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口服玻尿酸来了,智商税还是驻颜水?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着轻美容打水光针的普及,玻尿酸已经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美容护肤成分。现在,在美容填充、外用涂抹之外,玻尿酸也向着“妆食同源

着轻美容打水光针的普及,玻尿酸已经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美容护肤成分。现在,在美容填充、外用涂抹之外,玻尿酸也向着“妆食同源”方向发展,国家卫健委于今年1月7日发文批准了玻尿酸为新食品原料。实际上2008年,国家已批准玻尿酸为新资源食品,使用范围为保健食品。这次将玻尿酸使用范围扩大至普通食品,包括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以及糖果,冷冻饮品。玻尿酸作为新食品原料获批为美容养颜行业提供了想象空间,但从外用为主转至内服,玻尿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也引起了消费者关注。

市场对玻尿酸食品安全性有效性持审慎态度

在卫健委批准玻尿酸为新食品原料后,短短数周小红书上已有超过4000篇玻尿酸食品相关笔记,配着“逛街被认成初中妹,男友不让我再喝”“一小瓶顶100张面膜”“调理内分泌保养卵巢,喝完月经不痛,助孕功能强大”“肌肤密码,抗衰完美搭档”等美丽宣言,只是价格并不美丽,网红带货的水光饮产品,高价位段10支售价达1580元,低价位段的单支售价也超过20元。

据Innova报告显示,2015-2019年间,玻尿酸、胶原蛋白作为新生代口服美容成分,已超过维生素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成分。第三方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全球食品级透明质酸原料销量在2015年—2019年复合增速达到了24.4%,并预估到2024年全球食品级玻尿酸终端产品市场将达约31亿元。

玻尿酸在国内食品领域应用的一大推手为华熙生物。公开资料显示,华熙生物从2004年成为国内首家向卫健委申报将玻尿酸应用于食品的企业,分别于2008年获批、2020年获拟公告。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9年华熙生物玻尿酸原料总销量占据全球38.24%,远高于其后的焦点生物、阜丰生物等品牌。

财报显示,2017年-2019年华熙生物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增长保持在两位数,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4.38亿元,同比增长5.12%;扣非净利润3.74亿元,同比下降9.36%。华熙生物盈利能力有所下滑,转向热门的大健康行业,将玻尿酸食品作为新的增长点,华熙生物招股书也显示,食品级玻尿酸毛利率至少提高10个百分点。

玻尿酸食品成为新的财富密码,从卫健委1月7日发文至1月22日,玻尿酸原料全球销售量占比排名第二的焦点生物母公司鲁商发展股价涨幅18%。在1月22日华熙生物宣布进军玻尿酸食品行业当天,华熙生物股价涨至192.41元/股,涨幅15.59%。但在下个交易日,华熙生物股价涨幅降至3.59%,随后股价继续下跌了3.16%,截至发稿前股价降至165.01元/股。市场的反应显示出对玻尿酸食品这一新领域的功效性、安全性等仍有审慎考量。

智商税还是驻颜水?有效程度仍待验证

口服玻尿酸效果如何?90后消费者小晖告诉记者,使用玻尿酸饮来源于美容院的推荐,自己也看了一些网红测评,认可其原理,喝某款进口玻尿酸和胶原蛋白饮将近1个月,效果还在观望中。对此,美容院工作人员建议她密集使用3个月,见效后继续使用3个月巩固效果。但要6个月的消费,让她怀疑自己是否交了智商税。

记者咨询生物医学专业人士,了解到对口服玻尿酸有效性的研究早已有之。公开资料显示,日本丘比公司和日本东邦大学联合进行了为期12周的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透明质酸组的全沟体积比、皱纹面积比和皱纹体积比均低于安慰剂组,从而证实食用玻尿酸的有效性。欧洲的A&G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口服玻尿酸可增加皮肤弹性,试验者持续服用6个月之后,皮肤总弹性上升7%。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试验也显示,实验对象口服玻尿酸之后皮肤水分含量增加9%,比未服用者有明显提高,透明质酸能够增加皮肤水分,且具有抗氧化功效。可见,口服玻尿酸确实有一定效果。但该专业人士坦言,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后,口服玻尿酸的有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国内冯宁、石艳丽等在2016年发布的口服玻尿酸对皮肤水分的改善作用及体内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显示,服用玻尿酸组别试食前皮肤水分(%)为8.79±1.51,试食后为9.58±1.51,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别试食前后皮肤水分(%)分别为8.79±1.66,8.88±1.57。这项实验的结果没有像华熙生物向国内外各大研究院实验室提供其食品级玻尿酸原料进行分析的数值那样显示出明显提升。

同时,在玻尿酸食品终端市场上,即使在较早进军口服玻尿酸产品的日本,截至2020年6月,其功能性标识食品的受理产品中,玻尿酸排名仅第五,在GABA、抗性糊精、DHA、L-茶氨酸成分之后。

普通食品却宣传多种功效?玻尿酸食品宣传面临“两难”

涉及到食品,安全性是底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玻尿酸应用于食品,在国外已是普遍现象。”据英敏特全球新产品数据库统计,截至2020年5月,全球含玻尿酸的食品超过了2000个。“中国作为玻尿酸原料大国,产业发展多年,并大批量出口玻尿酸,经过长期验证,食品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卫健委在公告中也提到,“目前透明质酸钠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在日本、韩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西被允许添加在食品或膳食补充剂中”,基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批准使用情况而扩展玻尿酸使用范围。

同时,朱丹蓬提醒,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食用玻尿酸食品。记者注意到,卫健委公告强调,玻尿酸食品的标签及说明应当标注不适宜人群,并标注推荐食用量每天不超过200毫克。在Wonderlab 玻尿酸夹心软糖宣传中,已提醒消费者每颗糖含玻尿酸12毫克,每天食用不宜超过16颗。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玻尿酸食品,产品页面多标识出生产许可证编号、专利证号等,增加消费者对这一新食品品类的信赖。查询其编号对应的类别,多为饮料、固体饮料、糖果制品等,属于普通食品范畴。但在功效宣称上,一些中小品牌的产品除补水锁水宣称,还有提亮肤色、淡化斑印、平衡水油、细致毛孔、修复屏障、丰盈紧致、产后修复、柔嫩轻龄、润滑关节等,与保健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类似。而这些定位并非普通食品范畴,而且即使在保健品品类下,功效宣称同样严格。在不可宣称功效的普通食品和广告法严控的保健食品间不打擦边球,平衡有关法规及与消费者沟通教育,将是玻尿酸食品面临的一道门槛。

(记者 陈思陶)

来源:新快报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新华社阿克拉12月1日电(记者许正)许多人酷爱巧克力的苦涩甜蜜,也钟爱热可可的浓郁芳香。但鲜有人知道,它们的主要原料可可,大概率来自西非国家。

加纳、科特迪瓦的可可年总产量占全球的65%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产区。这些优质的可可大多出口到欧洲、北美等地区后,被制成各式各样的巧克力和其他可可制品,销往全球。

11月15日,在加纳东部省的一处可可种植园,一名种植者展示干燥的可可豆。(新华社记者许正摄)

11月是收获可可的季节。在加纳东部省一处种植园,果农阿布巴卡尔·穆巴拉克正在紧张忙碌。他告诉记者,一棵可可树需要数年才能长成、开花、结果,其间需要施肥和清理虫害,所有环节都要手工完成,因此眼下的收获来之不易。

11月15日,在加纳东部省的一处可可种植园,一名种植者查看新鲜的可可豆。(新华社记者许正摄)

加纳的可可种植多为散户作业,价格由可可委员会统一制定。果农们通常将成熟的果实切割开来,取出新鲜可可种子,将其放置在太阳下自然曝晒风干,最后再筛选出优质的豆子卖给附近货商。

11月15日,在加纳东部省的一处可可种植园,一名种植者在晾晒可可豆。(新华社记者许正摄)

这些可可豆多被直接打包运往港口,从大西洋的几内亚湾出发开始环球之旅。 近年来,西非国家也逐渐把目光投向中国这一新兴市场。

“我知道我种植的可可正在被销往中国,这让我特别兴奋。”穆巴拉克说。

11月15日,在加纳东部省的一处可可种植园,一名种植者在查看可可果实。(新华社记者许正摄)

除了原材料外销,加纳政府也在努力扩大可可制品的自主化生产。“尼契”是近年在当地崛起的一个巧克力品牌,该公司看到中国可可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目前已在上海落户。

尼契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商务经理潘勇说,该公司每年将1万多吨加纳可可液块、可可脂、可可粉等产品出口到中国,它们被广泛用在巧克力、糕点、冰激凌等产品中,受到消费者喜爱。

“非洲是世界优质可可产区,而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可可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此我们看好公司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潘勇说。

11月15日在加纳东部省的一处可可种植园拍摄的可可果实。(新华社记者许正摄)

2020年8月,非洲可可中国营销中心正式落户湖南。该中心负责人王彪告诉记者,长久以来,加纳等国的可可原料被欧美市场把持。通过这一平台,他们正为非洲国家可可原材料及可可饮品、护肤品和巧克力等品牌商快速打开中国市场,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优质可可。

王彪说,今年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中国国际可可产业创新平台正式成立,构建非洲可可全产业链的步伐正在加快。“在中非农业合作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这些举措将拉动非洲可可产业发展,促进非洲国家民众的就业、增收、减贫。”(剪辑:孙硕;编辑:程大雨、金正)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巴克,一家全球知名的咖啡品牌,在国内20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5100家直营门店。星巴克在官网上给出承诺:“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

然而,新京报记者近日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卧底调查发现,在所谓的“金标准”下,一些门店触碰了食品安全的红线: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

记者卧底多日后发现,上述乱象并非偶发,在利益驱使和监管疏漏下,有些门店奉行着食品安全的“潜规则”。


巧克力液、抹茶液过期后,仍被加工成饮品售出


江苏省无锡市是星巴克较早进驻的地区之一,通过地图搜索显示,目前市区已有80多家门店,大多开在商业区和写字楼内。星巴克官网介绍称,目前中国大陆市场的所有门店均是公司直营,不对外开放加盟。

10月下旬,新京报记者经过三轮面试后,应聘进入无锡星巴克震泽路店工作,工作内容是制作包括咖啡在内的各种饮品。

这家店地处无锡软件园内,店铺面积近两百平方米。软件园里很多上班族都是这里的常客,工作日的午后,店里常常排起长队,一天能卖出四五百杯饮品。

除记者外,这家店共有9名员工,包括1名门店经理和3名值班主管。虽然没有任何经验,但记者入职后被要求直接上岗,由一名老员工带教。在工作时间外,星巴克给新员工安排了网络课程,通过手机学习咖啡制作和规章制度。

在星巴克的规章制度中,尤其强调食品安全问题。然而记者上岗不久就发现,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在这里形同虚设,食材过期后仍被继续使用。

巧克力液是门店常备食材之一,由巧克力粉兑水调制而成。星巴克《产品开封保质期汇总表》里标明,这种巧克力液在冷藏条件下,保质期为48小时。10月31日上午,记者发现冰箱里存放的一桶巧克力液,使用期限为10月31日8点前,而记者看到时,这桶巧克力液已经过了保质期,但店员并没有按规定报废处理。

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店员不止一次用那桶过期的巧克力液,给顾客制作饮品,其中包括畅销早餐饮品可可蒸气奶。

上午10点左右,有顾客点了一杯可可蒸气奶。一名店员毫不犹豫,将那桶过期的巧克力液从冰箱里拿了出来,约90毫升的巧克力液被倒进咖啡杯内和热牛奶混合。这杯可可蒸气奶制作完成后,那桶过期的巧克力液仍没有用完,又被店员放回了冰箱。

记者观察发现,当天店内的过期食材并非只有这一种,一壶用于制作抹茶拿铁的抹茶液也已过期。标签信息显示,它在10月31日早晨8点40分到期,而当天下午临近2点,记者看到一名店员用这壶过期的抹茶液,给顾客做了一杯抹茶拿铁,之后这壶抹茶液同样被放回原处,等着下一次使用。


< class="pgc-img">

11月7日下午,在星巴克无锡震泽路店,冰箱里摆放的桃果肉已经过期,旁边的两瓶奶油也已经过期。新京报记者 韩福涛 摄


过期前十分钟换标签,店内一天出现4种过期食材


随着调查深入记者发现,使用过期食材在店内并非特殊情况,而是主管和店员心知肚明的惯例。

11月7日下午,记者看到摆在吧台的一壶红茶液没有贴保质期标签,一名在吧台制作饮品的店员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缘由,“因为已经过期,就把标签撕掉了。”

一瓶奶油的保质期标签也不见踪影,“奶油也过期了?”面对记者的疑问,这名店员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随后,记者在吧台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记录了几种食材的过期时间,其中写明红茶液的过期时间为11点30分,奶油的过期时间为13点26分。这张纸条还记录了桃果肉和抹茶液的过期时间,分别为12点半和13点40分。记者随后找到了桃果肉和抹茶液,店员还未来得及将它们的保质期标签撕掉,上面记录的保质期信息与纸条上记载的一致。

而记者看到这张纸条时,已是下午5点,这意味着上述4种食材均已过期。

但在店员眼里,这些食材没有什么问题,仍照常用它们给顾客制作饮品。当天,记者将4种食材过期的情况反映给了门店值班主管,“这几种食材到期了,要不要倒掉换新的?”值班主管显然对这一情况早就知情,吩咐记者继续使用这些过期食材。


< class="pgc-img">

11月7日,在星巴克无锡震泽路店,店员记录了一些食材的到期时间,然而到期后,这些食材并没有被按时报废。 新京报记者 韩福涛 摄


为了“掩护”使用过期食材的行为,一些食材的保质期标签常常被随意篡改。

红茶液是制作红茶拿铁的必备食材,11月2日傍晚5点多,这家门店的红茶液还剩下半壶,但是店员没有按规定清空,而是又调制了新的红茶液倒入壶中混合。随后一名店员吩咐记者写上新的保质期换掉旧标签,新旧混合的红茶液,摇身一变成了一壶新的红茶液。如此一来,原本剩下的红茶液,便“延长”了保质期。

记者在店内观察多日发现,如果旧料剩的多,店员会直接篡改保质期。原本保质期只有一天的红茶液和抹茶液,常常到了过期时间还剩下不少,所以篡改保质期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11月6日中午记者看到,有一壶抹茶液将于11月6日13点49分过期,不过在过期前的十分钟,星巴克的一名店员对保质期标签动了手脚。只见这名店员环顾一周,发现周围没有顾客,便拿起那壶抹茶液,撕下保质期标签,并迅速贴上一张新标签。如此一来原本已经过期的抹茶液,便可以堂而皇之再用一天。

篡改食材保质期并不是这家星巴克门店的特殊操作。在星巴克的另一家门店,面对过期的食材,他们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

11月21日,新京报记者在星巴克无锡昌兴大厦店卧底发现,店内用于制作“星冰乐”的可可碎片已经过期。保质期标签信息显示它于11月14日开封,11月20日到期,不过值班主管发现后没有将其报废,而是撕下保质期标签,直接换了个新的标签。新的保质期标签显示,它的过期时限被延后了整整一周。

“冬天星冰乐做的少,(可可碎片)一个星期用不完。”一名店员透露,篡改保质期并非只用于这一种原料,摩卡酱和桃果肉到了过期时间,也会直接改保质期。


< class="pgc-img">

11月6日,在星巴克无锡震泽路店,一名店员正在篡改保质期信息,只见他把旧标签撕下,贴上了新标签,原本要过期的抹茶液便被人为延长了保质期。 新京报记者 韩福涛 摄


规定当天报废的糕点,次日又偷偷上架售卖


不只是饮品食材,这家门店售卖的糕点同样存在问题。

新京报记者在星巴克无锡昌兴大厦店卧底多日后发现,星巴克的糕点有三明治、蛋糕和面包等二三十种,并非店内加工制作,而是由生产厂商配送成品。店员在每天开门时,会挑选各类样品,拆开包装放入货柜供顾客挑选。如果有顾客点单,店员也会优先从柜里取出样品交给顾客。

开封后的糕点不能长时间存放,但有些糕点摆了一天也无人问津。

调查期间,记者询问无锡多家星巴克门店,均承诺开封后的糕点如果卖不掉,会在当天报废。星巴克昌兴大厦门店的店员也给出了同样的承诺,但记者卧底时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他们承诺的那样。

11月9日一大早,记者看到一个食品储存盒里放着培根芝士蛋堡、香肠培根谷物三明治和法式香浓巧克力可颂等各式糕点,均已拆封。一名主管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前一天剩下的,他吩咐记者把它们摆上柜台继续卖,“先卖昨天剩下的,再卖今天新进的。”由于开封了较长时间,记者注意到有的糕点已经非常干硬,稍一触碰就掉碎渣。

之后几天,记者发现这家店几乎每天都会把前一天剩下的糕点偷偷摆上柜台。


< class="pgc-img">

11月21日,星巴克无锡昌兴大厦店,在陈列柜里摆放的糕点已经拆封,店员承诺这些糕点当天卖不出去会报废,不过实际并非如此。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用吧台毛巾擦垃圾桶,提前处理问题食材应付检查


在卧底过程中记者发现,除了食材问题,星巴克门店还存在卫生问题。

一次打扫时,值班主管吩咐记者用咖啡吧台的白毛巾擦垃圾桶,按照星巴克内部规定,这是吧台的专用毛巾,清理垃圾桶应该用另一种清洁抹布,“按规定应该用抹布,不过用这个毛巾擦也行。” 擦完垃圾桶后,主管也没有要求丢弃这条吧台毛巾,仅要求简单清洗后,就让记者把白毛巾放回吧台。而这之后,记者又看到其他店员用这条擦过垃圾桶的毛巾继续擦拭吧台和咖啡机。

新京报记者在某网络投诉平台上检索发现,有关星巴克的投诉并不少见,有多名网友称在星巴克喝出异物,也有人投诉吃完糕点后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

而星巴克一向宣称,公司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星巴克在官网上展示了包括“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 “中国食品行业最受消费者信赖品牌”在内的几十项荣誉。同时着重强调,2019年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国际权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FSSC22000认证审核,成为国内餐饮连锁行业中获得该项认证的第一家企业。

事实上,按照星巴克的规定,旗下门店要每天进行食品安全自查,同时管理团队和食品安全团队会定期对各区域门店进行内审。每家门店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第三方突击检查,20%门店接受第二次飞行检查。

一名星巴克店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每半个月,门店的上级管理部门都会到店检查。在星巴克震泽路店卧底期间,记者曾目睹一次这样的检查。

而让记者意外的事,看到检查人员上门,店员并不紧张。仔细观察后,记者渐渐明白了其中缘由。记者看到,检查人员到店后,门店值班主管示意一名店员及时清理吧台,又让他提前检查了一遍食材的保质期。由于只有一名检查人员,店员便可以趁其检查其他项目时,及时处理掉过期食材,或快速换上新的保质期标签。有时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店员会提前撕掉旧的标签,以此掩盖真实的保质期。

不出所料,最终这名检查人员发现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


< class="pgc-img">

星巴克震泽路店开在无锡软件园内,工作日客流量大,每天大约能售出四五百杯各式饮品。 新京报记者 韩福涛 摄


专家呼吁健全“黑名单制度”


为何不及时将过期的食材报废?一名星巴克员工向记者解释说,公司要考核门店的营业额和利润率,如果食材成本花费过高,这些数据会不好看,“用不出去的食材报废的话,就算店里的成本,这些东西都是店里花钱。”

他坦言,尽管星巴克的规定严格,但执行上仍存在问题。早前的老员工就养成了不良习惯,“师傅带徒弟,基本上教出来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样,对于规定都是无所谓的态度。”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星巴克作为知名品牌,应该具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出现如此低级的问题,说明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

“现实中,总有一些商家慑于盈利压力或受利益驱使,不惜违法违规铤而走险,通过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方法压缩成本。”在陈音江看来,企业节约成本可以理解,但是食品安全关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必须要坚守红线,哪怕是亏本也不能触碰。

今年以来,多家知名餐饮品牌接连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陈音江建议,监管部门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还可以健全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设置准入和退出机制,企业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法要列入黑名单,个人做出恶劣的违法行为也要列入黑名单,联合惩戒效果可能会更好。”


新京报记者 | 彭镜陶 韩福涛

编辑 | 李明

视频剪辑 | 王丹阳

校对 | 吴兴发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