于中华卤味,产品畅销中国,并远销英国、法国、日本等全球约30个国家,拳头产品劲仔小鱼被认定为“全球销量领先的卤味零食”。劲仔食品的目标是成为享誉全球的休闲零食品牌,实现“以食为媒、触达世界”的愿望。
有“湛江虾王”美誉的国联水产针对虾类、鱼类、小龙虾等优势产品资源加强研发,完成水晶虾饺、酸菜鱼、麻辣风味烤鱼、塔可饼、鲜虾云吞、虾仁烧、麻辣小龙虾尾、调味小龙虾、小龙虾意面、奶酪虾仁意面等多款新品上市。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南成为国联水产重金投入预制菜的主战场之一。2022年1月3日,国联水产发布定增方案,将募资10亿元投向预制菜领域,其中5亿元将投向湖南益阳,用于国联(益阳)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深加工扩建项目。公告发布后,国联水产股价应声大涨,2022年1月4日收盘时涨幅为20.09%,收于5.44元/股。
拥有“冰海明珠”智利三文鱼的佳沃食品也在大力推动海产品的预制菜战略,推出了“馋熊同学”等儿童海产品食品品牌。佳沃食品工作人员介绍,公司于2021年第三季度推出的高营养儿童食品品牌“馋熊同学”,首批新产品“三文鱼鲜松”、“大西洋真鳕鱼”、“北极甜虾仁”、“三文鱼脆脆片”已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旗舰店开始销售,位于智利的三文鱼智能化加工厂现已完成建设、处于设备调试中,即将完工投产。2022年1月4日,佳沃食品收盘时涨幅为5.93%,收于19.64元/股。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