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90后、00后,如果你的印象还停留在“先享后付”的超前消费主义和“早买早享受”的月光一族,那可能就out了。
回归现金、强制储蓄……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攒钱”。
在社交平台上这一类关键词也成为了新晋流量密码,以小红书为例,单“攒钱”这一词条就有超16亿浏览量。
回归现金成攒钱新方法
让花钱变得“肉痛”
“刚毕业那会儿花钱大手大脚的,但现在每个月都能稳定地存一笔钱,马上就能突破六位数了。”95后小莹告诉记者,她攒钱的第一步,就是回归使用现金。
“前几年的618、双11促销节日,有的没的买了大几万,结果一些账单直到去年才还完。“小莹说,由于信用卡和花呗都可以免息分期,自己超前消费的金额越来越多,“之前每个月工资一发下来还完款就所剩无几了。”
“因为电子支付的便捷和流行,很多时候手指动动钱就出去了,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小莹笑着说,按照存钱博主的方法,她第一次试着把工资从银行里全取出来,“才发现一串数字原来是这样厚的一沓钱。”
现金和记账账本。受访者供图
关掉花呗、解绑信用卡后,小莹选择随身带钱包出门。“每周会提前规划生活费的额度,花现金并且开始规律地记账。”小莹表示,网购时总会因为优惠凑单,最后买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现在改成线下消费,看着钱包渐渐瘪下去,花钱‘肉痛’却也更理性了。”
小莹坦言,使用现金支付确实有时候不是那么方便。“不过正因为稍微麻烦一点,才能克制住乱花钱的欲望。比如之前几乎隔三差五要买一杯的奶茶,现在觉得要跑一趟嫌麻烦就不喝了。”
“每个月除去固定支出结余的现金越来越多,摸着越厚就越有成就感。”小莹说,一个月结束她再把这部分现金存入存折定期。“数过一遍现金再存起来会给我更大的存钱动力,账也记得清清楚楚的。”
沉浸式代入的强制储蓄
让“存钱”变得无痛
今年刚上大二的小简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种名叫“假装存钱”的储蓄方式很受她和身边年轻人的欢迎。
小简说,所谓的“假装存钱法”其实就是通过给自己设立一个人设或虚拟的故事情节,根据人物、事件的走向拨出一部分“开支”。与此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把对应的金额存下来。
受访者供图
“比如,假设我是古装剧《甄嬛传》里的主角甄嬛,为了选秀购置耳环花费30元,然后在现实中我也必须存下30元抵用这个花费。”小简说,在社交平台上,有一些博主会每天发布不同角色的相应剧情,自己跟着坚持一段时间下来,“不知不觉也快攒到了五位数。”
“一来是金额不大,二来编故事、玩游戏的方式也让存钱轻松愉快,而且循序渐进的方式即便是强制储蓄也变得‘无痛’。”小简说,她还在网上找到了“攒钱搭子”,彼此监督、鼓励完成“攒钱大业”。
刚刚毕业开始上班的小刘告诉记者,她最近参加了“剧本攒”。
“我选的是‘毕业不上班环游世界’剧本,过足了消费瘾、旅游瘾的同时,最多能攒 4601 元。“小刘说,“剧本攒”的形式要更丰富一些,“可以选择养孩子、养宠物又或者谈恋爱、买房等各种假设剧情,每天沉浸式地参与其中,跟着剧情线走就能存到钱。”
转自 | 潮新闻
来源: 新闻晨报
知道为什么,这几天
“我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莫名其妙就火了
你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吗?
晒图的方法很简单,
只要放出一张奶茶的照片,
搭配上这句话就可以
热搜上都是这个话题
截图红包发朋友圈的越来越多
不少人满脸问号的问:
这到底是什么梗啊!
看着看着,
猝不及防就被塞了一嘴狗粮
↓↓↓
有网友给出各种猜测的解释,
倒是蛮有道理的。
大家可以看个热闹
1、就是借着秋天来了要了杯奶茶的红包,定义为秋天第一杯奶茶来秀恩爱。
2、一般情侣之间发秋天第一杯奶茶红包的比较多,数字都是52.0类似的。
3、还有家里人和父母之间要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红包,然后发到朋友圈里秀感情。
4、主要就是应季玩的一些梗,让大家要红包更理所当然,不会很尴尬。
52块钱可以买到什么茶?
应该叫秋天的第一桶奶茶
有人终于戳破了这个浪漫的“泡泡”
可以说是“人间真实”了
@無题木-:天天让别人给你买奶茶,无语.觉得我说的对的,转我52,我骂渴了,我也喝一杯,喝完接着骂
@想飞的夹克衫:这个风吹得我钱包空空
@__SARA____:看到朋友圈好多入秋第一杯奶茶收52,520的!急死我了 在哪里买的啊!我帮你打12315
@_17hz:就因为早上没刷到这个热搜,所以没给女朋友点,现在在吵架
@粥粥粥粥子:什么奶茶这么贵,瞧不起6块钱一杯蜜雪冰城?
@高饱和蓝:那冬天是不是就有人问 谁能送我冬天的第一把火?
没有男朋友,
有一个时尚的妈咪也可以哦!
随后各种衍生版本就来了,
大家看起来想要的可不光是奶茶啊
例如这种神回复
例如...想要啤酒的
↓
谁还期待着秋天第一杯奶茶,
都是成年人了,何必不来点实际的,
秋天第一瓶雪花,我陪你勇闯天涯。
接下来...要保养品的。
还有想要房的。
这...过分了啊!
还没有喝上热奶茶的朋友,
再等等,
毕竟冬天的第一口西北风就要来了
来源|齐鲁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信上收到了领导的转账消息:“钱已转,你收一下。”看着500元到账通知,你有点犯难,因为你刚才买奶茶花了547元。这时候,心里开始纠结,要不要提醒领导少转了47块钱?
买奶茶这种小事,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领导让你跑腿买东西,然后转账给你,但有时候转的金额和实际花费对不上。要不要提醒领导?怎么提醒?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少职场潜台词。
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提醒一下领导。于是,你编辑了一条信息:“领导,不好意思,这次奶茶一共花了547块,您转了500块,麻烦您再确认一下金额,谢谢!”
这时候,领导的反应其实很能看出他的格局。一个大方、有格局的领导,意识到自己转少了钱,通常会马上补上差额,并可能带上一句“抱歉,刚才没注意到”。这样的领导,员工自然愿意跟着干,多一份体谅和信任。
但并不是每个领导都这么大方。若是小气的领导,可能就会觉得你斤斤计较,甚至在心里记上一笔,觉得你不识趣。更有甚者,可能会借此机会让你吃亏,故意少转几次钱试探你的底线。面对这样的情况,要不要提醒领导,就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想,算了,为了避免矛盾,就自己掏这47块吧。这样做虽然能暂时息事宁人,但长此以往,领导可能会认为你每次都能默默承担,甚至习惯性地让你多花钱。如果对方并不领情,你的损失只会越来越多。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希望通过这47块钱表现一下自己对领导的忠诚。比如,直接回复:“领导,不用转了,这些钱就当我请您喝奶茶。”这种方式虽然显得大方,但也有可能让领导觉得你在拍马屁,效果因人而异。
其实,职场中很多时候都是在处理人际关系。领导的格局大小,直接影响到下属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归属。如果碰上好领导,大家自然愿意多付出一些,偶尔的小损失也能接受。但如果领导总是斤斤计较,下属难免会心生怨言,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若你还不想直接和领导对峙,不妨试着在某个合适的场合,间接提醒领导。比如,在公司放松的聚餐时,谈笑间提到:“前几天买奶茶的时候,差了点钱,后来才发现领导转的少了一些。”这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既不会让领导难堪,也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有疏忽。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情景:
某个午后,办公室里一片繁忙。你刚接到领导的微信:“买几杯奶茶,大家都辛苦了。”于是,你匆匆赶到奶茶店,点了几杯大家爱喝的口味。回到办公室后,领导问:“多少钱?”你回答道:“一共547块。”领导点点头,拿出手机给你转账。
稍后,你看到微信提示,账户进账500元。心里一紧,想着这47块钱该怎么说。你转身对同事小李说:“领导转少了钱,这47块要不要找他要?”小李耸耸肩:“你看着办吧,反正我是不打算提醒。”
最终,你还是编辑了一条微信:“领导,不好意思,这次奶茶一共花了547块,您转了500块,麻烦您再确认一下金额,谢谢!”发送出去后,心里忐忑不安。
很快,领导回复:“哦,抱歉,刚才没注意到,我这就补上。”你松了一口气,心想还好领导大度。
但也有可能,领导只是回了一句:“知道了。”然后再无下文。你心里有些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只能默默承担这47块钱的损失。
职场中,很多事情都在细节中体现。领导的格局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忠诚度。而员工在处理这些小事时,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