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餐饮行业持续在业态、产品、服务上创新,“新餐饮”模式逐渐兴起
□ “新餐饮模式”,就是在互联网推动下,运用智能科技开展多渠道并举、多资源并用的新型服务模式。比如,线上点餐、到店即食,高科技产品代替人工,智慧餐厅、未来餐厅、无人餐厅逐渐普及
□ 新技术、新体验、智慧化、数字化将成为未来餐饮消费发展的方向,移动化、自助化、智能化消费新体验也将成为餐饮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中国烹饪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全国餐饮收入13925亿元,同比增长9.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2921亿元,同比增长7.1%;全国餐饮收入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表示,新形势下,餐饮行业持续在业态、产品、服务上创新,不断激活发展潜力,正由传统餐饮服务业向现代餐饮服务业转变。
如今,餐饮边界线越来越模糊,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经营模式混搭、成品半成品标准化、食材加工产业化、新零售、共享餐厅迅速发展,特别是智慧餐厅、未来餐厅等的出现为消费者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消费体验和服务。比如,近年来备受消费者欢迎的“超市+餐饮”就能提供一站式的在线购物体验。
“餐饮在线化是大势所趋,而且还在继续深入。”美团餐饮学院院长白秀峰分析说,典型的消费体验就是“提前点、到店吃”,不再需要到店排队、点菜,甚至排队付款开发票等,所有就餐环节都在线完成。
姜俊贤分析说,在互联网科技推动下,餐饮行业形成了多渠道并举、多资源并用的“新餐饮模式”。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特色餐饮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食品加工、旅游文化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如今,从美食团购、外卖、外送,再到用高科技代替人工,包括迎宾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炒菜机、刷脸支付,乃至无人餐厅,科技创新正在引领餐饮行业发展。2018年众多餐饮企业陆续登场亮相的智慧餐厅就是最好的例证。比如,老字号五芳斋联手阿里口碑APP,在杭州打造了旗下首家“无人智慧餐厅”;周黑鸭和微信共同打造的“智慧门店”亮相深圳,刷脸进门、点赞支付;京东旗下首家“未来餐厅”亮相天津,提供机器人服务及菜品制作。
姜俊贤表示,预计未来3年到5年,智能科技将大面积地渗透餐饮业,从而影响整个餐饮行业。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依然是当前餐饮行业改革发展的主题。
“2019年将是餐饮业、甚至是生活服务业领域数字化升级变革的重要一年。”姜俊贤分析说,随着5G时代如约而至,数字化技术将更有效地为行业赋能,餐饮行业处于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从产品、技术、运营管理到支付、物流、数据、云计算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换言之,新技术、新体验、智慧化、数字化将成为未来餐饮消费发展的重心,移动化、自助化、智能化消费新体验也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注重营养健康、满足社区服务和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消费新需求。姜俊贤建议,餐饮企业要适应市场新需求、新变化,可以积极开拓团餐、老年餐饮、社区餐饮等市场,注重社区开店,以“小吃”“小喝”“小店”“小味”的亲民形象占领市场。
此外,要大力发展标准化食材的统一加工、规模化生产,培育大型连锁餐饮集团,提高餐饮产业的集约化供给能力;创建业态混搭的创新模式,结合便利店、商超等经营业态,以跨界经营的新零售模式,彰显出满足消费者便利生活理念的服务主张。
事实上,餐饮作为生活刚需,在我国的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据中国烹饪协会预测,2019年餐饮业将继续发挥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预计全国餐饮收入将达到4.6万亿元左右。同时,在互联网、物流冷链技术的推动下,餐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将挖掘出新的增长点。(经济日报记者 吉蕾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说经营模式可以快速成就餐饮品牌,那么如何打造餐饮经营模式呢,有三项条件必须要考虑。
第一、餐厅所处商圈的具体情况:
要有针对性的对餐厅所处商圈进行分析,对商圈内的客流进行分类,选定企业自身的服务人群。
第二、同一商圈内的竞争对手:
顶尖餐饮企业在确定经营模式时,要有意识避免与竞争对手正面冲突,以免两败俱伤。而应该寻找市场空隙,屏蔽竞争对手,做到“相争不相克”,
同做大区域市场的“蛋糕”,提高本商圈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投资者的经济实力和个人喜好:
合理的餐饮经营模式,不是单一的。在同一商圈内,存在着若干选项。不同的投资者,因个人经济实力和习惯秉性存在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市场环境,所作出的选择也是不同的。餐饮模式,没有最好的标准,只有最合适的选择。
现在较为流行的餐饮经营模式一般包括下面几种方法:
一是突出重点法:
根据餐厅的主要经营项目,进行浓缩包装。一家沿海城市的餐厅,以海鲜为主打特色,辅以川湘鲁粤菜系的经典菜品,可以塑造成“渔夫码头”、“海鲜城”或“渔港”等模式,传递相应信息,方便顾客解读。
二是文化(历史、地域)搭台法:
这是一种常见的模式塑造方法。借助于风土人情传说掌故的力量,重新整合酒店的消费方式和菜品结构,让顾客在酒店消费,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如“湘鄂情”、“满汉全席”等特色酒楼模式。
三是器皿渲染法:
以菜品加工或烹制用的器皿为依据,创新餐饮模式。近年来风头正劲的“紫砂锅”、“景泰蓝火锅”、“纸烤肉”等均属这一模式。
四是品种当家法:
这是一种古老但生命力极其旺盛的餐饮模式,许多百年老店一直沿袭至今,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单一品种为菜品领袖,独步食林,众星捧月,极易获取顾客的信任。“烤鸭店”、“涮羊肉”“炸酱面”等均属此例。
五是制法(烹调方法)绑定法:
专门突出菜品的烹调模式。如“烧烤店”、“麻辣烫”、“手擀面”等,以烹调方式为荣。
六是格调植入法:
以营造消费气氛为卖点,环境舒适,价格不菲。如“荷塘月色”、“小城故事”、“一茶一座”等休闲餐饮模式。
七是人群分层法
按照客户群体的消费档次,把顾客分成上中下三个档次,依据各档次人群的数量,确定自身的经营模式。高档备选模式“燕鲍翅”酒楼,中档备选模式“家常菜馆”,低档消费备选“大排档”。当然,在每个档次中,还可以再次分成上中下三个档次。细分的目的,是为了在确定模式时,定位精准。
八是母体寄生法:
餐饮是寄生行业,靠零售为主,对人群的依赖性极大。所以,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超市餐饮”、“商场餐饮”、“宾馆外特色小吃”等,分别寄生在超市、商场和宾馆上,同样会得到顾客的认可。
九是精华引入法:
本地或本国没有,但外地或国外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情况下,照抄照搬下来(如果要是加盟,更能够保持原汁原味),效果也是非常好。
经营的模式具体实现的形式包括产品、服务、环境三大要素。餐谋长认为三者的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了整个的经营模式。在整个的市场竞争当中,根据你选择的开店位置来组合经营模式,或者你定义好的模式来选择开店位置。这些应该是一个餐饮品牌去的成败的主要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互联网分析沙龙微信:techxue 每天为您推送最新、最热干货!
互联网分析沙龙——互联网人的实战分享平台,一个为您提供专业的商业模式、产品、数据、用户、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深度分析的信息网站!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techxue」,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互联网分析沙龙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源:经济日报
□ 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餐饮行业持续在业态、产品、服务上创新,“新餐饮”模式逐渐兴起
□ “新餐饮模式”,就是在互联网推动下,运用智能科技开展多渠道并举、多资源并用的新型服务模式。比如,线上点餐、到店即食,高科技产品代替人工,智慧餐厅、未来餐厅、无人餐厅逐渐普及
□ 新技术、新体验、智慧化、数字化将成为未来餐饮消费发展的方向,移动化、自助化、智能化消费新体验也将成为餐饮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中国烹饪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全国餐饮收入13925亿元,同比增长9.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2921亿元,同比增长7.1%;全国餐饮收入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表示,新形势下,餐饮行业持续在业态、产品、服务上创新,不断激活发展潜力,正由传统餐饮服务业向现代餐饮服务业转变。
如今,餐饮边界线越来越模糊,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经营模式混搭、成品半成品标准化、食材加工产业化、新零售、共享餐厅迅速发展,特别是智慧餐厅、未来餐厅等的出现为消费者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消费体验和服务。比如,近年来备受消费者欢迎的“超市+餐饮”就能提供一站式的在线购物体验。
“餐饮在线化是大势所趋,而且还在继续深入。”美团餐饮学院院长白秀峰分析说,典型的消费体验就是“提前点、到店吃”,不再需要到店排队、点菜,甚至排队付款开发票等,所有就餐环节都在线完成。
姜俊贤分析说,在互联网科技推动下,餐饮行业形成了多渠道并举、多资源并用的“新餐饮模式”。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特色餐饮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食品加工、旅游文化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如今,从美食团购、外卖、外送,再到用高科技代替人工,包括迎宾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炒菜机、刷脸支付,乃至无人餐厅,科技创新正在引领餐饮行业发展。2018年众多餐饮企业陆续登场亮相的智慧餐厅就是最好的例证。比如,老字号五芳斋联手阿里口碑APP,在杭州打造了旗下首家“无人智慧餐厅”;周黑鸭和微信共同打造的“智慧门店”亮相深圳,刷脸进门、点赞支付;京东旗下首家“未来餐厅”亮相天津,提供机器人服务及菜品制作。
姜俊贤表示,预计未来3年到5年,智能科技将大面积地渗透餐饮业,从而影响整个餐饮行业。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依然是当前餐饮行业改革发展的主题。
“2019年将是餐饮业、甚至是生活服务业领域数字化升级变革的重要一年。”姜俊贤分析说,随着5G时代如约而至,数字化技术将更有效地为行业赋能,餐饮行业处于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从产品、技术、运营管理到支付、物流、数据、云计算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换言之,新技术、新体验、智慧化、数字化将成为未来餐饮消费发展的重心,移动化、自助化、智能化消费新体验也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注重营养健康、满足社区服务和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消费新需求。姜俊贤建议,餐饮企业要适应市场新需求、新变化,可以积极开拓团餐、老年餐饮、社区餐饮等市场,注重社区开店,以“小吃”“小喝”“小店”“小味”的亲民形象占领市场。
此外,要大力发展标准化食材的统一加工、规模化生产,培育大型连锁餐饮集团,提高餐饮产业的集约化供给能力;创建业态混搭的创新模式,结合便利店、商超等经营业态,以跨界经营的新零售模式,彰显出满足消费者便利生活理念的服务主张。
事实上,餐饮作为生活刚需,在我国的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据中国烹饪协会预测,2019年餐饮业将继续发挥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预计全国餐饮收入将达到4.6万亿元左右。同时,在互联网、物流冷链技术的推动下,餐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将挖掘出新的增长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