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8年的春天,成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的到来,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瞬间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此行是为了参加一场重要会议,但他的一个小小举动却在无意中改变了一家餐厅的命运。这家餐厅原本以西餐闻名,却因为毛主席的光顾而彻底改变了经营方向。更令人惊讶的是,毛主席在这家西餐厅里点的竟然是地道的川菜!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毛主席为什么会选择这家餐厅?他又为何会在西餐厅点川菜?这顿饭吃得如何?对餐厅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58年3月4日,一架从北京飞来的专机缓缓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舱门打开,毛泽东主席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走下舷梯,迈出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踏上川西平原的步伐。这次来蓉,毛主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成都会议"的重要会议。
成都会议的召开背景极为特殊。新中国成立已经八年有余,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选择在成都召开这次会议,既体现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重视,也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远离首都、能够静下心来深入讨论的环境。
会议定于3月8日正式开幕,这给了毛主席几天时间来了解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省市领导们早就精心安排好了行程,希望能让毛主席在繁忙的会议之余,领略到成都的独特魅力。
3月5日下午,毛主席坐上轿车,沿着成都的环城路,对这座城市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考察。在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周颐的陪同下,毛主席走访了多个富有成都特色的地方,品尝了不少地道的川味美食。这次考察让毛主席对成都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了直观的认识。
3月7日,也就是会议开幕前一天,毛主席的行程安排得更加丰富。上午,他首先来到了位于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走进这个古朴幽静的园子,毛主席不禁想起了自己早年写下的诗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驻足于杜甫的旧居前,仔细端详着这位伟大诗人生活过的地方,不时与随行人员交流对杜甫诗歌的看法。
离开杜甫草堂后,毛主席一行来到了武侯祠。这里供奉着蜀汉丞相诸葛亮,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见证。毛主席在这里驻足良久,对诸葛亮的才能和品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特别关注了武侯祠中的历史文物,对蜀汉时期的治国理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参观完这两个历史名胜后,毛主席来到了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尽管50年代末的春熙路还远不如今日这般热闹,但已经显现出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毛主席在这里走走停停,与路人亲切交谈,了解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
< class="pgc-img">>就在这条充满活力的街道上,毛主席注意到了一家与众不同的餐厅——耀华西餐部。这家餐厅是当时成都唯一的一家西餐厅,在当地可谓独树一帜。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以及想要了解成都市民饮食习惯的心思,毛主席决定在这里用晚餐。
这个看似平常的决定,却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毛主席的到来,不仅让这家餐厅的员工激动不已,更在无意中改变了这家餐厅的发展轨迹,成为了成都餐饮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耀华餐厅的故事要追溯到1938年,那时的成都还是一座传统的内陆城市,西式餐饮在这里还是个新鲜事物。一位名叫杨耀华的商人看准了商机,在西玉龙街(今春熙路西段)开设了一家名为"耀华茶点室"的小店。起初,这家店主要经营糕点和糖果,很快就赢得了当地人的青睐。
随着生意的日渐兴隆,杨耀华开始考虑扩大经营范围。1940年代初,他引进了一些西式点心的制作技术,开始尝试制作面包、蛋糕等西式糕点。这一创新之举在当时的成都可谓独树一帜,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品尝这些新奇的食物。
新中国成立后,私营企业逐渐被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耀华茶点室也走上了这条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杨耀华和其他股东主动将企业交给国家经营,自己则继续以技术顾问的身份留在企业工作。这一决定为耀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耀华茶点室正式更名为"耀华西餐部",成为了成都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的一家西餐厅。这一转型可谓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了成都的餐饮文化,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体验西方饮食的窗口。
然而,开设西餐厅并非易事。首先是厨师问题,当时的成都几乎找不到会做西餐的厨师。为解决这个难题,耀华餐厅特意从上海请来了几位资深西餐厨师,同时也选派了一些本地厨师去上海学习西餐烹饪技艺。其次是原材料问题,许多西餐所需的食材在当时的成都都是稀罕物。餐厅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从沿海城市采购这些特殊食材。
耀华西餐部的就餐流程也颇具特色。顾客需要先到前台柜组选餐并购票,然后厨师根据餐单制作菜品,最后由服务员将菜品送至餐桌。这种类似于现代快餐店的运营模式,在当时可谓创新之举,既提高了效率,又让顾客体验到了新鲜感。
餐厅的菜单也十分丰富,除了传统的西式牛排、沙拉外,还融入了一些本地特色。比如,他们推出了一道名为"川味意大利面"的创新菜品,将四川的辣椒与意大利面完美结合,深受当地食客的喜爱。
耀华西餐部的出现,在成都掀起了一股"洋餐"热潮。许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纷纷慕名而来,体验这种新奇的饮食文化。对于大多数成都人来说,在耀华用餐不仅是一种美食体验,更是一种社交活动。许多人会特意打扮一番,相约朋友来此用餐,以此彰显自己的品位和时尚。
然而,西餐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普通工人来说并非易于负担。为此,耀华西餐部也推出了一些平价套餐,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这种兼顾高端和大众的经营策略,使得耀华在成都站稳了脚跟,逐渐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
到了1958年,耀华西餐部已经成为成都最著名的餐厅之一。它不仅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也是外地游客必去的景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家独特的餐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毛泽东主席。
< class="pgc-img">>这次意外的光顾,不仅让耀华西餐部一夜成名,也为这家餐厅的发展历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毛主席的到来,既是对耀华多年经营的肯定,也为这家餐厅的未来指明了新的方向。
1958年3月7日傍晚,耀华西餐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当毛泽东主席和随行人员步入餐厅时,整个餐厅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接着,惊讶和兴奋的低语声开始在餐厅中蔓延。餐厅经理刘志明立即迎了上去,恭敬地将毛主席一行引到了预先准备好的包间。
刘志明回忆说,当时他的手都在颤抖,生怕出任何差错。毛主席却显得十分平和,他微笑着环顾四周,对餐厅的布置表示赞赏。随行的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向毛主席介绍说,这是成都目前唯一的一家西餐厅,很受年轻人欢迎。
按照惯例,服务员递上了菜单。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并没有翻开菜单,而是直接问道:"你们这里有没有川菜?"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刘志明小心翼翼地回答说,餐厅主要经营西餐,但厨房里确实有一些川菜的食材。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那就来几个川菜吧。我听说四川的菜很有特色,今天正好尝尝。"这个要求让餐厅staff陷入了短暂的慌乱。作为一家西餐厅,他们平时很少制作川菜。更重要的是,这可是要给国家主席做菜啊!
然而,危机往往也是机遇。刘志明很快镇定下来,他想起厨房里有一位名叫王德顺的厨师,虽然主要负责做西餐,但本身是地道的四川人,对川菜也很有研究。刘志明立即将王德顺叫来,简要说明了情况。
王德顺听说要为毛主席做川菜,既紧张又兴奋。他快速思考了一下,决定做几道既能体现川菜特色,又不会太过油腻辛辣的菜品。最终,他选定了四道菜:宫保鸡丁、夫妻肺片、鱼香肉丝和水煮青菜。
在等待的过程中,毛主席与随行人员愉快地交谈着。他们讨论了成都的历史文化,以及这座城市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毛主席特别询问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对四川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大约二十分钟后,第一道菜宫保鸡丁上桌了。这道菜选用的是当地优质的二青鸡,配以花生、干辣椒和葱段,香气四溢。毛主席品尝后连连点头,称赞道:"好吃!这个味道很正。"
紧接着,其他菜品也陆续上桌。夫妻肺片的麻辣鲜香,鱼香肉丝的酸甜可口,水煮青菜的清新爽口,每一道菜都让毛主席赞不绝口。他特别称赞了川菜的烹饪技巧,认为这种将辣椒、花椒等调味品巧妙运用的烹饪方式,很好地体现了中华烹饪的精髓。
用餐过程中,毛主席还询问了厨师的情况。当得知王德顺是一位能做西餐又懂川菜的厨师时,他显得很感兴趣。毛主席说:"这很好啊,既要学习外国的长处,又要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你们这个餐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饭后,毛主席特意让人叫来了王德顺,亲自向他表示感谢。他鼓励王德顺继续钻研厨艺,把川菜和西餐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美味可口的菜品。这番话不仅让王德顺深受鼓舞,也为耀华西餐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class="pgc-img">>临走时,毛主席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川菜很好"四个大字,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短短的四个字,不仅是对这顿饭的高度评价,更成为了耀华西餐部最为珍贵的"镇店之宝"。
毛主席的这次用餐,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却在成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消息很快传遍全城,人们纷纷议论着国家主席在西餐厅吃川菜的新鲜事。这次偶然的经历,不仅让耀华西餐部一夜成名,也为这家餐厅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在耀华西餐部用餐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成都乃至整个四川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次看似简单的就餐经历,不仅改变了耀华西餐部的命运,更对整个成都的餐饮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耀华西餐部一夜之间成为了成都最热门的餐厅。人们争相前来,只为一睹毛主席用餐的地方。餐厅门口常常排起长队,有的人甚至从外地专程赶来。为了应对突然增加的客流,餐厅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并增加了员工数量。
餐厅经理刘志明回忆道:"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有些客人甚至要求坐在毛主席曾经就坐的位置上用餐。我们不得不在那张桌子上放一个铭牌,以满足客人的好奇心。"
然而,这种突如其来的名气也给餐厅带来了新的挑战。许多客人来此不仅想品尝西餐,更希望能尝到毛主席吃过的川菜。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耀华西餐部开始在菜单中增加川菜品种。厨师王德顺被任命为川菜部主厨,负责开发新的川菜菜品。
王德顺说:"毛主席的到访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开始尝试将川菜和西餐的烹饪技巧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些新的菜品。比如,我们推出了'川式牛排',用川菜的香料和调味方法来烹制西式牛排,获得了很多客人的好评。"
这种川菜与西餐的融合尝试,不仅在耀华西餐部取得了成功,还影响了整个成都的餐饮业。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尝试这种"中西合璧"的烹饪方式,为成都的餐饮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毛主席在西餐厅点川菜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重新审视。许多人开始意识到,传统美食并不意味着落后,而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认识推动了川菜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发展。
1959年,在四川省政府的支持下,成都举办了首届川菜烹饪大赛。这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厨师参加,大大提高了川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耀华西餐部的王德顺也参加了比赛,凭借其创新的"川西融合"菜品获得了一等奖。
这次比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川菜的标准化和系统化。1960年,四川省饮食公司组织编写了《四川菜谱》,首次系统地整理和记录了川菜的烹饪技术和配方。这本菜谱的出版,为川菜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政府的支持下,成都还成立了川菜烹饪学校,培养专业的川菜厨师。耀华西餐部的几位厨师被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将自己的经验和创新理念传授给了更多的年轻厨师。
< class="pgc-img">>随着时间的推移,耀华西餐部"川菜与西餐并重"的经营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到了1960年代中期,餐厅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川西融合"菜系,成为了成都餐饮业的一面旗帜。
1965年,四川省接待了一批来自苏联的代表团。省领导特意安排代表团在耀华西餐部用餐,向他们展示成都独特的餐饮文化。苏联代表对这种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菜品赞不绝口,他们认为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
这次接待的成功,进一步提高了耀华西餐部的声誉。餐厅开始频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重要客人,成为了展示成都餐饮文化的重要窗口。
1966年,著名作家巴金在成都期间也到访了耀华西餐部。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这家餐厅,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或许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既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也不忘记自己的根。"
毛主席的这次用餐,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却如同蝴蝶效应般在成都乃至整个中国的餐饮业掀起了一场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一家餐厅的命运,更推动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中国餐饮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耀华西餐部在毛主席用餐事件后的蓬勃发展,成为了成都餐饮业的一个传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餐厅也经历了诸多起起落落。
1970年代初,随着政治环境的缓和,耀华西餐部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辉煌。1972年,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赵紫阳在接待外宾时,特意选择了耀华西餐部。他对外宾说:"这家餐厅代表了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耀华西餐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餐厅开始引进新的西餐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川菜。1980年,耀华西餐部推出了"川式披萨",将川菜的辣椒、花椒等香料运用到意大利披萨上,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美食,引起了轰动。
< class="pgc-img">>1985年,耀华西餐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邓小平。邓小平品尝了餐厅的招牌菜"川西融合牛排"后,称赞道:"这很好,既有西方的技术,又有中国的味道。这就是我们要的改革开放。"邓小平的这番话,为耀华西餐部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耀华西餐部面临着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外国餐厅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更正宗的西餐。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本土餐厅也开始崛起,为耀华西餐部带来了强劲的竞争。
面对这种情况,耀华西餐部再次展现出了其适应能力。1995年,餐厅推出了"怀旧套餐",重现了1958年毛主席用餐时的菜品。这个创意得到了广泛欢迎,不仅吸引了许多老顾客重返餐厅,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体验"历史的味道"。
进入21世纪,耀华西餐部开始尝试连锁经营。2005年,第一家分店在重庆开业。随后几年,耀华西餐部的分店遍布四川、重庆、云南等西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每家分店都保留了总店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元素。
2008年,耀华西餐部迎来了建店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餐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家、历史学家和老顾客齐聚一堂,共同回顾这家餐厅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庆典上,耀华西餐部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遗产"的称号,以表彰其在融合中西方饮食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
2018年,耀华西餐部迎来了60岁生日。这一年,餐厅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创新菜品,如"川式分子料理"、"蒸汽朋克火锅"等,再次引起了美食界的轰动。这些新菜品不仅保留了川菜的传统味道,还融入了现代烹饪技术,展现了耀华西餐部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如今,耀华西餐部已经成为了成都乃至中国餐饮业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川西融合"菜系,更在于其在不同时期都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发展的能力。从一家小小的西餐厅,到如今的全国连锁品牌,耀华西餐部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餐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宇辉走进火辣重庆。
想象一下热情似火的重庆街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就在这时董宇辉出现在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他的身影融入了重庆的繁华与喧嚣,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和感动?先别着急,先来看重庆文旅邀请董宇辉的文案。
重庆不仅有着一城山水满城灯,数尽夜景看重庆的都市魔幻,还有着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的璀璨历史,更有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栖居。在这里可以看到朝云暮雨浑欲语,一夜猿啼月明中的山水画卷,体验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民俗风情。怎么样,是不是很懂董宇辉?
< class="pgc-img">>而重庆文旅的宣传片更是惊艳了众人,有网友感叹这文案、这素材、这后期剪辑与制作、这配乐与视觉效果真的跟央妈有一拼,低调奢华有内涵。看完后内心波澜起伏,冲动了就想买飞机票飞起!重庆文旅心想快来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还有网友说看完这个,哪怕暑假晒成烤肉也要去重庆,按捺不住这颗躁动的心了。
< class="pgc-img">>这画面跟音乐搭配得太好了,相得益彰。魔幻之都重庆高大上又有现代美,一则宣传片就让人欲罢不能了,足见重庆文旅的用心。这年头大家心知肚明哪个地方的文旅不想邀请董宇辉,既然人家已经应约了,那不好好准备怎能接住这波巨大的流量。
< class="pgc-img">>江陵文旅是一如既往低调支持董宇辉,一言不合就发出迷人的文案: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江峡相拥的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更是连接中国西南与东部地区的门户交通要塞。1997-2024重庆之下已经走过了整整27个年头,时光模糊了山城的记忆,也给它留下了新的烙印。
< class="pgc-img">>山城雾都赛博朋克3D魔幻火锅之都,桥梁之都。重庆虽不是天堂,却是"醉"令人向往的人间。我与重庆未曾谋面,却在梦里一万次相遇。"渝"辉同行,"渝"见美好,"渝"您相逢。怎么样,有没有动心?有没有冲动?那还犹豫什么?趁着董宇辉还在重庆,赶紧去偶遇。
关注我。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走进重庆
你会惊叹她的
山水融城
8D地形
朋克夜景
犹如热气腾腾的火锅
多样的元素在这里
和而不同
走进重庆
你会感受“双城记”的
澎湃动力和勃勃生机
像川剧绝活“变脸”
这里发展日新月异
近悦远来
这就是重庆
网红城市的“天花板”
是一座城
也是“两座城”
“原以为异地办理公积金贷款很麻烦
没想到两地实现共享互认
手续很便捷”
在成都工作的重庆人曾庆堂
最近回老家买房
仅十几分钟
就办好了
异地住房公积金贷款手续
位于“一带一路”和
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成渝地区
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
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
210项“川渝通办”
破墙入圈
高铁、公路、机场等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西部(重庆)科学城
将合力建设打造
成渝过去各走各的路
现在携手唱起“双城记”
让公共生活更便利
产业链条更齐全
是西部内陆
也是开放高地
新年伊始
在两江新区
西南首个智能化“灯塔工厂”
机械臂舞动
大型自动化物料运输小车穿梭
约17分钟
就能下线一台大型挖掘机
十多年前
深处内陆的重庆
“绕一大圈”才能联通世界
——要么向东经沿海地区“漂洋过海”
“豆腐等成了豆腐乳”
要么通过空运
“豆腐运出了肉价钱”
今天
这座千年来依丘陵而建的山城
无惧自然屏障
不断延伸筋骨
通江达海
拥抱世界
向东
长江黄金水道
渝甬班列
货物直抵宁波舟山港
通往世界
向西
中欧班列(成渝)
通达欧洲100多个城市
向南
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展
至107个国家和地区
向北
“渝满俄”班列
北上直达莫斯科
开放的重庆
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吸引着跨国企业纷至沓来
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
产业补链成群
是山城雾都
也是幸福之城
长江、嘉陵江交汇
四座山脉纵贯全城
特殊的地形地貌
造就了重庆的独特图景:
出行
不止“东南西北”
更有“上下左右”
上班
不仅“上天入地
还要“翻山越岭”
空中列车穿楼而过
立交桥“弄哭”导航
走错匝道就是“一日游”
解放碑、朝天门、洪崖洞
轻轨穿楼、鹅岭二厂、长江索道
重庆之美
美在层出不穷的网红打卡点
美在生生不息的人民幸福感
在城市的有机更新
精雕细刻之下
重庆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
2021年累计完成3568万平方米
“两江四岸”品质持续提升
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
空气优良天数达326天
109个城市边角地
被改造成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309个坡坎崖滩项目
得到治理提升
2278公里山城步道
建成投用
烟火气、人情味、幸福感十足
网红之城更红
山水之城更美
千里为重,广大为庆
迎来2022新年曙光
成渝双核之一的重庆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核聚变”
倾力打造内陆开发开放前沿
近者能宜居宜业
远者能宜游宜养
这就是
网红山城
魅力重庆
总策划:傅华
策划:赵承、陈凯星、李勇
监制:邹声文、张旭东、王金涛、
常爱玲、齐慧杰
统筹:赵超、张桂林
文字:李勇、周凯、赵宇飞
编辑:熊争艳、屈婷、周喆
视频:张海舟、赵小帅、章林
视觉/海报:徐修安、陶玉莲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重庆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