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2018就快结束,冬天也开始真正显露出真面目。寒冷的天气,总让人想来口热乎乎的吃食。火锅——无疑是冬日里的最佳选择,这一点中国古代的吃货达人们也是深有感触。其实,火锅并不是现代产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火锅的吃法,而且还有着许多不同的叫法,其中一种文雅的别称还是福建人发明的。
(一)
自从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也就出现了最古老的烹饪方法——“水煮法”,这应是最早的火锅烹饪方式了。
1966年,在咸阳境内发现了一件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火锅已经在贵族中流行了。
西汉初年记述前代史实、传闻的著作《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那时的鼎,是非常大的锅子,吃的食物如肉类等,通通丢到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
图文无关
(二)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更为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发现了一只可以用来吃火锅的铁暖炉,此炉采用鼎结构三足造型,在炉腿中部设可以悬置燃料的托盘(炉底)。这种炉子温酒、热饭、吃火锅均很方便。
汉代火锅
刘胜墓中出土的暖炉,尚不能直接证明他生前爱吃火锅,但江苏盱眙汉墓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则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特别青睐吃火锅。而且,他吃的还是“鸳鸯火锅”。
(三)
对于煮熟食物的锅具,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比如,三国时期叫“五熟釜”。《三国志》中有一段颇有意思的史料:魏文帝曹丕还是太子时,曾让人铸“五熟釜”赐予相国钟繇。“五熟釜”是一种里面分隔开来,能同时烹调各种食物的古代炊具。不管它使用的是哪种烹调方式,仅从形制来看,和我们今天常吃的“鸳鸯火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大家常吃的“鸳鸯火锅”
到了北宋,火锅更为普及,它的名称也改成了“骨董羹”(也作谷董羹)。
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因投放食料于沸水中,锅中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而得名。另一种说法个人觉得会更靠谱一些——“骨董”指的是杂物器,古代卖杂货古货的,就称为骨董行(后称古董行),骨董用于饮食,则是用来杂煮菜羹。
苏轼的《仇池笔记》有一章叫《盘游饭谷董羹》:“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鲜脯鲙炙无不有,埋在饭中,里谚曰‘掘得窖子’。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诗人陆道士出一联云:‘投醪谷董羹锅内,掘窖盘游饭碗中。’”苏轼《食荔枝》中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之句。“罗浮”就是广东的罗浮山,“颖老”指的就是道士昙颖。苏东坡引用当时和他一起品尝了骨董羹的眉山道士陆惟忠的“投醪谷董羹锅内,掘窖盘游饭碗中”,说明这种杂煮锅子烹饪时是要放些酒酿的。
南宋范成大也记载过骨董羹,其《素羹》诗说:“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这种骨董羹是用芋艿、山药、胭脂菜等原料,和碎米同煮而成。可见骨董羹没有固定的谱式,总以娱胃和肠为要。
(四)
接下来重点来了,南宋时的福建泉州人林洪要闪亮出场了。
这林洪写可一本“美食书”《山家清供》,这本书如今已少有人知,在古时,曾有人拿来与清代的袁枚《随园食单》相提并论中,在《山家清供》中他给火锅起了个最优雅的名字——“拨霞供”。
“山家”说的应该是隐士,“清供”有饮食简雅之意。这段文字不长,我们来看一看:
“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有薄枇,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岩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林之趣。因作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浑忘贵客来。”猪羊皆可。《本草》:“兔肉补中益气,不可同鸡食。”
清 咸丰,粉彩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用筷子夹着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热气蒸腾的汤水中随意撩拨,如同在空中拨弄红霞,摆熟,再蘸上酒酱椒料制成的调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种更鲜美爽辣的味道便立即激活了味蕾。
清,寿字纹火碗 故宫博物院藏
在所有的火锅称谓中,
这“拨霞供”可谓最富诗意、
最为浪漫的一种了!
你们说对吧?
看到这儿,大家饿了吗?
来来,一饱眼福↓↓
源:运城新闻网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说起我国的火锅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现代的考古成果看来,火锅是一种古老的炊具。早在五千年前,江浙地区就有随着陶釜配套使用的可以移动的小土灶,可以算作是火锅的雏形。西周时期的温鼎是一种可以在托盘中加木炭保温的饪食器。在东汉时,人们用的“斗”,其实就是指火锅。三国时,有一种叫“铜鼎”的制具,也可看作火锅的前身。而在宋代,当时的都城汴梁,酒馆里已经有火锅供应了。火锅更是元世祖忽必烈日常喜欢吃的美食之一。到了清朝,火锅已经端上了宫廷的餐桌,成为隆冬时节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在发展进程中,火锅的造型基本大同小异,下可盛炭火保持汤锅沸腾,上可尽煮各种食材,更注重器皿的实用性。到了清代已是集大成,尤以宫廷制造为最,无论铸造材质之考究、做工之精细、造型之完美均属上乘。从旧藏实物来看,其质地有金、银、铜、锡、铁等多种,造型配件上,除了锅、盖、烟囱等组成部分外,还加上了底座、托盘等复杂套件。纹饰方面多见各式镂空、动植物纹样和“福禄寿”“龙凤呈祥”之类的吉语。更因为清代宫廷对火锅的需求,使得工匠们无所不用其极,也客观上推动了火锅制作的创新。比如,清宫用来温热食品的御膳器皿——火碗,就是一种更精致的火锅,普遍造型小巧,类似于现今的小火锅,这种器皿大都由三部分组成,火碗、三角支架和小银酒精碗,每部分可以分开。碗盖及碗身錾刻有寿字,三角支架设计为如意形,无不充分体现出清宫器物纹饰上吉祥美好的寓意。 (《西安晚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物链顶端的广东人,
冬天怎么吃火锅?
寒潮来临,又到了吃火锅的最好季节了。
提起火锅,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热辣沸腾的川渝火锅。但其实在浩瀚的中国火锅宇宙里,广东的火锅,才是最特别的存在,不论是食材种类或是烹饪方式,广东的火锅都极为精彩…
< class="pgc-img">羊腩煲、粥底火锅、卤水火锅、冬瓜盅, 各式各样的广东火锅。 摄影/许彩玲、赖玉君、梁家铭、纪鑫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火锅是最能代表广东人饮食个性的食物。广东人对食材的想象力有多发散,看火锅锅底就知道了,在广东,椰子水可以当锅底,卤过狮头鹅的卤汁也可以当锅底,夏天抓一把玉竹、党参和淮山放在清水里,煮出一锅清补凉也可以是锅底。
而对食材的研究有多深入,要看广东火锅里的涮菜。开遍全国的潮汕牛肉火锅能将牛肉分得有多细,大家已经见识过,同样在广东,猪肉拆得更是精细,从猪脸到内脏再到猪身的具体部位,每块肉要涮几分几秒才能达到最佳口感,只有广东人知道。
< class="pgc-img">潮汕牛肉火锅,不同部位的牛肉有不同滋味。 摄影/纪鑫达
>还有对本味、新鲜的极致追求,也尽在火锅里。在广东,有一种清水打边炉,即锅底是清水,或简单加些葱、姜调料打底,菜涮好后以熟花生油、生抽、葱姜丝为蘸料。重庆人见了会感叹:“这不辣怎么吃啊”,北京人坐下会问:“没有麻酱没有味儿啊”。但对于广东人来说,好的食材不需要用重口味的锅底来为食材的不新鲜打掩护,食物的原汁原味才是最重要的。
< class="pgc-img">广东火锅的最高境界:清水锅底。 摄影/梁家铭
>卤水火锅、猪肚鸡、毋米粥......
广东到底有多少种火锅?
在打开广东火锅宇宙的大门之前,我们先纠正一个叫法,在广东,人们通常会管重庆火锅等外地火锅叫火锅,其他的本地火锅则各有叫法。比如在广府地区,人们通常管火锅叫做打边炉,这个叫法的起源有很多,有说是“打甂炉”(“甂”即小瓦盆)的简写,有说是边涮边吃的方法,也有说是厨师姓边,但无论如何,在广府,火锅是火锅,打边炉是打边炉。
< class="pgc-img">边吃边涮的打边炉。 摄影/梁家铭
>在一些客家地区,火锅的叫法跟广府类似,叫做“打生堡”,或“打煲”。而到了潮汕地区,火锅通常被叫作“食焯”,这时“焯”与“促”同音,表示下热水里很快就捞出的意思,很符合潮汕牛肉锅里,不同部位的牛肉,涮的时间以秒来区分的风格。
广东人吃火锅其实从很早就开始了,苏东坡贬于惠州时,曾吃过一种叫做“谷董羹”的食物,即“投醪谷董羹锅里,撅窖盘游饭碗中”,这是广东人对火锅的初代想象,而后这种吃法一直流传到清代,清关涵在《岭南随笔》上有记:“骨董羹,冬至日粤人作丸糍祭室神,並杂鱼肉煮。东坡谓之骨董羹,又称打边炉,谓环坐而食也。”
< class="pgc-img">广东人对火锅的热爱,保留至今。 摄影/梁家铭
>几千年的积淀做底气,到了2020年时,广东就有5.2万多家火锅店,仅次于四川的5.6万家,是全国第二的火锅大省。发展到今天,以猪肚鸡、椰子鸡为代表的广东火锅更是开遍全国。潮汕牛肉火锅在巅峰时期,全国门店数量甚至高达10万家。但若要问本地人更爱哪种火锅,广东人的答案可不止这三种,家常的毋米粥打边炉、本地才吃得到的卤水火锅、暖心的雷州羊肉煲,广东火锅宇宙,是你想象不到的精彩。
< class="pgc-img">有数据显示,潮汕牛肉火锅是广东深夜消费最热门品类。 摄影/纪鑫达
>为什么广东会有这么多种火锅?本地冬日湿气重,需要火锅来祛湿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广东丰富的物产和深厚的饮食文化。潮汕卤水火锅的底料是卤狮头鹅的卤水,涮出的火锅十分香醇;顺德鱼火锅鲜美,因为顺德自古就有桑基鱼塘,近水楼台,鱼肉鲜活且鲜美;雷州山羊是湛江的特色品种,这里也是广东重要的羊肉产地,香醇的雷州羊肉煲温暖人心;还有广东的鸡肉有多鲜美无需多说,众多以鸡肉为主角的火锅各有各的滋味......
< class="pgc-img">卤狮头鹅的卤汁涮鹅肝,充满想象力的美味。 摄影/纪鑫达
>食材好,怎么做都好吃,甚至可以说,在广东人手里,火锅,只是当地众多优秀食材的烹饪方式之一。
带着体温的猪杂、跳动的牛肉......
比锅底更重要的,是鲜
锅底种类虽丰富,但对于广东人来说,一个火锅好不好吃,关键并不在于锅底,而在于食材。当你看到广东人在用一锅清水涮鸡肉,在用无味的白粥涮牛肉时,不要惊讶,恭喜你,来到了广东火锅的高端局。在广东人心中,比锅底更重要的,是鲜。
< class="pgc-img">对于火锅来说,最重要的便是新鲜。 摄影/梁家铭
>何为鲜?
鲜的解释里,第一是新鲜,鲜即本味,要食材新鲜。对于新鲜,广东人有自己的挑选标准,若吃牛肉,牛肉最好要刚宰杀不久,肌肉还在跳动的;吃猪杂,猪杂要刚从屠宰场拉出来,还带着体温的;吃鱼则要刚从池塘里捞出来,10分钟前还活蹦乱跳的。前几年广州禁止活鸡销售,全部改为统一屠宰,这使得大多数人都吃不到新鲜的鸡肉火锅,虽提升了食品安全,但依然让爱吃的广州人哀嚎一片。
< class="pgc-img">在广东,现切的牛肉和手打牛丸,只是基本操作。 摄影/纪鑫达
>第二是找到食物最佳的烹饪方法,这里的烹饪方法不是红烧、清蒸、椒盐,而是把猪、牛、羊、鸡、鱼拆解得极为细致,每块肉需要涮几分几秒算的清清楚楚。比如在顺德人手里,猪肉可以被分为猪肚丝、一两肉、猪红、脐带肠、猪心顶、老脚筋、展中肉、竹肠皇、天衣无缝等十几个位置,还有一种深受喜爱的位置叫做猪牙肉,这是猪牙龈根部的一小块肉,这种对肉的极致把控,潮汕人来了估计都要拜服。
每个位置依据口感,涮的时间从五秒到几分钟不等,为了达到最佳口感,涮肉时间务必精准。有些火锅店里,食材的新鲜重要,帮涮菜的阿姨更重要,因为她手中掌握了这顿火锅好吃与否的命门。
< class="pgc-img">在顺德人手里,一头猪可以拆分出十几种,不同部位不同口感的美味。 摄影/皓妈玟玟
>即便没有阿姨,广东人对食材分秒的把控也熟稔于心,比如椰子鸡火锅,鸡块沸水下肉,大火盖盖滚5分钟,随后关火闷2分钟,这样煮出来的鸡肉骨头里还带着血,但是肉已经完全熟透,且不老不柴,堪称鸡肉最好吃的时刻。
< class="pgc-img">鸡有鸡味,广东人对鸡的基本要求,在火锅里也同样。 摄影/许锦涛
>对于北京人来说,麻酱蘸料是火锅中最重要的调味环节之一,但是对广东人来说则不然。好的蘸料应当不抢食材本身的鲜味,只是用来激发鲜味。在广东,每种火锅都有不同的蘸料,如鸡要蘸姜蓉,打边炉要蘸调好的酱油,酸菜底锅要蘸鱼露胡椒粉,有针对性的蘸料,才能让食物的味道更上一层楼。
< class="pgc-img">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的蘸料搭配。 摄影/许锦涛、梁家铭
>广东人吃火锅,
有自己的节奏感
火锅很少出现在广东人的正式宴席场合里,吃打边炉的氛围大多都是轻松愉快的,任何事都能在火锅的烟雾缭绕里平和解决,港片里的黑帮们,就经常会选择边打边炉边谈判。吃火锅时座位不分主次,敬酒不排高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人吃火锅很随意,相反,广东人吃火锅,很“矫情”。
首先吃火锅时,一定要准备公筷和漏勺,多数广东人都很抗拒用自己的筷子夹生肉放锅里,为了卫生,生的食材下锅必须有单独有筷子,很多广东人小时候,都因为用自己的筷子下锅而被家长骂过。
< class="pgc-img">生肉下锅必须有单独有筷子,在家和下馆子都如此。 摄影/梁家铭
>吃火锅时,广东人也有自己的美味顺序。如果这顿火锅的汤底是猪肚鸡等锅底能喝的火锅,那要在涮肉之前,把汤单独盛一碗,这样喝汤底的本味。有些盛出来的汤底还会被二次调味,比如潮汕牛肉火锅,就会额外加一些芹菜碎,猪肚鸡会再撒些胡椒粉。
涮肉要按照先肉,后蔬菜,最后下主食的顺序,先下蔬菜会让汤底染上青菜的“生”味,所以要先下肉,让汤底增加肉的鲜气,也让后续涮的蔬菜沾染肉香。同样是肉类,下的顺序也要按照滋味由浅至浓来依次放入锅中,先肉滑再内脏,才能吃出每一个部位的本鲜。最后所有涮菜都涮好后,会以粿条、三鲜伊面等主食收尾,将汤的剩余价值榨干净。
< class="pgc-img">一桌子的美味,哪个先下哪个后下,都充满了广东人饮食的节奏感。 摄影/梁家铭
>最后,广东人吃火锅,还有一个更大纬度的节奏感,那就是不时不食,比如在夏天,没人会就着滚烫的炭火来吃羊腩煲,自然多数羊腩煲火锅就都在夏天闭门谢客。清明后的鲮鱼就已经不起胶了,所以鲮鱼火锅的最佳赏味期限只有深秋到清明的半年时间。
< class="pgc-img">冬日温暖人心,不过一口锅。 摄影/赖玉君
>北方天气渐冷,广东也即将迎来降温,这个冬天,大家有想好吃什么火锅了吗?
文 | 姜姜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姜姜
封图 | 纪鑫达
首图 | 许锦涛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