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午,上海前滩太古里,星巴克全球首家“向绿工坊”正式对媒体开放。
继烘焙工坊、焙烤坊、酒坊之后,星巴克又一“工坊”型门店面世。
和之前以品类或地域为主打的工坊不同,这个工坊,可以称之为星巴克“最绿”的店,从豆子到杯子,从视觉到体验,全部体现环保概念。
作为星巴克的全球首家向绿工坊,这家店有什么亮点?给行业透露了什么信号?
跟着《咖门》一起来看看:
看空间,吧台灵活拆装、重复使用
1. “模块式”百变吧台,灵活拆装重复使用
走进向绿工坊,第一个吸引到我的就是“百变吧台”。
这个长度看起来数米的L型吧台,除了外形引人瞩目外,还有一个隐藏功能:可以重新拆装——
吧台可以灵活拆装
>门店的吧台及后区采用了全新的模块化设计,整个吧台由功能各异的模块构成,可以根据需求拆卸、组装。
如果未来门店设计改造,这些替换下来的“模块”,也可以在其他门店“重新上岗”。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 选用旧材料,让废弃物重获新生
在店里随意坐下,就会发现很多充满故事的细节,比如体验吧台桌面、木制阶梯踏板,都是星巴克北京三里屯门店重装时拆下的。认真看,还有三里屯门店设计师的印章。
桌角上有来自北京三里屯的材料标识
>3. 不定期展示变废为宝的“艺术品”
店中还有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区域——“循环绿·创意坊”,区域里正在展示 以“有机繁荣”为题创作的多件艺术作品。
据了解,在这个绿色展览区,会不定期展示各种变废为宝的“艺术品”,让废旧材料焕发出第二次生命。
看产品,大部分饮品默认使用燕麦奶
1. 首发17款全新植物基产品
在产品上,这家店推出15款更低碳的“星善食”,2款以植物奶为基底的季节限定饮品。
这些产品也很环保:以星善食燕麦乳巧克力麦芬举例,相比于加了黄油和奶油的麦芬,1个可以减少60g 碳排放,相当于节约0.1 度电。
2. 大部分饮品默认使用植物奶
9月30日,向绿工坊正式开业后,在这家店点拿铁,如果你没有特别要求,大概率会喝到燕麦奶拿铁——大部分饮品默认使用更低碳的燕麦奶制作。
这家店提供的全部餐饮产品中,超过 50%的食品及含牛奶类饮品,现使用植物基食材制作,低碳的理念深入到餐和饮的每一个细节。
看营运,没有小票、杯子洗洗还能用
1. 与“纸”分手,使用电子小票
在这家店买饮品,既找不到纸质菜单,也看不到纸质小票——
电子小票将取代纸质小票,LED电子显示屏也替代了传统的印刷菜单板、宣传架。消费者可在星巴克官方App内的消费记录页面,查看订单详情。
还推出限定版“可循环使用随行杯”,消费者只需额外支付15元,即可换购一个。带去其他门店使用,可以享受外带杯减4元的优惠,进一步减少一次性物料的使用,从源头降低浪费。
2. 塑料杯制作围裙,咖啡渣回收利用
仔细看,向绿工坊伙伴们的围裙,也和其他门店“绿的不一样”。这家店的绿围裙,是用回收来的PET饮料瓶加工而成。
同时,这家店100%回收再利用店内的咖啡渣。这些咖啡渣一部分作为植物肥料回归土地,另一部分将打包作为免费礼物赠予访店顾客。
咖啡渣变成了送给顾客的“周边礼物”
>总之,在向绿工坊,所有材料、物料要么是“有来处”,即来自于升级改造门店中的回收建材;要么是“有归途”,也就是在未来还另有用途。
店内约50%的建筑材料,预计都可在未来被循环利用,真正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沉浸式体验,一杯咖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现场,星巴克通过微电影、现场设备和冲煮展示咖啡渣回收利用等流程,向顾客全面呈现一杯咖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多年来,星巴克全球门店99%的咖啡为道德采购,最后的1%在于支持和提升新咖农实践可持续种植。通过这样的过程,让消费者更好体验咖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据介绍,未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星巴克各项赛事冠军、咖啡公使等伙伴,将不定期作为客座咖啡师来到这里讲授“从豆子到杯子”的咖啡文化,展示冲煮技艺。
1年内计划开60家绿色门店,引领“绿色增长”风潮
据悉,向绿工坊也将星巴克全球“绿色门店”认证体系带入中国。星巴克中国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开设60家绿色门店,并逐步在中国内地市场推广。
绿色增长,在餐饮行业,早已经是各大品牌的增长引擎之一。
比如,今年6月份,餐饮“绿”巨人麦当劳再提速,第800家绿色餐厅在温州开业。到2022年底,还要再开1000家。麦当劳不仅看重绿色餐厅,还把新策略定义为绿色增长引擎。
回顾绿色餐厅的发展史,会发现绿色增长理念也已经成为餐饮圈的新风潮。
绿色增长理念已经成为餐饮圈的新风潮
>不少高端餐厅因利用在地食材或自建农场,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获得了更多认可。米其林餐厅指南也新增米其林绿星奖,旨在褒奖推动可持续餐饮的餐厅。
星巴克也一直在咖啡领域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探索饮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除了此次开出向绿工坊,在门店端做出绿色主题,星巴克还将绿色理念深入到供应链端:今年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打造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将引入最先进的烘焙设备,有望重塑可持续咖啡生产的未来。
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
>产业园依照国际 LEED认证标准和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标准设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减排、节能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方面。高效节能的烘焙技术,相较于传统方式可减少超过 30%的碳排放,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将最多达到 30%。
可以看出: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从每笔订单到整个门店的设计与营造,从咖啡种植到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里,星巴克这套“绿色增长引擎模式”,正围绕绿色门店、绿色产品、绿色种植、绿色供应链4个方面,引发一波“绿色风潮”。
在商业领域,大家都在讲长期主义,讲究慢慢来才更快。事实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更高维、更广阔的一种长期主义。
星巴克以品牌之力践行可持续发展,再通过一杯一杯的产品,把环保的生活方式传递给顾客。
透过这样的“绿色增长引擎模式”,让星巴克赢得更多喜爱与信任,也让品牌和行业的发展升维。
今流行开小店,很少看到这样的“大手笔”了。
不久前,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上下6层楼、投资高达1800万元的“顽徒ADDICTEA”(以下简称顽徒)旗舰店正式营业,吸引了不少同行打卡探店。
这家营业面积超过1200平米的店,究竟卖什么?
今年,茶饮普遍增长困难,开“超级大店”的思路还可行吗?
6层楼、投资1800万
这是一家怎样的茶饮店?
这段时间,武汉的一家茶饮店刷屏了朋友圈,不少饮品伙伴前去打卡。
7月初,武汉江汉路步行街,地标性商圈,顽徒首家旗舰店就开在这里。建筑外形独特,上下6层楼的茶空间,产品也是茶的创新和延伸。
有消息称,这家营业面积超过1200平米的门店,投资高达1800万元。一起来看下饮品朋友的探店实录:
从外观看,这是一栋独立建筑,走的是现代科技风。远远望去,建筑通体为银白色,由轻型铝板组成,线条交错,其中还散落着形状不一的镜面,是过目不忘的那种建筑了。
图源顽徒
>走进店内,室内一共有6层,以西游记“大圣归来”为主题,整体风格简洁明快,黑白灰色调为主,墙面和顶部设计多为镜面,增添了整体的科技感。
图源顽徒
>科幻风格的门店,出品也很有观赏性:
产品上,顾客也可以现场观摩制茶过程,比如一款名为“偷师”的红茶,店员利用研钵、烧杯、锥形瓶、滤斗、奶油瓶和冰杯等工具,将紫苏叶与乌龙茶相融合,萃取出一杯粉红色的饮品。
6层楼的空间设计,也满足了茶的各种体验细分:
- 一楼以现制茶饮为主,有纯料茶和拼配茶,并且像卖咖啡一样,奶基底提供了冰博客、燕麦奶的选择,单品价格大多在26元~50元,最贵的一款“法老肉桂”售价128元,是当下网红必打卡单品;
法老肉桂,图源顽徒
>- 二楼做出一个过渡空间,供客人小憩,也为前来打卡的顾客提供了一个拍摄场地;
- 三楼作为品牌文化展示区,突出了“西游”的概念,电子屏幕上《无边西游》的概念片滚动播放,还有茶文化周边产品零售(四楼、五楼目前暂未开放);
- 六楼更像是“以创意咖啡的形式卖茶”,采用季度快闪菜单的形式贩卖创意茶饮,并且还采取“日茶夜酒”的经营模式,晚上就变成一家小酒馆。
图源顽徒
全新的产品,令人眼前一亮的空间,让不少前来打卡的顾客都感到惊喜。
在这家店之前,行业人对“顽徒”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事实上,这个品牌在2018年就已成立,发展模式则与大多茶饮品牌反向而行。
比如在开店策略上“先海外再国内”,首家门店开在澳大利亚,并先后在澳大利亚和韩国开设了6家店,最近才在武汉开出国内首店。
在当下追求“轻量开店”的背景下,顽徒大手笔投入1800万元,开出1200平的门店,不禁让我思考:
- 类似文和友般的“超级空间体验”,在新茶饮走得通吗?
- 当下新茶饮的“空间探索”,还可以有哪些方向?
文和友式的“超级空间”
在当下茶饮市场走得通吗?
一定程度上,开大店的品牌意义是大于盈利意义的。
新茶饮品牌一直在走的,是概念店+标准店的模式:一边用“极致体验”持续输出品牌势能,一边用“标准店型”带来利润和收入。
比如喜茶的手造店
>在品牌升级、转型等重要节点上,开大店有助于集中展示品牌文化、未来愿景,拉升品牌高度,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深刻的体验、理解。
但纵观饮品领域,打造大店,特别是超级大店,往往发生在品牌势能有一定积累之后。
比如星巴克在上海开出2700平的烘焙工坊之前,已经在上海开出了600多家门店,这个数量在当时就已经超过了纽约和洛杉矶。
还有奈雪的茶,2019年深圳奈雪梦工厂店正式营业,彼时奈雪已经创立4年,作为头部品牌开出了330家门店。
奈雪梦工厂
>而这些背景条件,顽徒似乎并不具备。从这个角度来看,顽徒此次开出武汉店,似乎具有更高的开店风险以及不可复制性。
此外,新茶饮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品牌发展已经与规模相绑定。
从消费端出发 ,蜜雪冰城、茶百道们的成功,离不开把门店开遍全国,获得了众多互联网自来水的安利。
一个直接的感受是,过年回老家,县城里50岁的阿姨都开始用蜜雪冰城替代瓶装饮料了。
超级体量下,运营体系随之不断完善,在供应链端也有更多的发言权。因此,我们不难感受到,近年来连锁茶饮品牌都在弱化空间,提高开店速度,用规模提高话语权。
那么,新茶饮当下到底要不要做空间体验?
茶饮做空间,还有哪些机会点?
任何茶饮店的生意,都是一套关于“成本、效率、体验”的平衡。做好空间体验,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要考虑成本是不是足够低,效率足够高。具体来说:
1、下沉市场,做“实用社交空间”
一方面,和一二线城市寸土寸金的成本相比,下沉市场较低的租金和人工成本,让一家店的成本不会因面积而提高太多,相比于一线城市,盈利相对是容易实现的。
下沉市场开大店,已经是很多品牌的选择。
当然,真正催生县城大店的密集诞生的,是小镇青年们对第三空间的需求。下沉市场熟人社会特征明显,消费行为也与社交活动紧密联系,年轻人需要一个见面的地方。第三空间是刚需,而能提供第三空间的场所并不多。
而从咖门过往的采访案例来看,与一二线城市做品牌文化的逻辑稍有不同,“县城大店”的共性,是空间设计更考虑实用性。
县城大店的出现,是与当地的咖啡馆、快餐店竞争,为顾客提供一个可以约会、谈事、写作业的地方。
2、一二线市场做效率、做便捷
到了一二线城市,租金的成本很难降低,但人工成本成为一个变量,纳入品牌考量因素。而人工成本的本质,是效率问题。
即使是“大手笔”的顽徒,武汉店的一大特色,也是人工成本的控制。或许因为顽徒主要市场是海外,海外人工成本普遍高于国内,因此探索较早。
我了解到,顽徒店内有萃茶机、磨茶罐、雪克机、冷凝泡茶机等等,并且一直在努力实现萃茶半自动化,引用大量机器设备突破纯茶出品标准化难度。这既可降低人工成本,也有利于标准化。
图源顽徒
>不得不说,顽徒的出现,在茶饮圈内部引发了一大波讨论。
我们常说,新茶饮面临中年危机,产品越来越卷,即便修炼十八般武艺,营销活动多样,年轻人的兴奋程度也不似过往。
像顽徒这样反其道而行的品牌发展模式,对行业是一次新的“刺激”。
它不只是一杯饮料,更是年轻人关于夏天的想象;探店打卡照上,人们手里拿的也不只是奶茶,而是对城市潮流的追逐。
但从商业视角分析,“超级空间”能不能走得通,我们仍需时间和市场来验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店1.8W家的蜜雪冰城最近“放大招”,有了家特别的店——
这家店开在郑州国贸,“奶茶、果茶、咖啡、冰淇淋、蛋糕、炸串、零售”6大品类全都卖,还有椰乳烩面、烙馍冰淇淋等神奇组合的产品。
和喜茶各类主题店、星巴克的工坊型门店相比,蜜雪冰城开一家268平的超大集合店有什么意义?
我迫不及待前去一探究竟。
蜜雪冰城的集合店:炸串、瓜子全都卖
蒙蒙秋雨中,我来到蜜雪冰城在郑州国贸的这家店。远远看去,红色的雪王门头和普通门店没差别。
进去发现别有洞天。
一进门,一个约10米长的外卖吧台,摆满了打包袋,穿着“奋斗青年”T恤的店员手拿一把优惠券,热情地向我介绍“怎么用付费优惠券薅羊毛”。
从门口就让我感受到,蜜雪冰城提升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的用心。
往里走不到10步,右手边一家“蜜雪小卖铺”让人眼前一亮:琳琅满目的周边摆满了货架,不同口味的茶包、拿铁咖啡、随行杯、保温杯、雪王十二星座盲盒、公仔。还有一个神奇的“大转盘”,看介绍是为选择困难户解决“今天喝什么”的难题。
小卖铺的收银处,蜜雪牌的薯条、瓜子、吸吸果冻、瓶装乳酸菌摆满收银台。2~5元的售价,让人忍不住在结账时,顺手带2包。
让我联想到:这要是放到常规门店,“薯条+瓜子+摇摇奶昔”有吃有喝三件套,不超过10块钱,多香啊!
再往里走,是一个有未来感的“时光隧道”。复行近十步,豁然开朗——空间开阔,客座满室,有咖啡、果茶、炸串、冰淇淋飘香。人声鼎沸并怡然自乐,俨然打工人的“10元桃花源”。
这个“10元桃花源”里,分为咖啡烘焙区、炸串儿区、冰淇淋屋,还有零售门店的雪王魔法铺。
能买到椰粉做成“烩面”形状的椰乳烩面,包着冰淇淋、海苔肉松、跳跳糖、阿华田的河南民俗小吃烙馍,还有炸串鸡排。不到30块钱买齐,由衷感到这个店“与我有关”。
不管是5元/10个的炸串,7元/个的烙馍卷冰淇淋,以及不到10元就能拍出小红书硬照的脆筒冰淇淋,还有9.9元/盒的茶包——
每一个SKU,充满着一种“我努力以最好的品质,最低的价格卖给你”的诚意。不管是现场吃喝还是买周边,无需决策的价格,给打工人带来了油然而生的幸福和尊严。
主题店、创意店一向是喜茶星巴克们的操作,对于价格贴近地面、门店数已经超过1.8W+的蜜雪冰城来说,为什么要开一家集合店?
蜜雪冰城的集合店,能发挥什么价值?
1. 鼓励发抖音,让品牌不断破圈
在这家店逛的时候,看到我拿着手机不停拍拍拍,黑色T恤的“奋斗青年”熟练地询问我“你是哪个账号的?来签个到,可以领取礼品”。
在门店的KT板海报上,我看到了“凡是抖音粉丝超过3W的账号到店拍摄,都可以领取免费手办一个”。
小红书和抖音上,以“蜜雪冰城烩面”为关键词搜索,就能看到满屏的打卡内容,其中不乏点赞上万的热门视频。
继神曲刷屏后,蜜雪冰城已经成功破圈,并炼成了“易火易爆的热搜体质”。但产品受到价格局限,很难引发话题的蜜雪冰城,通过门店创新来做品牌持续曝光,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2. 卖零售产品,是业绩也是品牌力
一样热情的店员,一样接地气的售价,蜜雪冰城的零售售卖区,让我想起了茶颜悦色的“游园会”门店。(传送门:茶颜悦色的“10元店”里,我看到茶饮做零售的强烈信号)
这种茶饮吧台+零售产品组合的门店形式,茶颜悦色已经探索的很成熟了,并在长沙开出了多家门店,且营业数据亮眼。
据了解,茶颜悦色第一家游园会店开业不久,零售产品的业绩已经占到快50%。
根据《财经涂鸦》采集的客户买单情况:茶颜悦色司门口胡桃里店连续9位客均单价为133.8元、咫尺山林店连续15位客均单价为162.2元。
2年前已经在淘宝上开店,并上新几十个SKU的蜜雪冰城,零售一直做得不温不火。这次,开始了在线下开店卖周边产品的动作。
大胆猜测:如果数据足够好,在蜜雪冰城饮品店旁边,再开一家“蜜雪小卖铺”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品牌力能够带来流量的情况下,做新零售正在成为茶饮品牌发力的方向。
3. 创意型饮品丰富,打造“创新中心”
类似的大店玩法,星巴克比较擅长,其烘焙工坊已经是上海兴业汇的“固定景点”。事实上,除了“品牌朝圣”功能外,烘焙工坊还有一个隐藏使命:测试创新产品。
作为星巴克中国的创新中心,上海烘焙工坊三年多,累计首发150多款全新饮品及数个品类。有三分之一的饮品及品类,已经成功从上海烘焙工坊推广到全国星巴克臻选门店甚至全国门店。
上海烘焙工坊
>比如”“绵云美式”“威士忌桶酿咖啡系列”等饮品,复制到了全国臻选门店;夏季重力推出的“酸柠浮冷萃”““橘香莫吉托”,也来自烘焙工坊。
回到蜜雪冰城的这家店,里面还有一家咖啡店和一家果茶店,这两家店的价格和产品组成都超越了普通的蜜雪冰城门店,其中的咖啡有厚乳、椰乳、燕麦奶、桂花米酒等创新口味,价格从9~16元不等。
果茶店的椰乳烩面16元/杯;蓝色、分层效果极佳的雪花酪卖到了14元/杯;还有方鼎水果烩、葡萄荔枝等水果茶,用的杯子是方型;这些产品的颜值、创意、售卖价格,都已经远超蜜雪冰城现有门店的产品。
再猜测一下,如果这家店某款产品能在社交平台上火起来,蜜雪冰城是不是就可以上新到普通门店。即便是超越了常规售价,消费者抱着打卡尝鲜的想法,是不是也有可能尝试?
成为产品创新中心,也是这家店能发挥的价值。
新茶饮在体验上不断拓宽边界
以前茶饮业的主题店,都是星巴克喜茶奈雪这些20元以上价格带、有品牌力的门店最常做的动作。去年,10元以上价格带的古茗也了古茗·GOOTTT,在各地也常能看到CoCo的新主题店。如今,10元价格带的蜜雪冰城也开出了集合店。
古茗·GOOTTT产品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以茶颜悦色举例,桃花源、游园会等不同的店型,带给大家更多打卡理由。通过不同类型门店,拓展了一家茶饮店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极限,让你对茶饮店的想象力更丰富了。
喜茶前段时间开的手造店,也是在一家店的体验上不断拓宽边界,
蜜雪冰城这个集合店也是如此,或许门店售卖的品类你分别都见过,但它集合在一家店的时候,那这一家店就有了比其他店更多的打卡理由,以及品牌意义。
产品的售价或许有鄙视链,但好的体验感没有。
零售的关键是人、货、场。
传统的百货商场,关注的是货,以货物的售卖提取佣金。
后来兴起的购物中心,以场为主,收取品牌入驻租金,注重营造消费者沉浸式的体验,希望通过场所的体验感,把人留住。
再往后的盒马等新零售,是以人为核心的,你可以来现场买,也可以现挑现做现吃,你没时间来,我28分钟给你送到家。
茶饮行业或许也在面临一样的模式更迭,从产品为王的时代,到体验为王的时代进阶,最终变成“茶饮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