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去年12月底,台州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年末全市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调查报告于近期出炉。结果显示,2019年底全市食品安全总满意度再创新高,达到86.97,比年中提高6.23个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54个点,食品安全情况改善较为明显。
“舌尖上的安全”始终是台州老百姓高度关注的话题。去年,台州市以“双安双创”为抓手,不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民众对台州食品安全现状的满意度达到86.89,食品安全改善状况满意度达到93.83。
其中,台州市在去年创建了放心餐饮示范单位222家,并与网络订餐平台建立社会共治体系建设战略框架,推进网络订餐外卖平台“阳光厨房”视频接入,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满意度大幅提升,达到84.78,较年中提高10.81个点。“此外,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食品抽检监测管理平台、食品安全数据政企交互平台,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平台,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数字化管理。”台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协调处副处长郑孝虎说。
同时,为进一步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去年,台州市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督查行动、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并针对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提升群众食品安全科学认知水平,还有效地遏制了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据调查显示,民众对台州市政府提高食品安全保障信心度达到92.62,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满意度达到87.29,对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满意度达到88.77。”郑孝虎说。
郑孝虎表示,另一方面,全市始终坚持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建立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全环节精准化监管体系,净化群众的食品安全环境,以高规格落实、高水平监管、高科技支撑,来推动食品安全工作有序开展,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原标题:《我市食品安全满意度再创新高》,原作者:周子凝。编辑:张丹萍。)
源:【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全省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正在进行中,如果您和您的家人被抽中,恭喜您成为淄博食品安全代言人,请耐心回答调查员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客观评价。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市紧盯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效解决了一批食品安全问题,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目前,全市已建成141家养老机构食堂、917家长者食堂,严把原料进货关、加工制作关,让老人吃上“放心餐”;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严格落实校长陪餐制,实行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全市957家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开展外卖餐饮食品安全整治,通过约谈第三方平台及代理商,开展餐饮外卖“前十”检查行动,规范线上线下经营行为;开展“你点我检”,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收回有效问卷3万余份,开展针对性抽检3000批次;将食品快检纳入全市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在全市476处农贸、便民、农村集贸市场开展快检6万多批次,实现市场全覆盖;全市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440个;创建“食安山东”示范单位407家、省级规范化农贸市场15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19家;打造餐饮服务示范街(区)33条、特殊食品放心消费示范街区10条……2021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评议中,我市获评A级等次;今年8月,我市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推荐城市。
目前,全省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正在以电话询问、现场访问或邀请填写网络问卷等方式进行,食品安全联万家,安全食品靠大家,请为“食安淄博”点赞,为美丽家乡添彩。
(全媒体记者 赵晓雯 通讯员 吕朝霞)
编辑:王磊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源:光明日报
家有学童,家长们总会担心孩子中午吃得不好,这个答案恐怕要让家长们更担心了——学校营养餐浪费严重,主食和蔬菜浪费尤其多。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近日公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城市餐饮浪费总量惊人,而中小学生的食物浪费明显高于城市餐饮浪费的平均水平。学生营养餐人均浪费216克,约占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王灵恩分析,学生对校园餐饮满意度较低,良好饮食习惯和食育教育缺失是造成食物浪费的主要原因。
每年浪费总量约7780吨
校园餐饮浪费有多严重?王灵恩表示,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
中科院调研组通过问卷、访谈、实地称重等方式走访了某大型城市的中小学、学生和营养餐公司。通过学校餐厅的样本获取和测算得出结论,该城市中小学生人均粮食浪费量约为每餐130克,浪费率为22%。在浪费食物的构成上,主食和蔬菜是主要品种,分别占总量的45%和30%;肉类和汤水分别占15%和10%。
王灵恩表示,如果以此为基础推算,该城市中小学生每年校园餐饮的浪费总量约7780吨,折合经济损失1.6亿元,而浪费掉的这些食物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约为28万公顷。
“这只是个平均数。”王灵恩说,“中小学校园餐饮供应方式大致可分为盒饭、自助餐和组合套餐三大类型,其中营养餐盒饭浪费最为严重。”
“盒饭的人均食物浪费量高达216克,相当于一份营养餐倒掉了三分之一,作为校园营养餐的主要供应方式,盒饭的巨大浪费与以改善学生体质为目标的校园营养餐计划的初衷相背离。”王灵恩告诉记者。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校园营养餐搭配合理,而且很方便,但是很多中小学生宁愿走出校门,吃外卖、烤串等味道浓烈的食品。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倾向于在校外用餐。38%的学生选择大众餐馆,27%的学生选择西式快餐店,17%的学生选择中式快餐店。
为什么舍近求远?王灵恩表示,“不爱吃”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校园餐饮满意度调查中,只有14%的学生对校园餐饮表示满意,53%的学生认为餐饮口味、质量有待提高,33%的学生更是直接填“不满意”。
“不爱吃”更“不好吃”
营养餐“不好吃”,是有原因的。“中午的营养餐一般都是早上9点多钟就制作完成了,配餐公司由于成本原因大多在城外,10点多准备完毕就开着车往城里赶,经过一两个小时的运输才能到达学生的手中。尽管有保温的设施,还是热的,但焖出来的‘饭盒味’也是有的。”王灵恩说。
同时,由于健康原因,营养餐味道清淡不浓郁,也让一些挑食的孩子觉得不合口味。
营养餐种类少、不够灵活,是原因之一。调查显示,39%的学生选择“种类过少”,30%的学生选择“口味不佳”。“此外,食物价格、卫生情况、菜量大小等都对学生的就餐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王灵恩说。
不喜欢营养餐,转而投向校外。“这样让学生的饮食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监督,有可能带来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风险隐患。”王灵恩说。
“我们曾经调研过,如果分成小份,浪费的比例会相对小一些。目前一些配餐公司也开始改进菜品,比如增加凉菜的比例,省去热菜的二次焖熟,增加食品的品种等等。”王灵恩说。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东阳表示,一方面,餐饮业可根据个人身体需求,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学生营养配餐;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膳食观念,从供需两侧发力,减少校园餐食浪费。
要求多 教得少
在走访中小学校的时候,调研组还发现一个现象:不少中小学生眼界开阔,三山五岳、名山大川都走过看过,却对粮食作物分不清楚。“这一课是很欠缺的,很多学生分不清小麦、韭菜等作物,对食物短缺的现状更是知之甚少。”王灵恩说。
同时,“家庭在养育过程中盲目满足和过分迁就子女的饮食口味和偏好,忽略了对健康饮食习惯和营养知识的培育,也造成了青少年在食物选择上缺乏合理的判断标准。”王灵恩说。
根据被调查学生的饮食行为发现,44%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挑食和偏食,其中,女生的偏食率高于男生。
而且从行动上看,仅有19%的孩子有打包食物的习惯,在通过自身行为减少浪费上,“这一课还差得较远”,王灵恩说。
这一课应该如何补?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孟庆芬表示:“食育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让孩子们认识食物、珍惜食物、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食育教育的本质任务。家长是孩子饮食习惯形成的第一责任人。不挑食、不偏食、合理膳食的良好饮食习惯需要家长、学校、社会持之以恒共同努力,食育应该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的食育教育工作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孟庆芬说,“从儿童会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所有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生。”
孟庆芬介绍了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在日本,2005年颁布的《食育基本法》规定日本人从幼儿园到中学阶段都要接受食育教育。该法的序言指出,应把食育作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体育的基础。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购更多的当地食物,并为学生提供强调食物、农业和营养的配套教育活动,个别州禁止中小学向学生出售高热量碳酸饮料和薯条等垃圾食品。食育不仅仅只是饮食教育,更是以食养德的教育,是值得推广的教育理念。”孟庆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